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陶荅子妻

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陶荅子妻-原文

陶大夫荅子之妻也。

荅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

其妻数谏不用。

居五年,从车百乘归休。

宗人击牛而贺之,其妻独抱儿而泣。

姑怒曰:‘何其不祥也!’

妇曰:‘夫子能薄而官大,是谓婴害。无功而家昌,是谓积殃。’

‘昔楚令尹子文之治国也,家贫国富,君敬民戴,故福结于子孙,名垂于后世。’

‘今夫子不然。贪富务大,不顾后害。’

‘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

‘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

‘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君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征见矣。’

‘愿与少子俱脱。’

姑怒,遂弃之。

处期年,荅子之家果以盗诛。

唯其母老以免,妇乃与少子归养姑,终卒天年。

君子谓荅子妻能以义易利,虽违礼求去,终以全身复礼,可谓远识矣。

诗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此之谓也。

颂曰:荅子治陶,家富三倍,妻谏不听,知其不改,独泣姑怒,送厥母家,荅子逢祸,复归养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陶荅子妻-译文

陶大夫是荅子的妻子。荅子在陶地治理了三年,名声没有提升,但家产却增加了三倍。他的妻子多次劝告他,但他都不听。过了五年,他带着一百辆车回来休假。家族的人宰牛庆祝,但他的妻子却抱着孩子哭泣。他的母亲生气地说:‘这怎么这么不吉利呢!’妻子说:‘先生能够薄待自己却官位显赫,这叫作给自己带来危害。没有功绩却家道昌盛,这叫作积累祸患。以前楚国的令尹子文治理国家时,家里贫穷国家富强,君主尊敬民众爱戴,因此福气传给子孙,名声流传后世。现在先生却不是这样。他贪图富贵追求高位,不顾及后患。我听说南山有一种黑豹,连续七天七夜不下山觅食,这是为什么?它是想用自己的皮毛沾上露水,形成美丽的花纹。因此它隐藏起来,远离祸害。狗和猪不挑食,只是为了让自己身体肥壮,最终只会坐以待毙。现在先生治理陶地,家里富裕国家却贫穷,君主不尊敬,民众不爱戴,衰败灭亡的迹象已经出现。我希望和幼子一起离开。”母亲生气,于是将她抛弃。过了一年,荅子的家因为盗窃被诛杀。只有因为他的母亲年迈才得以免罪,妻子于是带着幼子回到母亲那里赡养,最终寿终正寝。

君子认为荅子的妻子能够用道义来换取利益,虽然违背了礼节请求离开,但最终保全了自己,恢复了道义,可以说是有远见。诗中说:‘你们所思的,都不如我所去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赞颂说:荅子治理陶地,家产增加了三倍,妻子劝告他不听,知道他不会改变,妻子独自哭泣,母亲生气,送她回娘家。荅子遭遇灾祸,妻子又回到母亲那里赡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陶荅子妻-注解

陶大夫:指担任陶地官职的大夫,陶在此处指的是一个地名。

荅子:荅子的名字,是陶大夫的别称。

治陶三年:指荅子在陶地担任官职已经三年。

名誉不兴:名声没有得到提升。

家富三倍:家庭财富增加了三倍。

其妻数谏不用:他的妻子多次劝告他,但他不听。

居五年:过了五年。

从车百乘归休:带着一百辆车回家休假。

宗人:同宗族的人。

击牛而贺之:宰牛庆祝。

其妻独抱儿而泣:他的妻子抱着孩子哭泣。

姑:妻子的母亲,即荅子的岳母。

婴害:婴儿之害,比喻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灾难。

积殃:积累的祸患。

楚令尹子文:楚国的令尹,即宰相,子文是他的字。

家贫国富,君敬民戴:家庭虽然贫穷,但国家富强,君主受到尊敬,民众爱戴。

名垂于后世:名声流传到后世。

贪富务大:贪图财富,追求做大。

不顾后害:不考虑将来的祸害。

南山有玄豹:南方的山上有一只黑色的豹子。

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连续七天下雨也不吃东西。

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润泽它的皮毛,使其成为美丽的花纹。

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狗和猪不挑食,只为了使自己肥胖。

坐而须死耳:坐着等待死亡。

败亡之征见矣:败亡的迹象已经显现。

少子:年纪较小的儿子。

处期年:过了整整一年。

果以盗诛:最终因为盗贼的事情被处死。

以免:幸免于难。

复归养姑:又回到岳母家去赡养。

终卒天年:最终享尽天年。

君子谓荅子妻能以义易利:君子认为荅子的妻子能够用道义代替利益。

虽违礼求去:虽然违背了礼节要求离开。

终以全身复礼:最终保全了自己并恢复了礼节。

可谓远识矣:可以说是有远见的人。

诗曰:诗经中的诗句。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你们所想的,都不如我所追求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陶荅子妻-评注

陶大夫荅子之妻也。此句开篇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荅子之妻,暗示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伦理和道德选择的故事。

荅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荅子任职治陶三年,虽然名誉没有提升,但家境却富足三倍。这里的‘名誉不兴’与‘家富三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荅子对财富的追求胜过名誉的价值观。

其妻数谏不用。荅子的妻子多次劝谏他,但他不听。这反映了妻子对丈夫的关爱和对家庭未来的担忧。

居五年,从车百乘归休。五年后,荅子带着百辆车马归家休养。这里的‘从车百乘’形象地描绘了荅子归来的排场,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权力的追求。

宗人击牛而贺之,其妻独抱儿而泣。宗人庆祝荅子的归来,而他的妻子却独自抱着孩子哭泣。这一对比突出了妻子对丈夫行为的失望和对家庭未来的忧虑。

姑怒曰:‘何其不祥也!’妇曰:‘夫子能薄而官大,是谓婴害。无功而家昌,是谓积殃。’妻子的回答中,‘能薄’和‘官大’、‘无功’和‘家昌’形成了对比,指出荅子虽然官位高,但能力不足,且没有为国家立功,反而家境昌盛,这是积累的祸患。

昔楚令尹子文之治国也,家贫国富,君敬民戴,故福结于子孙,名垂于后世。今夫子不然。贪富务大,不顾后害。”妻子以楚令尹子文为例,说明真正的贤者应该家国并重,而荅子却只顾追求财富和权力,不顾及家庭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妻子用玄豹和犬彘的比喻,说明荅子追求的财富和权力如同犬彘一般,最终只会招致祸患。

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君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征见矣。愿与少子俱脱。”妻子对荅子的批评更加严厉,指出他治陶期间家富国贫,失去了民心,这是败亡的征兆。

姑怒,遂弃之。处期年,荅子之家果以盗诛。唯其母老以免,妇乃与少子归养姑,终卒天年。”妻子的预见得到了验证,荅子因盗贼被诛,妻子带着儿子归养婆婆,最终安度晚年。

君子谓荅子妻能以义易利,虽违礼求去,终以全身复礼,可谓远识矣。”这段评价高度赞扬了荅子妻子的智慧和道德,她能够在利益面前坚守原则,最终保全自己和家庭。

诗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此之谓也。”引用了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荅子妻子的高尚品质。

颂曰:‘荅子治陶,家富三倍,妻谏不听,知其不改,独泣姑怒,送厥母家,荅子逢祸,复归养姑。’这段颂词总结了整个故事,突出了荅子妻子的智慧和道德品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陶荅子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7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