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楚接舆妻-原文
楚狂接舆之妻也。
接舆躬耕以为食,楚王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往聘迎之,曰:‘王愿请先生治淮南。’
接舆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与语而去。
妻从市来,曰:‘先生以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迹,何其深也?’
接舆曰:‘王不知吾不肖也,欲使我治淮南,遣使者持金驷来聘。’
其妻曰:‘得无许之乎?’
接舆曰:‘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子何恶,我许之矣。’
妻曰:‘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亲绩以为衣,食饱衣暖,据义而动,其乐亦自足矣。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
接舆曰:‘吾不许也。’
妻曰:‘君使不从,非忠也。从之又违,非义也。不如去之。’
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而远徙,莫知所之。
君子谓接舆妻为乐道而远害,夫安贫贱而不怠于道者,唯至德者能之。
诗曰:‘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言不怠于道也。
颂曰:接舆之妻,亦安贫贱,虽欲进仕,见时暴乱,楚聘接舆,妻请避馆,戴纴易姓,终不遭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楚接舆妻-译文
楚狂接舆的妻子。接舆亲自耕种来维持生计,楚王派使者带着一百两金子和四匹马拉的车来聘请他,说:‘大王希望请您治理淮南。’接舆笑着没有回答,使者也就没有机会和他说话就离开了。他的妻子从市场上回来,说:‘先生您为了道义而耕种,难道会老死而把道义丢弃吗?门外车辙那么深,是什么人留下的呢?’接舆说:‘大王不知道我不才,想要我治理淮南,就派使者带着金子和车马来聘请我。’他的妻子问:‘您是不是答应了他们?’接舆说:‘富贵是人们都想要的,你为什么讨厌?我已经答应了。’妻子说:‘真正的义士不会因为礼节不当而行动,不会因为贫穷而改变操守,不会因为地位低微而改变行为。我侍奉先生,亲自耕种来吃饭,亲手织布来穿衣,吃得饱穿得暖,根据道义来行动,这样的乐趣也就足够了。如果接受别人的高薪,乘坐别人的好车,吃别人的美食,那我还拿这些来做什么呢!’接舆说:‘我不会答应的。’妻子说:‘您如果不从,那就是不忠;如果答应了又违背道义,那就是不义。不如离开这里。’于是他们背着锅碗,妻子戴着编织的工具,改了名字和姓氏,远远地搬家,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君子认为接舆的妻子是追求道义而远离祸害的人,那种安于贫贱而不懈追求道义的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诗中说:“肃肃的兔网,编织得丁丁作响。”意思是说不会对道义懈怠。
颂歌说:接舆的妻子,也安于贫贱,虽然想要出仕,但看到当时的社会动荡,楚王聘请接舆,妻子请求躲避馆舍,戴着编织的工具,改了姓氏,最终没有遭遇灾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楚接舆妻-注解
楚狂接舆:楚狂接舆,又称楚狂接舆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隐士,以清高、不仕著称。
躬耕:亲自耕种,指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金百镒:一百两黄金,古代货币单位,表示财富。
车二驷:两辆四马拉的车,古代贵族出行时的交通工具。
聘迎:聘请、迎接。
治淮南:治理淮南地区,指担任淮南地区的官职。
笑而不应:微笑但不回答,表示拒绝。
使者:官方派遣的使者,代表国家或君主。
以而为义:以此为义,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遗之:遗弃、放弃。
深:深重,指痕迹明显。
不肖:不才,没有才能。
重禄:丰厚的俸禄。
坚良:坚固而良好的马。
肥鲜:肥美鲜嫩的食物。
据义而动:根据道义行动。
纴器:纺织用的工具。
变名易姓:改变名字和姓氏,指隐姓埋名。
远徙:远走他乡。
莫知所之: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至德:极高的德行。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出自《诗经》,意为捕捉兔子时动作轻柔,箭矢射出声音清脆,比喻行事不急不躁,恰到好处。
进仕:出仕,指担任官职。
暴乱:混乱无序的状态。
避馆:避开官馆,指避免与官场接触。
终不遭难:最终没有遭遇灾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楚接舆妻-评注
楚狂接舆之妻也。此句开篇点明主题,楚狂接舆的妻子是本文的核心人物。
接舆躬耕以为食,楚王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往聘迎之,曰:‘王愿请先生治淮南。’接舆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与语而去。此段描绘了楚狂接舆的清高与不慕名利。他选择躬耕自食,拒绝了楚王的聘请,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妻从市来,曰:‘先生以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迹,何其深也?’接舆妻的关心与担忧,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情与对道义的坚守。
接舆曰:‘王不知吾不肖也,欲使我治淮南,遣使者持金驷来聘。’接舆的回答表明他对楚王的聘请并不感兴趣,他更看重自己的道德品质。
其妻曰:‘得无许之乎?’接舆曰:‘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子何恶,我许之矣。’此段对话展现了接舆妻对富贵的看法,她认为富贵并非不可追求,但必须坚守道义。
妻曰:‘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亲绩以为衣,食饱衣暖,据义而动,其乐亦自足矣。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接舆妻的这一番话,深刻阐述了她的道德观念,她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坚守道义,而非物质享受。
接舆曰:‘吾不许也。’接舆再次坚定地表达了自己不追求富贵、坚守道义的决心。
妻曰:‘君使不从,非忠也。从之又违,非义也。不如去之。’接舆妻的这一建议,体现了她对丈夫的忠诚和对道义的坚持,她认为逃避世俗的诱惑是保全道义的最佳选择。
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而远徙,莫知所之。君子谓接舆妻为乐道而远害,夫安贫贱而不怠于道者,唯至德者能之。诗曰:‘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言不怠于道也。此段描述了接舆夫妇为了坚守道义,选择隐居避世,远离世俗纷扰。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君子的赞誉,认为他们是至德之人。
颂曰:接舆之妻,亦安贫贱,虽欲进仕,见时暴乱,楚聘接舆,妻请避馆,戴纴易姓,终不遭难。此段是对接舆夫妇坚守道义、安贫乐道的总结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