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柳下惠妻-原文
鲁大夫柳下惠之妻也。
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
妻曰:‘无乃渎乎!君子有二耻。国无道而贵,耻也;国有道而贱,耻也。今当乱世,三黜而不去,亦近耻也。’
柳下惠曰:‘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且彼为彼,我为我,彼虽裸裎,安能污我!’
油油然与之处,仕于下位。
柳下既死,门人将诔之。
妻曰:‘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
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门人从之以为诔,莫能窜一字。
君子谓柳下惠妻能光其夫矣。
诗曰:‘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此之谓也。
颂曰:‘下惠之妻,贤明有文,柳下既死,门人必存,将诔下惠,妻为之辞,陈列其文,莫能易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柳下惠妻-译文
鲁国的大夫柳下惠的妻子。柳下惠在鲁国做官,三次被罢免官职却没有离开,他忧虑百姓的疾苦,致力于拯救乱世。他的妻子说:‘难道你不觉得这样做有些过分了吗?君子有两种耻辱。国家政治混乱却地位显贵,这是耻辱;国家政治清明却地位低微,这也是耻辱。现在正是乱世,你三次被罢免却不离开,这也近乎是耻辱了。’柳下惠说:‘那些无知的人民,将要陷入灾难,我能坐视不管吗?再说,他们做他们的,我做我的,他们即使赤身裸体,又怎么能玷污我呢!’他就这样平静地与他们相处,做了低级的官职。柳下惠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准备为他作诔词。他的妻子说:‘如果要作诔词来赞美先生的品德,那么你们这些学生都不如我知道得多。’于是她作了一篇诔词说:‘先生不夸耀自己,先生不耗竭自己的精力,先生诚信待人,与人为善,屈己从俗,不强求,忍受耻辱来拯救百姓,他的德行更加伟大,即使遭遇三次罢免,最终也没有被埋没,和乐宽厚的君子,永远能够激励他人,唉,可惜先生已经去世了,希望先生能够长寿,现在先生却离我们而去了,呜呼哀哉,先生的灵魂已经散去,先生的谥号,应该称为惠。’学生们都同意了这个诔词,没有人能够更改一个字。君子认为柳下惠的妻子能够使她的丈夫的光辉更加显赫。诗中说:“人们只知道其中的一面,却不知道其他的方面。”这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赞颂说:柳下惠的妻子,贤明有文采,柳下惠去世后,他的学生们一定会保存他的遗言,准备为他作诔词,他的妻子为他撰写了诔词,陈述了她的文采,没有人能够更改一个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柳下惠妻-注解
鲁大夫:指鲁国的官员,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地位较高。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贤人,姓展,名获,字子柳,因其居处有柳树,故称为柳下惠。
三黜:指被罢免官职三次。
忧民救乱:关心民众,拯救乱世。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二耻:指两种耻辱。
国无道而贵:国家政治黑暗时,自己却地位显赫。
国有道而贱:国家政治清明时,自己却地位低下。
油油之民:形容民众困苦无助。
裸裎:裸体。
仕于下位:担任低级的官职。
诔: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追悼死者。
屈柔从俗:委曲求全,顺应世俗。
不强察:不苛求细枝末节。
恺悌:性格和善,宽容。
谥:古代帝王、贵族死后,朝廷给予的称号,以示尊崇。
光其夫:使丈夫的名声更加显赫。
人知其一,莫知其它:人们只看到一方面,不知道其他方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柳下惠妻-评注
鲁大夫柳下惠之妻也。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柳下惠之妻的身份及其夫君柳下惠的遭遇。柳下惠身处鲁国,尽管三次被罢官,但他并未因此离去,而是忧虑民间的疾苦,致力于救助乱世。这一行为体现了柳下惠的高尚品质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妻曰:‘无乃渎乎!君子有二耻。国无道而贵,耻也;国有道而贱,耻也。今当乱世,三黜而不去,亦近耻也。’
柳下惠之妻的话语,反映了古代中国儒家的道德观念。她认为君子有两种耻辱:在国家无道时富贵,以及在国家有道时贫贱。在乱世之中,柳下惠三次被罢官而不离去,似乎已经接近了这种耻辱。这段对话揭示了妻子对丈夫政治选择的担忧,同时也反映了儒家对于君子在乱世中的道德要求。
柳下惠曰:‘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且彼为彼,我为我,彼虽裸裎,安能污我!’
柳下惠的回答则展现了他的坚定与超脱。他认为自己不能坐视民众遭受苦难而不去救助,这是他的责任。他强调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无关,即使他人处于困境,也不能因此污染自己。这种自我坚持与道德自律,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
油油然与之处,仕于下位。
此句描述了柳下惠在乱世中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尽管身处低位,但并未放弃自己的职责。这种忠诚于道义的精神,是古代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形象。
柳下既死,门人将诔之。
柳下惠去世后,他的门人准备为他撰写诔文,以表达对他的哀思和尊敬。
妻曰:‘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柳下惠之妻的诔文,是对丈夫一生的总结和评价。她用诗歌的形式,赞美了柳下惠的品德和功绩。诔文中提到的‘不伐’、‘不竭’、‘信诚’、‘屈柔从俗’等词语,都体现了儒家对于君子品质的要求。同时,诔文也表达了对柳下惠早逝的惋惜之情。
门人从之以为诔,莫能窜一字。
门人遵循妻子的诔文,没有人能够更改一字。这表明柳下惠之妻的诔文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柳下惠的道德品质。
君子谓柳下惠妻能光其夫矣。
这句话是对柳下惠之妻的评价,认为她能够使丈夫的光辉更加显赫。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妻子在家庭和社会中作用的重视。
诗曰:‘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此之谓也。
这句话引用了古代诗歌,意味着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柳下惠之妻的诔文,正是揭示了柳下惠的多面性。
颂曰:‘下惠之妻,贤明有文,柳下既死,门人必存,将诔下惠,妻为之辞,陈列其文,莫能易之。’
这首颂诗是对柳下惠之妻的再次赞美,认为她贤明有文,能够在丈夫去世后,以其才华和智慧,为丈夫撰写出如此精彩的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