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齐孝孟姬

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齐孝孟姬-原文

孟姬者,华氏之长女,齐孝公之夫人也。

好礼贞壹,过时不嫁。

齐中求之,礼不备,终不往。

蹑男席,语不及外。

远别避嫌,齐中莫能备礼求焉。

齐国称其贞。

孝公闻之,乃修礼亲迎于华氏之室。

父母送孟姬不下堂,母醮房之中,结其衿缡,诫之曰:‘必敬必戒,无违宫事。’

父诫之东阶之上曰:‘必夙兴夜寐,无违命。其有大妨于王命者,亦勿从也。’

诸母诫之两阶之间,曰:‘敬之敬之,必终父母之命。夙夜无怠,之衿缡。父母之言谓何。’

姑姊妹诫之门内,曰:‘夙夜无愆。示之衿鞶,无忘父母之言。’

孝公亲迎孟姬于其父母,三顾而出。

亲迎之绥,自御轮三,曲顾姬与。

遂纳于宫。

三月庙见,而后行夫妇之道。

既居久之,公游于琅邪,华孟姬从,车奔,姬堕车碎。

孝公使驷马立车载姬以归,姬使侍御者舒帷以自障蔽,而使傅母应使者曰:‘妾闻妃后踰阈,必乘安车。辎軿下堂,必从傅母。保阿进退,则鸣玉环佩。内饰则结纽绸缪,野处则帷裳拥蔽。所以正心壹意,自敛制也。今立车无軿,非所敢受命也。野处无卫,非所敢久居也。三者失礼多矣。夫无礼而生,不如早死。’

使者驰以告公,更取安车。

比其反也,则自经矣,傅母救之不绝。

傅母曰:‘使者至,辎軿已具。’

姬氏苏,然后乘而归。

君子谓孟姬好礼。

礼,妇人出必辎軿,衣服绸缪。

既嫁,归问女昆弟,不问男昆弟。

所以远别也。

诗曰:‘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此之谓也。

颂曰:孟姬好礼,执节甚公,避嫌远别,终不冶容,载不并乘,非礼不从,君子嘉焉,自古寡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齐孝孟姬-译文

孟姬是华家的长女,也是齐孝公的妻子。她非常重视礼仪和贞节,超过了规定的时间还没有出嫁。齐国的人想要娶她,但是没有按照礼节准备,她始终不去。

她不愿意在男子聚会的场合出现,也不谈论外人的事情。为了避免嫌疑,远离他人,齐国没有人能够按照礼节去求婚。齐国的人都称赞她的贞节。

孝公听说了这件事,于是亲自按照礼节到华家去迎娶孟姬。孟姬的父母没有让她下堂,母亲在房中为她整理了婚嫁的衣物,告诫她说:‘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宫中的规矩。’父亲在东阶上告诫她:‘一定要早起晚睡,不要违背命令。如果有违背王命的大事,也不要去顺从。其他母亲在两阶之间告诫她:‘一定要恭敬,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完成父母的意愿。早晚不要懈怠,记住父母的教诲。’姑母和姐妹们在门内告诫她:‘早晚不要犯错。给她看了婚嫁的衣物,不要忘记父母的话。’

孝公亲自到孟姬的父母家迎娶她,三次拜访才得以出门。亲迎时,孝公亲自驾驭马车,三次回头看着孟姬。于是将她接进了宫中。三个月后,孟姬在宗庙中接受了祭祀,然后才开始夫妻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孝公到琅邪游玩,孟姬跟随他去了。车马奔跑时,孟姬从车上摔了下来,孝公派了四匹马拉的车将她接回去。孟姬让侍女放下帷幕来遮蔽自己,并让保姆对外面的使者说:‘我听说妃后跨过门槛,必须乘坐安车。从堂下下来,必须由保姆陪伴。保姆在旁边进退,就要发出玉佩的声音。在家里面,就要系紧纽扣,外出时就要用帷幕遮蔽。这些都是为了端正心意,自我约束。现在你们没有安车,我是不敢接受的。野外没有护卫,我是不敢久留的。这三件事都失礼了。没有礼节地出生,不如早点死去。’使者飞马去告诉孝公,孝公又去准备了安车。等他回来时,孟姬已经上吊自杀了,保姆尽力救她,但最终没有救活。保姆说:‘使者来了,安车已经准备好了。’孟姬苏醒过来,然后乘坐安车回去。

君子认为孟姬重视礼仪。礼仪规定,妇人出嫁时必须乘坐安车,衣物要系紧。出嫁后,回家问候姐妹,不问候兄弟。这是为了远离嫌疑。

诗经中说:‘那些君王的女儿,品行端正如同头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颂词说:孟姬重视礼仪,坚守节操非常公正,避免嫌疑,远离他人,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容貌,不并乘马车,不遵循礼节的事情就不做。君子对此表示赞赏,自古以来很少有人像她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齐孝孟姬-注解

孟姬:孟姬是古代的一个女性人物,这里指的是华氏的长女,齐孝公的夫人。

华氏:华氏是一个姓氏,这里指的是孟姬的家族。

齐孝公:齐孝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君主。

好礼贞壹:好礼指重视礼仪,贞壹指坚守贞节,不轻易改变。

过时不嫁:指到了适婚的年龄而没有出嫁。

齐中求之:齐中指的是齐国国内,求之表示求娶。

礼不备:指求婚的礼仪不齐全。

蹑男席:蹑指踩,男席指男性的座位,这里指孟姬不愿与男子同席。

语不及外:指孟姬的言谈不涉及外界的琐事。

远别避嫌:指为了避免嫌疑而远离。

修礼亲迎:指重新准备礼仪,亲自到女方家中迎娶。

华氏之室:华氏的家。

母醮房之中:母醮指母亲在婚礼上的仪式,房中指新房。

结其衿缡:结指系上,衿缡指嫁衣。

必敬必戒:必须恭敬,必须谨慎。

无违宫事:不要违背宫廷的规矩。

东阶之上:东阶指家中的东边台阶,古代认为东为尊位。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大妨于王命:对王命有重大妨碍。

诸母:指孟姬的母亲和其他长辈。

两阶之间:指家中的两个台阶之间。

敬之敬之:反复强调要恭敬。

终父母之命:完成父母的愿望。

夙夜无怠:早晚都不懈怠。

之衿缡:指嫁衣。

姑姊妹:指孟姬的姑母和姐妹。

门内:指家中。

衿鞶:衿指衣领,鞶指腰带。

诗曰:引用《诗经》中的句子。

彼君子女:指那位君主的女儿。

绸直如发:形容关系亲密,如同头发一样紧密。

绥:古代车上的装饰,这里指迎亲的车。

御轮三:指驾驭三匹马的车。

曲顾姬与:曲顾指回头看看孟姬。

辎軿:古代贵族妇女出行时所乘的车。

保阿:指孟姬的保母和保姆。

鸣玉环佩:指佩戴玉饰,发出声响。

内饰则结纽绸缪:指内部装饰要系紧。

野处则帷裳拥蔽:指在野外要使用帷幕遮蔽。

正心壹意:指使心志专一。

自敛制:指自我约束。

使者:指派去通知的人。

自经:指上吊自杀。

傅母:指孟姬的保姆。

使者至,辎軿已具:使者到了,辎軿已经准备好了。

绸缪:紧密,这里指系紧。

冶容:打扮得过于妖艳。

嘉焉:赞扬。

自古寡同: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例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齐孝孟姬-评注

孟姬者,华氏之长女,齐孝公之夫人也。

此句点明了孟姬的身份,她是华氏的长女,齐孝公的妻子。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简洁明了,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族背景和婚姻关系。孟姬作为华氏家族的长女,她的婚姻关系不仅关系到她个人的命运,也关系到整个家族的荣誉和地位。

好礼贞壹,过时不嫁。

这句话赞扬了孟姬的贞洁和守礼。‘好礼’表明她重视礼仪,‘贞壹’则突出了她的忠诚和坚定。‘过时不嫁’则是对她坚守贞洁的肯定,即使在适婚的年龄,她也没有轻易出嫁,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和对象。

齐中求之,礼不备,终不往。

这句话描述了孟姬对礼仪的坚持。即使有人向她求婚,如果不符合礼仪要求,她也不会答应。这体现了她对礼仪的尊重和坚守,同时也显示了她的自尊和独立性。

蹑男席,语不及外。

‘蹑男席’指的是孟姬在男宾的宴席上,‘语不及外’则表明她不谈论与外界相关的事情。这体现了她对男女有别的尊重,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远别避嫌,齐中莫能备礼求焉。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孟姬的贞洁和守礼。她为了避免嫌疑,选择远离,使得没有人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去求婚。

齐国称其贞。

这句话表明孟姬的贞洁得到了齐国的认可和称赞,她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孝公闻之,乃修礼亲迎于华氏之室。

齐孝公得知孟姬的情况后,决定按照礼仪亲自到华氏家中迎娶她。这体现了孝公对孟姬的尊重和对礼仪的重视。

父母送孟姬不下堂,母醮房之中,结其衿缡,诫之曰:‘必敬必戒,无违宫事。’

这句话描述了孟姬出嫁时的场景。父母在堂下送行,母亲在房中为她整理嫁衣,并告诫她要敬重和谨慎,不要违背宫中的规矩。

父诫之东阶之上曰:‘必夙兴夜寐,无违命。其有大妨于王命者,亦勿从也。’

父亲在东阶上对孟姬进行告诫,要求她早起晚睡,遵守命令,并且即使面对可能对王命有妨碍的事情,也要坚决不服从。

诸母诫之两阶之间,曰:‘敬之敬之,必终父母之命。夙夜无怠,之衿缡。父母之言谓何。’

其他母亲在两阶之间对孟姬进行告诫,强调敬重父母,遵守父母的教诲,并询问她是否记得父母的话。

姑姊妹诫之门内,曰:‘夙夜无愆。示之衿鞶,无忘父母之言。’

姑母和姐妹们在门内对孟姬进行告诫,要求她日夜无懈怠,并展示给她嫁衣的带子,提醒她不要忘记父母的话。

孝公亲迎孟姬于其父母,三顾而出。

这句话描述了齐孝公三次亲自到孟姬家中迎娶她的情景,这体现了他对孟姬的尊重和重视。

亲迎之绥,自御轮三,曲顾姬与。

这句话描绘了亲迎的仪式,孝公亲自驾车,三次转弯,以示对孟姬的尊重。

遂纳于宫。

这句话表明孟姬被迎娶进宫,成为齐孝公的妻子。

三月庙见,而后行夫妇之道。

孟姬在宫中居住三个月后,才正式与孝公行夫妇之道,这体现了古代对婚姻的重视和对礼仪的遵守。

既居久之,公游于琅邪,华孟姬从。

这句话描述了孟姬随孝公出游的情景,体现了她作为夫人的随从和陪伴。

车奔,姬堕车碎,孝公使驷马立车载姬以归。

在一次意外中,孟姬从车上坠落,孝公为了保护她,命令用四匹马拉的车将她接回。

姬使侍御者舒帷以自障蔽,而使傅母应使者曰:‘妾闻妃后踰阈,必乘安车。辎軿下堂,必从傅母。保阿进退,则鸣玉环佩。内饰则结纽绸缪,野处则帷裳拥蔽。所以正心壹意,自敛制也。今立车无軿,非所敢受命也。野处无卫,非所敢久居也。三者失礼多矣。夫无礼而生,不如早死。’

孟姬要求侍御者拉起帷幕以保护自己,并让傅母向使者传达她的拒绝。她引用了古代的礼仪规范,强调了自己对礼仪的坚守,并以此拒绝不遵守礼仪的安排。

使者驰以告公,更取安车。

使者迅速将孟姬的话报告给孝公,孝公随后更换了符合礼仪的车辆。

比其反也,则自经矣,傅母救之不绝。

在孝公更换车辆的过程中,孟姬因为失望而自尽,幸亏傅母及时救她。

傅母曰:‘使者至,辎軿已具。’姬氏苏,然后乘而归。

傅母告诉孟姬使者已经带来了符合礼仪的车辆,孟姬随后苏醒,并乘坐车辆返回。

君子谓孟姬好礼。

这句话是对孟姬行为的评价,认为她非常重视礼仪。

礼,妇人出必辎軿,衣服绸缪。

这句话强调了古代礼仪中对于妇人的规定,即妇女外出必须乘坐辎軿,穿着整齐。

既嫁,归问女昆弟,不问男昆弟。

这句话描述了古代妇女在婚后对家族关系的处理,即只关心女性的亲戚,不关心男性的亲戚。

所以远别也。

这句话解释了上述行为的原因,即是为了避免嫌疑和保持贞洁。

诗曰:‘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此之谓也。

这句话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以进一步强调孟姬的贞洁和直率。

颂曰:孟姬好礼,执节甚公,避嫌远别,终不冶容,载不并乘,非礼不从,君子嘉焉,自古寡同。

这段颂词对孟姬的行为进行了总结和赞美,认为她坚守礼仪,公正无私,避免了嫌疑,不随波逐流,不违背礼仪,值得君子赞赏,自古以来这样的人很少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齐孝孟姬》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6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