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楚平伯嬴-原文
伯嬴者,秦穆公之女,楚平王之夫人,昭王之母也。
当昭王时,楚与吴为伯莒之战。
吴胜楚,遂入至郢。
昭王亡,吴王阖闾尽妻其后宫。
次至伯嬴,伯嬴持刃曰:
‘妾闻:天子者,天下之表也。
公侯者,一国之仪也。
天子失制则天下乱,诸侯失节则其国危。
夫妇之道,固人伦之始,王教之端。
是以明王之制,使男女不亲授,坐不同席,食不共器,殊椸枷,异巾栉,所以施之也。
若诸侯外淫者绝,卿大夫外淫者放,士庶人外淫者宫割。
夫然者,以为仁失可复以义,义失可复以礼。
男女之丧,乱亡兴焉。
夫造乱亡之端,公侯之所绝,天子之所诛也。
今君王弃仪表之行,纵乱亡之欲,犯诛绝之事,何以行令训民!
且妾闻,生而辱,不若死而荣。
若使君王弃其仪表,则无以临国。
妾有淫端,则无以生世。
壹举而两辱,妾以死守之,不敢承命。
且凡所欲妾者,为乐也。
近妾而死,何乐之有?
如先杀妾,又何益于君王?’
于是吴王惭,遂退舍。
伯嬴与其保阿闭永巷之门,皆不释兵。
三旬,秦救至,昭王乃复矣。
君子谓伯嬴勇而精壹。
诗曰:‘莫莫葛累,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此之谓也。
颂曰:阖闾胜楚,入厥宫室,尽妻后宫,莫不战栗,
伯嬴自守,坚固专一,君子美之,以为有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楚平伯嬴-译文
伯嬴,是秦穆公的女儿,楚平王的妻子,也是楚昭王的母亲。在楚昭王时期,楚国和吴国发生了伯莒之战。吴国战胜了楚国,于是军队一直攻入到了楚国的都城郢。楚昭王逃亡,吴王阖闾占据了楚国的后宫。当轮到伯嬴时,伯嬴手持刀剑说:‘我听说,天子是天下人的表率,公侯是一国中的楷模。如果天子失去了法度,天下就会陷入混乱;如果诸侯失去了节制,他们的国家就会危险。夫妻之道,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也是王道教育的开端。因此,明君的规定是,男女之间不亲手交接,不坐在同一张席子上,不共用食器,分开悬挂衣物,使用不同的梳子和篦子,这些都是为了实施这些规定。如果诸侯有淫乱行为,就要被剥夺封地;卿大夫有淫乱行为,就要被流放;士人和百姓有淫乱行为,就要被宫刑。只有这样做,才能在失去仁德后用义来弥补,在失去义后用礼来弥补。男女之间的淫乱会导致混乱和灭亡。制造混乱和灭亡的根源,是公侯应该杜绝的,也是天子应该诛杀的。现在君王放弃了应有的行为准则,纵容了混乱和灭亡的欲望,触犯了应该被诛杀的行为,怎么还能命令和教导百姓!而且我听说,生而受辱,不如死而留名。如果君王放弃了应有的行为准则,那他就无法治理国家。我有了淫乱的苗头,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一旦做出这样的举动,就会受到双重的侮辱,我宁愿以死来坚守,不敢接受命令。而且,那些想要我的人,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如果我接近他们而死,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如果先杀了我,对君王又有什么好处?’于是吴王感到羞愧,就撤退了。伯嬴和她的侍女关上了永巷的门,都没有放下武器。过了三十天,秦国援军到来,楚昭王才得以复国。君子称赞伯嬴勇敢而坚定。诗中说:‘茂密的葛藤,缠绕在树枝上,和乐的君子,寻求福祉而不偏离。’这就是说的伯嬴啊。
颂歌说:阖闾战胜了楚国,进入了楚国的宫殿,占据了楚国的后宫,没有人不感到恐惧。伯嬴坚守自己的节操,坚定专一,君子赞美她,认为她有节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楚平伯嬴-注解
伯嬴:伯嬴,古代女性名,秦穆公之女,楚平王之夫人,楚昭王之母。在古代,女性的地位较低,但伯嬴以其勇敢和智慧著称。
秦穆公: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在位期间,秦国逐渐强大。
楚平王:楚平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其统治时期,楚国国力强盛。
昭王:昭王,楚昭王,楚平王之子,楚国的君主。
伯莒之战:伯莒之战,是春秋时期楚国与吴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吴国获胜。
吴王阖闾:吴王阖闾,春秋时期吴国国君,以勇猛著称,是吴国强盛的重要推动者。
后宫:后宫,古代帝王、诸侯的妻妾居住的地方。
天子:天子,古代对帝王的尊称,意为天下之主。
公侯:公侯,古代对诸侯的尊称,指拥有封地的贵族。
制:制,指制度、规则。
节:节,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
人伦: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如父子、夫妇等。
王教:王教,指帝王的教化。
男女不亲授:男女不亲授,指男女之间不亲近接触。
殊椸枷,异巾栉:殊椸枷,异巾栉,指男女使用不同的物品,如梳子、簪子等,以示区别。
仁:仁,指仁爱、仁慈。
义:义,指正义、道义。
礼:礼,指礼节、礼仪。
丧:丧,指死亡。
莫莫葛累:莫莫葛累,出自《诗经》,意为葛藤缠绕,形容事情复杂。
条枚:条枚,指树木的主干。
岂弟君子:岂弟君子,出自《诗经》,意为和乐的君子。
求福不回:求福不回,指追求幸福而不放弃。
颂:颂,古代一种文体,用于歌颂、赞美。
厥:厥,指他的、它的。
宫室:宫室,指宫殿。
战栗:战栗,指害怕、颤抖。
保阿:保阿,指保姆。
永巷之门:永巷之门,指监狱。
宫割:宫割,指阉割,古代对犯人的惩罚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楚平伯嬴-评注
伯嬴者,秦穆公之女,楚平王之夫人,昭王之母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伯嬴的身份,她是秦楚两国之间的重要人物,她的行为和决策将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伯嬴的身份多重,既是秦国的公主,又是楚国的王后,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她在历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昭王时,楚与吴为伯莒之战。吴胜楚,遂入至郢。
这段描述了伯嬴所处的历史背景,伯莒之战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吴国战胜楚国,进入郢都,对楚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伯嬴作为楚王的母亲,她的处境自然十分艰难。
昭王亡,吴王阖闾尽妻其后宫。
昭王被俘,吴王阖闾占有楚国的后宫,这是对楚王尊严的极大侮辱。伯嬴作为昭王的母亲,她的内心必然充满了悲痛和愤怒。
次至伯嬴,伯嬴持刃曰:“妾闻:天子者,天下之表也。公侯者,一国之仪也。
伯嬴在此段中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信念,她认为天子是天下表率,公侯是一国之仪,他们的行为举止对于国家和人民有着重要的影响。
天子失制则天下乱,诸侯失节则其国危。
伯嬴进一步阐述了天子与诸侯的责任,他们的失制失节将导致天下大乱和国家危机。
夫妇之道,固人伦之始,王教之端。
伯嬴强调了夫妇之道在伦理和教育中的重要性,这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是以明王之制,使男女不亲授,坐不同席,食不共器,殊椸枷,异巾栉,所以施之也。
伯嬴引用了古代的礼制,指出男女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规矩,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的重要手段。
若诸侯外淫者绝,卿大夫外淫者放,士庶人外淫者宫割。
伯嬴提出了对于外淫行为的惩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道德的重视。
夫然者,以为仁失可复以义,义失可复以礼。
伯嬴认为,如果仁义失守,可以通过礼来纠正,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手段。
男女之丧,乱亡兴焉。
伯嬴指出,男女之间的混乱会导致国家的衰败和灭亡。
夫造乱亡之端,公侯之所绝,天子之所诛也。
伯嬴明确表示,制造乱亡的人应当受到公侯的绝罚和天子的诛杀。
今君王弃仪表之行,纵乱亡之欲,犯诛绝之事,何以行令训民!
伯嬴指责吴王阖闾的行为,认为他背离了君王的职责,不顾国家的安危。
且妾闻,生而辱,不若死而荣。
伯嬴表示,宁愿选择死亡以保持尊严,也不愿活着受到侮辱。
若使君王弃其仪表,则无以临国。
伯嬴警告吴王阖闾,如果他不维护自己的仪表,就无法统治国家。
妾有淫端,则无以生世。
伯嬴表示,如果她有淫乱的行为,也无法继续生存。
壹举而两辱,妾以死守之,不敢承命。
伯嬴坚定地表示,她宁愿死去也不愿意承受双重侮辱。
且凡所欲妾者,为乐也。
伯嬴指出,那些想要她的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
近妾而死,何乐之有?如先杀妾,又何益于君王?
伯嬴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她的决心,即使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于是吴王惭,遂退舍。
吴王阖闾被伯嬴的勇气和坚定所感动,最终选择了撤退。
伯嬴与其保阿闭永巷之门,皆不释兵。
伯嬴和她的侍女们坚守在永巷之门,没有放松警惕。
三旬,秦救至,昭王乃复矣。
在秦国的救援下,昭王得以复国。
君子谓伯嬴勇而精壹。
这段评价强调了伯嬴的勇敢和坚定,她的行为符合君子的标准。
诗曰:“莫莫葛累,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此之谓也。
这句诗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赞美伯嬴如同葛藤般坚韧,追求幸福而不退缩。
颂曰:阖闾胜楚,入厥宫室,尽妻后宫,莫不战栗,伯嬴自守,坚固专一,君子美之,以为有节。
这段颂词总结了伯嬴的行为,她的坚守和节操受到了君子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