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卫宗二顺-原文
卫宗二顺者,卫宗室灵王之夫人及其傅妾也。
秦灭卫君角,封灵王世家,使奉其祀。
灵王死,夫人无子而守寡,傅妾有子。
傅妾事夫人八年不衰,供养愈谨。
夫人谓傅妾曰:‘孺子养我甚谨。’
‘子奉祭祀而妾事我,我不聊也。’
‘且吾闻主君之母不妾事人。’
‘今我无子,于礼,斥绌之人也,而得留以尽其节,是我幸也。’
‘今又烦孺子不改故节,我甚内惭。’
‘吾愿出居外,以时相见,我甚便之。’
傅妾泣而对曰:‘夫人欲使灵氏受三不祥耶!’
‘公不幸早终,是一不祥也。’
‘夫人无子而婢妾有子,是二不祥也。’
‘夫人欲出居外,使婢子居内,是三不祥也。’
‘妾闻忠臣事君无怠倦时,孝子养亲患无日也。’
‘妾岂敢以小贵之故变妾之节哉!供养固妾之职也。’
‘夫人又何勤乎!’
夫人曰:‘无子之人而辱主君之母,虽子欲尔,众人谓我不知礼也。’
‘吾终愿居外而已。’
傅妾退而谓其子曰:‘吾闻君子处顺,奉上下之仪,修先古之礼,此顺道也。’
‘今夫人难我,将欲居外,使我居内,此逆也。’
‘处逆而生,岂若守顺而死哉!’
遂欲自杀。
其子泣而止之,不听。
夫人闻之惧,遂许傅妾留,终年供养不衰。
君子曰:‘二女相让,亦诚君子。’
‘可谓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此之谓也。
颂曰:卫宗二顺,执行咸固,妾子虽代,供养如故,主妇惭让,请求出舍,终不肯听,礼甚闲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卫宗二顺-译文
卫宗二顺是指卫国的宗室灵王的夫人以及她的傅妾。秦国灭了卫国的国君卫君角后,封灵王的家族继续存在,并让他们继续进行祭祀。灵王去世后,夫人没有儿子,因此守寡,而傅妾则有儿子。傅妾侍奉夫人长达八年,对她的供养越来越周到。夫人对傅妾说:“你养育我非常小心。你负责祭祀而我侍奉你,我感到很满足。而且我听说主君的母亲并不侍奉别人。现在我没有儿子,按照礼节,我应该被排斥,但能够留下来完成我的节操,这是我的幸运。现在你又让我不要改变旧有的节操,我感到非常内疚。我希望搬出去住,定时来见我,这样对我更方便。”傅妾哭着回答道:“夫人难道想让灵氏遭受三次不祥吗!公不幸早逝,这是第一次不祥。夫人没有儿子而妾有儿子,这是第二次不祥。夫人想要搬出去住,让我留在家里,这是第三次不祥。我听说忠臣侍奉君主从不懈怠,孝子养育父母从不嫌麻烦。我怎能因为小贵的身份而改变我的节操呢!供养本来就是我的职责。夫人又何必如此劳累呢!”夫人说:“没有儿子的人却羞辱了主君的母亲,即使儿子愿意这样做,众人也会说我不懂礼。我最终还是希望搬出去住。”傅妾退下去后对她的儿子说:“我听说君子要顺应时势,遵守上下之间的礼仪,修习古代的礼节,这是顺应之道。现在夫人责难我,想要搬出去住,让我留在家里,这是逆道。在逆道中生活,难道不如坚守正道而死吗!”于是她想要自杀。她的儿子哭着劝阻她,但她不听。夫人听说后很害怕,于是答应让傅妾留下来,一直到最后,对她的供养也没有减少。君子说:“这两个女子相互谦让,确实是君子。她们可以说是在家中成就了美德,名声流传于后世。”诗云:“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随意转动。”这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卫宗二顺-注解
卫宗:指卫国的宗室,即卫国的贵族家族。
灵王:指卫国的国君,灵王是卫国的君主。
夫人:指国君的妻子,即王后。
傅妾:指国君的妾室,即国君的侧室。
秦灭卫君角:指秦国灭掉了卫国的国君角。
世家:古代对有世袭爵位的贵族家族的称呼。
祀:祭祀,指对祖先或神灵的崇拜和敬奉。
孺子:古代对年幼者的称呼,这里指年轻的妾室。
主君:对君主的一种尊称。
斥绌:被排斥或贬低。
内惭:内心感到羞愧。
处顺:顺应时势,遵守正道。
处逆:违背时势,不遵守正道。
成于内:在内心修养和品德上有所成就。
名立于后世:名声能够流传到后世。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出自《诗经》,意为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随意转动,表示意志坚定,不可改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贞顺传-卫宗二顺-评注
卫宗二顺者,卫宗室灵王之夫人及其傅妾也。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的主角,即卫宗室灵王之夫人和其傅妾。‘卫宗室’指的是卫国的宗室,‘灵王’是卫国的王号,‘夫人’和‘傅妾’则是两位女性的身份。这里通过人物的身份,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古代社会的背景。
秦灭卫君角,封灵王世家,使奉其祀。此句描述了秦国灭掉卫国后,对灵王家族的待遇。‘秦灭卫君角’指的是秦国灭掉卫国的君主,‘封灵王世家’则是对灵王家族的封赏,‘使奉其祀’则表明了灵王家族将继续祭祀祖先。
灵王死,夫人无子而守寡,傅妾有子。傅妾事夫人八年不衰,供养愈谨。此句讲述了灵王去世后,夫人和傅妾的生活状况。‘守寡’表现了夫人的贞节,‘傅妾有子’则说明了傅妾的身份和地位。‘事夫人八年不衰,供养愈谨’则体现了傅妾对夫人的忠诚和孝顺。
夫人谓傅妾曰:‘孺子养我甚谨。’此句中,夫人对傅妾的称呼‘孺子’体现了她对傅妾的亲昵和尊重,‘养我甚谨’则是对傅妾孝顺的赞扬。
‘子奉祭祀而妾事我,我不聊也。’夫人此言,表达了她对傅妾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无奈和愧疚。
‘且吾闻主君之母不妾事人。’夫人引用了古代礼制,强调了自己作为主君之母的身份,以及对礼制的尊重。
‘今我无子,于礼,斥绌之人也,而得留以尽其节,是我幸也。’夫人自认为无子,按照礼制应当被斥退,但她能留在此处尽忠,感到十分庆幸。
‘今又烦孺子不改故节,我甚内惭。’夫人对傅妾的忠诚表示感激,同时也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愧疚。
‘吾愿出居外,以时相见,我甚便之。’夫人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外出居住,以避免给傅妾带来困扰。
‘夫人欲使灵氏受三不祥耶!公不幸早终,是一不祥也。夫人无子而婢妾有子,是二不祥也。夫人欲出居外,使婢子居内,是三不祥也。’傅妾以三不祥之事反驳夫人的提议,表达了自己对礼制的尊重和对灵王家族的忠诚。
‘妾闻忠臣事君无怠倦时,孝子养亲患无日也。’傅妾引用了古代的忠孝观念,强调了自己对夫人的忠诚和对父母的孝顺。
‘妾岂敢以小贵之故变妾之节哉!供养固妾之职也。’傅妾坚定地表示,自己不会因为地位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供养夫人是自己的职责。
‘夫人又何勤乎!’傅妾的这句话,既是对夫人的关心,也是对夫人的鼓励。
‘无子之人而辱主君之母,虽子欲尔,众人谓我不知礼也。’夫人再次表达了自己对礼制的尊重,以及对傅妾的关心。
‘吾终愿居外而已。’夫人坚持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外出居住。
‘傅妾退而谓其子曰:‘吾闻君子处顺,奉上下之仪,修先古之礼,此顺道也。’’傅妾在退下后,向自己的儿子传授了古代的礼制观念,强调了顺道的重要性。
‘今夫人难我,将欲居外,使我居内,此逆也。’傅妾认为夫人的提议是逆道的行为,不符合礼制。
‘处逆而生,岂若守顺而死哉!’傅妾坚定地表示,宁愿守顺而死,也不愿逆道而生。
‘遂欲自杀。’傅妾的这句话,表现了她对礼制的尊重和对夫人的忠诚。
‘其子泣而止之,不听。’傅妾的儿子试图阻止她自杀,但傅妾坚决不听。
‘夫人闻之惧,遂许傅妾留,终年供养不衰。’夫人得知傅妾的打算后,感到十分害怕,最终同意了傅妾的请求,并一直对她进行供养。
‘君子曰:‘二女相让,亦诚君子。’’这段话是对两位女性行为的评价,认为她们的行为符合君子的标准。
‘可谓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两位女性的行为对后世的影响。
‘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此之谓也。’这句话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强调了傅妾对礼制的忠诚和对夫人的孝顺。
‘颂曰:卫宗二顺,执行咸固,妾子虽代,供养如故,主妇惭让,请求出舍,终不肯听,礼甚闲暇。’这段颂词总结了整个故事,赞扬了两位女性的行为,并强调了礼制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