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鲁孝义保-原文
孝义保者,鲁孝公称之保母,臧氏之寡也。
初,孝公父武公与其二子长子括、中子戏朝周宣王,宣王立戏为鲁太子。
武公薨,戏立,是为懿公。
孝公时号公子称,最少。
义保与其子俱入宫,养公子称。
括之子伯御与鲁人作乱,攻杀懿公而自立。
求公子称于宫,将杀之。
义保闻伯御将杀称,乃衣其子以称之衣,卧于称之处,伯御杀之,义保遂抱称以出。
遇称舅鲁大夫于外,舅问称死乎,义保曰:‘不死,在此。’
舅曰:‘何以得免?’
义保曰:‘以吾子代之。’
义保遂以逃。
十一年,鲁大夫皆知称之在保,于是请周天子杀伯御立称,是为孝公。
鲁人高之。
论语曰:‘可以托六尺之孤。’
其义保之谓也。
颂曰:伯御作乱,由鲁宫起,
孝公乳保,臧氏之母,
逃匿孝公,易以其子,
保母若斯,亦诚足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鲁孝义保-译文
孝顺和正义的保护者,鲁孝公称他为保护者,臧氏家的寡妇。最初,孝公的父亲武公和两个儿子,长子括、次子戏一同去朝见周宣王,宣王立戏为鲁国的太子。武公去世后,戏继位,这就是懿公。孝公当时被称为公子称,年纪最小。义保和他的儿子一起进入宫中,抚养公子称。括的儿子伯御和鲁国人一起作乱,攻击并杀害了懿公,自立为君。他们在宫中寻找公子称,打算杀害他。义保听说伯御要杀害公子称,就让自己的儿子穿上公子称的衣服,躺在他睡觉的地方,伯御误杀了义保的儿子。义保随后抱着公子称逃出宫外,在外遇到了公子称的舅舅鲁国大夫。舅舅问公子称是否已死,义保说:‘没有死,就在这里。’舅舅问:‘你怎么逃出来的?’义保说:‘我用我的儿子代替了他。’义保就这样带着公子称逃跑了。到了第11年,鲁国的大夫都知道公子称在义保那里,于是请求周天子杀死伯御,立公子称为国君,这就是孝公。鲁国人非常尊敬他。《论语》中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这就是说的义保这样的人。
颂歌说:伯御作乱,是从鲁国宫中开始的,孝公的乳母,臧家的母亲,为了保护孝公,藏匿起来,用她的儿子替换了孝公,保护者如此忠诚,确实值得信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鲁孝义保-注解
孝义保:指鲁孝公时期的保母,即乳母,负责抚养孝公。
鲁孝公:鲁国的国君,名称,是懿公的儿子。
武公:鲁孝公的父亲,鲁国的国君。
括:鲁武公的长子,名括。
戏:鲁武公的次子,名戏,后来被立为鲁太子,即懿公。
懿公:鲁国的国君,名戏,是宣王立的太子。
公子称:鲁孝公在位时的称号,也是他的名字。
伯御:鲁懿公的长子,参与了叛乱。
周宣王:周朝的君主,鲁武公与其子朝见时在位。
周天子:指周朝的君主,此处指周宣王。
臧氏:鲁国的一个姓氏,此处指臧氏的寡妇,即孝义保。
逃匿:逃离并隐藏。
易:替换。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六尺之孤:指年幼无依的孤儿,六尺是古代对儿童身高的估算。
颂: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歌颂或赞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鲁孝义保-评注
孝义保者,鲁孝公称之保母,臧氏之寡也。
此句开篇点明了主题,‘孝义保’指的是鲁孝公的保母,‘臧氏之寡’则说明了保母的身份背景,为后文的故事铺垫了基础。
初,孝公父武公与其二子长子括、中子戏朝周宣王,宣王立戏为鲁太子。
此句描述了鲁孝公的父亲武公及其两个儿子括和戏前往朝见周宣王,并最终由宣王立戏为鲁太子的事件,这一历史背景为理解后续故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背景。
武公薨,戏立,是为懿公。
武公去世后,戏继位成为懿公,这一转折点预示着鲁国将迎来新的统治者。
孝公时号公子称,最少。
孝公在位时被称为公子称,且年纪最小,这暗示了他在家族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为后文义保的保护行为埋下了伏笔。
义保与其子俱入宫,养公子称。
义保带着自己的儿子进入皇宫,抚养公子称,这一行为体现了义保对孝公的忠诚和对孝公未来的期待。
括之子伯御与鲁人作乱,攻杀懿公而自立。
伯御发动叛乱,杀害了懿公并自立为君,这一事件成为了故事的高潮,也是义保行动的直接原因。
求公子称于宫,将杀之。
叛乱者寻找公子称,意图杀害他,这一情节进一步渲染了紧张和危险的气氛。
义保闻伯御将杀称,乃衣其子以称之衣,卧于称之处,伯御杀之,义保遂抱称以出。
义保为了保护公子称,采取了极其勇敢和智慧的行动,他用自己的儿子替代公子称,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孝公,这一行为展现了极高的牺牲精神和忠诚。
遇称舅鲁大夫于外,舅问称死乎,义保曰:‘不死,在此。’舅曰:‘何以得免?’义保曰:‘以吾子代之。’
义保与公子称的舅舅相遇,舅舅询问公子称是否安全,义保的回答再次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他用‘以吾子代之’这一理由解释了公子称的幸存,这一情节加深了读者对义保的敬意。
义保遂以逃。
义保带着公子称逃离了危险之地,这一行动表明了他的决心和毅力。
十一年,鲁大夫皆知称之在保,于是请周天子杀伯御立称,是为孝公。
经过十年的动荡,鲁国的大夫们终于知道了公子称在义保的保护下幸存,他们请求周天子除掉伯御并立公子称为君,这一转折最终确立了孝公的地位。
鲁人高之。
鲁人对义保的行为表示高度赞扬,这一评价体现了人们对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推崇。
论语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其义保之谓也。
引用《论语》中的名言,进一步强调了义保的行为符合儒家思想中对忠诚和孝道的推崇。
颂曰:伯御作乱,由鲁宫起,孝公乳保,臧氏之母,逃匿孝公,易以其子,保母若斯,亦诚足恃。
这首颂诗总结了整个故事,强调了伯御的叛乱、孝公的乳母身份、义保的替代行为以及保母的忠诚,最后以‘亦诚足恃’总结了义保的行为,表达了对她的无限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