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楚昭越姬-原文
楚昭越姬者,越王勾践之女,楚昭王之姬也。
昭王燕游,蔡姬在左,越姬参右。
王亲乘驷以驰逐,遂登附社之台,以望云梦之囿。
观士大夫逐者既驩,乃顾谓二姬曰:‘乐乎?’
蔡姬对曰:‘乐。’
王曰:‘吾愿与子生若此,死又若此。’
蔡姬曰:‘昔弊邑寡君,固以其黎民之役,事君王之马足,故以婢子之身为苞苴玩好,今乃比于妃嫔,固愿生俱乐,死同时。’
王顾谓史书之,蔡姬许从孤死矣。
乃复谓越姬,越姬对曰:‘乐则乐矣,然而不可久也。’
王曰:‘吾愿与子生若此,死若此,其不可得乎?’
越姬对曰:‘昔吾先君庄王淫乐三年,不听政事,终而能改,卒霸天下。妾以君王为能法吾先君,将改斯乐而勤于政也。今则不然,而要婢子以死。其可得乎!且君王以束帛乘马取婢子于弊邑,寡君受之太庙也,不约死。妾闻之诸姑,妇人以死彰君之善,益君之宠,不闻其以苟从其闇死为荣,妾不敢闻命。’
于是王寤,敬越姬之言,而犹亲嬖蔡姬也。
居二十五年,王救陈,二姬从。
王病在军中,有赤云夹日,如飞乌。
王问周史,史曰:‘是害王身,然可以移于将相。’
将相闻之,将请以身祷于神。
王曰:‘将相之于孤犹股肱也,今移祸焉,庸为去是身乎?’
不听。
越姬曰:‘大哉君王之德!以是,妾愿从王矣。昔日之游淫乐也,是以不敢许。及君王复于礼,国人皆将为君王死,而况于妾乎!请愿先驱狐狸于地下。’
王曰:‘昔之游乐,吾戏耳。若将必死,是彰孤之不德也。’
越姬曰:‘昔日妾虽口不言,心既许之矣。妾闻信者不负其心,义者不虚设其事。妾死王之义,不死王之好也。’
遂自杀。
王病甚,让位于三弟,三弟不听。
王薨于军中,蔡姬竟不能死。
王弟子闾与子西、子期谋曰:‘母信者,其子必仁。’
乃伏师闭壁,迎越姬之子熊章,立是为惠王。
然后罢兵归葬昭王。
君子谓越姬信能死义。
诗曰:‘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越姬之谓也。
颂曰:楚昭游乐,要姬从死,蔡姬许王,越姬执礼,终独死节,群臣嘉美,维斯两姬,其德不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楚昭越姬-译文
楚昭越姬,是越王勾践的女儿,也是楚昭王的宠妃。昭王在宴会上游玩,蔡姬坐在左边,越姬坐在右边。昭王亲自驾驭四匹马奔驰,随后登上附社台,远望云梦泽。看到士大夫们追逐的场面很开心,于是回头对两位姬妾说:‘快乐吗?’蔡姬回答说:‘快乐。’昭王说:‘我希望与你生在一起,死在一起。’蔡姬说:‘以前我们国君,因为要服侍君王的马匹,所以把我这样的婢女当作礼物,现在却被比作妃嫔,我当然愿意生时快乐,死时也在一起。’昭王回头让史官记录下来,蔡姬答应愿意随他一起死。然后他又问越姬,越姬回答说:‘虽然快乐,但这样的快乐不能长久。’昭王说:‘我希望与你生在一起,死在一起,这是不可能的吗?’越姬说:‘以前我们先君庄王沉迷于淫乐三年,不理政事,最终能够改正,最终称霸天下。我认为君王能够效仿先君,将这种快乐改为勤于政事。现在却不是这样,你却要让我陪你一起死。这可能吗!而且君王用束帛和马匹从我们国家把我接到这里,我君王把它放在太庙里,没有约定要一起死。我听姑母们说,妇女用死来彰显君王的善行,增加君王的宠爱,没听说过她们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而随便死去的。我不敢答应。’于是昭王醒悟过来,尊重越姬的话,但仍然宠爱蔡姬。过了二十五年,昭王救援陈国,两位姬妾都随行。昭王在军中病重,有赤云夹着太阳,像飞鸟一样。昭王询问周史,史官说:‘这是对君王的危害,但可以转移到将相身上。’将相听到后,请求用自己的身体去祈祷神明。昭王说:‘将相对我来说就像胳膊和腿一样重要,现在把灾祸转移到他们身上,难道我要去掉自己的身体吗?’他没有答应。越姬说:‘君王的大德啊!因此,我愿意随君王而去。以前因为君王沉迷于淫乐,所以我不敢答应。现在君王恢复了礼仪,全国人民都愿意为君王而死,何况我呢!请让我先为君王除去地下的狐狸。’昭王说:‘以前的游乐,不过是开玩笑。如果一定要死,这是在彰显我的不德。’越姬说:‘以前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已经答应了。我听说诚信的人不会背叛自己的心,有义的人不会虚设自己的事。我愿意为君王的义而死,而不是为君王的喜好而死。’于是她自杀了。昭王病重,让位给三弟,但三弟不接受。昭王在军中去世,蔡姬最终没有死去。昭王的一个儿子闾与子西、子期商量说:‘母亲是诚信的,她的儿子一定有仁德。’于是他们隐藏军队,关闭城门,迎接越姬的儿子熊章,立他为惠王。然后他们停止战争,安葬了昭王。君子认为越姬能够信守承诺,为义而死。诗中说:“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这就是越姬的意思。
赞颂说:楚昭王在游乐中要求姬妾随他而死,蔡姬答应了他,越姬坚守礼节,最终只有越姬独自坚守节操,群臣都赞美她们,这两位姬妾的品德是与众不同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楚昭越姬-注解
楚昭越姬:楚昭王和越王勾践的女儿,楚昭王的后宫姬妾。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因国破家亡后卧薪尝胆,最终复兴越国。
楚昭王: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此处指楚昭王。
姬:古代称诸侯王的妾室。
燕游:指宴乐游玩。
附社之台:社台,古代祭祀社神的高台。
云梦之囿:云梦,古代地名,指楚国的大片湖泊地区;囿,指皇家园林。
士大夫:古代指有官职的贵族。
驷:古代四匹马一组的马车。
弊邑:弊,通“敝”,表示谦辞;邑,指国家或城邑。
寡君:古代对他人君主的谦称。
苞苴玩好:苞苴,古代指食物;玩好,指珍玩。
妃嫔:古代帝王的妾室。
史:古代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
孤: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词。
束帛乘马:古代的一种聘礼,用束帛和马作为礼物。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诸姑:古代对同辈女性的尊称。
妇人以死彰君之善:指古代妇女为了彰显君王的善行而愿意以死相随。
闇死:指不明智的死亡。
股肱:比喻帝王左右得力的助手。
赤云夹日:指日旁出现红云的奇异现象,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
将相:古代的军事和行政高官。
庄王:越王勾践的父亲,越国的君主。
霸天下:指称霸天下,成为天下霸主。
信:诚信,信任。
义:道义,正义。
德音:美好的名声。
及尔同死:指愿意与你一同死去。
颂: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歌颂和赞美。
要姬从死:指要求姬妾随他一同死去。
执礼:遵守礼节。
死节:指为了坚守节操而死。
嘉美:赞美。
其德不比:他们的品德无法相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楚昭越姬-评注
楚昭越姬者,越王勾践之女,楚昭王之姬也。昭王燕游,蔡姬在左,越姬参右。王亲乘驷以驰逐,遂登附社之台,以望云梦之囿。
此段描绘了楚昭王与两位姬妾出游的场景,展现了王者的闲适与姬妾的陪伴。越姬的出场,预示着故事中她将扮演的角色——一个忠诚而智慧的女子。
观士大夫逐者既驩,乃顾谓二姬曰:“乐乎?”蔡姬对曰:“乐。”王曰:“吾愿与子生若此,死又若此。”蔡姬曰:“昔弊邑寡君,固以其黎民之役,事君王之马足,故以婢子之身为苞苴玩好,今乃比于妃嫔,固愿生俱乐,死同时。
这段对话中,昭王与蔡姬的对话,反映了当时宫廷中的一种情感与责任的关系。蔡姬的回答中,既有对过去身份的回忆,也有对现在地位的满足,体现了她对于生死的看法。
王顾谓史书之,蔡姬许从孤死矣。乃复谓越姬,越姬对曰:“乐则乐矣,然而不可久也。”王曰:“吾愿与子生若此,死若此,其不可得乎?”越姬对曰:“昔吾先君庄王淫乐三年,不听政事,终而能改,卒霸天下。
越姬的回答中,她引用了先君庄王的历史故事,以此警示昭王不要沉迷于享乐而忽视政事。她的智慧与忠诚在此处得到了体现。
妾以君王为能法吾先君,将改斯乐而勤于政也。今则不然,而要婢子以死。其可得乎!且君王以束帛乘马取婢子于弊邑,寡君受之太庙也,不约死。
越姬的言辞中透露出她对君王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她以庄王为榜样,提醒昭王应该勤于政事,而不是沉迷于享乐。
妾闻之诸姑,妇人以死彰君之善,益君之宠,不闻其以苟从其闇死为荣,妾不敢闻命。
越姬的这番话,展现了她对妇道和君臣之礼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她对蔡姬态度的不满。
于是王寤,敬越姬之言,而犹亲嬖蔡姬也。
昭王在越姬的言辞下有所醒悟,但仍然对蔡姬宠爱有加,这反映了当时宫廷中权力与情感的复杂关系。
居二十五年,王救陈,二姬从。王病在军中,有赤云夹日,如飞乌。
这段描述了昭王在军事上的表现,以及他在军中的遭遇,预示着故事的转折。
王问周史,史曰:“是害王身,然可以移于将相。”将相闻之,将请以身祷于神。
周史对昭王的病情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移祸于将相的建议,这反映了当时对天命和神权的敬畏。
王曰:“将相之于孤犹股肱也,今移祸焉,庸为去是身乎?”不听。
昭王拒绝了周史的建议,表现了他的仁德和对将相的信任。
越姬曰:“大哉君王之德!以是,妾愿从王矣。
越姬对昭王的仁德表示了赞赏,并表达了她愿意与他共生死的态度。
昔日之游淫乐也,是以不敢许。及君王复于礼,国人皆将为君王死,而况于妾乎!请愿先驱狐狸于地下。
越姬以自己的经历和昭王的变化为依据,表达了她对昭王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王曰:“昔之游乐,吾戏耳。若将必死,是彰孤之不德也。
昭王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反思,并表示自己并非真心想要越姬陪葬。
越姬曰:“昔日妾虽口不言,心既许之矣。妾闻信者不负其心,义者不虚设其事。
越姬坚持自己的立场,强调信义的重要性。
妾死王之义,不死王之好也。
越姬明确表示,她是为了维护君王的义而选择死亡,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喜好。
遂自杀。
越姬的自杀,是对她忠诚和智慧的最终体现。
王病甚,让位于三弟,三弟不听。
昭王在病重之际,想要让位给三弟,但三弟拒绝了这个提议。
王薨于军中,蔡姬竟不能死。
昭王的去世,以及蔡姬未能随他而去,为故事增添了悲剧色彩。
王弟子闾与子西、子期谋曰:“母信者,其子必仁。”乃伏师闭壁,迎越姬之子熊章,立是为惠王。
这段描述了楚国的政治斗争,以及越姬之子熊章最终成为惠王的过程。
然后罢兵归葬昭王。
这一举动体现了楚人对昭王的尊重和对越姬的怀念。
君子谓越姬信能死义。
这段评价强调了越姬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诗曰:“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越姬之谓也。
这句诗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进一步强调了越姬的忠诚和牺牲。
颂曰:楚昭游乐,要姬从死,蔡姬许王,越姬执礼,终独死节,群臣嘉美,维斯两姬,其德不比。
这段颂词总结了整个故事,对两位姬妾的行为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也突出了越姬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