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梁节姑姊

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梁节姑姊-原文

梁节姑姊者,梁之妇人也。

因失火,兄子与己子在内中,欲取兄子,辄得其子,独不得兄子。

火盛,不得复入,妇人将自趣火,其友止之,曰:‘子本欲取兄之子,惶恐卒误得尔子,中心谓何,何至自赴火?’

妇人曰:‘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被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吾欲复投吾子,为失母之恩,吾势不可以生。’

遂赴火而死。

君子谓节姑姊洁而不污。

诗曰:‘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此之谓也。

颂曰:梁节姑姊,据义执理,子侄同内,火大发起,欲出其侄,辄得厥子,火盛自投,明不私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梁节姑姊-译文

梁节姑姊是梁国的妇人。因为发生了火灾,她的侄子和她自己的孩子都在屋子里,她想要救出侄子,却总是救出自己的孩子,而没能救出侄子。火势很猛,不能再进去,妇人想要自己冲向火中,她的朋友阻止她,说:“你本来是想救你哥哥的儿子,慌乱中不小心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心里怎么想呢,怎么会想到自己去赴火呢?”妇人说:“梁国的事情怎么能随便告诉别人呢?背负不义的名声,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我的兄弟和国人呢!我想再救出我的孩子,但这样就会失去做母亲的恩情,我实在无法再活下去。”于是她跳进了火中死去。君子认为梁节姑姊纯洁而不受玷污。诗中说:“那人的孩子,舍命不渝。”说的就是她这样的人。

赞颂说:梁节姑姊,坚守正义,侄子和孩子都在屋子里,火势很大,她想要救出侄子,却总是救出自己的孩子,火势更猛时,她选择自己投火,表现出她不自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梁节姑姊-注解

梁节姑姊:梁节姑姊指的是梁国的一位女子,以节烈著称。在古代,节烈是指女子在丈夫去世后守节不嫁,或者在面对生死考验时保持贞洁,不被世俗所污辱的品质。

失火:失火指的是发生了火灾,火势蔓延。

兄子:兄子指的是哥哥的儿子,即自己的侄子。

己子:己子指的是自己的儿子。

趣火:趣火指的是走向火中,即自杀。

其友:其友指的是这位节姑姊的朋友。

子本欲取兄之子:子本欲取兄之子指的是这位节姑姊原本想要救出哥哥的儿子。

惶恐卒误得尔子:惶恐卒误得尔子指的是在慌乱中错误地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中心谓何:中心谓何指的是内心是如何想的。

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指的是她觉得面对自己的兄弟和国人时,没有脸面。

复投吾子:复投吾子指的是再次投入火中。

失母之恩:失母之恩指的是失去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吾势不可以生:吾势不可以生指的是她觉得自己无法再活下去。

洁而不污:洁而不污指的是她保持了自己的清白,没有被世俗所污辱。

舍命不渝:舍命不渝指的是不惜牺牲生命也不改变自己的意志。

据义执理:据义执理指的是根据道义和原则行事。

子侄同内:子侄同内指的是侄子和自己的儿子都在火灾中。

火大发起:火大发起指的是火势非常猛烈。

明不私己:明不私己指的是她明白自己不能只顾自己的私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梁节姑姊-评注

梁节姑姊的故事,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道德观念和牺牲精神。首先,从文本的第一句话‘梁节姑姊者,梁之妇人也’可以看出,这位妇人身份的普通性,她并非出自名门望族,而是普通家庭的妇女,这使得她的行为更加真实和感人。

在火灾发生时,妇人面临的选择是救自己的儿子还是兄长的儿子。这里‘因失火,兄子与己子在内中’的描述,展示了当时家庭内部的亲情关系和责任担当。妇人试图去救兄长的儿子,但意外地救出了自己的儿子,这体现了她的善良和本能。

‘欲取兄子,辄得其子,独不得兄子’这一句,反映了妇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她本意是救兄长的儿子,但现实却让她无法实现这一愿望,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和痛苦,令人深感同情。

‘火盛,不得复入’表明火势已经非常猛烈,妇人无法再次进入火场,这也意味着她无法救出兄长的儿子。‘妇人将自趣火’的举动,展现了她的决绝和坚定,她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儿子孤独地面对死亡。

其友的劝阻‘子本欲取兄之子,惶恐卒误得尔子,中心谓何,何至自赴火?’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妇人的期望和道德约束。妇人对此的回答‘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被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表现了她对名誉的看重和对家庭的忠诚。

‘吾欲复投吾子,为失母之恩,吾势不可以生’这句话,揭示了妇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她为了维护家族的名誉,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儿子,这种牺牲精神令人敬佩。

‘遂赴火而死’这一句,是对妇人行为的最终总结。她的选择虽然痛苦,但却符合当时的道德观念,她的行为被君子赞誉为‘洁而不污’。

‘诗曰:“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此之谓也’这句话,是对妇人行为的进一步肯定。她的行为符合古代中国的道德标准,她的牺牲精神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颂曰:‘梁节姑姊,据义执理,子侄同内,火大发起,欲出其侄,辄得厥子,火盛自投,明不私己’这段颂词,全面概括了梁节姑姊的行为特点,她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对家庭的忠诚,也展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梁节姑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6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