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代赵夫人-原文
代赵夫人者,赵卫子之女,襄子之姊,代王之夫人也。
卫子既葬,襄子未除服,地登夏屋,诱代王,使厨人持斗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一斗击杀代王及从者。
因举兵平代地而迎其姊赵夫人,夫人曰:‘吾受先君之命事代之王,今十有余年矣。代无大故,而主君残之。今代已亡,吾将奚归?且吾闻之,妇人之义无二夫。吾岂有二夫哉!欲迎我何之?以弟慢夫,非义也。以夫怨弟,非仁也。吾不敢怨,然亦不归,遂泣而呼天,自杀于靡笄之地。’
代人皆怀之。
君子谓赵夫人善处夫妇之间。
诗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此之谓也。
颂曰:惟赵襄子,代夫人弟,袭灭代王,迎取其姊,姊引义理,称引节礼,不归不怨,遂留野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代赵夫人-译文
代替赵夫人的,是赵卫子的女儿,赵襄子的姐姐,也是代王的夫人。卫子去世后,襄子还未脱去丧服,便登上了夏屋,引诱代王,让厨师拿着斗(古代量器)给代王和他的随从们食物,在斟酒的时候,暗中命令家宰用一斗酒将代王和他的随从全部杀死。然后起兵平定了代地,迎接他的姐姐赵夫人。夫人说:“我接受先君的命令来侍奉代王,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代国并没有发生重大变故,可是主君却残忍地对待他们。现在代国已经灭亡,我该回到哪里去呢?而且我听说,妇女的道义是不应该有两个丈夫。我怎么能有两个丈夫呢?你们想迎接我到哪儿去呢?因为弟弟对哥哥不敬,这是不义的。因为丈夫对弟弟有怨,这是不仁的。我不敢怨恨,但也不愿意回去,于是哭泣着呼天,在靡笄之地自杀。代国的人都对她怀有敬意。君子认为赵夫人很好地处理了夫妻之间的关系。《诗经》中说:‘不越位不害人,很少不做榜样。’这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颂词说:只有赵襄子,是代夫人的弟弟,继承王位灭掉了代王,迎娶了他的姐姐。姐姐遵循道义和礼节,不回去也不怨恨,最终在野外死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代赵夫人-注解
赵夫人:赵夫人是指赵国的夫人,此处特指代王之妻,赵卫子的女儿,赵襄子的姐姐。在中国古代,’夫人’是对诸侯王后的一种尊称。
赵卫子:赵卫子是赵国的一位贵族,赵夫人的父亲,赵襄子的弟弟。
襄子:襄子是赵国的君主,赵武灵王的儿子,赵夫人之弟。
代王:代王是指代国的君主,赵夫人作为代王的夫人,是代国的王后。
除服:除服是指古代丧礼中,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未除服’表示襄子还未完成丧期。
地登夏屋:地登夏屋指的是襄子在丧期中登上了夏屋,夏屋是一种高大的房屋,此处可能指襄子违反了丧期的禁忌。
诱代王:诱使代王,指襄子用计谋引诱代王。
宰人:宰人是指古代宫廷中的厨师。
举兵平代地:举兵平定代地,指襄子发动军队征服了代国。
夫妇之间:夫妇之间指的是夫妻之间的关系,此处指赵夫人处理夫妻关系的态度。
不僭不贼:不僭不贼,出自《诗经》,意指不超越自己的本分,不侵犯他人,这是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
鲜不为则:鲜不为则,也是出自《诗经》,意指很少有不遵循这些道德准则的人。
颂:颂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歌颂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
袭灭代王:袭灭代王指的是赵襄子突然袭击并消灭了代王。
引义理:引义理指的是赵夫人引用了道德和义理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称引节礼:称引节礼是指赵夫人以节礼和礼节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原则。
遂留野死:遂留野死指的是赵夫人最终选择在野外自杀,以保持自己的节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节义传-代赵夫人-评注
代赵夫人者,赵卫子之女,襄子之姊,代王之夫人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赵夫人的身份背景,她是赵卫子的女儿,赵襄子的姐姐,同时也是代王的夫人。这种身份的交织,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卫子既葬,襄子未除服,地登夏屋,诱代王,使厨人持斗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一斗击杀代王及从者。
这段文字描绘了赵襄子谋杀代王的过程。襄子在未除丧服的情况下,登上夏屋,诱骗代王,并利用厨人谋杀代王及其随从。这一行为展现了赵襄子的权谋手段和狠辣性格。
因举兵平代地而迎其姊赵夫人,夫人曰:‘吾受先君之命事代之王,今十有余年矣。代无大故,而主君残之。今代已亡,吾将奚归?且吾闻之,妇人之义无二夫。吾岂有二夫哉!欲迎我何之?以弟慢夫,非义也。以夫怨弟,非仁也。吾不敢怨,然亦不归,遂泣而呼天,自杀于靡笄之地。代人皆怀之。君子谓赵夫人善处夫妇之间。诗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此之谓也。
赵夫人面对丈夫的背叛,她没有选择逃避或怨恨,而是坚守妇道,以大义凛然的态度面对。她提到自己受先君之命事代之王,强调自己的忠诚和节操。在代国灭亡后,她不愿归依襄子,认为这是违背妇道的行为。她的自杀,体现了她对道德的坚持和对生命的尊重。这一段文字深刻揭示了赵夫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颂曰:惟赵襄子,代夫人弟,袭灭代王,迎取其姊,姊引义理,称引节礼,不归不怨,遂留野死。
这段颂文总结了赵襄子和赵夫人的故事。赵襄子通过谋杀代王,迎娶了自己的姐姐,而赵夫人则坚守节操,不归不怨,最终选择自杀。这段颂文肯定了赵襄子的成功,同时也赞扬了赵夫人的高尚品质。‘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赵夫人的道德典范作用,认为她的行为值得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