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鲁之母师-原文
母师者,鲁九子之寡母也。
腊日休作者,岁祀礼事毕,悉召诸子,谓曰:
‘妇人之义,非有大故,不出夫家。然吾父母家多幼稚,岁时礼不理。吾从汝谒往监之。’
诸子皆顿首许诺。
又召诸妇曰:
‘妇人有三从之义,而无专制之行。少系于父母,长系于夫,老系于子。今诸子许我归视私家,虽踰正礼,愿与少子俱,以备妇人出入之制。诸妇其慎房户之守,吾夕而反。’
于是使少子仆,归辨家事。
天阴还失早,至闾外而止,夕而入。
鲁大夫从台上见而怪之。
使人闲视其居处,礼节甚修,家事甚理。
使者还以状对。
于是大夫召母而问之曰:
‘一日从北方来,至闾而止,良久,夕乃入。吾不知其故,甚怪之,是以问也。’
母对曰:
‘妾不幸,早失夫,独与九子居。腊日,礼毕事间,从诸子谒归视私家。与诸妇孺子期,夕而反。妾恐其酺醵醉饱,人情所有也。妾反太早,不敢复返,故止闾外,期尽而入。’
大夫美之,言于穆公,赐母尊号曰母师。
使朝谒夫人,夫人诸姬皆师之。
君子谓母师能以身教。
夫礼,妇人未嫁,则以父母为天;既嫁,则以夫为天。
其丧父母,则降服一等,无二天之义也。
诗云:‘出宿于济,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颂曰:
‘九子之母,诚知礼经,谒归还反,不揜人情,德行既备,卒蒙其荣,鲁君贤之,号以尊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鲁之母师-译文
母亲是鲁国九个儿子的寡母。在腊祭的日子,休息的时候,一年的祭祀礼仪都结束了,她就把所有的儿子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妇女的道义,除非有重大变故,一般不会离开自己的丈夫家。但是我的父母家有很多年幼的孩子,每年祭祀的礼仪都照顾不到。我打算跟你们一起去看看我家的情况。’所有的儿子都跪下答应了她。
她又把所有儿媳妇叫来,说:‘妇女有三从四德的道义,但没有专断的行为。年轻的时候依附于父母,成年后依附于丈夫,年老后依附于子女。现在你们兄弟答应了我回家看看私事,虽然超出了常规的礼节,我还是愿意和最小的儿子一起去,以备妇女出入门户的规矩。你们要小心守护房门,我晚上就会回来。’于是她派最小的儿子驾车,回家处理家务。
那天天气阴沉,回来时天色已晚,到了家门口就停下了,晚上才进去。鲁国的大夫在台上看到这一幕感到很奇怪。派人暗中观察他们的住所,发现礼仪非常讲究,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使者回来后向大夫汇报了情况。
于是大夫把母亲叫来询问说:‘有一天从北方来,到了家门口就停下了,等了很久,晚上才进去。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非常奇怪,所以来问一问。’母亲回答说:‘我不幸很早就失去了丈夫,独自和九个儿子生活在一起。在腊祭之后,事情空闲的时候,跟儿子们一起去家里看看。和儿媳妇们以及孩子们约定晚上回来。我担心她们会喝酒吃肉喝得醉醺醺的,这是人之常情。我回来得太早,不敢再回去,所以就在家门口停下,等到约定的时间才进去。’大夫对她表示赞赏,向鲁穆公汇报了这件事,赐予她尊贵的称号‘母师’。让她在朝廷上拜见夫人,夫人和其他姬妾都把她当作老师。
君子认为母师能够以身作则。按照礼制,妇女未嫁时以父母为天,嫁了之后以丈夫为天。如果丧父母,就要降低一级服丧,没有两个天的意思。诗经中说:“出宿于济,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颂歌说:九个儿子的母亲,真正懂得礼法,去而复返,不违背人之常情,德行既全,最终获得了荣耀,鲁君认为她贤良,用尊贵的称号来称呼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鲁之母师-注解
母师:母师在古代是指母亲中的道德楷模,这里的母师是指鲁九子的寡母,因其教子有方、守礼有度,被尊称为母师。
鲁九子:鲁九子指的是鲁国的九个儿子,这里指他们的母亲。
寡母:寡母是指丧夫的妇女,这里指鲁九子的母亲。
腊日:腊日是古代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
岁祀:岁祀是指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通常在农历新年前后进行。
礼事:礼事指礼仪之事,即按照一定的仪式进行的各种活动。
三从之义:三从是指女子在父、夫、子三个阶段都要服从,即女子在未婚时从父,已婚时从夫,年老时从子。
专制之行:专制之行指的是专断独行的行为,这里指妇女不应有专断独行的行为。
闾:闾是指古代城市中的小门,这里指家门外的小门。
酺醵:酺醵是指聚饮,这里指女子聚在一起饮酒。
尊号:尊号是指对某人尊崇的称号,这里指鲁君赐予母师的尊称。
朝谒:朝谒是指朝见拜见,这里指母师被召见并受到尊敬。
夫人:夫人是指诸侯或高官的妻子,这里指鲁国的夫人。
姬:姬是指古代对女性的一种称呼,这里指夫人的姬妾。
礼经:礼经是指礼仪的规范和原则。
降服:降服是指降低服丧的等级,这里指丧父母后降低服丧的等级。
诗:诗指的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颂:颂是一种文体,用于歌颂和赞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鲁之母师-评注
母师者,鲁九子之寡母也。
此句开篇点明母师的身份,她是鲁九子的母亲,一位寡居的妇人。‘母师’这一称呼,不仅体现了她在家庭中的尊贵地位,也暗示了她作为母亲和师长的双重角色。
腊日休作者,岁祀礼事毕,悉召诸子,谓曰:‘妇人之义,非有大故,不出夫家。然吾父母家多幼稚,岁时礼不理。吾从汝谒往监之。’
此段描述了母师在腊日祭祀结束后,召集儿子们,教导他们妇人的道德规范。她强调妇人在非有大故的情况下不应随意离开夫家,但鉴于自己的父母家中有年幼的子女,需要照顾,因此请求儿子们陪同她回家。
诸子皆顿首许诺。
此句展现了九子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他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母亲的请求。
又召诸妇曰:‘妇人有三从之义,而无专制之行。少系于父母,长系于夫,老系于子。今诸子许我归视私家,虽踰正礼,愿与少子俱,以备妇人出入之制。诸妇其慎房户之守,吾夕而反。’
母师接着召集儿媳们,教导她们妇人的三从四德,即年轻时要依附父母,成年后要顺从丈夫,年老时要依靠子女。她表示自己虽逾越了常规,但愿意与最小的儿子一同回家,以备妇人出入之需,并要求儿媳们严守家门。
于是使少子仆,归辨家事。
母师派遣最小的儿子回家处理家务,这体现了她对家庭的重视和对儿子的信任。
天阴还失早,至闾外而止,夕而入。
母师在天阴时回家,因路途不熟而耽误了时间,直到傍晚才到达家门口,这一细节描绘了母师对家庭的关心和对礼节的尊重。
鲁大夫从台上见而怪之。使人闲视其居处,礼节甚修,家事甚理。
鲁大夫对母师的行为感到奇怪,派人暗中观察她的家庭,发现她的家庭礼仪严谨,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使者还以状对。
使者将观察结果回报给鲁大夫。
于是大夫召母而问之曰:‘一日从北方来,至闾而止,良久,夕乃入。吾不知其故,甚怪之,是以问也。’
鲁大夫对母师的行为产生了疑问,于是亲自询问原因。
母对曰:‘妾不幸,早失夫,独与九子居。腊日,礼毕事间,从诸子谒归视私家。与诸妇孺子期,夕而反。妾恐其酺醵醉饱,人情所有也。妾反太早,不敢复返,故止闾外,期尽而入。’
母师坦诚地解释了自己的行为,表达了对家庭和子女的关爱,以及对人情世故的体谅。
大夫美之,言于穆公,赐母尊号曰母师。
鲁大夫对母师的行为表示赞赏,向鲁穆公推荐,鲁穆公赐予母师尊号‘母师’。
使朝谒夫人,夫人诸姬皆师之。
母师被任命为朝中夫人及姬妾们的师傅,这体现了她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君子谓母师能以身教。
这句话肯定了母师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子女和家人的能力。
夫礼,妇人未嫁,则以父母为天;既嫁,则以夫为天。其丧父母,则降服一等,无二天之义也。
这里引用了《礼记》中的观点,说明了妇人在不同阶段的道德规范和丧葬礼仪。
诗云:‘出宿于济,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这句话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进一步强调了妇人在出嫁后应远离父母,依附于丈夫。
颂曰:九子之母,诚知礼经,谒归还反,不揜人情,德行既备,卒蒙其荣,鲁君贤之,号以尊名。
这段颂词对母师的一生进行了总结,称赞她深知礼法,行事得体,德行高尚,最终得到了尊荣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