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魏芒慈母

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魏芒慈母-原文

魏芒慈母者,魏孟阳氏之女,芒卯之后妻也。

有三子。

前妻之子有五人,皆不爱慈母。

遇之甚异,犹不爱。

慈母乃命其三子,不得与前妻子齐衣服饮食,起居进退甚相远,前妻之子犹不爱。

于是前妻中子犯魏王令当死,慈母忧戚悲哀,带围减尺,朝夕勤劳以救其罪人。

有谓慈母曰:‘人不爱母至甚也,何为勤劳忧惧如此?’

慈母曰:‘如妾亲子,虽不爱妾,犹救其祸而除其害,独于假子而不为,何以异于凡母!其父为其孤也,而使妾为其继母。继母如母,为人母而不能爱其子,可谓慈乎!亲其亲而偏其假,可谓义乎!不慈且无义,何以立于世!彼虽不爱,妾安可以忘义乎!’

遂讼之。

魏安厘王闻之,高其义曰:‘慈母如此,可不救其子乎!’

乃赦其子,复其家。

自此五子亲附慈母,雍雍若一。

慈母以礼义之渐,率导八子,咸为魏大夫卿士,各成于礼义。

君子谓慈母一心。

诗云:‘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言心之均一也。

尸鸠以一心养七子,君子以一仪养万物。

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

此之谓也。

颂曰:

芒卯之妻,五子后母,

慈惠仁义,扶养假子,

虽不吾爱,拳拳若亲,

继母若斯,亦诚可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魏芒慈母-译文

魏芒慈母,是魏孟阳的女儿,也是芒卯的继室妻子。她有三个儿子。前妻留下的儿子有五个,他们都不喜欢慈母。对待她的态度非常不同,但还是不喜欢她。慈母就命令她的三个儿子,不能和前妻的儿子们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他们的生活起居和行为举止都应当保持距离,但前妻的儿子们仍然不喜欢她。于是,前妻的次子触犯了魏王的命令,应当被处死,慈母感到非常忧愁和悲哀,她的腰围因此减少了尺码,日夜勤劳地帮助他免罪。

有人对慈母说:‘别人对母亲如此不敬,你为何还要这样勤劳地忧虑呢?’慈母回答:‘如果我的亲生孩子不喜欢我,我还会救他的灾难并消除他的祸害,对待继子却不这样做,这和普通的母亲有什么区别!他的父亲因为他是孤儿,才让我成为他的继母。继母应该像亲生母亲一样,作为母亲却不能爱自己的孩子,这能叫做慈爱吗!亲近自己的亲生孩子却偏心继子,这能叫做义吗!既不慈爱又无义,我怎么能立足于世呢!他们虽然不喜爱我,但我怎么能忘记道义呢!’于是她向魏王申诉。

魏安厘王听说了这件事,非常赞赏她的义举,说:‘慈母像这样,难道不应该救她的孩子吗!’于是赦免了他的儿子,恢复了他们家的名誉。从那以后,五个儿子都亲近并敬爱慈母,像一家人一样和睦。

慈母用礼义的方式引导八个孩子,他们都成为了魏国的大夫和卿士,各自都按照礼义行事。君子认为慈母是一心一意的。诗中说:‘尸鸠在桑树上,它的孩子有七个,善良的人和君子,他们的仪态是一致的,他们的仪态是一致的,他们的心像结一样。’这是说心是均匀一致的。尸鸠用一颗心养育七个孩子,君子用一种仪态养育万物。一颗心可以事奉百位君主,百颗心却不能事奉一位君主。这就是这个道理。

赞颂说:芒卯的妻子,五个儿子的继母,慈爱、仁义,抚养继子,虽然他们不喜爱我,但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就像亲生的一样,继母如果是这样的,确实值得尊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魏芒慈母-注解

魏芒慈母:指魏国的一位名叫芒卯的女子的继母,即魏孟阳氏之女。

魏孟阳氏:指魏国的一个姓氏。

芒卯:指芒卯,可能是芒卯的女婿,也可能是其子。

后妻:指继室,即芒卯的妻子。

三子:指芒卯的三个儿子。

前妻之子:指芒卯前妻的儿子。

五人:指前妻的五个儿子。

魏王:指魏国的国王。

犯魏王令:指违反了魏国国王的命令。

当死:指应当被处死。

忧戚悲哀:指非常担忧和悲伤。

带围减尺:指腰围缩小了一尺,形容非常消瘦。

朝夕勤劳:指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

救其罪人:指救免其犯罪的儿子。

假子:指继子,即芒卯前妻的儿子。

继母:指丈夫的前妻所生的孩子的母亲。

魏安厘王:指魏国的一位国王,名字叫安厘。

雍雍若一:形容和谐一致,如同一个整体。

礼义:指古代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魏大夫卿士:指魏国的官员。

尸鸠:一种鸟类,古代传说中以其母爱著称。

淑人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仪:指行为举止。

结:指紧密团结。

拳拳若亲:形容非常关心,如同亲生母亲一样。

颂:一种古代的文体,用于歌颂或赞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魏芒慈母-评注

魏芒慈母的故事,展现了一位古代中国母亲的无私与仁爱。首先,从字面意义来看,‘魏芒慈母’指的是魏国姓芒的慈母,她不仅是魏孟阳之女,更是芒卯的后妻。这一身份的描述,既突出了她的家庭背景,也暗示了她作为继母所面临的挑战。

‘有三子’表明慈母在家庭中拥有自己的子女,然而‘前妻之子有五人’则揭示了继母身份下的复杂关系。前妻之子对慈母的不爱,以及‘遇之甚异,犹不爱’的描述,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继母与子女之间常见的矛盾和冲突。

‘慈母乃命其三子,不得与前妻子齐衣服饮食,起居进退甚相远’这一行为,体现了慈母的智慧与宽容。她没有因为前妻子女的不爱而偏袒自己的子女,而是保持了公正,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前妻中子犯魏王令当死’这一情节,将慈母的仁爱推向了高潮。面对儿子的犯法,慈母不仅忧虑悲伤,而且‘朝夕勤劳以救其罪人’,这种无私的母爱,无疑是对人性中最美好情感的颂扬。

‘有谓慈母曰:“人不爱母至甚也,何为勤劳忧惧如此?”’这句话反映了周围人对慈母行为的质疑,而慈母的回答‘如妾亲子,虽不爱妾,犹救其祸而除其害’则彰显了她对‘义’的坚持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继母如母,为人母而不能爱其子,可谓慈乎!亲其亲而偏其假,可谓义乎!不慈且无义,何以立于世!’这段话是慈母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她认为,即使不被爱,也不能忘记作为母亲的职责和道义。

‘遂讼之’表明慈母选择了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联。‘魏安厘王闻之,高其义曰:“慈母如此,可不救其子乎!”’这段对话展现了君王的仁德和对慈母行为的认可。

‘自此五子亲附慈母,雍雍若一’这一转变,不仅彰显了慈母的影响力,也体现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慈母以礼义之渐,率导八子,咸为魏大夫卿士,各成于礼义’则进一步强调了慈母的教育作用。

‘君子谓慈母一心’这句话,是对慈母品质的高度评价。‘诗云:“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通过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进一步强调了慈母的‘一心’。

‘尸鸠以一心养七子,君子以一仪养万物’这句话,将慈母的行为与君子之道相提并论,强调了仁爱之心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则是对慈母‘一心’品质的进一步阐释。

‘颂曰:芒卯之妻,五子后母,慈惠仁义,扶养假子,虽不吾爱,拳拳若亲,继母若斯,亦诚可尊’这段颂词,是对慈母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她高尚品质的赞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魏芒慈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6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