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原文
邹孟轲之母也。
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
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
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孟子处齐,而有忧色。
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
孟子曰:‘不敏。’
异日闲居,拥楹而叹。
孟母见之曰:‘乡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
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
诸侯不听,则不达其上。
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
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
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
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
易曰:‘在中馈,攸遂。’
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
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
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
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
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君子谓孟母知妇道。
诗云:‘载色载笑,匪怒匪教。’此之谓也。
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译文
邹国的孟轲的母亲,被称为孟母。她的住所靠近墓地。孟子小时候,玩耍的事情都是围绕墓地,兴奋地堆土埋东西。孟母说:“这不是我居住的地方,不适合养育孩子。”于是搬家到了市场附近。孟子在那里玩耍模仿商人买卖的行为。孟母又说:“这也不是我居住的地方,不适合养育孩子。”于是再次搬家,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在那里玩耍时,开始模仿摆放祭器、行礼让座等礼仪。孟母说:“这真是个可以养育我孩子的环境。”于是定居在那里。等到孟子长大,学习六艺,最终成为一代大儒。君子认为孟母善于循序渐进地教育孩子。诗中说:“那美丽的女子,我拿什么来报答她?”这就是说的孟母的教育方式。孟子小时候,学习完毕回家,孟母正在织布,问他说:“你学到了什么?”孟子回答:“就像这样。”孟母用刀割断了她正在织的布。孟子害怕地问她为什么,孟母说:“你放弃学习,就像我割断这布一样。君子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提问可以增长知识,因此在家能安宁,外出能远离祸害。现在你放弃学习,就难免要去做仆役,也无法避免祸患。这和织布吃饭有什么不同?中途放弃,难道能穿上你织的衣服,永远不缺粮食吗?女孩子如果放弃吃饭,男孩子如果不修养品德,不是偷盗就是沦为奴隶。”孟子害怕了,从此早晚勤奋学习,拜子思为师,最终成为天下著名的儒者。君子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方法。诗中说:“那美丽的女子,我拿什么来告诉她?”这就是说的孟母的教育方法。孟子成婚后,准备进入内室,他的妻子在家门口脱了衣服,孟子不高兴,就离开了不去。妻子向孟母辞别,想要离开,说:“我听说夫妻之道,内室是不应该有的。现在我被你无意中看到,你却突然不高兴,这是对待客人一样。妇人的道理,是不应该有客人留宿的。请让我回父母家。”于是孟母叫来孟子,对他说:“礼,进入门前要问谁在,这是表示尊敬。上堂时声音要高,这是为了提醒别人。进入室内,目光要向下,以免看到别人的过错。现在你不懂得礼,却责备别人不守礼,这不是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留下了他的妻子。君子认为孟母懂得礼节,并且明白做婆婆的道理。孟子在齐国时,面带忧色。孟母看到后问:“你为什么忧心忡忡?”孟子说:“我不聪明。”另一天闲居时,他靠在柱子上叹气。孟母看到后问:“之前我看到你忧心忡忡,你说不忧,现在靠在柱子上叹气,又是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根据自己的身份去担任相应的职位,不会为了苟且得到奖赏,也不会贪图荣华富贵。如果诸侯不听取他的意见,他就不会上升;如果被听取但不被采纳,他就不会进入朝廷。”现在我的主张在齐国不被采用,我想离开但母亲年老,因此忧心。孟母说:“妇人的礼节,就是精心准备五谷饭食,酿造酒浆,赡养公婆,缝制衣服罢了。所以妇人只在家庭内修养,没有越出家庭之外的志向。《易经》说:‘在中馈,攸遂。’《诗经》说:‘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这说明妇人没有擅自主张的权利,而有三从四德的道路。所以年轻的时候要顺从父母,出嫁后要顺从丈夫,丈夫去世后要顺从儿子,这是礼制。现在你已经成人,而我老了。你按照你的道义行事,我按照我的礼制生活。”君子认为孟母懂得妇人的道理。诗中说:“面带红润,笑容满面,不是愤怒,也不是教导。”这就是说的孟母的教育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注解
邹孟轲:邹孟轲即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号孟母:孟母是对孟子母亲的尊称,意指孟子的母亲。
舍:舍,古汉语中指住所。
墓:墓,指坟墓。
嬉游:嬉游,指玩耍、游戏。
踊跃:踊跃,形容跳跃的样子。
筑埋:筑埋,指堆土掩埋,这里指玩堆土埋人的游戏。
去:去,离开。
市:市,市场。
贾人:贾人,商人。
衒卖:衒卖,炫耀销售。
徙舍:徙舍,搬家。
学宫:学宫,古代的学校。
俎豆:俎豆,古代祭祀时盛食物的器皿,这里指学习礼仪。
揖让:揖让,古代宾主相见时的礼节,这里指学习礼仪中的相互礼让。
进退:进退,前进后退,这里指学习礼仪中的行为规范。
六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教育中的六种基本技能。
大儒:大儒,指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儒家学者。
渐化:渐化,指逐渐引导、教化。
诗: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姝者子:姝者子,指美好的女子。
予之:予之,给予她。
自若也:自若也,指自己觉得满意。
绩:绩,指织布。
斯织:斯织,指这织好的布。
厮役:厮役,指仆役,这里指做仆役的工作。
离于祸患:离于祸患,指避免灾祸。
夫子:夫子,对有学问者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子思:子思,指孔子的孙子孔伋,是孟子的老师。
私室:私室,指夫妻的卧室。
袒:袒,露出。
礼:礼,指礼仪。
存:存,在。
戒:戒,提醒。
视:视,看。
过:过,过错。
异日:异日,指另一天。
闲居:闲居,指空闲时居住的地方。
楹:楹,指柱子。
称身而就位:称身而就位,指根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选择合适的职位。
苟得而受赏:苟得而受赏,指为了得到奖赏而不顾道德地行事。
荣禄:荣禄,指荣耀和俸禄。
禮:禮,指妇人的行为规范。
五飯:五飯,指五种饭食。
酒漿:酒漿,指酒和浆。
養舅姑:養舅姑,指赡养公婆。
縫衣裳:縫衣裳,指缝制衣服。
闺内之修:闺内之修,指妇女在家庭内的修养。
境外之志:境外之志,指超出家庭范围之外的志向。
中馈:中馈,指家庭饮食之事。
攸遂:攸遂,指顺利地进行。
无非无仪:无非无仪,指没有过错和失礼的行为。
惟酒食是议:惟酒食是议,指只讨论酒食等家庭事务。
三从之道:三从之道,指妇女在婚姻和生活中的三个阶段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礼也:礼也,指这是符合礼节的。
载色载笑:载色载笑,指带着笑容。
匪怒匪教:匪怒匪教,指不是出于愤怒或教导的目的。
颂:颂,指赞颂、歌颂。
教化:教化,指教育感化。
列分:列分,指有条理地划分。
处子:处子,指未婚女子。
艺:艺,指技艺。
大伦:大伦,指人伦之大者,即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断机示焉:断机示焉,指用剪断织机的办法来教育孟子。
当世冠:当世冠,指当代的佼佼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评注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
此句开篇点明孟子的母亲,尊称为孟母,奠定了对孟子母亲教化作用的赞赏基调。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子幼年时,因居住环境靠近墓地,受到环境影响,嬉戏模仿墓地的埋葬之事,表现了孟子当时的行为特点。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
孟母意识到这种环境对孟子成长不利,因此选择搬家,体现了孟母对孟子教育的深思熟虑。
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
孟子搬家后,又开始模仿市井中的商人买卖行为,这是孟子性格中模仿力强的体现。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
孟母再次搬家,选择靠近学校的地方居住,希望孟子受到良好教育的影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子在新的环境中,开始模仿学习礼仪,这是孟子教育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
孟母对孟子的教育环境感到满意,最终决定定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孟子长大后,学习六艺,最终成为儒家的大儒,这是孟母教育成功的体现。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此句评价孟母的教育方法,认为她善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孟子。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进一步强调孟母教育孟子的重要性。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子学习归来,孟母询问学习进展,孟子却回答得不够谦虚,体现了孟子当时的性格。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母用切断织布的行为来教育孟子,寓意着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母用生动的比喻教育孟子,使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孟子被孟母的教育感动,从此勤奋学习,成为天下知名的大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此句评价孟母懂得作为母亲的教育之道。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再次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孟母教育的深远影响。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孟子成婚后,因为妻子的不当行为而感到不悦,这是孟子性格中注重礼仪的体现。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
妻子因为孟子对自己的不满而向孟母求助,希望离开孟子。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孟母用礼教教育孟子,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孟子谢,遂留其妇。
孟子被孟母的教育感动,最终决定留下妻子。
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此句评价孟母懂得礼仪,并且明白作为妻子的道德。
孟子处齐,而有忧色。
孟子在齐国时,因为某些原因而忧心忡忡。
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敏。’
孟子对孟母的询问回答得含糊其辞,这是孟子性格中含蓄的体现。
异日闲居,拥楹而叹。
孟子在闲暇时,独自叹息,表现出他内心的忧虑。
孟母见之曰:‘乡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上。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
孟子向孟母倾诉自己的忧虑,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馈,攸遂。’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孟母用妇道来教育孟子,使他明白自己的责任。
君子谓孟母知妇道。
此句评价孟母懂得妇道。
诗云:‘载色载笑,匪怒匪教。’此之谓也。
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孟母对孟子教育的深远影响。
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此句是对孟母教育成就的高度赞扬,认为孟母的教育使孟子成为当世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