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弃母姜嫄

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弃母姜嫄-原文

弃母姜嫄者,邰侯之女也。

当尧之时,行见巨人迹,好而履之,归而有娠,浸以益大,心怪恶之,卜筮禋祀,以求无子,终生子。

以为不祥而弃之隘巷,牛羊避而不践。

乃送之平林之中,后伐平林者咸荐之覆之。

乃取置寒冰之上,飞鸟伛翼之。

姜嫄以为异,乃收以归。

因命曰弃。

姜嫄之性,清静专一,好种稼穑。

及弃长,而教之种树桑麻。

弃之性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

尧使弃居稷官,更国邰地,遂封弃于邰,号曰后稷。

及尧崩,舜即位,乃命之曰:‘弃!黎民阻饥,汝居稷,播时百谷。’

其后世世居稷,至周文武而兴为天子。

君子谓姜嫄静而有化。

诗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

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

此之谓也。

颂曰:弃母姜嫄,清静专一,履迹而孕,惧弃于野,鸟兽覆翼,乃复收恤,卒为帝佐,母道既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弃母姜嫄-译文

抛弃母亲姜嫄的人,是邰侯的女儿。在尧帝的时候,她外出行走时看到了巨人的脚印,出于好奇就踩了上去,回家后发现自己怀孕了,肚子越来越大,心里感到奇怪和厌恶,于是占卜和祭祀,希望不会生下孩子,但最终还是生下了孩子。她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于是把这个孩子丢弃在狭窄的小巷里,牛羊都避开不去踩踏。于是她把孩子送到平林中,后来砍伐平林的人都会将树枝覆盖在孩子身上。

于是她又把孩子放在寒冷的冰上,飞鸟都弯曲翅膀来保护他。姜嫄觉得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于是把他带回家。给他取名叫弃。姜嫄性格清静专一,喜欢种植庄稼。等到弃长大了,她就教他种植桑树和麻。弃聪明仁慈,能够接受并实践她的教导,最终成就了名声。尧帝让弃担任稷官,管理邰地,于是封弃在邰地,封号为后稷。等到尧帝去世,舜帝即位,他对弃说:“弃啊!百姓们遭受饥饿,你担任稷官,播种各种谷物。”从那以后,弃的后代世世代代都担任稷官,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他们成为了天子。君子认为姜嫄性格安静而有德行。诗中说:‘姜嫄啊,你的德行光明正大,上帝都依赖你。’又说:‘怀念文德后稷,能够配得上那天,建立我们的百姓。’说的就是这件事。

颂歌说:抛弃母亲姜嫄的人,性格清静专一,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怀孕,害怕被丢弃在野外,鸟兽都来覆盖保护他,最终收养并照顾他,最终成为了帝王的辅佐,母亲的职责已经完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弃母姜嫄-注解

弃母姜嫄:弃母姜嫄是指后稷的母亲,后稷即姬弃,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农业神和周朝的始祖。姜嫄因其特殊的怀孕和生育经历而被尊崇。

邰侯之女:邰侯是指邰地的侯爵,这里的邰侯之女即姜嫄。

尧: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圣王,以德治天下。

巨人迹:巨人迹是指姜嫄行走时看到的巨大脚印,据说是天神留下的。

娠:娠,怀孕。

卜筮:卜筮是指古代用龟甲或蓍草进行占卜的方法。

禋祀:禋祀是指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隘巷:隘巷,狭窄的小巷。

平林:平林,平坦的树林。

伛翼:伛翼,弯曲翅膀,这里指鸟类用翅膀保护。

种树桑麻:种树桑麻,指种植桑树和麻,这些都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稷官:稷官,古代负责农业的官职。

播时百谷:播时百谷,指适时播种各种谷物。

后稷:后稷,即姬弃,被尊为农业之神,是周朝的始祖。

黎民阻饥:黎民阻饥,指百姓遭受饥荒。

周文武:周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是周朝的开国君主。

君子: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这句话出自《诗经》,赞美姜嫄的德行和上帝的庇佑。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这句话也出自《诗经》,赞美后稷的功绩和地位。

颂:颂,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歌颂赞美的诗歌。

母道既毕:母道既毕,指母亲的责任已经完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弃母姜嫄-评注

古文开篇即点明弃母姜嫄的身份,邰侯之女,为读者勾勒出一个贵族女性的形象。‘弃母’二字,暗示了姜嫄的命运多舛,与‘弃’字的含义相呼应,预示着她的儿子弃将面临被遗弃的命运。

‘当尧之时,行见巨人迹,好而履之,归而有娠’这一段,描绘了姜嫄与巨人足迹的奇遇。‘巨人迹’象征着神秘与力量,‘履之’则体现了姜嫄的率真与勇敢。‘有娠’则预示着生命的新生。

‘浸以益大,心怪恶之,卜筮禋祀,以求无子,终生子’这一句,展现了姜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浸以益大’形容妊娠的日益明显,‘心怪恶之’则表达了姜嫄对未知的恐惧。‘卜筮禋祀’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以求无子’则是对命运的抗拒。

‘以为不祥而弃之隘巷,牛羊避而不践’这一句,通过牛羊避而不践的细节,突显了弃子的不祥之兆,同时也暗示了弃子将有不凡的命运。

‘乃送之平林之中,后伐平林者咸荐之覆之’这一段,描绘了弃子在自然界的庇护下成长。‘平林’象征着生命之源,‘荐之覆之’则展现了自然的慈爱与包容。

‘乃取置寒冰之上,飞鸟伛翼之’这一句,通过‘寒冰’与‘飞鸟’的对比,展现了弃子在逆境中的顽强生命力,以及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姜嫄以为异,乃收以归’这一句,体现了姜嫄对弃子的关爱与呵护,同时也预示着弃子将得到家族的认可。

‘因命曰弃’这一句,为弃子命名,标志着他正式成为家族的一员。

‘姜嫄之性,清静专一,好种稼穑’这一段,揭示了姜嫄的性格特点,为后文弃子成为农业圣贤奠定了基础。

‘及弃长,而教之种树桑麻’这一句,展现了弃子从小受到的农业教育,为他日后成为农业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弃之性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这一句,赞扬了弃子的聪明才智与仁爱之心,以及他在农业领域的成就。

‘尧使弃居稷官,更国邰地,遂封弃于邰,号曰后稷’这一段,讲述了弃子受到尧帝的赏识,成为农业官,并最终被封为后稷的故事,彰显了弃子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

‘及尧崩,舜即位,乃命之曰:“弃!黎民阻饥,汝居稷,播时百谷。”’这一段,展现了弃子在舜帝时期的政治责任,以及他对农业的贡献。

‘其后世世居稷,至周文武而兴为天子’这一句,说明了弃子家族的繁荣昌盛,以及后稷在周朝的地位。

‘君子谓姜嫄静而有化’这一句,评价了姜嫄的品德,认为她具有化育万物的能力。

‘诗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这两句诗,进一步赞美了姜嫄与后稷的功德,认为他们配得上天命,造福了黎民。

‘颂曰:弃母姜嫄,清静专一,履迹而孕,惧弃于野,鸟兽覆翼,乃复收恤,卒为帝佐,母道既毕’这一段,以颂的形式总结了姜嫄的一生,强调了她的母性光辉与对后稷的养育之恩。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母仪传-弃母姜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6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