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孽嬖传-齐灵声姬-原文
声姬者,鲁侯之女灵公之夫人,太子光之母也,号孟子。
淫通于大夫庆克,与之蒙衣乘辇,而入于闳,鲍牵见之,以告国佐。
国佐召庆克,将询之,庆克久不出,以告孟子曰:‘国佐非我。’孟子怒。
时国佐相灵公,会诸侯于柯陵,高子鲍子处内守,及还,将至,闭门而索客,孟子诉之曰:‘高鲍将不内君,而欲立公子角,国佐知之。’
公怒,刖鲍牵而逐高子、国佐,二人奔莒,更以崔杼为大夫,使庆克佐之,乃帅师围莒,不胜,国佐使人杀庆克,灵公与佐盟而复之。
孟子又愬而杀之。
及灵公薨,高鲍皆复遂杀孟子,齐乱乃息。
诗云:‘匪教匪诲,时维妇寺。’此之谓也。
颂曰:齐灵声姬,厥行乱失,淫于庆克,鲍牵是疾,谮愬高鲍,遂以奔亡,好祸用亡,亦以事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孽嬖传-齐灵声姬-译文
声姬是鲁国国君的女儿,鲁灵公的夫人,也是太子光的母亲,被称为孟子。她与大夫庆克有不正当的关系,曾一起穿同样的衣服乘坐马车进入宫中,被鲍牵看到了,于是告诉了国佐。国佐召见庆克,想要询问情况,但庆克迟迟不出现,国佐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子说:‘国佐不是我的同谋。’孟子非常生气。当时国佐是灵公的辅佐,在柯陵会合诸侯,高子和鲍子留在宫中守卫,等到他们回来时,国佐闭门搜查客人,孟子抱怨说:‘高子和鲍子不想让国君进来,他们想要立公子角为国君,国佐是知道的。’国君非常愤怒,砍断了鲍牵的脚,驱逐了高子和国佐,两人逃到了莒国,然后任命崔杼为大夫,让庆克辅佐他,于是率领军队围攻莒国,但未能取胜。国佐派人杀了庆克,灵公与国佐结盟,恢复了国佐的职位。孟子再次抱怨,结果被杀。等到灵公去世后,高子和鲍子又趁机杀了孟子,齐国的动乱才平息。诗经中说:‘不是教导,也不是教诲,只是时下宫中女官的行为。’这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赞颂说:齐国的灵公夫人声姬,行为混乱失当,与庆克通奸,鲍牵因此被恨,诬陷高子和鲍子,导致他们逃亡,喜好祸事导致灭亡,也因为处理不当而丧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孽嬖传-齐灵声姬-注解
声姬:声姬是指鲁国的灵公夫人,也是太子光的母亲。在古代,姬是对贵族女性的尊称。
鲁侯:鲁侯是指鲁国的君主,这里指的是鲁国的灵公。
灵公:灵公是鲁国的君主,声姬是他的夫人。
太子光:太子光是指鲁国的太子,即未来的君主。
孟子:孟子在这里指的是声姬,号孟子可能是一种尊称或者别称。
淫通:淫通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里指声姬与庆克的不正当关系。
大夫:大夫是古代的官职,位高权重,相当于后来的部长或大臣。
庆克:庆克是鲁国的大夫,与声姬有不正当关系。
蒙衣乘辇:蒙衣乘辇是指庆克和声姬穿着便服乘坐马车。
闳:闳可能是指闳门,即城门。
鲍牵:鲍牵是鲁国的一个官员,他看到了庆克和声姬的行为并向国佐报告。
国佐:国佐是鲁国的大臣,负责处理国家事务。
询之:询之是指国佐想要询问庆克的情况。
柯陵:柯陵是鲁国的一个地名,国佐在这里会合诸侯。
高子鲍子:高子和鲍子是鲁国的官员,他们在国佐不在时负责守卫国内。
内君:内君是指国君,这里指鲁国的君主。
公子角:公子角是鲁国的一个公子,可能是有野心的人。
崔杼:崔杼是鲁国的大夫,后来被任命为辅佐君主的大臣。
莒:莒是鲁国的一个邻国,这里指庆克逃亡到莒国。
盟:盟是指两国或多人之间立誓结盟。
诗云:诗云是指引用《诗经》中的诗句。
匪教匪诲:匪教匪诲是指不是教导,也不是教诲,这里可能是指声姬的行为不当。
时维妇寺:时维妇寺是指当时的后宫,这里可能是指声姬的行为。
颂曰:颂曰是指接下来的内容是对前面事件的评价或总结。
厥行乱失:厥行乱失是指声姬的行为混乱失当。
好祸用亡:好祸用亡是指喜欢惹祸导致自己灭亡。
事丧:事丧是指处理丧事,这里可能是指声姬的结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孽嬖传-齐灵声姬-评注
声姬,鲁侯之女,灵公之夫人,太子光之母,号孟子,其身份尊贵,却因个人行为不检点,成为后世议论的焦点。
文中提到声姬与大夫庆克有淫乱行为,此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对君臣伦理的严重违背,体现了声姬道德沦丧的一面。
庆克与声姬的行为被鲍牵目睹,鲍牵将此事告知国佐,国佐召见庆克欲询其事,但庆克久不出,反而让孟子误以为国佐知情,孟子因此愤怒。
国佐当时担任相灵公之职,会诸侯于柯陵,高子鲍子守内,当国佐返回时,闭门索客,孟子因此怀疑高鲍欲立公子角,国佐知情。
灵公听信孟子之言,怒而刖鲍牵,逐高子、国佐,二人逃至莒国。此时,声姬的行为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
声姬的好祸用亡,不仅使国佐等人逃亡,还导致灵公亲自帅师围莒,但未能取胜。国佐派人杀庆克,灵公与国佐盟誓,复其位。
然而,孟子再次向灵公进谗言,导致庆克被杀。灵公薨后,高鲍等人复立,最终杀孟子,齐国乱象得以平息。
诗云‘匪教匪诲,时维妇寺’,是对声姬行为的批判,认为她的行为是导致国家动荡的原因之一。
颂文对声姬的行为进行了总结,认为她的乱行失德,导致国家动荡,最终以丧事结束。此颂文是对声姬行为的道德批判,也是对当时社会伦理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