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孽嬖传-卫宣公姜-原文
宣姜者,齐侯之女,卫宣公之夫人也。
初,宣公夫人夷姜生急子,以为太子,又娶于齐,曰宣姜,生寿及朔。
夷姜既死,宣姜欲立寿,乃与寿弟朔谋构急子。
公使急子之齐,宣姜乃阴使力士待之界上而杀之,曰:‘有四马白旄至者,必要杀之。’
寿闻之,以告太子曰:‘太子其避之。’
急子曰:‘不可。夫弃父之命,则恶用子也!’
寿度太子必行,乃与太子饮,夺之旄而行,盗杀之。
急子醒,求旄不得,遽往追之,寿已死矣。
急子痛寿为己死,乃谓盗曰:‘所欲杀者乃我也,此何罪,请杀我。’
盗又杀之。
二子既死,朔遂立为太子。
宣公薨,朔立是为惠公,竟终无后,乱及五世,至戴公而后宁。
诗云:‘乃如之人,德音无良。’此之谓也。
颂曰:卫之宣姜,谋危太子,欲立子寿,阴设力士,寿乃俱死,卫果危殆,五世不宁,乱由姜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孽嬖传-卫宣公姜-译文
宣姜是齐侯的女儿,也是卫宣公的妻子。起初,宣公的妻子夷姜生下了急子,宣公打算立他为太子,后来又娶了齐国的女子宣姜,宣姜生下了寿和朔。夷姜去世后,宣姜想要立寿为太子,于是和寿的弟弟朔密谋陷害急子。宣公派急子去齐国,宣姜暗中派遣力士在边界上等待并杀死了他,说:‘看到有四匹马,马头上插着白色旗帜的,一定要杀掉他。’寿听说了这件事,告诉太子说:‘太子,你应该避开这个危险。’急子说:‘不可以。如果抛弃父亲的命令,那还要儿子做什么呢!’寿估计太子一定会去,就和太子一起喝酒,偷走了他的旗帜然后离开,结果被盗贼杀害。急子醒来后,找不到旗帜,急忙追赶,但寿已经死了。急子因为寿的死而感到悲痛,就对盗贼说:‘你们想要杀的人是我,这有什么罪过,请杀了我吧。’盗贼又杀死了他。这两个儿子死后,朔就立为太子。宣公去世后,朔即位,这就是惠公。最终他没有后代,乱事延续到第五代,直到戴公即位后才安定下来。诗经中说:‘像这样的人,道德声音都不好。’说的就是这件事。
颂词说:卫国的宣姜,策划危害太子,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寿为太子,暗中安排力士,结果寿也一同死去,卫国因此陷入危机,五代都不安宁,乱事都是从宣姜开始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孽嬖传-卫宣公姜-注解
宣姜:宣姜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的女儿,后成为卫宣公的夫人。在古代,’宣’字常用于谥号,表示谥号中带有’宣’字的君主或贵族具有宣扬教化、宣扬德政的功绩。
齐侯:齐侯指的是齐国的国君,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卫宣公:卫宣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君主,他的名字是姬晋。
夷姜:夷姜是卫宣公的正室夫人,她生了急子。
急子:急子是卫宣公和夷姜的儿子,原为太子。
太子:太子是指即将继承王位的王子。
齐:指齐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寿:寿是宣姜和卫宣公的儿子,与急子是兄弟。
朔:朔是宣姜和卫宣公的儿子,与急子和寿是兄弟。
界上:界上指的是边境地区,这里指卫国的边境。
白旄:白旄是一种白色的旗帜,古代用来指挥军队或传递命令。
盗:盗在这里指的是刺客,指那些暗中行刺的人。
戴公:戴公是卫国的君主,是朔的儿子。
诗:诗指的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德音无良: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话,意为’这样的人,道德和声音都不好’,这里用来形容宣姜的行为。
颂:颂在这里指的是赞颂之词,是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赞扬和评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孽嬖传-卫宣公姜-评注
宣姜者,齐侯之女,卫宣公之夫人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宣姜的身份,为齐侯之女,同时也是卫宣公的夫人,从而揭示了她的复杂身份和所处的政治环境。
初,宣公夫人夷姜生急子,以为太子,又娶于齐,曰宣姜,生寿及朔。
此句介绍了宣公的家族背景,宣公先是与夷姜结婚,生有急子,后又娶宣姜,生有寿和朔。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当时诸侯间婚姻联姻的政治策略。
夷姜既死,宣姜欲立寿,乃与寿弟朔谋构急子。
夷姜去世后,宣姜希望立寿为太子,因此与寿的弟弟朔合谋陷害急子,这一行为暴露了宣姜的野心和对权力的渴望。
公使急子之齐,宣姜乃阴使力士待之界上而杀之,曰:“有四马白旄至者,必要杀之。”
宣公派急子去齐国,宣姜却暗中派遣力士在界上等候并杀害了他,这里的‘阴使’和‘待之界上’都体现了宣姜的阴谋和手段。
寿闻之,以告太子曰:“太子其避之。”急子曰:“不可。夫弃父之命,则恶用子也!”
寿得知消息后告知太子,太子劝急子躲避,但急子坚决表示不能逃避父命,这表现了急子的忠诚和孝顺。
寿度太子必行,乃与太子饮,夺之旄而行,盗杀之。
寿估计太子一定会去,于是与太子饮酒,趁机夺走旄旗并杀害了他,这里的‘夺之旄而行’暗示了寿的狡诈和狠毒。
急子醒,求旄不得,遽往追之,寿已死矣。
急子醒来后发现旄旗丢失,急忙追赶,但寿已经死了,这一段描述了急子的悲剧和无奈。
急子痛寿为己死,乃谓盗曰:“所欲杀者乃我也,此何罪,请杀我。”
急子悲痛欲绝,认为是自己导致了寿的死亡,于是向凶手请求杀死自己,这展现了急子的仁慈和宽容。
盗又杀之。
凶手再次杀害了急子,这一行为体现了当时社会道德的沦丧和法律的无力。
二子既死,朔遂立为太子,宣公薨,朔立是为惠公,竟终无后,乱及五世,至戴公而后宁。
这段文字讲述了朔继位后的故事,朔即位后,宣公去世,朔继位为惠公,但由于他的无后,导致国家混乱了五世,直到戴公即位后才有所安宁。
诗云:“乃如之人,德音无良。”此之谓也。
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对宣姜的品行进行了评价,认为她道德败坏,这与她所做的事情相呼应。
颂曰:卫之宣姜,谋危太子,欲立子寿,阴设力士,寿乃俱死,卫果危殆,五世不宁,乱由姜起。
这是一段对宣姜行为的总结,指出了她谋害太子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动荡和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