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鲁臧孙母-原文
臧孙母者,鲁大夫臧文仲之母也。
文仲将为鲁使至齐,其母送之曰:‘汝刻而无恩,好尽人力,穷人以威,鲁国不容子矣,而使子之齐。凡奸将作,必于变动。害子者,其于斯发事乎!汝其戒之。’
鲁与齐通壁,壁邻之国也。
鲁之宠臣多怨汝者,又皆通于齐高子、国子。
是必使齐图鲁而拘汝。
留之,难乎其免也。
汝必施恩布惠,而后出以求助焉。
于是文仲托于三家,厚士大夫而后之齐。
齐果拘之,而兴兵欲袭鲁。
文仲微使人遗公书,恐得其书,乃谬其辞曰:‘敛小器,投诸台。食猎犬,组羊裘。琴之合,甚思之。臧我羊,羊有母。食我以同鱼。冠缨不足,带有余。’
公及大夫相与议之,莫能知之。
人有言:‘臧孙母者,世家子也,君何不试召而问焉?’
于是召而语之曰:‘吾使臧子之齐,今持书来云尔,何也?’
臧孙母泣下襟曰:‘吾子拘有木治矣。’
公曰:‘何以知之?’
对曰:‘敛小器投诸台者,言取郭外萌,内之于城中也。食猎犬组羊裘者,言趣飨战斗之士而缮甲兵也。琴之合甚思之者,言思妻也。臧我羊羊有母者,告妻善养母也。食我以同鱼同者,其文错。错者,所以治锯。锯者,所以治木也。是有木治系于狱矣。冠缨不足带有余者,头乱不得梳,饥不得食也。故知吾子拘而有木治矣。’
于是以臧孙母之言军于境上,齐方发兵,将以袭鲁,闻兵在境上,乃还文仲而不伐鲁。
君子谓臧孙母识微见远。
诗云:‘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此之谓也。
颂曰:臧孙之母,刺子好威,必且遇害,使援所依,既厚三家,果拘于齐,母说其书,子遂得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鲁臧孙母-译文
臧孙的母亲,是鲁国大夫臧文仲的母亲。文仲即将作为鲁国的使者前往齐国,他的母亲送他时说:“你性格刚烈而缺乏恩惠,喜欢尽力去使别人感到疲惫,用威严来压榨穷人,鲁国已经无法容纳你了,却还要派你去齐国。每当有奸诈的事情将要发生,必定会有变化。那些想要伤害你的人,大概就会在这个时候发动事情了!你要小心谨慎。鲁国和齐国是相邻的国家。鲁国的宠臣中有很多对你怨恨,而且他们都和齐国的权贵高子、国子有勾结。他们一定会让齐国图谋鲁国,并拘禁你。如果你留在这里,很难逃脱。你必须广施恩惠,然后再出去寻求帮助。”于是文仲依托于三家贵族,厚待士大夫们,然后才前往齐国。齐国人果然拘禁了他,并准备出兵想要袭击鲁国。文仲暗中派人给国君送信,担心信被截获,于是故意曲解信中的话,写道:“收集小器物,投掷到台上。喂养猎犬,缝制羊皮衣。思念合奏的琴声,非常想念。我的羊有母羊,用同样的鱼来喂养我。冠缨不够,腰带有余。”国君和大夫们一起讨论,没有人能理解信中的意思。有人说:“臧孙的母亲是一位世家子弟,您为什么不试着召见她并询问呢?”于是国君召见了她,问道:“我派臧子去齐国,现在他拿着这封信回来,这是什么意思?”臧孙的母亲泪流满面地说:“我的儿子被拘禁,并且有了木制的刑具。”国君问:“你怎么知道?”她回答说:“收集小器物投掷到台上,是指取郭外的嫩苗,移植到城中。喂养猎犬,缝制羊皮衣,是指急于款待战斗中的士兵并准备武器。思念合奏的琴声,是指思念妻子。我的羊有母羊,是指告诉妻子要好好养育母亲。用同样的鱼来喂养我,这里的文采很美。美文中的错综复杂,是指用来治理锯子的。锯子是用来加工木头的。这表明我的儿子在狱中受到了木制的刑具。冠缨不够,腰带有余,是指头发乱得无法梳理,饥饿得无法进食。所以我知道我的儿子被拘禁,并且有了木制的刑具。”于是国君根据臧孙母亲的解释在边境上布兵,齐国人正准备出兵袭击鲁国,听说军队已经在边境上,就放回了文仲,而没有攻打鲁国。君子认为臧孙的母亲能够洞察细微,预见远事。《诗经》中说:“登上高山啊,远望母亲啊。”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赞颂说:臧孙的母亲,批评儿子喜欢使用威严,必定会遭遇危害,她让儿子寻求依靠,已经厚待了三家贵族,结果儿子果然在齐国被拘禁,母亲解读了信的内容,儿子最终得以回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鲁臧孙母-注解
臧孙母:臧孙母指的是鲁国大夫臧文仲的母亲,她以其智慧和远见而闻名。
鲁大夫:鲁大夫指的是在鲁国担任官职的大夫,大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通常为贵族。
臧文仲: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以刚直不阿和有远见著称。
使至齐:使至齐指的是被派遣出使到齐国。
刻而无恩:刻而无恩形容人严厉而不慈爱。
好尽人力:好尽人力意味着喜欢竭尽全力。
穷人以威:穷人以威指的是用威严来压迫穷人。
鲁国不容子矣:鲁国不容子矣表示鲁国不再容忍臧文仲。
通壁:通壁指的是两国之间有共同的边界。
邻之国:邻之国指的是相邻的国家。
宠臣:宠臣是指受到君主宠信的官员。
通于齐高子、国子:通于齐高子、国子意味着鲁国的宠臣与齐国的权贵有联系。
必使齐图鲁而拘汝:必使齐图鲁而拘汝表示鲁国的宠臣会联合齐国来对付臧文仲。
施恩布惠:施恩布惠意味着广施恩惠。
三家:三家指的是鲁国的三个权贵家族。
厚士大夫:厚士大夫意味着对士大夫阶层给予优待。
拘之:拘之指的是被拘禁。
遗公书:遗公书指的是给国君的书信。
谬其辞:谬其辞意味着歪曲或篡改信中的内容。
敛小器,投诸台:敛小器,投诸台是一种隐语,意指收集小器物,可能是指征集物资。
食猎犬,组羊裘:食猎犬,组羊裘也是一种隐语,可能是指准备食物和衣物给士兵。
琴之合,甚思之:琴之合,甚思之可能是指思念妻子。
臧我羊,羊有母:臧我羊,羊有母是一种隐语,可能是指照顾妻子。
食我以同鱼:食我以同鱼也是一种隐语,可能是指共享食物。
冠缨不足,带有余:冠缨不足,带有余可能是指帽子上的带子不够,腰带却有余,比喻处境困难。
世家子:世家子指的是出身于世家的子弟。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出自《诗经》,意指登上高山,远望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鲁臧孙母-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鲁国大夫臧文仲的母亲对儿子的忠告与预见,以及母亲智慧与预知能力的展现。
开篇即点明臧孙母的身份,她是鲁国大夫臧文仲的母亲,这一设定使得读者对她的智慧与洞察力有了初步的期待。
在文仲即将出使齐国的背景下,母亲的话语充满了忧虑与警示。‘汝刻而无恩,好尽人力,穷人以威,鲁国不容子矣’这一句,揭示了文仲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过于刚直,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危险。
‘凡奸将作,必于变动’这句话,体现了母亲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她预见到即将发生的变故。
‘害子者,其于斯发事乎!汝其戒之’这句话,更是直接点明了母亲对儿子安危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预见。
‘鲁与齐通壁,壁邻之国也’这一句,揭示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文仲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鲁之宠臣多怨汝者,又皆通于齐高子、国子’这句话,进一步揭示了文仲在鲁国内部的人际关系紧张,以及他与齐国之间的联系。
‘是必使齐图鲁而拘汝’这句话,是母亲对儿子未来的命运的预判,她认为文仲可能会被齐国拘禁。
‘汝必施恩布惠,而后出以求助焉’这句话,是母亲对儿子的忠告,她建议文仲在困境中要善于运用恩惠来争取支持。
‘于是文仲托于三家,厚士大夫而后之齐’这句话,描述了文仲如何根据母亲的建议行动,并最终前往齐国。
‘齐果拘之,而兴兵欲袭鲁’这句话,揭示了齐国的真实意图,以及他们对文仲的利用。
‘文仲微使人遗公书,恐得其书,乃谬其辞’这句话,描述了文仲在困境中如何巧妙地使用文字来传递信息,以及齐国的反应。
‘臧孙母泣下襟曰:“吾子拘有木治矣。”’这句话,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和智慧,她通过解读儿子的信件,预见到儿子的困境。
‘吾使臧子之齐,今持书来云尔,何也?’这句话,是齐公对母亲解读的询问,也是对母亲智慧的认可。
‘敛小器投诸台者,言取郭外萌,内之于城中也’这句话,是母亲对儿子信中隐喻的解读,她将信中的文字与实际情况相联系,揭示了信中的真正含义。
‘食猎犬组羊裘者,言趣飨战斗之士而缮甲兵也’这句话,是对信中另一段隐喻的解读,母亲通过解读信中的文字,预见到齐国的军事行动。
‘琴之合甚思之者,言思妻也’这句话,是对信中另一段隐喻的解读,母亲通过解读信中的文字,表达了对儿子思念家人的担忧。
‘臧我羊羊有母者,告妻善养母也’这句话,是对信中另一段隐喻的解读,母亲通过解读信中的文字,表达了对儿子家庭的关心。
‘食我以同鱼同者,其文错。错者,所以治锯。锯者,所以治木也’这句话,是对信中另一段隐喻的解读,母亲通过解读信中的文字,揭示了儿子被囚禁的真相。
‘冠缨不足带有余者,头乱不得梳,饥不得食也’这句话,是对信中最后一段隐喻的解读,母亲通过解读信中的文字,表达了对儿子困境的同情。
‘于是以臧孙母之言军于境上,齐方发兵,将以袭鲁,闻兵在境上,乃还文仲而不伐鲁’这句话,描述了母亲智慧对局势的影响,以及齐国的反应。
‘君子谓臧孙母识微见远’这句话,是对母亲智慧的赞誉,认为她能够洞察细微,预见未来。
‘诗云:“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此之谓也’这句话,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进一步强调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颂曰:臧孙之母,刺子好威,必且遇害,使援所依,既厚三家,果拘于齐,母说其书,子遂得归’这句话,是对整个故事的总结,赞扬了母亲的智慧和文仲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