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鲁漆室女-原文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
过时未适人。
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
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
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
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
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
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吾闻河润九里,渐洳三百步。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
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
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
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
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
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之谓也。
颂曰:漆室之女,计虑甚妙,维鲁且乱,倚柱而啸,君老嗣幼,愚悖奸生,鲁果扰乱,齐伐其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鲁漆室女-译文
漆室女,是鲁国漆室邑的女子。到了适婚的年纪还没有嫁人。在鲁穆公时期,国君年纪大了,太子又年幼。女子靠在柱子上哭泣,旁边的人听到后,没有不为她感到悲伤的。她的邻居家的妇女跟着她一起,对她说:‘你为什么这么悲伤地哭泣呢?你是不是想要嫁人?我可以帮你找对象。’漆室女说:‘唉!我一开始以为你是个有见识的人,现在看来你并不了解我。我难道是因为没有嫁人而感到悲伤吗!我是在担心鲁国的国君年纪大了,太子又年幼。’邻居妇女笑着说:‘这可是鲁国大夫们应该担心的事情,和我们妇人有什么关系呢!’漆室女说:‘不是这样的,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以前有位晋国的客人住在我家,把马拴在园子里。马跑得飞快,踩坏了我的向日葵,让我一年都吃不到向日葵。邻居家的女儿逃跑了,跟别人私奔了,我哥哥去追她。遇到大雨,河水泛滥,她被淹死了。让我终身没有哥哥。我听说河水可以滋润九里地,积水可以蔓延三百步。现在鲁国的国君年纪大了,行为颠倒,太子又年轻愚昧,虚伪的事情越来越多。如果鲁国出了问题,国君、大臣、父子都会受到羞辱,祸害会波及到普通百姓,我们妇人又能躲到哪里去呢!我非常担心这一点。你却说妇人不用管这些,这是为什么?’邻居妇女道歉说:‘你考虑的问题,超出了我的能力。’三年后,鲁国果然发生了动乱,齐国和楚国攻打鲁国,鲁国连年有敌寇侵扰。男子们去战斗,妇女们要转运物资,得不到休息。有识之士说:‘漆室女的忧虑真是太深远了!’诗里说:‘了解我的人,知道我心里的忧虑,不了解我的人,会问我有什么要求。’这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赞颂说:漆室女子,考虑问题非常周到,正是因为鲁国将要陷入混乱,她才靠在柱子上哭泣。国君年纪大,太子年幼,愚昧和奸诈的人出现,鲁国果然发生了动乱,齐国攻打他们的城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鲁漆室女-注解
漆室女:漆室女指的是居住在漆室邑(鲁国的一个地名)的一个女子。漆室,古代指一种用漆装饰的房间,这里可能是指她居住的地方。
鲁漆室邑:鲁漆室邑是鲁国的一个地名,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穆公:穆公指的是鲁国的君主,这里可能是指鲁国的某位君主名。
太子:太子是指国家的继承者,通常是君主的儿子。
倚柱而啸:倚柱而啸是指女子靠在柱子上发出长声叹息,表达内心的忧愁。
邻人妇:邻人妇是指漆室女的邻居。
晋客:晋客指的是来自晋国的客人。
葵:葵是一种植物,这里可能是指漆室女家的葵园。
霖水:霖水是指连绵不断的雨水。
洳:洳指低洼的地方,这里可能是指积水。
悖:悖意为愚昧无知,这里指君主行为不明智。
愚伪:愚伪指愚昧而虚伪的行为。
君臣父子:君臣父子是指国家的君主、臣子和父亲、儿子,这里指国家的统治阶层。
众庶:众庶指普通百姓。
谢:谢在这里是表示道歉或认错的意思。
诗云:诗云是指引用古代诗歌中的句子。
颂曰:颂曰是指对某个人或事情进行赞美或评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鲁漆室女-评注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
此句开篇点明了漆室女的身份和她的境遇,她是一个尚未出嫁的女子,生活在鲁国的漆室邑。‘过时未适人’这一表述,既描绘了她的年龄,也暗示了她未嫁的孤独和无奈。
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
这句话引入了当时鲁国的政治背景,穆公年老,太子年幼,这为后文漆室女的忧虑埋下了伏笔。‘君老’和‘太子幼’这两个词汇,凸显了国家政治的不稳定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
‘女倚柱而啸’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漆室女内心的忧虑和不安。她的啸声引起了旁人的同情,也预示着她将要表达自己的忧虑。
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
邻人妇的出现,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她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安慰漆室女,却未能理解漆室女的真正忧虑。‘何啸之悲也’这一问,反映了邻人妇对漆室女情绪的困惑。
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
漆室女的回答,直接点明了她的忧虑所在,即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她批评邻人妇的无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的深切关注。
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
邻人妇的笑,是对漆室女忧虑的轻视,她认为漆室女作为妇人,不应该关心国家大事。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普遍存在的。
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吾闻河润九里,渐洳三百步。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
漆室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她通过讲述马践葵、兄长溺亡的故事,揭示了个人在动荡时代无法独善其身的困境。
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
邻人妇在听到漆室女的回答后,感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她无法理解漆室女的忧虑,只能表示自己的无能为力。
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
这句话是故事的转折点,鲁国果然陷入混乱,齐楚两国入侵,鲁国连年战乱。这一情节印证了漆室女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
这句话描绘了战乱中男女的不同命运,男子在战场上拼杀,而妇人则要承担起转运物资的重任,生活艰辛。
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
这句话是对漆室女远见卓识的赞誉,她的忧虑和预见在战乱中得到了验证。
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之谓也。
这句话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进一步强调了漆室女内心的忧虑和孤独,同时也表达了她的无奈和坚持。
颂曰:漆室之女,计虑甚妙,维鲁且乱,倚柱而啸,君老嗣幼,愚悖奸生,鲁果扰乱,齐伐其城。
这首颂诗总结了漆室女的故事,赞扬了她的智慧和预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