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楚武邓曼

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楚武邓曼-原文

邓曼者,武王之夫人也。

王使屈瑕为将,伐罗。

屈瑕号莫敖,与群帅悉楚师以行。

斗伯比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见王曰:‘必济师。’

王以告夫人邓曼,曰:‘大夫非众之谓也,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

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

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

于是王使赖人追之,不及。

莫敖令于军中曰:‘谏者有刑。’

及鄢,师次乱济。

至罗,罗与卢戎击之,大败,莫敖自经荒谷,群师囚于冶父以待刑。

王曰:‘孤之罪也。’

皆免之。

君子谓邓曼为知人。

诗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此之谓也。

王伐随且行,告邓曼曰:‘余心荡,何也?’

邓曼曰:‘王德薄而禄厚,施鲜而得多。

物盛必衰,日中必移。

盈而荡,天之道也。

先王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

若师徒毋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

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

君子谓邓曼为知天道。

易曰:‘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此之谓也。

颂曰:楚武邓曼,见事所兴,谓瑕军败,知王将薨,识彼天道,盛而必衰,终如其言,君子扬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楚武邓曼-译文

邓曼是武王的妻子。武王派遣屈瑕担任将领,去攻打罗国。屈瑕被称为莫敖,他和其他将领一起带领楚军出发。斗伯比对他的车夫说:‘莫敖肯定要失败。他走路时脚步高抬,心思不坚定。’斗伯比见到武王后说:‘一定会成功。’武王把斗伯比的话告诉了夫人邓曼,说:‘大夫并不是指军队的众多,而是指君主应该以诚信安抚百姓,以德行教导各部门,并用刑罚威慑莫敖。’屈瑕在蒲骚之战中已经习惯了指挥,他将自作主张,肯定会轻视罗国。如果君主不加以安抚,他们不会做好准备!于是武王派赖人去追赶屈瑕,但没有追上。莫敖在军中下令说:‘进谏者将受到惩罚。’当他们到达鄢地时,军队的驻扎变得混乱。到达罗国后,罗国和卢戎的军队攻击他们,楚军大败,莫敖在荒谷中自缢,其他将领被囚禁在冶父等待刑罚。武王说:‘这是我的过错。’于是都免除了他们的刑罚。君子认为邓曼懂得识别人才。诗经中说:‘曾不听从,大命就倾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武王攻打随国并出发时,告诉邓曼说:‘我心情动荡,为什么?’邓曼说:‘君主的德行浅薄而俸禄丰厚,施舍少而收获多。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衰落,太阳到了正午就会偏西,月亮满了就会亏损,天地之间的盈亏,都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先王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在处理军事大事,将要发布重大命令时,会动荡君王的心。如果军队没有损失,君主在途中去世,对国家来说就是福气。’武王于是继续前行,最终在樠树下去世。君子认为邓曼懂得天道。易经中说:‘太阳到了正午就会偏西,月亮满了就会亏损,天地之间的盈亏,都是随着时间变化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颂歌说:楚国的武王和邓曼,看到事情的发生,预见瑕军会失败,知道武王将要去世,懂得天道,知道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衰落,最终事情如她所言,君子对此表示称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楚武邓曼-注解

邓曼:邓曼是周武王的夫人,以其智慧和勇气著称。

武王:周武王,名姬发,周朝的开国君主,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屈瑕:屈瑕是楚国的将领,因骄傲自大而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

莫敖:莫敖是楚国的官职,相当于军队的统帅。

斗伯比:斗伯比是楚国的谋士,这里指他向屈瑕的御者预言屈瑕的失败。

群帅:群帅指的是一群将领。

楚师:楚师指的是楚国的军队。

举趾高:举趾高指的是骄傲自满,趾高气扬。

心不固:心不固指的是心志不坚定。

必济师:必济师指的是必定能够完成军队的任务。

赖人:赖人指的是赖国的人,这里可能指的是赖国的使者。

蒲骚之役:蒲骚之役是楚国与赖国之间的一次战役,屈瑕可能在此役中有过胜利。

自用:自用指的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不设备:不设备指的是没有做好防备。

冶父:冶父是一个地名,此处指军队被囚禁的地方。

孤之罪也:孤之罪也指的是武王认为自己应该承担失败的责任。

诗:诗指的是《诗经》,这里引用的诗句用来形容武王的失败。

王伐随且行:王伐随且行指的是武王出征随国。

余心荡:余心荡指的是武王内心的不安。

日中必移:日中必移指的是太阳到了正午就会西斜,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转向衰败。

盈而荡:盈而荡指的是事物充满到极点就会动荡不安。

易:易指的是《易经》,这里引用的《易经》的卦象用来形容天道的循环。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这是《易经》中的卦象,意思是太阳到了正午就会西斜,月亮满了就会亏损,天地之间充满了盈虚变化,这一切都随着时间而变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楚武邓曼-评注

邓曼者,武王之夫人也。

此句点明邓曼的身份,她是楚武王的夫人,具有很高的地位。从古文化角度来看,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她们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力。

王使屈瑕为将,伐罗。

此句描述了楚武王派遣屈瑕为将,攻打罗国。这里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军事指挥和战略部署,以及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

屈瑕号莫敖,与群帅悉楚师以行。

屈瑕被称为莫敖,与群帅一同率领楚军出征。莫敖是古代楚国的一种官职,表明屈瑕在军队中的地位和权力。此句也反映了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指挥体系。

斗伯比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斗伯比对屈瑕的车夫说:‘莫敖必定会失败。他走路时脚步高扬,心思不坚定。’这句话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心理,斗伯比通过观察屈瑕的行为,预见到他可能会失败。

见王曰:‘必济师。’

斗伯比见到楚武王后,说:‘必定能够成功。’这表明斗伯比虽然预见到屈瑕会失败,但仍然对楚军有信心。

王以告夫人邓曼,曰:‘大夫非众之谓也,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

楚武王将斗伯比的话告诉了夫人邓曼,并分析了屈瑕的性格和可能的行为。这里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以及夫人邓曼在政治决策中的参与。

于是王使赖人追之,不及。

楚武王派赖人去追赶屈瑕,但没有追上。这表明了古代战争中通讯和追击的困难。

莫敖令于军中曰:‘谏者有刑。’

屈瑕在军中发布命令:‘敢于劝谏的人将受到惩罚。’这反映了古代军队中的严格纪律和对权威的尊重。

及鄢,师次乱济。

军队到达鄢地,驻扎在混乱的济水边。这里描绘了军队的行军路线和遭遇的困境。

至罗,罗与卢戎击之,大败,莫敖自经荒谷,群师囚于冶父以待刑。

军队到达罗国,遭到罗国和卢戎的攻击,大败。屈瑕自杀于荒谷,其他士兵被囚禁在冶父等待审判。这一情节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物命运的转折。

王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楚武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并赦免了所有士兵。这体现了古代君王的仁慈和宽容。

君子谓邓曼为知人。

这句话表明邓曼具有识人的能力,能够准确判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诗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此之谓也。

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表明邓曼的判断与诗句中的预言相吻合。

王伐随且行,告邓曼曰:‘余心荡,何也?’

楚武王在征伐随国时,向邓曼询问自己的心情为何不安。

邓曼曰:‘王德薄而禄厚,施鲜而得多。物盛必衰,日中必移。盈而荡,天之道也。先王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毋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

邓曼回答楚武王,指出他的德行和禄位不匹配,告诫他物极必反的道理,并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

楚武王继续前行,最终在樠木下去世。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君王的命运无常。

君子谓邓曼为知天道。

这句话表明邓曼懂得天道,能够预知未来。

易曰:‘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此之谓也。

引用了《易经》中的道理,再次强调邓曼懂得天道,能够理解事物的盛衰变化。

颂曰:楚武邓曼,见事所兴,谓瑕军败,知王将薨,识彼天道,盛而必衰,终如其言,君子扬称。

这段颂词对邓曼的智慧和预见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的言行符合天道,值得称赞。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智慧和道德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楚武邓曼》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5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