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孙叔敖母-原文
楚令尹孙叔敖之母也。
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见其母而泣焉,母问其故,对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今者出游见之。’
其母曰:‘蛇今安在?’对曰:‘吾恐他人复见之,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汝不死矣。夫有阴德者,阳报之。德胜不祥,仁除百祸。天之处高而听卑。书不云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尔嘿矣,必兴于楚。’
及叔敖长,为令尹。
君子谓叔敖之母知道德之次。
诗云:‘母氏圣善。’此之谓也。
颂曰:叔敖之母,深知天道,叔敖见蛇,两头岐首,杀而埋之,泣恐不及,母曰阴德,不死必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孙叔敖母-译文
楚国的令尹孙叔敖的母亲。当孙叔敖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他出去游玩,看到了一条两头蛇,就把蛇杀死并埋掉了。回到家后,他哭了起来,他母亲问他为什么哭,他回答说:‘我听说看到两头蛇的人会死,今天出去游玩就看到了。’他母亲问:‘那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我担心别人再看到它,所以杀掉并埋掉了。’他母亲说:‘你不会死的。那些做了好事的人,上天会以好事回报他们。善良的德行能够战胜不幸,仁慈可以消除百种灾难。上天高高在上,但会听到低处的声音。书上不是说过吗:“皇天不偏袒任何人,只帮助有德行的人。”你安静下来吧,你一定会在楚国兴旺发达。’等到孙叔敖长大了,成为了令尹。君子认为孙叔敖的母亲懂得了道德的次序。诗中说:“母亲是圣明的。”这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赞颂说:孙叔敖的母亲,深知天理,孙叔敖看到蛇,两头分叉,杀死并埋掉,哭泣害怕还来不及,母亲说这是阴德,你不会死,一定会长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孙叔敖母-注解
楚令尹: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令尹,以贤能著称。
两头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不祥之物,通常指头部有两个的蛇,被认为是凶兆。
阴德:指暗中行善,不为人所知的美德。
阳报:指阴德所积累的善行会在阳世得到相应的回报。
仁:仁爱,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百祸:各种灾祸,泛指不幸的事件。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出自《尚书》,意思是天没有偏私,只帮助有德行的人。
嘿矣:安静,此处表示安慰。
兴于楚:在楚国得到重用或显赫。
颂: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歌颂或赞美。
天道:宇宙间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也指天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仁智传-孙叔敖母-评注
楚令尹孙叔敖之母也。此句开篇点明主题,孙叔敖的母亲是一位具有道德智慧的女性。
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此句描绘了孙叔敖年幼时的一次经历,他见到两头蛇,出于对生命的敬畏,选择将其杀死并埋葬,展现了其善良的本性。
归见其母而泣焉,母问其故,对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今者出游见之。’此句通过孙叔敖的哭泣和其母的询问,展现了孙叔敖内心的恐惧和对自身命运的担忧。
其母曰:‘蛇今安在?’对曰:‘吾恐他人复见之,杀而埋之矣。’孙叔敖的母亲询问蛇的去向,孙叔敖的回答表明他担心其他人会遭遇同样的命运,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其母曰:‘汝不死矣。夫有阴德者,阳报之。德胜不祥,仁除百祸。天之处高而听卑。书不云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尔嘿矣,必兴于楚。’孙叔敖的母亲用智慧化解了孙叔敖的恐惧,她认为孙叔敖的善举会得到天意的庇佑,预言了他未来的成就。
及叔敖长,为令尹。君子谓叔敖之母知道德之次。此句表明孙叔敖在成长后成为了令尹,而他的母亲则被认为是一位懂得道德次序的智者。
诗云:‘母氏圣善。’此之谓也。引用诗句来强调孙叔敖母亲的圣善品质,进一步印证了她的道德智慧。
颂曰:‘叔敖之母,深知天道,叔敖见蛇,两头岐首,杀而埋之,泣恐不及,母曰阴德,不死必寿。’这段颂词总结了孙叔敖母亲的行为和智慧,以及她对孩子未来命运的预言,展现了古人对道德和天意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