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表-卷五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辽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文学与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1世纪)。

内容简要:《辽史》是宋代史学家所编写的关于契丹辽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辽朝的兴衰历程。书中内容涉及辽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后的一个强大政权,辽史不仅记载了辽朝的历代帝王与重要事件,还涉及了辽朝与宋朝、金朝等其他朝代的互动。通过对辽朝历史的详细阐述,《辽史》为后世研究契丹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表-卷五-原文

◎外戚表

汉外戚有新室之患,晋宗室有八王之难。

辽史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势分力敌,相为唇齿,以翰邦家。

是或一道。

然以是而兴,亦以是而亡,又其法之弊也。

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审密氏:曰乙室已。

至辽太祖,娶述律氏。

述律,本回鹘糯思之后。

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留外戚小汉为汴州节度使,赐姓名曰萧翰,以从中国之俗。

由是拔里、乙室已、述律三族皆为萧姓。

拔里二房,曰大父、小父;乙室已亦二房,曰大翁、小翁;世宗以舅氏塔列葛为国舅别部。

三族世预北宰相之选,自太祖册二年命阿骨只始也。

圣宗合拔里、乙室已二国舅帐为一,与别部为二。

此辽外戚之始末也。

作《外戚表》。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表-卷五-译文

汉朝的外戚有新室之患,晋朝的宗室有八王之难。辽史中耶律、萧氏十之八九,宗室和外戚,势力相当,相互扶持,共同维护国家。这种情况或许是一致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关系而兴起,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系而衰亡,这也是这种制度的弊端所在。

契丹的外戚,他们的祖先叫二审密氏:一个叫乙室已。到了辽太祖时,娶了述律氏。述律氏,原本是回鹘糯思的后代。大同元年,太宗从汴州返回,留下外戚小汉担任汴州节度使,赐给他姓名叫萧翰,以适应中国的习俗,因此拔里、乙室已、述律三个族群都改姓为萧。拔里有两个分支,分别称为大父、小父;乙室已也有两个分支,称为大翁、小翁;世宗以舅舅塔列葛为国舅别部。这三个族群世世代代都有资格担任北宰相,从太祖册封的第二年开始。圣宗将拔里、乙室已两个国舅帐合并为一个,与另一个部族分为两个。这就是辽朝外戚的始末。因此撰写了《外戚表》。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表-卷五-注解

外戚:指国君或皇帝的妻族和母族,即皇室成员的亲戚。在中国古代,外戚常常因为与皇室的联姻而获得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新室:指东汉末年王莽建立的政权,王莽的政权因篡汉自立而受到历史批评,此处可能指代王莽时期外戚专权的乱象。

晋宗室:指晋朝的皇室成员,宗室即宗族,指皇族。

八王之难:指西晋末年,八个王子为了争夺皇位而引发的一系列内战,最终导致晋朝的衰落。

辽史:指记录辽朝历史的文献。

耶律:辽朝的姓氏,耶律是辽朝皇室的姓氏。

萧氏:辽朝的另一个姓氏,萧氏也是辽朝皇室的姓氏之一。

翰邦家:指治理国家,翰为治理,邦家为国家。

回鹘:古代北方民族,后称回纥,是辽朝的邻国。

糯思:回鹘的姓氏。

大同元年:辽朝太宗耶律德光年号,即公元946年。

太宗:指辽太宗耶律德光。

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辽太宗曾攻占并定为都城。

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赐姓名:皇帝赐予姓名,表示对某人的宠信和封赏。

从中国之俗:指接受中国的风俗习惯。

拔里:辽朝的姓氏之一,与萧氏、乙室已并称三姓。

乙室已:辽朝的姓氏之一。

述律氏:辽朝皇室的姓氏之一,述律皇后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妻子。

世宗:指辽朝的世宗耶律阮。

塔列葛:辽朝外戚的姓氏。

北宰相:辽朝的官职,负责北方事务的宰相。

册二年:辽太祖耶律阿保年的年号,即公元927年。

阿骨只:辽朝的官员,阿骨只是拔里氏的后人。

圣宗:指辽朝的圣宗耶律隆绪。

国舅别部:指辽朝外戚中的国舅一系。

作《外戚表》:撰写《外戚表》这一文献,记录辽朝外戚的历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表-卷五-评注

此段古文以《外戚表》为题,通过对汉、晋、辽三个朝代外戚势力的描述,展现了外戚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兴衰更替的规律。

首句‘汉外戚有新室之患,晋宗室有八王之难’以对比手法,将汉、晋两朝外戚的祸乱与辽史中耶律、萧氏的势力对比,突显了外戚在历史变迁中的影响。

‘辽史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势分力敌,相为唇齿,以翰邦家’这句话中,‘十居八九’形容了耶律、萧氏在辽朝政治中的显赫地位,‘势分力敌’则说明了宗室与外戚的势力均衡,‘相为唇齿’则比喻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维护国家稳定。

‘然以是而兴,亦以是而亡,又其法之弊也’指出外戚势力的兴衰往往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同时也揭示了外戚制度本身的弊端。

‘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审密氏:曰乙室已’介绍了契丹外戚的起源,‘至辽太祖,娶述律氏’表明了述律氏成为辽朝外戚的转折点。

‘述律,本回鹘糯思之后’说明了述律氏的出身背景,‘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留外戚小汉为汴州节度使,赐姓名曰萧翰’则是描述了述律氏如何通过婚姻关系融入辽朝政治。

‘由是拔里、乙室已、述律三族皆为萧姓’表明了述律氏家族的崛起,以及其姓氏的变迁。

‘拔里二房,曰大父、小父;乙室已亦二房,曰大翁、小翁’则详细列举了拔里、乙室已两族的分支。

‘世宗以舅氏塔列葛为国舅别部’说明了国舅别部的设立,进一步强调了外戚在辽朝政治中的地位。

‘三族世预北宰相之选,自太祖册二年命阿骨只始也’表明了外戚家族在北宰相职位上的长期垄断。

‘圣宗合拔里、乙室已二国舅帐为一,与别部为二’描述了圣宗时期对国舅帐的调整,体现了辽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此辽外戚之始末也。作《外戚表》’总结了辽朝外戚的历史,并为后世的记载提供了依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表-卷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53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