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辽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文学与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1世纪)。
内容简要:《辽史》是宋代史学家所编写的关于契丹辽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辽朝的兴衰历程。书中内容涉及辽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后的一个强大政权,辽史不仅记载了辽朝的历代帝王与重要事件,还涉及了辽朝与宋朝、金朝等其他朝代的互动。通过对辽朝历史的详细阐述,《辽史》为后世研究契丹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十四-原文
◎历象志下
○朔考
古者太史掌正岁年以叙事,国史以事系日,以日、月、时系年。
时月不正,则叙事不一。
故二史合为一官,颁历授时,必大一统。
辽、汉、周、宋,俱行夏时,各自为历。
国史闰朔,颇有异同。
辽初用《乙未元历》,本何承天《元嘉历》法,后用《大明历》,本祖冲之《甲子元历》法。
承天日食晦朏,一章必七闰;冲之日食必朔,或四年一闰。
用《乙未历》,汉、周多同;用《大明历》,则间与宋异。
国史叙事,甲子不殊,闰朔多异,以此故也。
耶律俨《纪》以《大明》法追正《乙未》月朔,又与陈大任《纪》时或抵牾。
稽古君子,往往惑之。
用《五代职方考》志契丹州军例,作《朔考》。
法殊曰“异”,传讹曰“误”;辽史不书国,俨、大任偏见并见各名;他史以国冠朔。
并见注于后。
(表略)
宋元丰元年十二月,诏司天监考辽及高丽、日本国历与《奉元历》同异。
辽己未岁气朔与《宣明历》合,日本戊午岁与辽历相近,高丽戊午年朔与《奉元历》合,气有不同。
戊午,辽大康四年,己未,五年也。
当辽、宋之世,二国司天固相参考矣。
高丽所进《大辽事迹》载诸王册文,颇见月朔,因附入。
象
孟子有言:“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
甚哉,圣人之用心,可谓广大精微,至矣尽矣!
日有晷景,月有明魄,斗有建除,星有昏旦。
观天之变而制器以候之,八尺之表,六尺之筒,百刻之漏,日月星辰示诸掌上。
运行即察,度分即审,于是像天圜以显运行,置地柜以验出入,浑象是作。
天道之常,寻尺之中可以俯窥,陶唐之象是矣。
设三仪以明度分,管一衡以正辰极,浑仪是作。
天文之变,六合之表可以仰观,有虞之玑是矣。
体莫固于金,用莫利于水。
范金走水,不出户而知天道,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
历代仪象表漏,各具于志。
太宗大同元年,得晋历象、刻漏、浑象。
后唐清泰二年已称损折不可施用,其至中京者概可知矣。
古之炼铜,黑黄白青之气尽,然后用之,故可施久远。
唐沙门一行铸浑天仪,时称精妙,未几铜铁渐涩,不能自转,置不复用。
金质不精,水性不行,况移之沍寒之地乎!
刻漏
晋天福三年造。
《周官》契壶氏,悬壶必爨之以火。
地虽沍寒,盖可施也。
官星
古者官星万余名。
遭秦焚灭图籍,世秘不传。
汉收散亡,得甘德、石申、巫咸三家图经。
经纬合千余官,仅存什一。
分为三垣、四宫、二十八宿,枢以二极,建以北斗,纬以五星,日月代明,贵而太一,贱逮屎糠。
占决之用,亦云备矣。
司马迁《天官书》既以具录,后世保章守候,无出三家官星之外者。
天象昭垂,历代不易,而汉、晋、隋、唐之书累志天文,近于衍矣。
且天象禨祥,律格有禁,书于胜国之史,诖误学者,不宜书。
其日食、星变、风云、震雪之祥,具载《帝纪》,不复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十四-译文
古时候,太史负责掌管正年的岁数来叙事,国史则是根据事情来记录日期,用日、月、时来记录年。如果时月不正确,叙事就会不一致。因此,两史合并为一个官职,颁布历法授时,必须统一。辽、汉、周、宋都实行夏朝的时法,各自制定历法。国史的闰月和朔日,有很多不同。辽朝最初使用《乙未元历》,依据何承天的《元嘉历》方法,后来使用《大明历》,依据祖冲之的《甲子元历》方法。何承天记录日食的时间,一个周期必定有七个闰月;祖冲之记录日食的时间,必定在朔日,或者每四年有一个闰月。使用《乙未历》时,汉、周多相同;使用《大明历》时,则偶尔与宋不同。国史的叙事,甲子年没有差异,但闰月和朔日有很多不同,这就是原因。耶律俨的《纪》用《大明历》方法来纠正《乙未历》的月朔,有时与陈大任的《纪》中的时间相冲突。研究古史的君子,常常因此感到困惑。
根据《五代职方考》中的志契丹州军例子,我写了《朔考》。不同的方法称为‘异’,传抄错误称为‘误’;辽史没有记载国名,俨、大任各有偏见,各有各的名称;其他史书则以国名冠在朔日之前。这些都注解在后面。
宋元丰元年十二月,皇帝下诏让司天监考察辽国、高丽、日本国的历法与《奉元历》的不同之处。辽国的己未年气朔与《宣明历》相合,日本的戊午年与辽历相近,高丽的戊午年朔日与《奉元历》相合,但气有所不同。戊午年,辽国大康四年,己未年,是五年。在辽、宋时期,两国的司天官一定相互参考过。
高丽进献的《大辽事迹》中记载了诸王的册文,其中提到了月朔,因此我也将其附入。
孟子曾经说过:‘天很高,星辰很远,如果寻求其中的原因,千年的日至可以坐下来计算出来。’圣人的用心多么宏大精深,达到了极致!
太阳有晷景,月亮有明魄,北斗有建除,星星有昏旦。观察天的变化,制作仪器来观测它,八尺的表,六尺的筒,百刻的漏,日月星辰都显示在手掌上。运行就观察,度分就审察,于是模仿天空的圆周来显示运行,放置地柜来验证出入,浑象就是这样产生的。天道是永恒的,在几尺之间可以俯视,陶唐的象就是这样。设立三仪来明确度分,用一衡来校正辰极,浑仪就是这样产生的。天文的变化,可以在六合的表上仰望,有虞的玑就是这样。没有比金属更坚固的,没有比水更有用的。用金属铸成水,不出门就能知道天道,这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原因。
历代仪象和漏刻,各自都在志中有所记载。太宗大同元年,得到了晋朝的历象、刻漏、浑象。后唐清泰二年时,称它们已经损坏无法使用,它们到达中京的情况大概可以知道了。古代炼铜,黑色、黄色、白色、青色的气都炼尽了,然后才能使用,所以可以持久使用。唐沙门一行铸造的浑天仪,当时被称为精妙,不久铜铁逐渐变得涩滑,不能自动转动,就被放置不用了。金质不纯,水性不行,何况是在寒冷的地方呢!
刻漏是晋天福三年制造的。《周官》中的契壶氏,悬挂的壶必须用火来加热。即使地面很冷,也可以使用。
古代有官星万余名。遭遇秦朝焚书坑儒,世间的秘籍不传。汉朝收集散失的书籍,得到了甘德、石申、巫咸三家图经。图经中包含了一千余官,仅存十分之一。分为三垣、四宫、二十八宿,以两极为中心,以北斗为基准,以五星为纬度,日月交替照明,太一尊贵,而其他星辰则低贱。占卜和决断的用途,可以说是很完备了。司马迁的《天官书》已经详细记录了这些,后世的保章守候,没有超出三家官星的范围。天象昭示,历代没有变化,而汉、晋、隋、唐的书籍连续记载天文,近于重复。而且天象的吉凶,律法有禁止,记载在胜国的史书中,误导了学者,不应该记载。那些日食、星变、风云、震雪的吉凶,都记载在《帝纪》中,不再重复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十四-注解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天文、历法、祭祀等事务,是天文历法方面的专家。
岁年:指一年的时间,古代以农历纪年。
国史:指一个国家的历史记载。
闰朔:指农历中的闰月和朔日,即每个月的第一天。
何承天:南朝宋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著有《元嘉历》。
祖冲之:南朝宋至梁时期的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著有《甲子元历》。
日食晦朏:日食分为晦食和朏食,晦食发生在朔日,朏食发生在望日。
五代职方考:五代时期的一部地理志书。
契丹州军例:契丹的州军制度。
司天监:古代官职,负责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
奉元历:北宋时期的一种历法。
气朔:指历法中的气(节气)和朔(朔日)。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晷景:日晷的影子,用来计时。
明魄:月亮的光辉。
建除:古代天文历法中的术语,指日、月、星等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浑象: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器。
三仪:古代天文历法中的术语,指日、月、星。
浑仪:古代用来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
天官书:《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古代天文官职和天象。
甘德: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
石申: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
巫咸:古代传说中的天文学家。
三垣:古代天文中的术语,指天空中三个主要的区域: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四宫:古代天文中的术语,指四个星官区域:东宫、南宫、西宫、北宫。
二十八宿:古代天文中的术语,指天空中二十八个星座,用于划分天区。
枢:古代天文中的术语,指天轴。
北斗:天空中的一组星座,形状像斗,用于指示方向。
纬:古代天文中的术语,指天空中南北方向的线。
五星:古代天文中的术语,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太一:古代神话中的至上神。
屎糠:古代天文中的术语,指最低级的星官。
司马迁:西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史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十四-评注
古者太史掌正岁年以叙事,国史以事系日,以日、月、时系年。时月不正,则叙事不一。故二史合为一官,颁历授时,必大一统。
这段文字阐述了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性和统一性。太史掌管岁年,国史记录事件,通过日、月、时来系年,保证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二史合为一官,统一历法,确保了历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这是古代天文历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辽、汉、周、宋,俱行夏时,各自为历。国史闰朔,颇有异同。
这段文字说明了辽、汉、周、宋等朝代虽然都采用夏时,但各自制定历法,导致国史的闰月和朔日存在差异。这反映了古代历法在传承和发展中的多样性,同时也说明了历法在历史演变中的不稳定性。
孟子有言:“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甚哉,圣人之用心,可谓广大精微,至矣尽矣!
这里引用了孟子的名言,表达了古代先贤对天文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孟子认为,只要探究天文现象的规律,就可以预知千年的日至,这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天文知识的重视。
日有晷景,月有明魄,斗有建除,星有昏旦。
这句话描绘了日、月、斗、星等天文现象的变化,反映了古代天文观测的细致和全面。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古人能够制定出精确的历法,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依据。
太宗大同元年,得晋历象、刻漏、浑象。
这段文字提到了太宗时期获得的晋代天文仪器,包括历象、刻漏、浑象等。这些仪器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工具。
古之炼铜,黑黄白青之气尽,然后用之,故可施久远。
这句话说明了古代炼铜技术的高超,通过提炼出黑黄白青之气,才能制造出耐用的铜器。这也反映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对材料科学的重视。
司马迁《天官书》既以具录,后世保章守候,无出三家官星之外者。
这段文字提到了司马迁的《天官书》,这是一部重要的天文著作,记录了古代官星的知识。后世的天文学家在观测和研究天文现象时,大多遵循《天官书》中的记载,这体现了古代天文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天象昭垂,历代不易,而汉、晋、隋、唐之书累志天文,近于衍矣。
这句话说明了天象的稳定性,历代天文学家对天文现象的记录和总结,使得天文知识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天文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日食、星变、风云、震雪之祥,具载《帝纪》,不复书。
这段文字说明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记录,如日食、星变、风云、震雪等,都被记载在《帝纪》中,这些记录对于研究古代天文现象和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