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八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辽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文学与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1世纪)。

内容简要:《辽史》是宋代史学家所编写的关于契丹辽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辽朝的兴衰历程。书中内容涉及辽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后的一个强大政权,辽史不仅记载了辽朝的历代帝王与重要事件,还涉及了辽朝与宋朝、金朝等其他朝代的互动。通过对辽朝历史的详细阐述,《辽史》为后世研究契丹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八-原文

帝王处则重门击柝,出则以师兵为营卫,劳人动众,岂得已哉。

天下大患生于大欲,不得不远虑深防耳。

智英勇杰、魁臣雄藩于是乎在,寓武备于文物之中,此仪仗所由设也。

金吾、黄麾六军之仗,辽受之晋,晋受之后唐,后唐受之梁、唐,其来也有自。

耶律俨、陈大任旧《志》有未备者,兼考之《辽朝杂礼》云。

国仗

王通氏言,舜岁遍四岳,民不告劳,营卫省、征求寡耳。

辽太祖匹马一麾,斥地万里,经营四方,未尝宁居,所至乐从,用此道也。

太宗兼制中国,秦皇、汉武之仪文日至,后嗣因之。

旄头豹尾,驰驱五京之间,终岁勤动,辙迹相寻。

民劳财匮,此之故欤!

辽自大贺氏摩会受唐鼓纛之赐,是为国仗。

其制甚简,太宗伐唐、晋以前,所用皆是物也。

著于篇首以见艰难创业之主,岂必厚卫其身云。

十二神纛

十二旗

十二鼓

曲柄华盖

直柄华盖

遥辇末主遗制,迎十二神纛、天子旗鼓置太祖帐前。

诸弟剌哥等叛,匀德实纵火焚行宫,皇后命曷古鲁救之,止得天子旗鼓。

太宗即位,置旗鼓、神纛于殿前。

圣宗以轻车仪卫拜帝山。

渤海仗

天显四年,太宗幸辽阳府,人皇王备乘舆羽卫以迎。

乾亨五年,圣宗东巡,东京留守具仪卫迎车驾。

此故渤海仪卫也。

汉仗

大贺失活入朝于唐,娑固兄弟继之,尚主封王,饫观上国。

开元东封,邵固扈从,又览太平之盛。

自是朝贡岁至于唐。

辽始祖涅里立遥辇氏,世为国相,目见耳闻,歆企帝王之容辉有年矣。

遥辇致鼓纛于太祖帐前,曾何足以副其雄心霸气之所睥睨哉!

厥后交梁聘唐,不惮劳珝。

至于太宗,立晋以要册礼,入汴而收法物,然后累世之所愿欲者,一举而得之。

太原擅命,力非不敌,席卷法物,先致中京,槊弃山河,不少顾虑,志可知矣。

于是秦、汉以来帝王文物尽入于辽;周、宋按图更制,乃非故物。

辽之所重,此其大端,故特著焉。

太宗会同元年,晋使冯道备车辂法物,上皇太后册礼;刘煦、卢重备礼,上皇帝尊号。

三年,上在蓟州观《导驾仪卫图》,遂备法驾幸燕,御元和殿,行入阁礼。

六年,备法驾幸燕,迎导御元和殿。

大同元年正月朔,备法驾至汴,上御崇元殿,受文武百僚朝贺。

自是日以为常。

二月朔,上御崇元殿,备礼受朝贺。

三月,将幸中京镇阳,诏收卤簿法物,委所司押领先往。

未几镇阳入汉,卤簿法物随世宗归于上京。

四月,皇太弟李胡遣使问军事,上报曰,朝会起居如礼。

是月,太宗崩,世宗即位,卤簿法物备而不御。

穆宗应历元年,诏朝会依嗣圣皇帝故事,用汉礼。

景宗乾亨五年二月,神柩升辒辌车,具卤簿仪卫。

六月,圣宗至上京,留守具法驾迎导。

圣宗统和元年,车驾还上京,迎导仪卫如式。

三年,驾幸上京,留守具仪卫奉迎。

四年,燕京留守具仪卫导驾入京,上御元和殿,百僚朝贺。

是后,仪卫常事,史不复书。

卤簿仪仗人数马匹

步行擎执二千四百一十二人,坐马擎执二百七十五人,坐马乐人二百七十三人,步行教坊人七十一人,御马牵拢官五十二人,御马二十六匹,官僚马牵拢官六十六人,坐马挂甲人五百九十八人,步行挂甲人百六十人,金甲二人,神舆十二人,长寿仙一人,诸职官等三百五人,内侍一人,引稍押衙二人,赤县令一人,府牧一人,府吏二人,少尹一人,司录一人,功曹一人,太常少卿一人,太常丞一人,太常博士一人,司徒一人,太仆卿一人,鸿胪卿一人,大理卿一人,御史大夫一人,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一人,兵部尚书一人,兵部侍郎一人,兵部郎中一人,兵部员外郎一人,符宝郎一人,左右诸卫将军三十五人,左右诸折冲二十一人,左右诸果毅二十八人,尚乘奉御二人,排仗承直二人,左右夹骑二人,都头六人,主帅一十四人(教坊司差)押纛二人,左右金吾四人,虞候佽飞一十六人,鼓吹令二人,漏刻生二人,押当官一人,司天监一人,令史一人,司辰一人,统军六人,千牛备身二人,左右亲勋二人,左右郎将四人,左右拾遗二人,左右补阙二人,起居舍人一人,左右谏议大夫二人,给事中书舍人二人,左右散骑常侍二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鸣鞭二人(内侍内差),侍中一人,中书令一人,监门校尉二人,排列官二人,武卫队正一人,随驾诸司供奉官三十人,三班供奉官六十人,通事舍人四人,御史中丞二人,乘黄丞二人,都尉一人,太仆卿一人,步行太卜令一人。

职官乘马三百四匹,进马四匹,驾车马二十八匹。

人之数凡四千二百三十有九,马之数凡千五百二十。

得诸本朝太常卿徐世隆家藏《辽朝杂礼》者如是。

至于仪注之详,不敢傅会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八-译文

帝王在宫中时,要重重地敲击门扉和木梆,出行时则用军队作为卫队,劳民伤财,这难道是能避免的吗?天下的大患都源于过大的欲望,不得不深思熟虑,做好防范。

智勇双全、英勇杰出的人物、权臣和强大的藩镇就在这里,将军事装备融入文化之中,这就是仪仗队设立的原因。金吾、黄麾六军的仪仗,从辽朝继承自晋朝,晋朝又从后唐继承,后唐又从梁、唐继承,其来源是有历史依据的。耶律俨、陈大任的旧《志》中有未完备之处,再加上《辽朝杂礼》的考证。

国仗:王通氏说,舜帝遍历四方山岳,百姓不觉得劳累,是因为守卫简省、征敛少。辽太祖骑着马,带着一面旗帜,开拓万里土地,经营四方,从未安居,所到之处都受欢迎,就是靠这种方法。太宗同时统治中原,秦皇、汉武的礼仪日益增多,后继者沿袭。旗帜上装饰着豹尾,驰骋于五京之间,全年都在忙碌,足迹遍布。百姓劳苦,财源匮乏,这就是原因。

十二神纛:迎十二神纛、天子旗鼓置于太祖帐前。诸弟剌哥等人叛乱,匀德实放火焚烧行宫,皇后命令曷古鲁救援,只得到了天子旗鼓。太宗即位后,将旗鼓、神纛置于殿前。圣宗用轻车仪卫拜见帝山。

渤海仗:天显四年,太宗到辽阳府,人皇王准备了车辆和羽卫来迎接。乾亨五年,圣宗东巡,东京留守准备了仪仗来迎接。

汉仗:大贺失活向唐朝进贡,娑固兄弟继位,封为王,饱览上国的盛况。开元东封,邵固随从,又看到了太平盛世。从此以后,每年都向唐朝进贡。辽朝始祖涅里立遥辇氏,世为国相,亲眼所见,久仰帝王之尊荣。遥辇氏将鼓纛献于太祖帐前,曾何足以满足其雄心壮志。

太宗会同元年,晋朝使者冯道准备了车辆、法物,献给皇太后册封礼;刘煦、卢重准备了礼物,献给皇帝尊号。

三年,皇帝在蓟州观看《导驾仪卫图》,于是准备了法驾前往燕地,御驾元和殿,进行入阁仪式。

六年,准备了法驾前往燕地,迎接并引导至元和殿。

大同元年正月朔日,准备了法驾到达汴京,皇帝御崇元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从此以后,每日都是如此。二月朔日,皇帝御崇元殿,准备礼节接受朝贺。

三月,皇帝将前往中京镇阳,下诏收集卤簿法物,委托有关部门押送先行。不久镇阳归入汉地,卤簿法物随着世宗归往上京。

四月,皇太弟李胡派使者询问军事,上报说,朝会起居都按礼进行。这个月,太宗去世,世宗即位,卤簿法物准备好了但未使用。

穆宗应历元年,下诏朝会按照先帝的故事,使用汉礼。

景宗乾亨五年二月,神柩升辒辌车,准备了卤簿仪卫。六月,圣宗至上京,留守准备了法驾迎接。

圣宗统和元年,车驾返回上京,迎接引导的仪卫按规矩进行。

三年,皇帝前往上京,留守准备了仪卫迎接。

四年,燕京留守准备了仪卫引导皇帝入京,皇帝御驾元和殿,百官朝贺。

此后,仪卫成为常事,史书中不再详细记载。

卤簿仪仗人数马匹:步行擎执二千四百一十二人,坐马擎执二百七十五人,坐马乐人二百七十三人,步行教坊人七十一人,御马牵拢官五十二人,御马二十六匹,官僚马牵拢官六十六人,坐马挂甲人五百九十八人,步行挂甲人一百六十人,金甲二人,神舆十二人,长寿仙一人,诸职官等三百五人,内侍一人,引稍押衙二人,赤县令一人,府牧一人,府吏二人,少尹一人,司录一人,功曹一人,太常少卿一人,太常丞一人,太常博士一人,司徒一人,太仆卿一人,鸿胪卿一人,大理卿一人,御史大夫一人,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一人,兵部尚书一人,兵部侍郎一人,兵部郎中一人,兵部员外郎一人,符宝郎一人,左右诸卫将军三十五人,左右诸折冲二十一人,左右诸果毅二十八人,尚乘奉御二人,排仗承直二人,左右夹骑二人,都头六人,主帅十四人(教坊司差),押纛二人,左右金吾四人,虞候佽飞十六人,鼓吹令二人,漏刻生二人,押当官一人,司天监一人,令史一人,司辰一人,统军六人,千牛备身二人,左右亲勋二人,左右郎将四人,左右拾遗二人,左右补阙二人,起居舍人一人,左右谏议大夫二人,给事中书舍人二人,左右散骑常侍二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鸣鞭二人(内侍内差),侍中一人,中书令一人,监门校尉二人,排列官二人,武卫队正一人,随驾诸司供奉官三十人,三班供奉官六十人,通事舍人四人,御史中丞二人,乘黄丞二人,都尉一人,太仆卿一人,步行太卜令一人。职官乘马三百四匹,进马四匹,驾车马二十八匹。人数共计四千二百三十九人,马匹共计一千五百二十匹。

以上内容来自本朝太常卿徐世隆家藏的《辽朝杂礼》,至于仪式的详细情况,不敢妄加推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八-注解

仪卫:指宫廷或官方的礼仪和警卫制度。

帝王:指古代中国的皇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击柝:古代一种用木槌敲击木鼓的仪式,用于警戒或报时。

师兵:指军队。

营卫:指军队或警卫队。

劳人动众:指征用民力,动员大量人力。

大欲:指极大的欲望,通常指权力和财富的欲望。

智英勇杰:指有智慧和勇猛才能的人。

魁臣雄藩:指有才能的官员和强大的地方势力。

文物:指文化和物品,这里指古代的礼仪和装备。

金吾:古代官名,掌管宫廷警卫。

黄麾:古代军旗的一种,颜色为黄色,代表皇帝的权威。

六军:古代指中央军,分为六个部分。

辽:指辽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晋:指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后唐:指后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

梁:指梁朝,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

唐:指唐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朝代。

耶律俨:辽朝的一位历史学家。

陈大任:辽朝的一位历史学家。

《志》:指历史记载或地理志。

《辽朝杂礼》:指关于辽朝礼仪的书籍。

王通氏:指王通,唐代的一位学者。

舜:指中国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四岳:古代四方的地方。

民不告劳:指民众不感到劳累。

营卫省:指减少警卫和守卫。

征求寡:指减少征兵和征税。

辽太祖:指辽朝的开国皇帝。

匹马一麾:指单人一骑,一旗一麾,形容英勇善战。

斥地万里:指开拓万里土地。

经营四方:指治理四方。

旄头豹尾:指古代军旗的装饰,旄头指旗杆顶端,豹尾指旗杆尾部。

五京:指辽朝的五个都城。

神纛:古代军旗的一种,通常用于祭祀或仪式。

国仗:指国家的仪仗队。

渤海:指渤海国,辽朝的一个属国。

天显四年:辽朝太宗年号,公元929年。

人皇王:指渤海国的君主。

乘舆羽卫:指皇帝的车驾和护卫。

东京:指辽朝的东京,即今天的辽阳。

留守:指地方行政长官。

汉仗:指汉朝的仪仗队。

开元东封:指唐朝开元年间,皇帝东巡封禅。

邵固:指唐朝的一位官员。

法物:指古代用于祭祀或礼仪的物品。

秦皇:指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皇帝。

汉武:指汉武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皇帝。

太宗:指辽朝的太宗。

汴:指汴京,即今天的开封。

太原:指太原,晋朝的一个地方。

擅命:指擅自命令或行动。

卤簿: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

法驾:指皇帝的车驾。

崇元殿:辽朝的宫殿之一。

镇阳:辽朝的一个地方。

上京:辽朝的都城。

朝会:指朝廷的会议。

起居:指皇帝的日常生活。

故事:指先例或惯例。

神柩:指皇帝的灵柩。

辒辌车:古代的一种车,用于载运灵柩。

卤簿仪仗:指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

人数马匹:指仪仗队的人数和马匹数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八-评注

《仪卫志四(仪仗)》一文,详细记载了辽朝的仪仗制度,从帝王出行的营卫到国家仪仗的设立,展现了辽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色。

首段中,‘帝王处则重门击柝,出则以师兵为营卫’描绘了帝王日常和出行时的安全措施,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对安全的重视。

‘天下大患生于大欲,不得不远虑深防耳’这句话反映了辽朝统治者对于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深思熟虑。

‘智英勇杰、魁臣雄藩于是乎在,寓武备于文物之中,此仪仗所由设也’说明了仪仗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也是文化和政治的象征。

‘金吾、黄麾六军之仗,辽受之晋,晋受之后唐,后唐受之梁、唐,其来也有自’表明了辽朝仪仗制度的传承和发展。

‘国仗’部分,王通氏对舜帝的赞誉,以及辽太祖的征战历程,都体现了辽朝的开国艰辛和创业精神。

‘十二神纛’、‘十二旗’、‘十二鼓’等记载,展现了辽朝仪仗的规模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辽朝对神灵的崇拜。

‘遥辇末主遗制’部分,讲述了皇后在火灾中保护天子旗鼓的故事,体现了皇后对国家的忠诚。

‘渤海仗’、‘汉仗’等部分,记录了辽朝与渤海、汉朝的交流,以及辽朝对汉文化的吸收。

‘太宗会同元年’至‘是后,仪卫常事,史不复书’这一段,详细描述了太宗时期仪仗的筹备和使用,以及后来的常规化。

‘卤簿仪仗人数马匹’部分,以详尽的数字展现了仪仗的规模和人员配置,体现了辽朝对仪仗的重视。

最后,‘得诸本朝太常卿徐世隆家藏《辽朝杂礼》者如是’说明了仪仗制度的来源和依据,也体现了史料的珍贵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4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