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四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辽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文学与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1世纪)。

内容简要:《辽史》是宋代史学家所编写的关于契丹辽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辽朝的兴衰历程。书中内容涉及辽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后的一个强大政权,辽史不仅记载了辽朝的历代帝王与重要事件,还涉及了辽朝与宋朝、金朝等其他朝代的互动。通过对辽朝历史的详细阐述,《辽史》为后世研究契丹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四-原文

◎乐志

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

旧史称圣宗、兴宗咸通音律,声气、歌辞、舞节,徵诸太常、仪凤、教坊不可得。

按《纪》、《志》、《辽朝杂礼》,参考史籍,定其可知者,以补一代之阙文。

呜呼!《咸》、《韶》、《夏》、《武》之乐,声亡书逸,河间作《记》,史迁因以为《书》,寥乎希哉,辽之乐,观此足矣。

国乐

辽有国乐,犹先王之风;其诸国乐,犹诸侯之风。

故志其略。

正月朔日朝贺,用宫县雅乐。

元会,用大乐;曲破后,用散乐;角终之。

是夜,皇帝燕饮,用国乐。

七月十三日,皇帝出行宫三十里卓帐。

十四日设宴,应从诸军随各部落动乐。

十五日中元,大宴,用汉乐。

春飞放杏埚,皇帝射获头鹅,荐庙燕饮,乐工数十人执小乐器侑酒。

诸国乐

太宗会同三年,晋宣徽使杨端、王朓等及诸国使朝见,皇帝御便殿赐宴。

朓起进酒,作歌舞,上为举觞极欢。

会同三年端午日,百僚及诸国使称贺,如式燕饮,命回鹘、敦煌二使作本国舞。

天祚天庆二年,驾幸混同江,头鱼酒筵,半酣,上命诸酋长次第歌舞为乐。

女直阿骨打端立直视,辞以不能。

上谓萧奉先曰:‘阿骨打意气雄豪,顾视不常,可托以边事诛之。不然,恐贻后患。’

奉先奏:‘阿骨打无大过,杀之伤向化之意。蕞尔小国,又何能为。’

雅乐

自汉以后,相承雅乐,有古《颂》焉,有古《大雅》焉。

辽阙郊庙礼,无颂乐。

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得晋太常乐谱、宫悬、乐架,委所司先赴中京。

圣宗太平元年,尊号册礼,设宫悬于殿庭,举麾位在殿第三重西阶之上,协律郎各人就举麾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

将仗动,协律郎举麾,太乐令令撞黄钟之钟,左右钟皆应。

工人举柷,乐作;皇帝即御坐,扇合,乐止。

王公入门,乐作;至位,乐止。

通事舍人引押册大臣初动,乐作;置册殿前香案讫,就位,乐止。

舁册官奉册,初动,乐作;升殿,置册御坐前,就西墉北上位,乐止。

大臣上殿,乐作;至殿栏内位,乐止。

大臣降殿阶,乐作;复位,乐止。

王公三品以上出,乐作;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降御坐入阁,乐止。

兴宗重熙九年,上契丹册,皇帝出,奏《隆安》之乐。

圣宗统和元年,册承天皇太后,设宫悬、簨虡,太乐工、协律郎入。

太后仪卫动,举麾,《太和》乐作;太乐令、太常卿导引升御坐,帘卷,乐止。

文武三品以上入,《舒和》乐作;至位,乐止。

皇帝入门,《雍和》乐作;至殿前位,乐止。

宰相押册,皇帝随册,乐作;至殿前置册于案,乐止。

翰林学士、大将军舁册,乐作;置御坐前,乐止。

丞相上殿,乐作;至读册位,乐止。

皇帝下殿,乐作;至位,乐止。

太后宣答讫,乐作;皇帝至西阁,乐止。

亲王、丞相上殿,乐作;退班出,乐止。

下帘,乐作;皇太后入内,乐止。

册皇太子仪:太子初入门,《贞安》之乐作。

册礼乐工次第:四隅各置建鼓一虡,乐工各一人;宫悬每面九虡,每虡乐工一人;乐虡近北置柷、敔各一,乐工各一人;乐虡内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人;乐虡西南武舞六十四人,执小旗二人;乐虡东南文舞六十四人,执小旗二人;协律郎二人;太乐令一人。

唐《十二和》乐,辽初用之,《豫和》祀天神,《顺和》祭地祗,《永和》享宗庙,《肃和》登歌奠玉帛,《雍和》入俎接神,《寿和》酌献饮神,《太和》节升降,《舒和》节出入,《昭和》举酒,《休和》以饭,《正和》皇后受册以行,《承和》太子以行。

辽《十二安》乐:初,梁改唐《十二和》乐为《九庆》乐,后唐建唐宗庙,仍用《十二和》乐,晋改为《十二同》乐。

‘《辽杂礼》‘天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贞安》’,则是辽尝改乐名矣。

馀十安乐名缺。

辽雅乐歌辞,文阙不具;八音器数,大抵因唐之旧。

八音:

金缚、钟

石球、磬

丝琴、瑟

竹籥、箫、竾

匏笙、竽

土籥

革鼓、鼗

木柷、敔

十二律用周黍尺九寸管,空径三分为本。

道宗大康中,诏行秬黍所定升斗,尝定律矣。

其法大抵用古律焉。

大乐

自汉以来,因秦、楚之声置乐府。

至隋高祖诏求知音者,郑译得西域苏祗婆七旦之声,求合七音八十四调之说,由是雅俗之乐,皆此声矣。

用之朝廷,别于雅乐者,谓之大乐。

晋高祖使冯道、刘煦册应天太后、太宗皇帝,其声器、工官与法驾,同归于辽。

圣宗统和元年,册承天皇太后,童子弟子队乐引太后辇至金銮门。

天祚皇帝天庆元年上寿仪:皇帝出东阁,鸣鞭,乐作;帘卷,扇开,乐止。

太尉执台,分班,太乐令举麾,乐作;皇帝饮酒讫,乐止。

应坐臣僚东西外殿,太乐令引堂上,乐升。

大臣执台,太乐令奏举觞,登歌,乐作;饮讫,乐止。

行臣僚酒遍,太乐令奏巡周,举麾,乐作;饮讫,乐止。

太常卿进御食,太乐令奏食遍,乐作;《文舞》入,三变,引出,乐止。

次进酒,行臣僚酒,举觞,乐作;皇帝入西阁,乐止。

次进食,食遍,乐作;《武舞》入,三变,引出,乐止。

扇合,帘下,鸣鞭乐作;皇帝入西阁,乐止。

大乐器:本唐太宗《七德》、《九功》之乐。

武后毁唐宗庙,《七德》、《九功》乐舞遂亡,自后宗庙用隋《文》、《武》二舞。

朝廷用高宗《景云》乐代之,元会,第一奏《景云》乐舞。

杜佑《通典》已称诸乐并亡。唯《景云》乐舞仅存。

唐末、五代板荡之馀,在者希矣。

辽国大乐,晋代所传。

杂礼虽见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人,盖亦以《景云》遗工充坐部;其坐、立部乐,自唐已亡,可考者唯《景云》四部乐舞而已。

玉磬

方响

搊筝

卧箜篌

大箜篌

小箜篌

大琵琶

小琵琶

大五弦

小五弦

吹叶

大笙

小笙

觱篥

铜钹

长笛

尺八笛

短笛

以上皆一人。

毛员鼓

连鼗鼓

以上皆二人,余每器工一人。

歌二人。

舞二十人,分四部:

《景云》舞八人

《庆云》乐舞四人

《破阵》乐舞四人

《承天》乐舞四人

大乐调:雅乐有七音,大乐亦有七声,谓之七旦:一曰娑陀力,平声;二曰鸡识,长声;三曰沙识,质直声;四曰沙侯加滥,应声;五曰沙腊,应和声;六曰般赡,五声;七曰俟利箑,斛牛声。

自隋以来,乐府取其声,四旦二十八调为大乐。

娑陀力旦:

正宫

高宫

中吕宫

道调宫

南吕宫

仙吕宫

黄钟宫

鸡识旦:

越调

大食调

高大食调

双调

小食调

歇指调

林钟商调

沙识旦:

大食角

高大食角

双角

小食角

歇指角

林钟角

越角

般涉旦:

中吕调

正平调

高平调

仙吕调

黄钟调

般涉调

高般涉调

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皆从浊至清,迭更其声,下益浊,上益清。

七七四十九调,馀二十一调失其传。盖出九部乐之《龟兹部》云。

大乐声:各调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于律吕各阙其一,犹雅音之不及商也。

散乐

殷人作靡靡之乐,其声往而不反,流为郑、卫之声。

秦、汉之间,秦、楚声作,郑、卫浸亡。

汉武帝以李延年典乐府,稍用西凉之声。

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

晋天福三年,遣刘煦以伶官来归,辽有散乐,盖由此矣。

辽册皇后仪:呈百戏、角、戏马以为乐。

皇帝生辰乐次:

酒一行觱篥起,歌。

酒二行歌,手伎入。

酒三行琵琶独弹。

饼、茶、致语。

食人,杂剧进。

酒四行阙。

酒五行笙独吹,鼓笛进。

酒六行筝独弹,筑球。

酒七行歌曲破,角。

曲宴宋国使乐次:

酒一行觱篥起,歌。

酒二行歌。

酒三行歌,手伎入。

酒四行琵琶独弹。

饼、茶、致语。

食入,杂剧进。

酒五行阙。

酒六行笙独吹,合《法曲》。

酒七行筝独弹。

酒八行歌,击架乐。

酒九行歌,角。

散乐,以三音该三才之义,四声调四时之气,应十二管之数。

截竹为四窍之笛,以叶音声,而被之弦歌。

三音:天音扬,地音抑,人音中,皆有声无文。

四时:春声曰平,夏声曰上,秋声曰去,冬声曰入。

散乐器: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拍板。

杂戏:自齐景公用倡优侏儒,至汉武帝设鱼龙曼延之戏,后汉有绳舞、自刳之伎,杜佑以为多幻术,皆出西域。

哇俚不经,故不具述。

鼓吹乐

鼓吹乐,一曰短箫铙歌乐,自汉有之,谓之军乐。

《辽杂礼》,朝会设熊罴十二案,法驾有前后部鼓吹,百官卤簿皆有鼓吹乐。

前部:

鼓吹令二人

掆鼓十二

金钲十二

大鼓百二十

长鸣百二十

铙十二

鼓十二

歌二十四

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后部:

鼓吹丞二人

大角百二十

羽葆十二

鼓十二

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铙十二

鼓十二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右前后鼓吹,行则导驾奏之,朝会则列仗,设而不奏。

横吹乐

横吹亦军乐,与鼓吹分部而同用,皆属鼓吹令。

前部:

大横吹百二十

节鼓二

笛二十四

觱篥二十四

笳二十四

桃皮觱篥二十四

掆鼓十二

金钲十二

小鼓百二十

中鸣百二十

羽葆十二

鼓十二

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后部:

小横吹百二十四

笛二十四

箫二十四

觱篥二十四

桃皮蒨篥二十四

百官鼓吹、横吹乐,自四品以上,各有增损,见《仪卫志》。

自周衰,先王之乐浸以亡缺,《周南》变为《秦风》。

始皇有天下,郑、卫、秦、燕、赵、楚之声迭进,而雅声亡矣。

汉唐之盛,文事多西音,是为大乐、散乐;武事皆北音,是为鼓吹、横吹乐。

雅乐在者,其器雅,其音亦西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四-译文

辽国乐分为国乐、雅乐、大乐、散乐、铙歌和横吹乐。旧史记载圣宗、兴宗时期的音律、声气、歌辞、舞节,在太常、仪凤、教坊中都无法找到。根据《纪》、《志》、《辽朝杂礼》等史籍,确定可以知道的部分,以补充一代的缺失文献。

唉!《咸》、《韶》、《夏》、《武》之乐,声音已失传,书籍散佚,河间人撰写《记》,史迁根据此撰写《书》,多么稀少啊,辽国的乐,看到这些就足够了。

国乐

辽国有国乐,就像古代君王的风范;各国的乐,就像诸侯的风范。所以这里简要记载。

正月初一,朝贺时使用宫县雅乐。元旦庆典时使用大乐;曲破之后,使用散乐;角终之后结束。那天晚上,皇帝宴请群臣,使用国乐。

七月十三日,皇帝出行宫外三十里搭建帐篷。十四日设宴,随从的各军和各部落随行奏乐。十五日中元节,举行盛大宴会,使用汉乐。

春天放飞杏埚,皇帝射获头鹅,祭祀庙宇后宴请群臣,乐工数十人手持小乐器伴酒。

诸国乐

太宗会同三年,晋宣徽使杨端、王朓等及各国使者朝见,皇帝在便殿设宴款待。王朓起身敬酒,表演歌舞,皇帝举杯畅饮。

会同三年端午节,百官及各国使者庆贺,按照惯例宴请,命令回鹘、敦煌两位使者表演本国舞蹈。

天祚天庆二年,皇帝驾临混同江,举行头鱼酒宴,半醉时,皇帝命令各位首领依次歌舞取乐。女直阿骨打直视前方,以不能舞为由推辞。皇帝对萧奉先说:‘阿骨打意气雄豪,目光不常,可以借边事之名杀掉他。不然,恐怕留下后患。’萧奉先上奏:‘阿骨打没有大错,杀了他会伤害向化之心。这么个小国,又能做什么呢?’

雅乐

自汉代以后,沿袭雅乐,有古《颂》和古《大雅》。辽国缺少郊庙礼乐。大同元年,太宗从汴京返回,得到晋太常乐谱、宫悬、乐架,委托相关部门先送往中京。

圣宗太平元年,尊号册礼,在大殿庭院设立宫悬,举麾的位置在大殿第三重西阶之上,协律郎各自就位,太常博士引导太常卿,太常卿引导皇帝。将要举行仪式时,协律郎举麾,太乐令撞击黄钟之钟,左右钟声相应。工人击鼓,乐声响起;皇帝就座,扇子合上,乐声停止。王公入门,乐声响起;到达位置,乐声停止。通事舍人引导押册大臣开始,乐声响起;放置册书于殿前香案后,就位,乐声停止。抬册官员奉册,开始移动,乐声响起;升殿,放置册书于御座前,就位,乐声停止。大臣上殿,乐声响起;到达殿内位置,乐声停止。大臣下殿阶,乐声响起;复位,乐声停止。三品以上王公出殿,乐声响起;太常博士引导太常卿,太常卿引导皇帝下御座入阁,乐声停止。

兴宗重熙九年,上契丹册,皇帝出行,演奏《隆安》之乐。

圣宗统和元年,册封承天皇太后,设立宫悬、簨虡,太乐工、协律郎进入。太后仪卫开始移动,举麾,《太和》之乐响起;太乐令、太常卿引导升御座,帘子卷起,乐声停止。文武三品以上进入,《舒和》之乐响起;到达位置,乐声停止。皇帝入门,《雍和》之乐响起;到达殿前位置,乐声停止。宰相押册,皇帝跟随册书,乐声响起;到达殿前放置册书于案上,乐声停止。翰林学士、大将军抬册,乐声响起;放置御座前,乐声停止。丞相上殿,乐声响起;到达读册位置,乐声停止。皇帝下殿,乐声响起;到达位置,乐声停止。太后宣答完毕,乐声响起;皇帝到达西阁,乐声停止。亲王、丞相上殿,乐声响起;退班出殿,乐声停止。下帘,乐声响起;皇太后入内,乐声停止。

册封皇太子仪式:太子初入门,《贞安》之乐响起。

册礼乐工次序:四角各放置建鼓一具,乐工各一人;宫悬每面九具,每具乐工一人;乐架靠近北边放置柷、敔各一,乐工各一人;乐架内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十人;乐架西南武舞六十四人,手持小旗二人;乐架东南文舞六十四人,手持小旗二人;协律郎二人;太乐令一人。

唐《十二和》之乐,辽国最初使用,其中《豫和》用于祭祀天神,《顺和》用于祭祀地祗,《永和》用于享宗庙,《肃和》用于登歌奠玉帛,《雍和》用于入俎接神,《寿和》用于酌献饮神,《太和》用于节升降,《舒和》用于节出入,《昭和》用于举酒,《休和》用于以饭,《正和》用于皇后受册以行,《承和》用于太子以行。

辽《十二安》之乐:最初,梁将唐《十二和》之乐改为《九庆》之乐,后唐建立唐宗庙,仍然使用《十二和》之乐,晋国改为《十二同》之乐。《辽杂礼》中提到‘天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贞安》’,说明辽国曾经更改过乐名。其余十种安乐名缺失。

辽国雅乐歌辞,文字缺失不完整;八音器数,大致沿袭唐代。

八音:

金缚、钟

石球、磬

丝琴、瑟

竹籥、箫、竾

匏笙、竽

土籥

革鼓、鼗

木柷、敔

十二律使用周代黍尺九寸管,空径三分为基准。道宗大康年间,诏令使用黍所定的升斗,曾经定律。其方法大致使用古律。

大乐

自汉代以来,沿袭秦、楚之声设立乐府。到隋朝高祖下诏寻求知音者,郑译得到西域苏祗婆七旦之声,寻求与七音八十四调相合的说法,从此雅乐和俗乐都采用这些声音。在朝廷使用,与雅乐不同的,称为大乐。晋高祖派冯道、刘煦册封应天太后、太宗皇帝,其乐器、乐官与法驾相同,最终归属辽国。

圣宗统和元年,册封承天皇太后,童子弟子队乐引导太后辇至金銮门。

天祚皇帝天庆元年上寿仪:皇帝出东阁,鸣鞭,乐声响起;帘子卷起,扇子打开,乐声停止。太尉执台,分班,太乐令举麾,乐声响起;皇帝饮酒完毕,乐声停止。应坐的臣僚在东西外殿,太乐令引导堂上,乐声上升。大臣执台,太乐令奏举觞,登歌,乐声响起;饮酒完毕,乐声停止。行臣僚酒遍,太乐令奏巡周,举麾,乐声响起;饮酒完毕,乐声停止。太常卿进御食,太乐令奏食遍,乐声响起;《文舞》进入,变换三次,引导退出,乐声停止。接下来进酒,行臣僚酒,举觞,乐声响起;皇帝进入西阁,乐声停止。接下来进食,食遍,乐声响起;《武舞》进入,变换三次,引导退出,乐声停止。扇子合上,帘子下,鸣鞭乐声响起;皇帝进入西阁,乐声停止。

大乐器:这是唐太宗创作的《七德》和《九功》的音乐。武后毁坏了唐代的宗庙,于是《七德》和《九功》的音乐舞蹈也随之失传,从那时起宗庙使用的是隋代的《文舞》和《武舞》。朝廷用高宗的《景云》乐来代替,元会时,首先演奏的是《景云》乐舞。杜佑的《通典》已经提到所有音乐都失传了,只有《景云》乐舞还存留。到了唐末和五代时期,这些音乐已经非常稀少。辽国的大乐,是晋代传承下来的。在杂礼中,虽然可以看到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十人,但这也只是用《景云》遗留下来的乐工来充数;坐部和立部的音乐自唐代就已经失传,现在能考据的只有《景云》四部乐舞。

玉磬、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叶、大笙、小笙、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笛、短笛,以上每种乐器由一人演奏。

毛员鼓、连鼗鼓、贝,以上每种乐器由两人演奏,其余每种乐器由一人演奏。

歌唱者两人。

舞蹈者二十人,分为四部:

《景云》舞八人

《庆云》乐舞四人

《破阵》乐舞四人

《承天》乐舞四人

大乐调:雅乐有七音,大乐也有七声,称为七旦:

一曰娑陀力,平声;

二曰鸡识,长声;

三曰沙识,质直声;

四曰沙侯加滥,应声;

五曰沙腊,应和声;

六曰般赡,五声;

七曰俟利箑,斛牛声。

自隋朝以来,乐府采用了这些声调,形成了四旦二十八调的大乐。

娑陀力旦:

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鸡识旦:

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调。

沙识旦:

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

般涉旦:

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调、般涉调、高般涉调。

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来调和。都是从浊到清,依次变换声音,下面越浊,上面越清。七七四十九调,其余二十一调已经失传。这些调式可能是出自九部乐中的《龟兹部》。

大乐声:各个调式中,曲调与音律相协调,共有十个声音,称为: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接近十二雅律,在律吕中各缺一个,就像雅音不及商音一样。

散乐:殷人创作了靡靡之乐,其声音往而不返,变成了郑、卫之声。秦、汉之间,秦、楚之声兴起,郑、卫之声逐渐消失。汉武帝用李延年管理乐府,逐渐采用了西凉之声。现在的散乐,包括俳优、歌舞等,往往保留了汉乐府的遗声。晋天福三年,派遣刘煦带着伶官归来,辽国有了散乐,可能就是由此而来。

辽册皇后仪:展示百戏、角抵、戏马等活动作为娱乐。

皇帝生辰乐次:

酒第一行,觱篥响起,开始歌唱。

酒第二行,歌唱,手伎入场。

酒第三行,琵琶独奏。

饼、茶、致语。

食人,杂剧表演。

酒第四行,空缺。

酒第五行,笙独奏,鼓笛进入。

酒第六行,筝独奏,筑球。

酒第七行,歌曲破,角抵。

曲宴宋国使乐次:

酒第一行,觱篥响起,开始歌唱。

酒第二行,歌唱。

酒第三行,歌唱,手伎入场。

酒第四行,琵琶独奏。

饼、茶、致语。

食人,杂剧表演。

酒第五行,空缺。

酒第六行,笙独奏,合奏《法曲》。

酒第七行,筝独奏。

酒第八行,歌唱,击架乐。

酒第九行,歌唱,角抵。

散乐,以三音代表三才的意义,四声调和四时之气,对应十二管之数。截竹为四窍之笛,以调和音声,并配以弦乐。三音:天音高扬,地音低沉,人音适中,都有声音而没有文字。四时:春声称为平,夏声称为上,秋声称为去,冬声称为入。

散乐器: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拍板。

杂戏:从齐景公使用倡优侏儒,到汉武帝设立鱼龙曼延之戏,后汉有绳舞、自刳之伎,杜佑认为这些多幻术的表演都出自西域。哇俚不经,所以不详细描述。

鼓吹乐:

鼓吹乐,又称短箫铙歌乐,自汉代就有,称为军乐。《辽杂礼》中,朝会设有熊罴十二案,法驾有前后部鼓吹,百官卤簿都有鼓吹乐。

前部:

鼓吹令二人,掆鼓十二,金钲十二,大鼓一百二十,长鸣一百二十,铙十二,鼓十二,歌二十四,管二十四,箫二十四,笳二十四。

后部:

鼓吹丞二人,大角一百二十,羽葆十二,鼓十二,管二十四,箫二十四,铙十二,鼓十二,箫二十四,笳二十四。

以上前后鼓吹,行进时引导车驾演奏,朝会时排列仪仗,设置而不演奏。

横吹乐:

横吹也是军乐,与鼓吹分部但同样使用,都属于鼓吹令。

前部:

大横吹一百二十,节鼓二,笛二十四,觱篥二十四,笳二十四,桃皮觱篥二十四,掆鼓十二,金钲十二,小鼓一百二十,中鸣一百二十,羽葆十二,鼓十二,管二十四,箫二十四,笳二十四。

后部:

小横吹一百二十四,笛二十四,箫二十四,觱篥二十四,桃皮觱篥二十四。

百官鼓吹、横吹乐,从四品以上,各有增损,见《仪卫志》。自周朝衰落以来,先王的乐逐渐失传,《周南》变成了《秦风》。始皇帝统一天下后,郑、卫、秦、燕、赵、楚之声相继兴起,而雅声消失了。汉唐时期,文事多采用西音,形成了大乐、散乐;武事多采用北音,形成了鼓吹、横吹乐。现存的雅乐,其乐器高雅,其音也偏向西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四-注解

国乐:指辽国的官方音乐,类似于古代中国的先王之风,具有官方性质。

诸国乐:指辽国境内各民族的音乐,类似于古代中国的诸侯之风,具有地方特色。

正月朔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元会:古代的一种节日,相当于现代的元旦。

散乐:古代的民间音乐。

角徵:古代音乐术语,角为五声音阶之一,徵为五声音阶之一。

太常:古代官署名,掌管礼乐、郊庙祭祀等。

仪凤:古代官署名,掌管宫廷礼仪。

教坊:古代官署名,掌管宫廷音乐。

圣宗:辽朝皇帝耶律隆绪的庙号。

兴宗:辽朝皇帝耶律宗真、耶律宗元、耶律宗亮三位皇帝的庙号。

咸通:辽朝皇帝耶律隆绪的年号。

河间: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史迁:指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汉乐:指汉族的音乐。

杏埚:古代炊具,类似于现代的锅。

头鹅:指被射杀的鹅。

荐庙:指将猎获物献给宗庙。

侑酒:古代宴会中,乐工伴随饮酒。

太宗:辽朝皇帝耶律德光的庙号。

会同:辽朝年号。

晋宣徽使:晋朝的官职,宣徽使是皇帝的亲信,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杨端:晋朝官员。

王朓:晋朝官员。

回鹘:古代民族,即后来的维吾尔族。

敦煌: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女直:古代民族,即后来的女真族。

阿骨打:女真族首领,后来建立了金朝。

混同江:地名,位于今黑龙江省。

头鱼酒筵:古代宴会上,以捕到的第一条鱼作为宴席上的头菜。

边事:指边疆事务。

向化:指归顺朝廷。

蕞尔:形容极小。

郊庙礼:指在郊外祭祀天地和在庙宇祭祀祖先的礼仪。

大同:辽朝年号。

晋太常乐谱:晋朝的官方音乐乐谱。

宫悬:古代音乐演奏时的乐器架。

乐架:古代音乐演奏时的乐器架。

太平:辽朝年号。

尊号册礼:指皇帝登基或加冕时的仪式。

太乐令:古代官职,掌管宫廷音乐。

黄钟:古代音乐术语,指五声音阶中的第一音。

工人:指乐工。

柷:古代打击乐器。

麾:古代军旗,此处指指挥音乐演奏的信号。

太常博士:古代官职,掌管太常寺的文书。

太常卿:古代官职,掌管太常寺的行政事务。

皇帝:指辽朝的皇帝。

王公:指辽朝的贵族。

通事舍人: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押册大臣:指负责押送册封文书的大臣。

册:指皇帝的诏书。

香案:古代祭祀时放置香炉的案子。

西墉:指宫殿的西墙。

北上位:指面向北方的位置。

殿栏:指宫殿的栏杆。

降殿阶:指从殿阶上下来。

复位:指回到原来的位置。

太尉: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台:古代官职,掌管礼仪。

堂上:指殿堂之上。

行臣僚酒:指给臣僚敬酒。

食遍:指食物已经上齐。

文舞:指以文雅方式表演的舞蹈。

武舞:指以武勇方式表演的舞蹈。

扇合:指将扇子合上。

帘下:指帘子拉下。

东阁:指宫殿中的东阁。

西阁:指宫殿中的西阁。

十二和:古代音乐术语,指十二种和谐的乐音。

十二安:古代音乐术语,指十二种安定的乐音。

梁:古代朝代名,即南朝梁。

唐:古代朝代名,即唐朝。

晋:古代朝代名,即晋朝。

八音:古代音乐术语,指八种不同的乐器材料。

金:指金属。

石:指石头。

丝:指丝弦乐器。

竹:指竹制乐器。

匏:指匏笙。

土:指土制乐器。

革:指皮革。

木:指木制乐器。

十二律:古代音乐术语,指十二种音律。

周:古代朝代名,即周朝。

黍尺:古代长度单位。

管:古代音乐术语,指管乐器。

道宗:辽朝皇帝耶律洪基的庙号。

大康:辽朝年号。

升斗:古代容量单位。

七音八十四调:古代音乐术语,指七种基本音和八十四种调式。

雅俗:指高雅和通俗。

乐府:古代官府设立的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

郑译:古代音乐家。

苏祗婆:古代音乐家。

七旦之声:古代音乐术语,指七种不同的音阶。

法驾:古代皇帝的仪仗队。

金銮门:古代宫殿的正门。

应坐臣僚:指应该出席的官员。

巡周:指巡行四周。

大乐器:指古代的大型乐器,常用于宫廷雅乐和祭祀活动中。

唐太宗: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名李世民,他在位期间对文化艺术有重要贡献。

七德:唐太宗时期的乐舞,寓意七种美德。

九功:唐太宗时期的乐舞,寓意九种功绩。

武后:唐朝的女皇帝,名武则天,她在位期间对文化有所破坏。

唐宗庙:唐朝的宗庙,用于祭祀祖先。

隋《文》、《武》二舞:隋朝时期的两种舞蹈。

高宗《景云》乐:唐高宗时期的乐舞,寓意天空的云彩。

杜佑《通典》:唐代杜佑所著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辽国大乐:辽朝的大型宫廷乐舞。

晋代所传:晋朝时期传承下来的。

坐部乐工:宫廷中的乐舞表演者。

立部乐:宫廷中的另一种乐舞形式。

玉磬:古代的一种石制打击乐器。

方响:古代的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搊筝: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筑: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卧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大箜篌:古代的一种大型弦乐器。

小箜篌:古代的一种小型弦乐器。

大琵琶:古代的一种大型琵琶。

小琵琶:古代的一种小型琵琶。

大五弦:古代的一种大型五弦琴。

小五弦:古代的一种小型五弦琴。

吹叶: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树叶吹奏。

大笙:古代的一种大型吹管乐器。

小笙:古代的一种小型吹管乐器。

觱篥:古代的一种吹管乐器。

箫:古代的一种吹管乐器。

铜钹:古代的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长笛:古代的一种长型吹管乐器。

尺八笛:古代的一种长型吹管乐器,长度为八尺。

短笛:古代的一种短型吹管乐器。

毛员鼓:古代的一种鼓。

连鼗鼓:古代的一种鼓。

贝: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贝壳制成。

歌:古代的歌唱艺术。

舞:古代的舞蹈艺术。

大乐调:古代大型乐舞的调式。

雅乐:古代的宫廷音乐,通常指高雅的音乐。

七音: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七个基本音。

大乐:大型乐舞。

七声: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七个基本音。

七旦: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七个调式。

娑陀力: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一个调式。

鸡识: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一个调式。

沙识: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一个调式。

沙侯加滥: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一个调式。

沙腊: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一个调式。

般赡: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一个调式。

俟利箑: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一个调式。

靡靡之乐:古代的一种轻柔的音乐。

郑、卫之声:古代郑国和卫国的音乐。

李延年:汉代音乐家,负责管理乐府。

西凉之声:古代西凉地区的音乐。

俳优:古代的杂技演员。

角:古代的一种角力比赛。

戏马:古代的一种马术表演。

酒一行:古代宴会中的一种饮酒仪式。

手伎:古代的歌舞表演者。

饼、茶、致语:古代宴会中的食物和致辞。

食人:古代的一种宴食方式。

杂剧:古代的一种戏剧形式。

法曲:古代的一种宫廷乐曲。

击架乐: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合奏。

三音: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三个音。

三才:古代哲学中的天、地、人。

四声: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四个基本音。

四时:古代哲学中的春、夏、秋、冬。

十二管: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十二个律管。

散乐器:古代散乐中使用的乐器。

杂戏:古代的一种杂技表演。

倡优:古代的歌舞演员。

侏儒:古代的一种矮人表演。

鱼龙曼延:古代的一种大型杂技表演。

绳舞:古代的一种舞蹈。

自刳之伎:古代的一种残酷表演。

西域:古代指今天的中亚地区。

哇俚:古代的一种低俗的表演。

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军乐。

短箫铙歌乐:古代的一种军乐。

军乐:古代军队中使用的音乐。

熊罴:古代的一种猛兽,常用于装饰。

卤簿:古代官员的仪仗队。

鼓吹令:古代军乐中的官员。

掆鼓:古代的一种鼓。

金钲:古代的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大角:古代的一种大型角。

羽葆:古代的一种装饰品。

横吹乐:古代的一种军乐。

节鼓:古代的一种鼓。

桃皮觱篥:古代的一种吹管乐器。

小鼓:古代的一种鼓。

中鸣:古代的一种鼓。

百官鼓吹:古代官员使用的鼓吹乐。

横吹令:古代军乐中的官员。

大横吹:古代的一种大型横吹乐。

笛:古代的一种吹管乐器。

笳:古代的一种吹管乐器。

百官:古代的官员。

周南:《诗经》中的一篇。

秦风:《诗经》中的一篇。

郑、卫、秦、燕、赵、楚之声:古代六个国家的音乐。

雅声:古代的雅乐。

文事:古代的文化活动。

西音:古代西方的音乐。

武事:古代的军事活动。

北音:古代北方的音乐。

鼓吹:古代的一种军乐。

横吹:古代的一种军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四-评注

大乐器:本唐太宗《七德》、《九功》之乐。武后毁唐宗庙,《七德》、《九功》乐舞遂亡,自后宗庙用隋《文》、《武》二舞。朝廷用高宗《景云》乐代之,元会,第一奏《景云》乐舞。

赏析此段,首先需了解《七德》、《九功》乐舞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这两部乐舞是唐代宗庙乐舞的代表,反映了唐朝的盛况和皇权的威严。武后毁庙导致乐舞失传,反映了唐代政治动荡和宗教信仰的变迁。而《景云》乐舞的兴起,则代表了唐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朝廷对乐舞的重视。元会时奏《景云》乐舞,更彰显了其地位和重要性。

杜佑《通典》已称诸乐并亡。唯《景云》乐舞仅存。唐末、五代板荡之馀,在者希矣。

这段话反映了唐代音乐文化的传承与衰败。杜佑的《通典》记录了唐代音乐的全貌,但到了唐末五代,许多音乐作品已经失传,只剩下《景云》乐舞。《景云》乐舞的存留,说明唐代音乐文化在民间仍有传承,但也反映了音乐文化的衰落。

辽国大乐,晋代所传。杂礼虽见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人,盖亦以《景云》遗工充坐部;其坐、立部乐,自唐已亡,可考者唯《景云》四部乐舞而已。

这段话说明了辽国大乐的来源和特点。辽国大乐传承自晋代,坐部乐工的设置也体现了《景云》乐舞的影响。同时,坐、立部乐的失传,反映了唐代音乐文化的断层。

玉磬、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叶、大笙、小笙、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笛、短笛,以上皆一人。

这段描述了辽国大乐的乐器配置,每种乐器由一人演奏,体现了辽国音乐的高雅和精致。这些乐器的选择也反映了辽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多样性。

毛员鼓、连鼗鼓、贝,以上皆二人,余每器工一人。

这段话说明了辽国大乐中鼓、鼗、贝等乐器的演奏方式,以及其它乐器的演奏人数。这种配置体现了辽国音乐文化的独特性。

歌二人。舞二十人,分四部:《景云》舞八人,《庆云》乐舞四人,《破阵》乐舞四人,《承天》乐舞四人。

这段描述了辽国大乐的歌唱和舞蹈部分,以及不同舞蹈的种类和人数。这种配置体现了辽国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大乐调:雅乐有七音,大乐亦有七声,谓之七旦:一曰娑陀力,平声;二曰鸡识,长声;三曰沙识,质直声;四曰沙侯加滥,应声;五曰沙腊,应和声;六曰般赡,五声;七曰俟利箑,斛牛声。

这段话介绍了大乐调的七种声调,这些声调代表了唐代音乐理论的高度发展。这些声调的命名和特点,反映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自隋以来,乐府取其声,四旦二十八调为大乐。

这段话说明了自隋朝以来,乐府音乐采用这四旦二十八调,形成了大乐的体系。这反映了唐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娑陀力旦: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鸡识旦: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调;沙识旦: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般涉旦: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调、般涉调、高般涉调。

这段话详细介绍了大乐调中的四旦二十八调,每种调都有其特定的宫调和调式。这些调式的命名和特点,反映了唐代音乐理论的精细和复杂。

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皆从浊至清,迭更其声,下益浊,上益清。

这段话说明了大乐调的演奏方式,即不用黍律,而是以琵琶弦为准,从浊至清,迭更其声。这种演奏方式体现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七七四十九调,馀二十一调失其传。盖出九部乐之《龟兹部》云。

这段话说明了大乐调中的调式数量,以及部分调式的失传。这些调式的来源和传承,反映了唐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乐声:各调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于律吕各阙其一,犹雅音之不及商也。

这段话介绍了大乐声的十个音阶,这些音阶与十二雅律相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反映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散乐、殷人作靡靡之乐,其声往而不反,流为郑、卫之声。秦、汉之间,秦、楚声作,郑、卫浸亡。

这段话介绍了散乐的历史渊源和演变。散乐起源于殷商,后来流变为郑、卫之声。秦、汉时期,秦、楚之声兴起,郑、卫之声逐渐消失。

汉武帝以李延年典乐府,稍用西凉之声。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

这段话说明了汉武帝时期乐府音乐的发展,以及散乐的特点。乐府音乐采用西凉之声,散乐则融合了俳优、歌舞等多种元素,反映了汉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晋天福三年,遣刘煦以伶官来归,辽有散乐,盖由此矣。

这段话说明了辽国散乐的来源,即晋朝时期派遣伶官至辽,使得辽国有了散乐。

辽册皇后仪:呈百戏、角、戏马以为乐。

这段话描述了辽国皇后册封仪式中的娱乐活动,反映了辽国宫廷文化的奢华和娱乐性。

皇帝生辰乐次:酒一行觱篥起,歌。酒二行歌,手伎入。酒三行琵琶独弹。饼、茶、致语。食人,杂剧进。

这段话描述了辽国皇帝生辰庆典中的音乐和娱乐活动,反映了辽国宫廷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散乐,以三音该三才之义,四声调四时之气,应十二管之数。截竹为四窍之笛,以叶音声,而被之弦歌。

这段话介绍了散乐的演奏方式和特点,即以三音、四声、十二管为基准,截竹为笛,以叶音声。

散乐器: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拍板。

这段话列出了散乐器的种类,反映了散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杂戏:自齐景公用倡优侏儒,至汉武帝设鱼龙曼延之戏,后汉有绳舞、自刳之伎,杜佑以为多幻术,皆出西域。

这段话介绍了杂戏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即起源于齐景公时期,发展至汉武帝时期,多融合了西域的幻术元素。

鼓吹乐:鼓吹乐,一曰短箫铙歌乐,自汉有之,谓之军乐。

这段话介绍了鼓吹乐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即起源于汉代,是一种军乐。

《辽杂礼》,朝会设熊罴十二案,法驾有前后部鼓吹,百官卤簿皆有鼓吹乐。

这段话说明了辽国朝会中的鼓吹乐配置,反映了辽国宫廷文化的奢华和威严。

前部:鼓吹令二人、掆鼓十二、金钲十二、大鼓百二十、长鸣百二十、铙十二、鼓十二、歌二十四、管二十四、箫二十四、笳二十四;后部:鼓吹丞二人、大角百二十、羽葆十二、鼓十二、管二十四、箫二十四、铙十二、鼓十二、箫二十四、笳二十四。

这段话详细介绍了鼓吹乐的前后部配置,反映了鼓吹乐的规模和气势。

右前后鼓吹,行则导驾奏之,朝会则列仗,设而不奏。

这段话说明了鼓吹乐的使用场合和演奏方式,即在行进时引导车驾,在朝会时列阵而不演奏。

横吹乐:横吹亦军乐,与鼓吹分部而同用,皆属鼓吹令。

这段话介绍了横吹乐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即与鼓吹乐类似,也是一种军乐。

前部:大横吹百二十、节鼓二、笛二十四、觱篥二十四、笳二十四、桃皮觱篥二十四、掆鼓十二、金钲十二、小鼓百二十、中鸣百二十、羽葆十二、鼓十二、管二十四、箫二十四、笳二十四;后部:小横吹百二十四、笛二十四、箫二十四、觱篥二十四、桃皮蒨篥二十四。

这段话详细介绍了横吹乐的前后部配置,反映了横吹乐的规模和气势。

百官鼓吹、横吹乐,自四品以上,各有增损,见《仪卫志》。自周衰,先王之乐浸以亡缺,《周南》变为《秦风》。始皇有天下,郑、卫、秦、燕、赵、楚之声迭进,而雅声亡矣。

这段话说明了百官鼓吹、横吹乐的等级差异和演变过程,以及周朝音乐文化的衰落。

汉唐之盛,文事多西音,是为大乐、散乐;武事皆北音,是为鼓吹、横吹乐。雅乐在者,其器雅,其音亦西云。

这段话总结了汉唐时期音乐文化的特点,即文乐多西音,武乐多北音,雅乐则保留了西音的特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4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