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五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辽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文学与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1世纪)。

内容简要:《辽史》是宋代史学家所编写的关于契丹辽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辽朝的兴衰历程。书中内容涉及辽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后的一个强大政权,辽史不仅记载了辽朝的历代帝王与重要事件,还涉及了辽朝与宋朝、金朝等其他朝代的互动。通过对辽朝历史的详细阐述,《辽史》为后世研究契丹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五-原文

◎仪卫志一

辽太祖奋自朔方,太宗继志述事,以成其业。

于是举渤海,立敬瑭,破重贵,尽致周、秦、两汉、隋、唐文物之遗馀而居有之。

路车法物以隆等威,金符玉玺以布号令。

是以传至九主二百馀年,岂独以兵革之利,士马之强哉!

文谓之仪,武谓之卫,足以成一代之规模矣。

考辽所有舆服、符玺、仪仗,作《仪卫志》。

舆服

自黄帝而降,舆服之制,其来远矣。

禹乘四载作小车,商人得桑根之瑞为大辂,周人加金玉,象饰益备。

秦取六国仪物,而分别其用,先王之制,置而弗御。

至汉中叶,锐意稽古,然礼文之事,名存实亡,盖得十一于千百焉。

唐之车辂因周、隋遗法,损益可知。

而祭服皆青,朝服皆绛,常服用宇文制,以紫、绯、绿、碧分品秩。

五代颇以常服代朝服。

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考之载籍之可徵者,著《舆服篇》,冠诸《仪卫》之首。

国舆

契丹故俗,便于鞍马。

随水草迁徙,则有毡车,任载有大车,妇人乘马,亦有小车,贵富者加之华饰。

禁制疏阔,贵适用而已。

帝后加隆,势固然也。

辑其可知著于篇。

大舆,《柴册再生仪》载神主见之。

舆,《腊仪》见皇帝、皇后升舆、降舆。

总纛车,驾以御驼。《祭山仪》见皇太后升总纛车。

车,《纳后仪》见皇后就车。

青幰车,螭头、盖部皆饰以银。驾用驼,公主下嫁以赐之。

古者王姬下嫁,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

此其遗意欤?

送终车,车楼纯饰以锦,螭头以银,下县铎,后垂大毡,驾以牛。

上载羊一,谓之祭羊,以拟送终之用。

亦赐公主。

椅,《册皇太后仪》,皇帝乘椅,自便殿瑽至西便门。

鞍马,《祭山仪》,皇帝乘马,侍皇太后行。

《腊仪》,皇帝降舆,祭东毕,乘马入腊围。

《瑟瑟仪》,俱乘马东行,群臣在南,命妇在北。

汉舆

太宗皇帝会同元年,晋使冯道、刘煦等备车辂法物,上皇帝、皇太后尊号册礼。

自此天子车服昉见于辽。

太平中行汉册礼,乘黄令陈车辂,尚辇奉御陈舆辇。

盛唐辇辂,尽在辽廷矣。

五辂:《周官》典辂有五辂。

秦亡之后,汉创制。

玉辂,祀天、祭地、享宗庙、朝贺、纳后用之。

青质,玉饰,黄屋,左纛。

十二鉴在衡,二铃在轼。

龙辀左建旂,十二游,皆画升龙,长曳地。

驾苍龙,金摐,镂锡,鞶缨十二就。

辽国《勘箭仪》,皇帝乘玉辂至内门。

圣宗开泰十年,上升玉辂自内三门入万寿殿,进七庙御容酒。

金辂,飨射、祀还、饮至用之。

赤质,金饰,余如玉辂,色从其质。

驾赤骝。

象辂,行道用之。

黄质,象饰,余如金辂。

驾黄骝。

革辂,巡狩、武事用之。

白质,革鞔。

驾白翰。

木辂,田猎用之。

黑质,漆饰。

驾黑骆。

车:制小于辂,小事乘之。

耕根车,耕籍用之。

青质,盖三重,余如玉辂。

安车,一名进贤车,临幸用之。

金饰重舆,曲壁,八鉴在衡,紫油纁,朱裹幰,朱丝络网。

驾赤骝,朱鞶缨。

四望车,一名明远车,拜陵、临吊则用之。

金饰,青油纁,朱里通。

驾牛,余同安车。

凉车,省方、罢猎用之。

赤质,金涂,银装。

五彩龙风织,藤油壁,绯条,莲座。

驾以橐驼。

辇:用人挽,本宫中所乘。

唐高宗始制七辇。

《周官》巾车有辇,以人组挽之。

太平册礼,皇帝御辇。

大凤辇,赤质,顶有金凤,壁画云气金翅。

前有轼,下有构栏。

络带皆绣云凤,银梯。

主辇八十人。

大芳辇。

仙游辇。

小辇,《永寿节仪》,皇太后乘小辇。

芳亭辇,黑质,幕屋绯栏,皆绣云凤。

朱绿夹窗,花板红网,两廉四竿,银饰梯。

主辇百二十人。

大玉辇。

小玉辇。

逍遥辇,常行用之。

棕屋,赤质,金涂,银装,红条。

辇官十二人,春夏绯衫,秋冬素锦服。

平头辇,常行用之。

制如逍遥,无屋。

册承天皇太后仪,皇太后乘平头辇。

步辇,圣宗统和三年,驻跸土河,乘步辇听政。

羊车,古辇车。

赤质,两壁龟文、凤翅,绯幰,络带、门帘皆绣瑞羊,画轮。

驾以牛,隋易果下马。

童子十八人,服绣,瑞羊輓之。

舆:以人肩之,天子用韝络臂绾。

腰舆,前后长竿各二,金银螭头,绯绣凤襕,上施锦褥,别设小床。

奉舆十六人。

小舆,赤质,青顶,曲柄,绯绣络带。

制如凤辇而小,上有御座。

奉舆二十四人。

皇太子车辂:

金辂,从祀享、正冬大朝、纳妃用之。

《册皇太子仪》,乘黄令陈金辂,皇太子升、降金辂。

轺车,五日常朝、享宫臣、出入行道用之。

金饰,紫幰朱里。

驾一马。

四望车,吊临用之。

金饰,紫油纁通幰。

驾一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五-译文

仪卫志一

辽太祖在北方崛起,太宗继承他的志向和事业,最终完成了他的事业。于是他攻取了渤海,立了敬瑭,击败了重贵,最终拥有了周、秦、两汉、隋、唐的文物遗产。他们用路车和法物来提升等级和威严,用金符和玉玺来发布命令。因此,辽国传至九位君主,历时两百多年,这不仅仅是因为军事的优势和士兵的强大!文称为仪,武称为卫,足以成就一代的规模了。考察辽国所有的车马、符玺、仪仗,编写了《仪卫志》。

舆服

从黄帝开始,车马服饰的制度由来已久。大禹乘坐四轮车,商朝人用桑树根制作的瑞车,周朝人增加了金玉装饰,形象更加丰富。秦国征服了六国,分别使用他们的仪物,先王的制度虽然被放置,但并未废弃。到了汉朝中期,人们热衷于研究古代,但礼仪文化的事情,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已经消失,大概只保留了十分之一。唐朝的车马沿袭了周、隋的遗风,增减变化是可以看出来的。而祭服都是青色,朝服都是红色,常服采用宇文制,用紫色、红色、绿色、青色来区分等级。五代时期,常常用常服代替朝服。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和南方的汉官使用汉服;太后和北方的契丹臣僚使用国服,这些汉服就是五代晋朝的遗制。根据可考证的文献,编写了《舆服篇》,作为《仪卫》篇的开篇。

国舆

契丹的旧习俗,便于骑马。随着水草的迁徙,有毡制的车,载重的大车,妇女骑马,也有小车,富贵之家还会加以华丽的装饰。禁制宽松,只注重实用性。帝后更加重视,这是理所当然的。收集可知的资料,编写在篇章中。

大舆,《柴册再生仪》中记载了神主所见的车。

舆,《腊仪》中见皇帝、皇后升车、下车。

总纛车,用骆驼拉车。《祭山仪》中见皇太后升总纛车。

车,《纳后仪》中见皇后上车。

青幰车,车头和车顶都装饰有银。用骆驼拉车,公主出嫁时赐予。古代王女出嫁,车马不随丈夫,只比王后低一等。这是遗留下来的意思吗?

送终车,车顶完全用锦缎装饰,车头用银,下面悬挂着铃铛,后面垂下大毡,用牛拉车。车上载有一只羊,称为祭羊,用于送终之用。也赐予公主。

椅,《册皇太后仪》中,皇帝乘坐椅子,从便殿到西便门。

鞍马,《祭山仪》中,皇帝骑马,跟随皇太后行走。《腊仪》中,皇帝下车,祭拜东郊,骑马进入腊围。《瑟瑟仪》,都骑马向东行,群臣在南,命妇在北。

汉舆

太宗皇帝会同元年,晋朝使者冯道、刘煦等人准备了车马和法物,为皇帝、皇太后准备尊号册封的礼仪。从此,天子的车马服饰在辽国出现。太平年间进行汉册封礼仪,乘黄令展示车马,尚辇奉御展示车舆。盛唐的车马都在辽国朝廷中。

五辂:《周官》中记载有五辂。秦朝灭亡后,汉朝开始创造。

玉辂,用于祭天、祭地、享宗庙、朝贺、纳后。青色车身,玉饰,黄色屋顶,左边有旗。十二个镜子在横梁上,两个铃铛在车轼上。龙辀左边挂旗,十二个旗帜都画有升龙,长到地面。用苍龙拉车,金锣,刻有锡,十二个缨带。辽国《勘箭仪》中,皇帝乘坐玉辂到内门。圣宗开泰十年,上升玉辂从内三门进入万寿殿,进献七庙御容酒。

金辂,用于飨射、祭祀返回、饮酒至用。红色车身,金色装饰,其余和玉辂一样,颜色随材质而定。用赤骝马拉。

象辂,用于行道。黄色车身,象牙装饰,其余和金辂一样。用黄骝马拉。

革辂,用于巡狩、军事。白色车身,皮革装饰。用白鹤拉。

木辂,用于田猎。黑色车身,漆饰。用黑骆马拉。

车:制作小于辂,用于小事。

耕根车,用于耕作。青色车身,车顶有三层,其余和玉辂一样。

安车,又名进贤车,用于临幸。金色装饰,重檐,八面镜子在横梁上,紫色油纸,红色包裹车顶,红色丝线编织网。用赤骝马拉,红色缨带。

四望车,又名明远车,用于拜陵、临吊。金色装饰,青色油纸,红色里子。用牛拉,其余和安车一样。

凉车,用于省方、罢猎。红色车身,金色涂饰,银色装饰。五彩龙凤织锦,藤油壁,红色条带,莲花座。用骆驼拉。

辇:用人拉,原本是宫中使用的。唐高宗开始制作七辇。《周官》巾车有辇,用人拉。太平册封礼仪,皇帝乘坐辇。

大凤辇,红色车身,顶部有金凤,壁画有云气和金翅。前面有车轼,下面有栏杆。带子都绣有云凤,银色梯子。主辇八十人。

大芳辇。

仙游辇。

小辇,《永寿节仪》中,皇太后乘坐小辇。

芳亭辇,黑色车身,帷幕红色栏杆,都绣有云凤。红色和绿色夹窗,花板红色网,两边各四根杆子,银色装饰梯子。主辇一百二十人。

大玉辇。

小玉辇。

逍遥辇,常行时使用。棕屋,红色车身,金色涂饰,银色装饰。红色条带。辇官十二人,春夏穿红色衫,秋冬穿素锦服。

平头辇,常行时使用。制作和逍遥辇一样,没有车顶。册封天皇太后仪,皇太后乘坐平头辇。

步辇,圣宗统和三年,驻跸土河,乘坐步辇处理政务。

羊车,古代的辇车。红色车身,两壁有龟纹和凤翅,红色帷幕,带子、门帘都绣有瑞羊,车轮上画有羊。用牛拉,隋朝时用马。

童子十八人,穿绣衣,用瑞羊牵引。

腰舆,前后各有一根长竿,金银螭头,红色绣凤襕,上面铺有锦缎,另外设有小床。抬舆十六人。

小舆,红色车身,青色车顶,曲柄,红色绣带。制作和凤辇相似但更小,上面有御座。抬舆二十四人。

皇太子车辂:

金辂,用于从祀享、正冬大朝、纳妃。在《册皇太子仪》中,乘黄令展示金辂,皇太子上车、下车。

轺车,用于五日常朝、享宫臣、出入行道。金色装饰,紫色帷幕,红色里子。用一匹马。

四望车,用于吊临。金色装饰,紫色油纸,红色里子。用一匹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五-注解

辽太祖:辽朝的开国皇帝,名耶律阿保机,他在916年建立了辽朝。

太宗:辽朝的第二位皇帝,名耶律德光,继承太祖的遗志,继续扩大辽朝的领土。

渤海:古代东北的一个国家,后被辽朝所灭。

敬瑭:五代时期后晋的皇帝,名石敬瑭。

重贵:五代时期后汉的皇帝,名刘知远。

周、秦、两汉、隋、唐:指中国历史上的五个朝代,周、秦、汉、隋、唐,它们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物:指古代的器物、艺术品等文化遗产。

仪卫:指古代帝王的仪仗队和保卫措施。

舆服:指古代帝王的车辆和服饰。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商人:指商朝的居民,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周人:指周朝的居民,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秦: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朝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六国:指战国时期的六个强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

仪物:指古代的礼仪用品。

中叶:指一个朝代或时期的中间阶段。

稽古:指研究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礼文:指古代的礼仪和文字。

名存实亡:指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遗法:指前代遗留下来的法律或制度。

宇文制:指宇文泰所制定的官制。

品秩:指官职的等级。

五代:指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上继唐朝之后的五个朝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契丹:古代东北的一个民族,后来建立了辽朝。

毡车:用毛毡制成的车辆。

大车:指大型的车辆。

国服:指契丹人的传统服饰。

载籍:指书籍。

国舆:指契丹人的车辆。

总纛车:一种装饰华丽的车辆,常用于皇帝出行。

青幰车:一种装饰有青色帷幕的车辆。

螭头:古代建筑上的一种装饰,形似龙。

银:一种贵金属,常用于制作装饰品。

送终车:指用于送葬的车辆。

祭羊:用于祭祀的羊。

椅:古代的一种坐具。

鞍马:指马匹。

辇:指古代帝王的马车。

辂:古代帝王的马车。

玉辂:用玉石装饰的马车,用于祭祀和朝贺。

金辂:用金饰的马车,用于宴会和凯旋。

象辂:用象牙装饰的马车,用于行路。

革辂:用皮革装饰的马车,用于军事行动。

木辂:用木头装饰的马车,用于狩猎。

车:指一般的车。

辇辂:指古代帝王的马车。

耕根车:用于耕作的车辆。

安车:一种用于皇帝出行或临幸的车辆。

四望车:一种用于远望的车辆。

凉车:一种用于避暑的车辆。

大凤辇:一种装饰有金凤的车辆。

小辇:一种较小的车辆。

步辇:一种用于步行的车辆。

羊车:一种古代的辇车,用羊拉车。

腰舆:一种用肩膀抬的车辆。

小舆:一种较小的车辆。

皇太子车辂:指皇太子的马车。

轺车:一种用于出行或礼仪的车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五-评注

辽太祖奋自朔方,太宗继志述事,以成其业。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辽朝的兴起和太宗的继承与发展,展现了辽朝从太祖到太宗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强调了太宗在继承太祖遗志、推动国家发展方面的作用。

于是举渤海,立敬瑭,破重贵,尽致周、秦、两汉、隋、唐文物之遗馀而居有之。此句描述了辽朝在太宗时期对周边地区的征服以及对周、秦、汉、唐等历史时期文物的收集与传承,体现了辽朝的文化自信和包容性。

路车法物以隆等威,金符玉玺以布号令。此句说明了辽朝在政治制度上的特点,即通过路车法物和金符玉玺来维护国家的等级制度和号令系统,体现了辽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

是以传至九主二百馀年,岂独以兵革之利,士马之强哉!文谓之仪,武谓之卫,足以成一代之规模矣。此句评价了辽朝的统治历史,认为辽朝的统治不仅仅是依靠军事力量,更在于其文治武功,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规模和文化传统。

考辽所有舆服、符玺、仪仗,作《仪卫志》。此句说明了《仪卫志》的编纂目的,即为了记录和传承辽朝的舆服、符玺、仪仗等制度,体现了对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视。

舆服篇的开篇,从黄帝时期开始追溯舆服制度的起源,说明了舆服制度的历史悠久和演变过程,体现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契丹故俗,便于鞍马。随水草迁徙,则有毡车,任载有大车,妇人乘马,亦有小车,贵富者加之华饰。禁制疏阔,贵适用而已。帝后加隆,势固然也。此句描述了契丹民族的传统习俗,强调了契丹民族适应自然、注重实用的特点,以及帝后等贵族对舆服的重视。

太宗皇帝会同元年,晋使冯道、刘煦等备车辂法物,上皇帝、皇太后尊号册礼。自此天子车服昉见于辽。太平中行汉册礼,乘黄令陈车辂,尚辇奉御陈舆辇。盛唐辇辂,尽在辽廷矣。此句说明了辽朝在太宗时期开始采用汉制车辂,并引入了唐代的车辂制度,体现了辽朝对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五辂:《周官》典辂有五辂。秦亡之后,汉创制。此句介绍了五辂的起源和演变,说明了五辂在古代中国政治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玉辂,祀天、祭地、享宗庙、朝贺、纳后用之。青质,玉饰,黄屋,左纛。十二鉴在衡,二铃在轼。龙辀左建旂,十二游,皆画升龙,长曳地。驾苍龙,金摐,镂锡,鞶缨十二就。此句详细描述了玉辂的制作和用途,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礼仪的重视。

辇:用人挽,本宫中所乘。唐高宗始制七辇。《周官》巾车有辇,以人组挽之。太平册礼,皇帝御辇。此句介绍了辇的制作和使用,说明了辇在古代中国宫廷中的重要地位。

步辇,圣宗统和三年,驻跸土河,乘步辇听政。此句描述了辽朝皇帝使用步辇听政的场景,体现了辽朝皇帝的亲政态度和对百姓的关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4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