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辽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文学与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1世纪)。
内容简要:《辽史》是宋代史学家所编写的关于契丹辽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辽朝的兴衰历程。书中内容涉及辽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后的一个强大政权,辽史不仅记载了辽朝的历代帝王与重要事件,还涉及了辽朝与宋朝、金朝等其他朝代的互动。通过对辽朝历史的详细阐述,《辽史》为后世研究契丹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九-原文
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
纵马於野,弛兵于民。
有事而战。
彍骑介夫,卯命辰集。
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
以是制胜,所向无前。
及其有国,内建宗庙朝廷,外置郡县牧守,制度日增,经费日广,上下相师,服御浸盛,而食货之用斯为急矣。
于是五京及长春、辽西、平州置盐铁、转运、度支、钱帛诸司,以掌出纳。
其制数差等虽不可悉,而大要散见旧史。
若农谷、租赋、盐铁、贸易、坑冶、泉币、群牧,逐类采摭,缉而为篇,以存一代食贷之略。
初,皇祖匀德实为大迭烈府夷离堇,喜稼穑,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
仲父述澜为于越,饬国人树桑麻,习组织。
太祖平诸弟之乱,弭兵轻赋,专意于农。
尝以户口滋繁,糺辖疏远,分北大浓兀为二部,程以树艺,诸部效之。
太宗会同初,将东猎,三克奏减辎重,疾趋北山取物,以备国用,无害农务。
寻诏有司劝农桑,教纺绩。
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瓯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为农田。
三年,诏以谐里河、胪朐河近地,赐南院欧堇突吕、乙斯勃、北院温纳河剌三石烈人,以事耕种。
八年,驻跸赤山,宴从臣问军国要务。
左右对曰:‘军国之务,爱民为本。民富则兵足,兵足则国强。’
上深然之。
是年,诏征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
应历间,云州进嘉禾,时谓重农所召。
保宁七年,汉有宋兵,使来乞粮,诏赐粟二十万斛助之。
非经费有余,其能若是?
圣宗乾亨五年诏曰:‘五稼不登,开帑藏而代民税;螟蝗为灾,罢徭役以恤饥贫。’
统和三年,帝尝过藁城,见乙室奥隗部下妇人迪辇等黍过熟未获,遣人助刈。
太师韩德让言,兵后逋民弃业,禾稼栖亩,募人获之,以半给获者。
政事令室昉亦言,山西诸州给军兴,民力凋敝,田谷多躏于边兵,请复今年租。
六年,霜旱,灾民饥,诏三司,旧以税钱折粟,估价不实,其增以利民。
又徙吉避寨居民三百户于檀、顺、蓟三州,择沃壤,给牛、种谷。
十三年,诏诸道置义仓。
岁秋,社民随所获,户出粟庤仓,社司籍其目。
岁俭,发以振民。
十五年,诏免南京旧欠义仓粟,仍禁诸军官非时畋牧妨农。
开泰元年,诏曰:‘朕惟百姓徭役烦重,则多给工价;年谷不登,发仓以贷;田园芜废者,给牛种以助之。’
太平初幸燕,燕民以年丰进土产珍异。
上礼高年,惠鳏寡,赐酺连日。
九年,燕地饥,户部副使王嘉请造船,募习海漕者,移辽东粟饷燕,议者称道险不便而寝。
兴宗即位,遣使阅诸道禾稼。
是年,通括户口,诏曰:‘朕于早岁,习知稼穑。力办者广务耕耘,罕闻输纳;家食者全亏种植,多至流亡。宜通检括,普遂均平。’
禁诸职官不得擅造酒糜谷;有婚祭者,有司给文字始听。
道宗初年,西北雨谷三十里,春州斗粟六钱。
时西蕃多叛,上欲为守御计,命耶律唐古督耕稼以给西军。
唐古率众田胪朐河侧,岁登上熟。
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每斗不过数钱。
以马人望前为南京度支判官,公私兼裕,检括户口,用法平恕,乃迁中京度支使。
视事半岁,积粟十五万斛,擢左散骑常侍。
辽之农谷至是为盛。
而东京如咸、信、蓟、复、辰、海、同、银、乌、遂、春、泰等五十余城内,沿边诸州,各有和籴仓,依祖宗法,出陈易新,许民自愿假贷,收息二分。
所在无虑二三十万石,虽累兵兴,未尝用乏。
迨天庆间,金兵大入,尽为所有。
会天祚播迁,耶律敌烈等逼立梁王雅里,令群牧人户运盐泺仓粟。
人户侵耗,议籍其产以偿。
雅里自定其直:粟一车一羊,三车一牛,五车一马,八车一驼。
从者曰:‘今一羊易粟二斗,尚不可得,此直太轻。’
雅里曰:‘民有则我有。若令尽偿,众何以堪?’
事虽无及,然使天未绝辽,斯言亦足以收人心矣。
夫赋税之制,自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
太宗籍五京户丁以定赋税,户丁之数无所于考。
圣宗乾亨间,以上京‘云为户’资具实饶,善避徭役,遗害贫民,遂勒各户,凡子钱到本,悉送归官,与民均差。
统和中,耶律昭言,西北之众,每岁农时,一夫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之役。
当时沿边各置屯田戍兵,易田积谷以给军饷。
故太平七年诏,诸屯田在官斛粟不得擅贷,在屯者力耕公田,不输税赋,此公田制也。
馀民应募,或治闲田,或治私田,则计亩出粟以赋公上。
统和十五年,募民耕滦河旷地,十年始租,此在官闲田制也。
又诏山前后未纳税户,并于密云、燕乐两县,占田置业入税,此私田制也。
各部大臣从上征伐,俘掠人户,自置郛郭,为头下军州。
凡市井之赋各归头下,惟酒税赴纳上京,此分头下军州赋为二等也。
先是,辽东新附地不榷酤,而盐曲之禁亦弛。
冯延休、韩绍勋相继商利,欲与燕地平山例加绳约,其民病之,遂起大延琳之乱。
连年诏复其租民,始安靖。
南京岁纳三司盐铁钱折绢,大同岁纳三司税钱折粟。
开远军故事,民岁输税,斗粟折五钱,耶律抹只守郡,表请折六钱,亦皆利民善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九-译文
契丹的旧习俗,他们以马为财富,以兵为强大。放马在野外,解除兵役于民众。有战事时才出兵。骑马的人穿着盔甲,早上接到命令,到中午集合。马群追逐水草,人们依靠牛奶和奶酪生活,拉弓射猎,来满足日常所需,粮食、草料、竹子等,都是生活必需品。凭借这些来制胜,所向披靡。
等到建国后,国内建立宗庙和朝廷,国外设置郡县和牧守,制度日益增多,经费日益扩大,上下相互学习,服饰和用品日益丰富,而食物和财货的使用变得非常紧迫。因此,在五京以及长春、辽西、平州设立了盐铁、转运、度支、钱帛等机构,来管理收支。虽然具体的制度等级无法全部详述,但大致情况在旧史中有所记载。如农业、谷物、租税、盐铁、贸易、采矿、货币、牧群等,逐一收集整理,汇编成篇,以保存一代的食货概略。
最初,皇祖匀德实担任大迭烈府夷离堇,喜欢耕种,擅长畜牧,根据土地条件教导民众耕作。叔父述澜担任于越,教导国人种植桑麻,学习编织。太祖平定诸弟之乱后,减少兵役和赋税,专心致力于农业。曾经因为人口增多,管理疏远,将北大浓兀分为两部,按种植技术进行管理,其他各部都效仿。
太宗会同初年,准备东征狩猎,三次请求减少辎重,快速前往北山取物,以备国用,不损害农业。不久后,下诏让官吏鼓励农业和桑麻种植。因为乌古地区水草丰美,命令瓯昆石烈人居住在那里,并利用海勒水的好地来种植农田。三年,下诏将谐里河、胪朐河附近的土地赐给南院欧堇突吕、乙斯勃、北院温纳河剌三石烈人,让他们负责耕种。八年,驻跸赤山,宴请从臣询问国家大事。左右回答道:‘国家大事,以爱民为本。民众富裕,军队就充足,军队充足,国家就强大。’皇帝深以为然。这一年,下诏征召各道兵马,同时警告不得伤害庄稼,违者以军法论处。
应历年间,云州进献了嘉禾,当时认为是重视农业的结果。保宁七年,汉地有宋兵来,派人请求粮食,下诏赐予二十万斛粮食帮助。如果不是经费充足,怎么可能做到这样?
圣宗乾亨五年下诏说:‘五谷不收,打开国库代替民众纳税;蝗虫为灾,免除徭役以救济饥民。’统和三年,皇帝曾经路过藁城,看到乙室奥隗部下的妇女迪辇等人的黍子已经熟透但还未收割,派人帮助收割。太师韩德让说,战乱后逃亡的民众放弃农业,庄稼荒废,招募人收割,将一半粮食分给收割者。政事令室昉也说,山西各州为军队提供物资,民力疲惫,田地多被边兵践踏,请求免除今年的租税。六年,霜冻和旱灾,灾民饥饿,下诏三司,以前用税钱换粮食,估价不实,增加一些以利民。又将吉避寨的居民三百户迁往檀、顺、蓟三州,选择肥沃的土地,提供牛和种子。
十三年,下诏各道设立义仓。每年秋天,社民根据收获,每户拿出粮食存入仓库,社司登记其数量。年景歉收时,发放粮食救济民众。十五年,下诏免除南京旧欠的义仓粮食,同时禁止军官在农忙时节打猎放牧妨碍农业。开泰元年,下诏说:‘我深知百姓徭役繁重,就多给工价;年景不佳,就开仓放粮以借贷;田园荒废的,提供牛和种子以帮助。’太平初年,皇帝幸临燕地,燕地民众因为年景丰收进献土产珍奇。皇帝礼遇老年人,惠及鳏寡孤独,连续几天赐酒。九年,燕地饥荒,户部副使王嘉请求造船,招募熟悉海路漕运的人,将辽东的粮食运往燕地,议论者认为路途险恶不便,此事就搁置了。
兴宗即位后,派遣使者巡视各道庄稼。这一年,进行户口普查,下诏说:‘我在年轻时,就学习农业。努力耕作的,扩大耕作面积,很少听说缴纳赋税;自给自足的,完全依赖种植,多到流亡。应该全面普查,普遍平衡。’禁止官员擅自酿酒浪费粮食;有婚丧祭祀的,官府提供文书才能进行。
道宗初年,西北地区雨量充沛,春州一斗粟米六钱。当时西蕃多叛乱,皇帝想为防御做准备,命令耶律唐古督促耕作以供应西军。耶律唐古率领民众在胪朐河旁耕种,每年都能丰收。后来移驻镇州,共十四年,积存粮食数十万斛,每斗不超过几钱。以马人望担任南京度支判官,公私两利,普查户口,执法公平,因此被提升为中京度支使。任职半年,积存粮食十五万斛,提升为左散骑常侍。辽国的农业和谷物到了这时非常繁荣。而东京如咸、信、蓟、复、辰、海、同、银、乌、遂、春、泰等五十多个城市,沿边各州,都设有和籴仓,按照祖宗的法律,出陈粮换新粮,允许民众自愿借贷,收取二分利息。每个地方都不少于二三十万石,即使在战事频繁时,也从未用尽。到天庆年间,金兵大举入侵,将粮食全部掠走。正值天祚帝流亡,耶律敌烈等人逼迫立梁王雅里,命令牧民运送盐泺仓的粮食。民众被侵吞,议论要登记他们的财产来赔偿。雅里自己确定赔偿标准:一车粮食换一头羊,三车换一头牛,五车换一匹马,八车换一头骆驼。随从的人说:‘现在一头羊换二斗粮食还难以得到,这个价格太低了。’雅里说:‘民众有的,我也有。如果让他们全部赔偿,民众怎么承受?’虽然事情没有实施,但如果天不绝辽,这句话也足以收买人心了。
赋税制度,自从太祖任用韩延徽开始制定国用。太宗登记五京的户数和丁口来确定赋税,户数和丁口的数量无法考证。圣宗乾亨年间,因为上京的‘云为户’财产充足,善于逃避徭役,给贫民带来损害,于是规定各户,凡子钱到期,全部送归官府,与民众平均分担。统和年间,耶律昭说,西北的民众,每年农忙时,一人侦察,一人管理公田,两人为官府服役。当时沿边各处都设置屯田戍兵,交换田地积存粮食以供应军饷。因此,太平七年下诏,所有屯田在官府的粮食不得擅自借贷,在屯田的民众努力耕种公田,不缴纳赋税,这就是公田制度。其他民众应募,或者耕种闲置田地,或者耕种私人田地,就按亩缴纳粮食作为赋税。统和十五年,招募民众耕种滦河的闲置土地,十年后才开始征税,这就是在官府闲置田地制度。又下诏,山前山后的未纳税户,在密云、燕乐两县占地置业纳税,这就是私人田地制度。各部大臣随皇帝征战,俘掠人户,自行建立城郭,成为头下军州。所有市井的赋税都归头下,只有酒税上交上京,这就是将头下军州的赋税分为两等。
在此之前,辽东新归附的地区不征税,盐铁禁令也放宽。冯延休、韩绍勋相继谋取利益,想要与燕地的平山一样加重征税,民众感到痛苦,于是发生了大延琳之乱。连年下诏恢复租税,才得以安定。南京每年向三司缴纳盐铁钱折合的绢,大同每年向三司缴纳税钱折合的粮食。开远军的旧例,民众每年缴纳的税,一斗粮食折合五钱,耶律抹只守郡时,上表请求折合六钱,也都体现了利民的好政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九-注解
契丹: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原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后来建立了辽朝,与宋朝、金朝并立。
旧俗:指过去的习俗或传统。
马:在古代中国,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象征着力量和速度。
兵:指军队,军队的强大是国家强盛的象征。
彍骑介夫:彍骑,指骑马作战的士兵;介夫,指穿着甲胄的士兵。
卯命辰集:卯命辰集,指按照规定的时间集合,卯时指早上5点到7点,辰时指早上7点到9点。
糗粮刍茭:糗粮,指干粮;刍茭,指喂马的草。
道在是矣:道在这里,指农业和牧业是生活的基础。
制胜:指取得胜利。
宗庙朝廷:宗庙,指祖先的祭祀场所;朝廷,指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
郡县牧守:郡县,指地方行政区域;牧守,指地方行政长官。
制度日增:指国家制度逐渐完善。
经费日广:指国家财政支出日益增加。
出纳:指财务的收支。
旧史:指古代的历史记载。
农谷:指农业生产的粮食。
租赋:指农民向国家缴纳的粮食和其他税收。
盐铁:指盐和铁,古代重要的经济物资。
贸易:指商品的买卖。
坑冶:指矿产的开采和冶炼。
泉币:指货币。
群牧:指牧民和牧业。
缉而为篇:指整理编纂成文章。
食贷:指粮食借贷。
皇祖匀德实:皇祖,指祖先;匀德实,人名。
大迭烈府夷离堇:大迭烈府,指官职;夷离堇,官职名。
稼穑:指耕种和收获。
桑麻:指桑树和麻,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组织:指编织。
太祖:指辽朝的太祖耶律阿保机。
弭兵轻赋:弭兵,指停止战争;轻赋,指减轻赋税。
户口滋繁:户口,指人口;滋繁,指增多。
糺辖:糺辖,指管理。
北大浓兀:北大浓兀,地名。
树艺:指种植农作物。
于越:于越,官职名。
东猎:指到东方狩猎。
辎重:指行军所需的物资。
国用:指国家的开支。
乌古:乌古,地名。
瓯昆石烈:瓯昆石烈,地名。
谐里河:谐里河,地名。
胪朐河:胪朐河,地名。
南院欧堇突吕:南院欧堇突吕,地名。
乙斯勃:乙斯勃,地名。
北院温纳河剌:北院温纳河剌,地名。
石烈:石烈,地名。
从臣:从臣,指随从的大臣。
军国要务:军国要务,指军事和国家的重要事务。
爱民为本:以爱民为根本。
军法论:按照军法处理。
嘉禾:嘉禾,指丰收的象征。
重农所召:由于重视农业而得到丰收。
乞粮:请求粮食。
帑藏:国库。
代民税:代替民众缴纳税收。
螟蝗:螟蝗,指害虫。
罢徭役:停止徭役。
恤饥贫:救济饥民和贫民。
藁城:藁城,地名。
乙室奥隗部:乙室奥隗部,地名。
迪辇:迪辇,人名。
黍:黍,一种粮食作物。
逋民:逃亡的农民。
禾稼栖亩:禾稼,指庄稼;栖亩,指在田地里。
募人获之:招募人收割。
政事令:政事令,官职名。
山西:山西,地名。
田谷:田地上的谷物。
躏于边兵:被边境的士兵践踏。
租:租税。
义仓:义仓,指用于救济的仓库。
振民:救济民众。
南京:南京,地名。
酺:酺,指饮酒庆祝。
辽东:辽东,地名。
海漕:海漕,指通过海路运输粮食。
金兵:金朝的军队。
天祚:天祚,指辽朝的皇帝耶律延禧。
耶律敌烈:耶律敌烈,人名。
梁王雅里:梁王雅里,人名。
群牧人户:群牧人户,指牧民。
盐泺仓:盐泺仓,地名。
侵耗:侵吞和消耗。
定其直:确定其价值。
羊:羊,一种家畜。
驼:驼,一种大型哺乳动物。
韩延徽:韩延徽,人名。
五京:五京,指辽朝的五个首都。
户丁:户丁,指家庭的人口。
资具实饶:资具,指财产;实饶,指丰富。
避徭役:逃避徭役。
遗害贫民:给贫民带来危害。
勒:命令。
子钱:子钱,指利息。
归官:归国家。
与民均差:与民众平均分配。
沿边:边境地区。
屯田:屯田,指军队在边境地区耕种土地。
戍兵:戍卫边疆的士兵。
公田制:公田制度。
闲田制:闲田制度。
私田制:私田制度。
头下军州:头下军州,指由将领管理的军事和行政区域。
榷酤:榷酤,指酒税。
平山例:平山例,指平山县的税收标准。
绳约:严格的规定。
大延琳之乱:大延琳之乱,指一次叛乱事件。
复其租民:恢复其租税。
大同:大同,地名。
开远军:开远军,地名。
折绢:折合成绢。
折粟:折合成粟。
耶律抹只:耶律抹只,人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九-评注
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於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彍骑介夫,卯命辰集。
这段文字描绘了契丹的古老习俗,即以马为财富,以兵为强盛。他们放牧马匹于野外,将兵器交给民众。只有在国家有事时才动员军队,这体现了契丹社会对军事力量的重视和军事化管理的特点。
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
此句描述了契丹人生活方式的简朴和自给自足。他们跟随水草放牧马匹,依靠牛奶和奶酪为生,以射猎为生,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糗粮和刍茭则是他们饮食中的主食,体现了契丹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以是制胜,所向无前。
这句话强调了契丹凭借其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能力,显示出他们的军事优势。
及其有国,内建宗庙朝廷,外置郡县牧守,制度日增,经费日广,上下相师,服御浸盛,而食货之用斯为急矣。
随着契丹建立国家,他们开始建立宗庙和朝廷,设置郡县和牧守,制度日益完善,经费需求也日益增加。这导致了上下级之间相互学习,服饰和器物日益丰富,同时也使得粮食和货物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
于是五京及长春、辽西、平州置盐铁、转运、度支、钱帛诸司,以掌出纳。
为了满足食货之用,契丹在五京以及长春、辽西、平州等地设立了盐铁、转运、度支、钱帛等机构,负责财政收支的管理。
初,皇祖匀德实为大迭烈府夷离堇,喜稼穑,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
这段文字提到了契丹皇祖匀德实,他喜欢农业和畜牧业,善于利用地理优势教导民众耕作,这体现了契丹对农业的重视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太宗会同初,将东猎,三克奏减辎重,疾趋北山取物,以备国用,无害农务。
太宗时期,为了准备国用,他减少辎重,迅速前往北山采集物资,同时确保不损害农业生产,这显示了契丹在军事行动中对农业的尊重。
应历间,云州进嘉禾,时谓重农所召。
应历年间,云州进献了嘉禾,这被认为是重视农业的结果,反映了契丹对农业的重视。
圣宗乾亨五年诏曰:‘五稼不登,开帑藏而代民税;螟蝗为灾,罢徭役以恤饥贫。’
圣宗乾亨五年,下诏说:‘如果五谷不收,就打开国库代替民众纳税;如果发生螟蝗灾害,就免除徭役以救济饥民。’这体现了契丹政府对农业和农民的关怀。
统和三年,帝尝过藁城,见乙室奥隗部下妇人迪辇等黍过熟未获,遣人助刈。
统和三年,皇帝经过藁城时,看到乙室奥隗部下的妇女们因为黍子过熟而未能收割,便派人帮助收割,这体现了契丹皇帝对民众生活的关心。
道宗初年,西北雨谷三十里,春州斗粟六钱。
道宗初年,西北地区雨量充沛,春州粮食价格低廉,这反映了契丹农业的繁荣。
夫赋税之制,自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
这段文字讲述了契丹赋税制度的起源,即从太祖时期开始制定国用制度,这体现了契丹对财政管理的重视。
太宗籍五京户丁以定赋税,户丁之数无所于考。
太宗时期,通过登记五京的户丁数量来确定赋税,但具体的户丁数量没有详细的记录,这反映了契丹在赋税制度上的不足。
统和中,耶律昭言,西北之众,每岁农时,一夫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之役。
统和年间,耶律昭提出,在西北地区,每年农时,一人负责侦察,一人负责管理公田,两人负责为官府服役,这反映了契丹对农业劳动的组织和管理。
先是,辽东新附地不榷酤,而盐曲之禁亦弛。
在此之前,辽东新归附的地区不征收酒税,盐曲的禁令也放宽了,这反映了契丹对地方税收和商业活动的灵活处理。
南京岁纳三司盐铁钱折绢,大同岁纳三司税钱折粟。
南京每年向三司缴纳盐铁钱折算成绢,大同每年向三司缴纳税钱折算成粟,这反映了契丹对税收形式的多样化。
开远军故事,民岁输税,斗粟折五钱,耶律抹只守郡,表请折六钱,亦皆利民善政也。
开远军的故事中,民众每年缴纳的税金以斗粟折算,耶律抹只守郡时,请求将折算比例提高到六钱,这些都是有利于民众的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