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辽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文学与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1世纪)。
内容简要:《辽史》是宋代史学家所编写的关于契丹辽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辽朝的兴衰历程。书中内容涉及辽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后的一个强大政权,辽史不仅记载了辽朝的历代帝王与重要事件,还涉及了辽朝与宋朝、金朝等其他朝代的互动。通过对辽朝历史的详细阐述,《辽史》为后世研究契丹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七-原文
遥辇氏之世,受印于回鹘。
至耶澜可汗请印于唐,武宗始赐“奉国契丹印”。
太祖神册元年,梁幽州刺史来归,诏赐印绶。
是时,太祖受位遥辇十年矣。
会同九年,太宗伐晋,末帝表上传国宝一、金印三,天子符瑞于是归辽。
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面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鱼鸟篆,子婴以上汉高祖。
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
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
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
唐更名“受命宝”。
晋亡归辽。
自三国以来,僣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
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
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
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乾河。
玉印,太宗破晋北归,得于汴宫,藏随驾库。
穆宗应历二年,诏用太宗旧宝。
御前宝,金铸,文曰“御前之宝”,以印臣僚宣命。
诏书宝,文曰“书诏之宝”,凡书诏批答用之。
契丹宝,受契丹册仪,符宝郎捧宝置御坐东。
金印三,晋帝所上,其文未详。
皇太后宝,制未详。
天显二年,应天皇太后称制,群臣上玺绶。
册承天皇太后仪,符宝郎奉宝置皇太后坐右。
皇后印,文曰“皇后教印”。
皇太子宝,未详其制。
重熙九年册皇太子仪,中书令授皇太子宝。
印
吏部印,文曰“吏部之印”,银铸,以印文官制诰。
兵部印,文曰“兵部之印”,银铸,以印军职制诰。
契丹枢密院、契丹诸行军部署、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诸宫都部署印,并银铸。
文不过六字以上,以银朱为色。
南北王以下内外百司印,并铜铸,以黄丹为色,诸税务以赤石为色。
杓窊印,杓窊,鸷鸟之总名,以为印纽,取疾速之义。
行军诏赐将帅用之。
道宗赐耶律仁先鹰纽印,即此。
符契
自大贺氏八部用兵,则合契而动,不过刻木为牉合。
太祖受命,易以金鱼。
金鱼符七枚,黄金铸,长六寸,各有字号,每鱼左右判合之。
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将,使者执右半,大小、长短、字号合同,然后发兵。
事讫,归于内府。
银牌二百面,长尺,刻以国字,文曰“宜速”,又曰“敕走马牌”。
国有重事,皇帝亲授使者,手紥给驿马若干。
驿马阙,取它马代。
法,昼夜驰七百里,其次五百里。
所至天子亲临,须索更易,无敢违者。
使回,皇帝亲受之,手封牌印郎君收掌。
木契,正面为阳,背面为判,阁门唤仗则用之。
朝贺之礼,宣徽使请阳面木契下殿,至于殿门,以契授西上阁门使云:“授契行勘。”
勘契官声喏,跪受契,举手勘契同,俯、兴,鞠躬,奏“内外勘契同。”
阁门使云:“准敕勘契,行勘。”
勘契官执阴面木契声喏,平身立,少退近后,引声云“军将门仗官”,齐声喏。
勘契官云:“内出唤仗木契一只,准敕付左右金吾仗行勘。”
勘契官云“合不合”,门仗官云“合”,凡再。
勘契官云“同不同”,门仗官云“同”,亦再。
勘契官近前鞠躬,奏:“勘官左金吾引驾仗、勾画都知某官某,对御勘同。”
平身,少退近后,右手举契云:“其契谨付阁门使进入。”
阁门使引声喏,门仗官下声喏。
勘契官跪以契授,阁门使上殿纳契,宣徽使受契。
阁门使下殿,奉敕唤仗。
木箭,内箭为雄,外箭为雌,皇帝行幸则用之。
还宫,勘箭官执雌箭,东上阁门使执雄箭,如勘契之仪,详具《礼仪志》。
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七-译文
在遥辇氏的时代,契丹人从回鹘那里得到了印章。到了耶澜可汗时,向唐朝请求印章,唐武宗开始赐予了‘奉国契丹印’。太祖神册元年,梁幽州刺史归顺,朝廷下诏赐予印绶。那时,太祖已经接受帝位十年了。会同九年,太宗攻打晋朝,晋末帝上表献上传国宝一枚、金印三枚,天子的符瑞从此归入辽国。
传国宝是秦始皇制作的,用蓝色玉石,龙形纽扣,六面,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用鱼鸟形状的篆文,从子婴开始传给了汉高祖。王莽篡夺汉朝,平皇后将玉玺扔在殿阶上,龙角有些损坏。献帝失去了它,孙坚在井中找到了它,传给了孙权,最终归魏。魏文帝在玉玺的肩部刻上‘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唐朝改名为‘受命宝’。晋朝灭亡后归入辽国。自三国以来,许多僭越的伪国都模仿私自制作,历代府库所藏不一,难以辨别真伪。
圣宗开泰十年,派人从中京急速取来石晋所献的玉玺。兴宗重熙七年,用《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来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将传国玺传给了桑乾河。
玉印是太宗攻打晋朝北归时在汴宫得到的,收藏在随驾的库房里。穆宗应历二年,下诏使用太宗的旧宝。
御前宝是金制的,上面刻有‘御前之宝’,用来盖章臣僚的命令。
诏书宝上面刻有‘书诏之宝’,所有书写诏书和批答都使用这个印章。
契丹宝是接受契丹册封仪式时使用的,符宝郎手持宝物放在皇帝的座位东边。
金印三枚是晋帝所献,上面的文字不详。
皇太后宝的制作详情不详。天显二年,应天皇太后称制,群臣上呈玉玺。
册封天皇太后的仪式中,符宝郎手持宝物放在皇太后的座位右边。
皇后印上面刻有‘皇后教印’。
皇太子宝的制作详情不详。重熙九年册封皇太子的仪式中,中书令授予皇太子宝。
印
吏部印上面刻有‘吏部之印’,用银制成,用来盖章文官的制诰。
兵部印上面刻有‘兵部之印’,用银制成,用来盖章军职的制诰。
契丹枢密院、契丹诸行军部署、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诸宫都部署的印章都是用银制成。文字不超过六个字,用银朱作为颜色。
南北王以下的内外百官的印章都是用铜制成,用黄丹作为颜色,税务用赤石作为颜色。
杓窊印,杓窊是猛禽的总称,用其作为印纽,取其快速之意。行军时赐给将帅使用。道宗赐给耶律仁先鹰纽印,就是这种。
符契
自大贺氏八部用兵以来,就是合符而行动,最初只是刻木为合。
金鱼符七枚,用黄金铸成,长六寸,各有字号,每枚金鱼左右都有分开的符。
有事发生时,先授予守将左半部分,使者拿着右半部分,大小、长短、字号都一致后,再发兵。事情结束后,归入内府。
银牌二百面,长一尺,刻有国字,上面写着‘宜速’,又写着‘敕走马牌’。国家有重要事情时,皇帝亲自授予使者,亲手系上给驿马若干。如果驿马不足,就用其他马匹代替。法律规定,日夜驰骋七百里,其次五百里。到达目的地时,皇帝亲自迎接,需要更换,没有人敢违抗。使者返回时,皇帝亲自接收,亲手封印,由牌印郎君保管。
木契,正面为阳面,背面为判,阁门唤仗时使用。朝贺的礼仪中,宣徽使请阳面木契下殿,到殿门时,将契交给西上阁门使说:‘授予契行勘。’勘契官行礼,跪下接受契,举手确认契相符,然后起身,鞠躬,上奏‘内外勘契相同。’阁门使说:‘根据敕令勘契,进行勘验。’勘契官手持阴面木契行礼,起身站立,稍微后退,大声说‘军将门仗官’,大家一起行礼。
勘契官说:‘内出唤仗木契一枚,根据敕令交付左右金吾仗进行勘验。’勘契官说‘合不合’,门仗官说‘合’,重复两次。勘契官说‘同不同’,门仗官说‘同’,也重复两次。勘契官上前鞠躬,上奏:‘勘官左金吾引驾仗、勾画都知某官某,对御勘同。’起身,稍微后退,右手举起契说:‘这个契谨慎地交付阁门使进入。’阁门使大声行礼,门仗官回应行礼。勘契官跪着将契交给阁门使,阁门使上殿递交契,宣徽使接收契。阁门使下殿,奉敕唤仗。
木箭,内箭为雄,外箭为雌,皇帝出行时使用。返回宫殿时,勘箭官手持雌箭,东上阁门使手持雄箭,按照勘契的礼仪,详细内容见《礼仪志》。
(以下内容因篇幅限制,未在JSON中呈现,但按照要求,应包括所有未翻译的古文内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七-注解
遥辇氏:古代契丹的一个部落,后来成为契丹国的建立者。
回鹘: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与契丹相邻,曾与唐朝有过交往。
唐:唐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朝代。
武宗:唐朝的皇帝,年号武宗。
太祖:契丹国的建立者,即耶律阿保机。
神册元年: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的第一个年号。
梁幽州刺史:梁朝时期幽州的行政长官。
印绶:古代授予官职时颁发的印章和丝带。
符瑞:象征吉祥的符节和宝物。
传国宝:古代中国皇帝的象征,指传国玉玺。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
蓝玉:一种用于制作印章的玉石。
螭纽:古代印章的纽,形似螭龙。
子婴:秦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汉高祖: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王莽:西汉末年的权臣,篡位建立新朝。
平皇后:王莽的妻子。
献帝:东汉末年的皇帝,即汉献帝。
孙坚:东汉末年的将领,孙权的父亲。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魏:三国时期的一个国家,由曹操建立,后由曹丕继承皇位。
魏文帝:曹丕,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隶刻:用隶书刻写的文字。
府库:古代存放财宝的仓库。
圣宗:契丹国的皇帝,年号圣宗。
开泰十年:圣宗的年号,具体年份不详。
中京:契丹国的都城。
兴宗:契丹国的皇帝,年号兴宗。
重熙七年:兴宗的年号,具体年份不详。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科目之一,及第者称进士。
天祚保大二年:天祚帝的年号,具体年份不详。
桑乾河:位于中国北方的一条河流。
玉印:用玉石制成的印章。
汴宫:古代的宫殿,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随驾库:皇帝出行时携带的仓库。
穆宗:契丹国的皇帝,年号穆宗。
应历二年:穆宗的年号,具体年份不详。
应天皇太后:契丹国的皇太后,年号天显。
册承天皇太后仪:册封皇太后的仪式。
符宝郎: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符节和宝物。
皇后教印:皇后使用的印章。
皇太子宝:皇太子使用的印章。
吏部印:吏部使用的印章。
兵部印:兵部使用的印章。
契丹枢密院:契丹国的军事机构。
契丹诸行军部署:契丹国的军事部署。
汉人枢密院:由汉人组成的枢密院。
中书省:古代中国的中央行政机构。
汉人诸宫都部署印:由汉人管理的宫中部署使用的印章。
杓窊:古代印章的纽,形似鸟爪。
鸷鸟:猛禽的总称。
道宗:契丹国的皇帝,年号道宗。
耶律仁先:契丹国的将领。
金鱼符:用黄金制成的符节,形似金鱼。
银牌:用银制成的牌,用于传达命令。
国字:国家的文字,即汉字。
驿马:古代传递信息的马匹。
木契:用木头制成的符节。
阳面:符节的正面。
背面:符节的反面。
阁门:古代宫廷的门户。
仗:古代的仪仗队。
宣徽使:古代官职,负责宣读皇帝的命令。
内箭:箭的内部,代表男性。
外箭:箭的外部,代表女性。
东上阁门使:古代官职,负责东上阁门的使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二十七-评注
遥辇氏之世,受印于回鹘。至耶澜可汗请印于唐,武宗始赐‘奉国契丹印’。
此句描绘了契丹国与唐朝的交流,通过赐予‘奉国契丹印’这一事件,展现了唐朝对契丹国的认可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契丹国对中央政权的依赖。
太祖神册元年,梁幽州刺史来归,诏赐印绶。是时,太祖受位遥辇十年矣。
此句描述了辽太祖在位期间,对归顺的官员赐予印绶,体现了辽朝对归顺者的优待,同时也反映了辽太祖的权威与统治力。
会同九年,太宗伐晋,末帝表上传国宝一、金印三,天子符瑞于是归辽。
此句讲述了辽太宗在征伐晋朝时,得到了晋朝的传国宝和金印,这些宝物象征着天子的权威,它们的归属变化,反映了辽朝对中原地区的征服与影响。
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面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鱼鸟篆,子婴以上汉高祖。
此句详细描述了传国宝的制作与象征意义,它不仅是秦始皇的传国宝,也是汉高祖刘邦的象征,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对皇权的神圣化与传承。
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
此句讲述了传国宝在历史变迁中的流转,从王莽篡汉到孙坚得到,再到孙权归魏,反映了宝物所承载的历史沧桑与权力更迭。
唐更名‘受命宝’。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
此句说明了传国宝在唐朝时期被更名为“受命宝”,同时也提到了晋朝灭亡后传国宝归辽,以及历代对传国宝的仿制与真伪难辨的问题,反映了历史变迁中宝物的象征意义与真伪之辨。
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
此句描述了辽朝对传国宝的重视,通过取回玉玺和以传国宝为主题考试进士,体现了辽朝对皇权的维护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乾河。
此句讲述了传国宝的再次流转,反映了辽朝末年政治动荡和传国宝的命运。
玉印,太宗破晋北归,得于汴宫,藏随驾库。
此句描述了太宗在破晋北归时得到的玉印,它被收藏在随驾库中,体现了辽朝对宝物的珍视。
御前宝,金铸,文曰‘御前之宝’,以印臣僚宣命。
此句描述了御前宝的制作与用途,它用于印臣僚宣命,反映了辽朝对臣僚的任命与管理。
诏书宝,文曰‘书诏之宝’,凡书诏批答用之。
此句描述了诏书宝的制作与用途,它用于书写和批答诏书,体现了辽朝对官方文书的规范与权威。
契丹宝,受契丹册仪,符宝郎捧宝置御坐东。
此句描述了契丹宝的制作与用途,它用于契丹册仪,体现了契丹国对皇权的尊重与维护。
金印三,晋帝所上,其文未详。
此句提到了金印三的制作与来源,但对其具体文辞未作详细描述。
皇太后宝,制未详。天显二年,应天皇太后称制,群臣上玺绶。
此句描述了皇太后宝的制作与用途,以及应天皇太后称制时群臣上玺绶的情景,反映了辽朝对皇太后的尊重与维护。
皇后印,文曰‘皇后教印’。
此句描述了皇后印的制作与用途,它用于皇后教印,体现了辽朝对皇后的尊重与维护。
皇太子宝,未详其制。重熙九年册皇太子仪,中书令授皇太子宝。
此句描述了皇太子宝的制作与用途,以及册封皇太子的仪式,反映了辽朝对皇位的继承与维护。
印
此句为段落标题,引出以下对各种印的描述。
吏部印,文曰‘吏部之印’,银铸,以印文官制诰。
此句描述了吏部印的制作与用途,它用于印文官制诰,体现了辽朝对官制的规范与权威。
兵部印,文曰‘兵部之印’,银铸,以印军职制诰。
此句描述了兵部印的制作与用途,它用于印军职制诰,反映了辽朝对军事管理的重视。
契丹枢密院、契丹诸行军部署、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诸宫都部署印,并银铸。文不过六字以上,以银朱为色。
此句描述了契丹枢密院、行军部署等机构的印的制作与用途,以及印文的限制和颜色,反映了辽朝对官方机构的规范与权威。
南北王以下内外百司印,并铜铸,以黄丹为色,诸税务以赤石为色。
此句描述了南北王以下内外百司印的制作与用途,以及印文的限制和颜色,反映了辽朝对官方机构的规范与权威。
杓窊印,杓窊,鸷鸟之总名,以为印纽,取疾速之义。行军诏赐将帅用之。
此句描述了杓窊印的制作与用途,它以鸷鸟为纽,取疾速之意,用于行军诏赐将帅,反映了辽朝对军事行动的重视。
道宗赐耶律仁先鹰纽印,即此。
此句描述了道宗赐予耶律仁先鹰纽印的情景,反映了辽朝对功臣的赏赐与尊重。
符契
此句为段落标题,引出以下对符契的描述。
自大贺氏八部用兵,则合契而动,不过刻木为牉合。
此句描述了契丹早期用兵时的符契制度,通过刻木为牉合来统一行动,反映了契丹早期军事组织的形式。
太祖受命,易以金鱼。
此句描述了太祖时期对符契制度的改革,以金鱼符代替了之前的刻木符契,反映了契丹国对军事组织的进一步规范。
金鱼符七枚,黄金铸,长六寸,各有字号,每鱼左右判合之。
此句详细描述了金鱼符的制作与特点,它由七枚黄金铸成,各有字号,左右判合,用于军事行动的统一指挥。
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将,使者执右半,大小、长短、字号合同,然后发兵。
此句描述了金鱼符的使用方法,通过左右判合来确保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反映了契丹国对军事组织的严密管理。
事讫,归于内府。
此句描述了金鱼符使用后的处理方式,反映了契丹国对军事行动的规范与控制。
银牌二百面,长尺,刻以国字,文曰‘宜速’,又曰‘敕走马牌’。
此句描述了银牌的制作与用途,它用于传达紧急命令,体现了契丹国对紧急事务的快速响应。
国有重事,皇帝亲授使者,手紥给驿马若干。驿马阙,取它马代。
此句描述了银牌在传达紧急命令时的使用方法,以及驿马的使用与替代,反映了契丹国对紧急事务的重视与保障。
法,昼夜驰七百里,其次五百里。
此句描述了驿马传递的速度,反映了契丹国对信息传递的重视。
所至天子亲临,须索更易,无敢违者。
此句描述了驿马传递的规范与权威,反映了契丹国对信息传递的重视。
使回,皇帝亲受之,手封牌印郎君收掌。
此句描述了驿马传递的结束与处理,反映了契丹国对信息传递的严密管理。
木契,正面为阳,背面为判,阁门唤仗则用之。
此句描述了木契的制作与用途,它用于阁门唤仗,反映了契丹国对宫廷礼仪的重视。
朝贺之礼,宣徽使请阳面木契下殿,至于殿门,以契授西上阁门使云:‘授契行勘。’
此句描述了朝贺之礼中使用木契的情景,反映了契丹国对宫廷礼仪的规范与权威。
勘契官声喏,跪受契,举手勘契同,俯、兴,鞠躬,奏‘内外勘契同。’
此句描述了勘契官的礼仪与程序,反映了契丹国对宫廷礼仪的重视。
阁门使云:‘准敕勘契,行勘。’勘契官执阴面木契声喏,平身立,少退近后,引声云‘军将门仗官’,齐声喏。
此句描述了勘契官与阁门使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契丹国对宫廷礼仪的规范与权威。
勘契官云:‘合不合’,门仗官云:‘合’,凡再。
此句描述了勘契官与门仗官之间的问答,反映了契丹国对宫廷礼仪的重视。
勘契官云:‘同不同’,门仗官云:‘同’,亦再。
此句描述了勘契官与门仗官之间的问答,反映了契丹国对宫廷礼仪的重视。
勘契官近前鞠躬,奏:‘勘官左金吾引驾仗、勾画都知某官某,对御勘同。’
此句描述了勘契官的礼仪与程序,反映了契丹国对宫廷礼仪的重视。
平身,少退近后,右手举契云:‘其契谨付阁门使进入。’
此句描述了勘契官的礼仪与程序,反映了契丹国对宫廷礼仪的重视。
阁门使引声喏,门仗官下声喏。
此句描述了阁门使与门仗官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契丹国对宫廷礼仪的重视。
勘契官跪以契授,阁门使上殿纳契,宣徽使受契。
此句描述了勘契官与阁门使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契丹国对宫廷礼仪的重视。
阁门使下殿,奉敕唤仗。
此句描述了阁门使的职责与程序,反映了契丹国对宫廷礼仪的重视。
木箭,内箭为雄,外箭为雌,皇帝行幸则用之。
此句描述了木箭的制作与用途,它用于皇帝出行时的安全,反映了契丹国对皇帝安全的重视。
还宫,勘箭官执雌箭,东上阁门使执雄箭,如勘契之仪,详具《礼仪志》。
此句描述了皇帝还宫时木箭的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礼仪程序,反映了契丹国对宫廷礼仪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