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十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辽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文学与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1世纪)。

内容简要:《辽史》是宋代史学家所编写的关于契丹辽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辽朝的兴衰历程。书中内容涉及辽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后的一个强大政权,辽史不仅记载了辽朝的历代帝王与重要事件,还涉及了辽朝与宋朝、金朝等其他朝代的互动。通过对辽朝历史的详细阐述,《辽史》为后世研究契丹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十-原文

张俭 邢抱朴 马得臣 萧朴 耶律八哥

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

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

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

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

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

召见,容止朴野。

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

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

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

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拜俭左丞相,封韩王。

帝不豫,受遗诏辅立太子,是为兴宗,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徙王陈。

重熙五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

进见不名,赐诗褒美。

俭衣唯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赒给亲旧。

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

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

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

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

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

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

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

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

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

乃从之。

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

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

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

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

上悦而止。

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

邢抱朴,应州人,刑部郎中简之子也。

抱朴性颖悟,好学博古。

保宁初,为政事舍人、知制诰,累迁翰林学士,加礼部侍郎。

统和四年,山西州县被兵,命抱朴镇抚之,民始安,加户部尚书。

迁翰林学士承旨,与室昉同修《实录》。

决南京滞狱还,优诏褒美。

十年,拜参知政事。

以枢密使韩德让荐,按察诸道守令能否而黜陟之,大协人望。

寻以母忧去官,诏起视事。

表乞终制,不从;宰相密谕上意,乃视事。

人以孝称。

及耶律休哥留守南京,又多滞狱,复诏抱朴平决之,人无冤者。

改南院枢密使,卒,赠侍中。

初,抱朴与弟抱质受经于母陈氏,皆以儒术显,抱质亦官至侍中,时人荣之。

马得臣,南京人,好学博古,善属文,尤长于诗。

保宁间,累迁政事舍人、翰林学士,常预朝议,以正直称。

乾亨初,宋师屡犯边,命为南京副留守,复拜翰林学士承旨。

圣宗即位,皇太后称制,兼侍读学士。

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

及扈从伐宋,进言降不可杀,亡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别议。

诏从之。

俄兼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

时上击鞠无度,上书谏曰:

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隋季书生,向不遇太宗,安能为一代名相?

臣虽不才,陛下在东宫,幸列侍从,今又得侍圣读,未有裨补圣明。

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

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家人礼。

陛下嗣祖考之祚,躬侍太后,可谓至孝。

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道,比隆二帝矣。

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

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

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

臣又闻太宗射豕,唐俭谏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二帝莫不乐从。

今陛下以球马为乐,愚臣思之,有不宜者三,故不避斧钺言之:

窃以君臣同戏,不免分争,君得臣愧,彼负此喜,一不宜。

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

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三不宜。

傥陛下不以臣言为迂,少赐省览,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也。

书奏,帝嘉叹良久。

未几卒,赠太子太保,诏有司给葬。

萧朴,字延宁,国舅少父房之族。

父劳古,以善属文为圣宗诗友。

朴幼如老成人。

及长,博学多智。

开泰初,补牌印郎君,为南院承旨,权知转运事,寻改南面林牙。

帝问以政,朴具陈百姓疾苦,国用丰耗,帝悦曰:“吾得人矣!”

擢左夷离毕。

时萧合卓为枢密使,朴知部署院事,以酒废事,出为兴国军节度使,俄召为南面林牙。

太平三年,守太子太傅。

明年,拜北府宰相,迁北院枢密使。

时太平日久,帝留心翰墨,始画谱牒以别嫡庶,由是争讼纷起。

朴有吏才,能知人主意,敷奏称旨,朝议多取决之。

封兰陵郡王,进王恒,加中书令。

及大延琳叛,诏安抚东京,以便宜从事。

兴宗即位,皇太后称制,国事一委弟孝先。

方仁德皇后以冯家奴所诬被害,朴屡言其冤,不报。

每念至此,为之呕血。

重熙初,改王韩,拜东京留守。

及迁太后于庆州,朴徙王楚,升南院枢密使。

四年,王魏。

薨,年五十,赠齐王。

子铎剌,国舅详稳。

耶律八哥,字乌古邻,五院部人。

幼聪慧,书一览辄成诵。

统和中,以世业为本部吏。

未几,升闸撒狘,寻转枢密院侍御。

会宋将曹彬、米信侵燕,八哥以扈从有功,擢上京留守。

开泰四年,召为北院枢密副使。

顷之,留守东京。

七年,上命东平王萧排押帅师伐高丽,八哥为都监,至开京,大掠而还。

济茶、陀二河,高丽追兵至。

诸将皆欲使敌渡两河击之,独八哥以为不可,曰:‘敌若渡两河,必殊死战,乃危道也;不若击于两河之间。’

排押从之,战,败绩。

明年,还东京,奏渤海承奉官宜有以统领之,上从其言,置都知押班。

后以茶、陀之败,削使相,降西北路都监,卒。

论曰:

张俭名符帝梦,遂结主知,服弊袍不易,志敦薄俗,功著两朝,世称贤相,非过也。

邢抱朴甄别守令,大惬人望,两决滞狱,民无冤滥。

马得臣引盛唐之治以谏其君,萧朴痛皇后之诬,至于呕血。

四人者,皆以明经致位,忠荩若此,宜矣。

圣宗得人,于斯为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十-译文

张俭,宛平人,性格端正诚实,不注重外表装饰。统和十四年,他考中进士第一名,被调任云州幕官。按照惯例,皇帝的车驾经过,地方的长官应当有所进贡。圣宗在云中打猎时,节度使进言说:‘我境内没有其他特产,只有幕僚张俭,是一代之宝,愿意献给他。’在此之前,皇帝梦见四个人在旁边侍奉,赐给他食物的有两个人,直到听到张俭的名字,才恍然大悟。召见后,张俭举止朴实。询问时事,他能提出三十多项建议。因此,皇帝对他特别关照,他历任要职,被称为明干。开泰年间,多次升迁,担任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外出担任武定军节度使,调任大同。六年,回京担任南院枢密使。皇帝非常信任他,参知政事吴叔达与张俭不合,皇帝发怒,将吴叔达贬为康州刺史,任命张俭为左丞相,封为韩王。皇帝身体不适,接受遗诏辅佐立太子,即兴宗,赐予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任命为太师、中书令,加封尚父,封为陈王。

重熙五年,皇帝亲自前往礼部贡院及亲自考试进士,都是由张俭负责的。进见时皇帝不点名,赐诗赞美他。张俭的衣服只有麻布,食物不重口味,每月的俸禄还有剩余,用来接济亲友。冬天,他在便殿奏事,皇帝看到他的衣服破旧,暗中命令近侍用火烧穿衣服的孔洞做标记,多次见到都没有更换。皇帝问他原因,张俭回答说:‘我已经穿这件袍子三十年了。’当时崇尚奢侈,所以他用这个细节来微妙地讽喻。皇帝怜悯他的清贫,允许他随意取用内府的东西,张俭遵命拿着三匹布出来,更加受到奖赏。张俭有五个弟弟,皇帝想要都赐给他们进士及第,他坚决推辞。有关官员抓获了八个盗贼,处决后,才抓获了真正的罪犯。张俭的家人申诉冤情,张俭三次请求皇帝申理。皇帝愤怒地说:‘你这是要朕偿命吗!’张俭说:‘那八家老少无依无靠,稍微给予关心,让他们能够收葬,也就足以安慰他们生死了。’于是皇帝同意了。张俭在相位上二十多年,对国家的贡献很多。退休后回到家中,恰逢宋朝的书信辞令不合礼节,皇帝准备亲自出征。皇帝来到张俭家中,负责膳食的官员先去准备,张俭拒绝了;进献了葵菜汤和干饭,皇帝觉得很好吃。慢慢询问他对策略的看法,张俭详细陈述了利弊,并且说:‘只需派遣一个使者去询问,何必劳师动众呢?’皇帝很高兴,就取消了出征的计划。又在他的家中设宴款待,所有的器物和玩物都送给了他。二十二年去世,享年九十一岁,被敕葬在宛平县。

邢抱朴,应州人,刑部郎中邢简的儿子。邢抱朴性格聪明,喜欢学习古代文化。保宁初年,担任政事舍人、知制诰,多次升迁至翰林学士,加封礼部侍郎。统和四年,山西州县遭受战乱,皇帝命令邢抱朴前去安抚,百姓才开始安定,加封为户部尚书。升任翰林学士承旨,与室昉一同修订《实录》。处理南京积压的案件后,皇帝下诏赞美他。十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因为枢密使韩德让的推荐,检查各道守令的政绩而升降官员,深受人民爱戴。不久因母亲去世而离职,皇帝下诏让他回来处理事务。他上表请求完成丧期再任职,皇帝没有同意;宰相私下传达皇帝的意思,他才回来处理事务。人们因为他的孝顺而称赞他。到耶律休哥留守南京时,又有很多积压的案件,皇帝再次下诏让邢抱朴平决,没有人有冤屈。改任南院枢密使,去世后,被追赠为侍中。最初,邢抱朴和他的弟弟邢抱质在母亲陈氏那里学习经典,都因儒术而显赫,邢抱质也官至侍中,当时的人都很羡慕他。

马得臣,南京人,喜欢学习古代文化,擅长写作,尤其擅长诗歌。保宁年间,多次升迁至政事舍人、翰林学士,经常参与朝议,以正直著称。乾亨初年,宋朝的军队多次侵犯边境,被任命为南京副留守,再次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圣宗即位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兼侍读学士。皇帝阅读唐高祖、太宗、玄宗的三部《纪》,马得臣就记录下可以效法的行事进呈给皇帝。在随从皇帝讨伐宋朝时,进言说降者不可杀,逃亡者不可追捕,对反复无常的人另外处理。皇帝下诏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又兼任谏议大夫,掌管宣徽院事务。当时皇帝打猎无度,上书劝谏说:

我私下观察房玄龄、杜如晦,他们是隋朝末年的书生,如果没有遇到太宗,怎么能成为一代名相呢?我虽然不才,陛下在东宫时,有幸列于侍从之列,现在又得以侍奉陛下读书,没有对圣明有所裨益。陛下曾经询问我贞观、开元年间的事情,我请求简要陈述一下。我听说唐太宗在陪太上皇宴会结束后,就拉着车驾到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完全遵循家庭礼节。陛下继承了祖先的基业,亲自侍奉太后,可以说是极尽孝道。我更希望陛下在定省之余,和睦六亲,更加敬爱,这样陛下亲近亲人的道路,就可以比得上两位皇帝了。我又听说两位皇帝沉迷于经史,多次邀请公卿讲学,直到太阳落山。所以当时天下人都向风,以推崇文治。现在陛下专心研究典籍,分解章节,我希望研究经理,深入而坚定地实行,两位皇帝的治理,不难达到。

我又听说太宗射猪,唐俭劝谏他;玄宗臂鹰,韩休劝告他;两位皇帝无不乐于接受。现在陛下以球马为乐,我想,有三点是不适宜的,所以不避斧钺直言:我认为君臣同乐,难免会有争执,君主得臣子羞愧,对方欢喜,这是第一点不适宜。骑马挥杆,纵横驰骋,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去人臣的礼节,这是第二点不适宜。轻视万乘之尊,追求一时的快乐,万一有驾驭失误,对国家、太后怎么办?这是第三点不适宜。如果陛下不认为我的话迂腐,稍微给予考虑,这是天下之福,群臣之愿。

书奏上后,皇帝赞许良久。不久去世,被追赠为太子太保,下诏有关部门负责安葬。

萧朴,字延宁,是国舅少父房之族。父亲萧劳古,以擅长写作成为圣宗的诗友。萧朴从小就像成年人一样。长大后,博学多智。开泰初年,补任牌印郎君,担任南院承旨,代理转运事,不久改任南面林牙。皇帝询问政事,萧朴详细陈述了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财政状况,皇帝很高兴说:‘我得到了贤人!’提升他为左夷离毕。当时萧合卓担任枢密使,萧朴负责部署院事,因为饮酒误事,被贬为兴国军节度使,不久召回担任南面林牙。太平三年,担任太子太傅。第二年,被任命为北府宰相,升任北院枢密使。当时太平日子已久,皇帝留心翰墨,开始绘制谱牒来区分嫡庶,因此引起了很多争议。萧朴有官吏的才能,能了解皇帝的心意,陈述意见符合皇帝的旨意,朝议多取决于他。封为兰陵郡王,进封为恒王,加封中书令。到大延琳叛乱时,皇帝下诏让他安抚东京,可以便宜行事。兴宗即位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国家大事都委托给他的弟弟萧孝先。当时仁德皇后因为冯家奴的诬陷而被害,萧朴多次为她的冤情申诉,但没有得到回应。每当想到这件事,他都会为此吐血。重熙初年,改封为韩王,被任命为东京留守。到迁太后到庆州时,萧朴改封为楚王,升任南院枢密使。四年,封为魏王。去世时五十岁,被追赠为齐王。儿子萧铎剌,是国舅详稳。

耶律八哥,字乌古邻,是五院部的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看书一过目就能背诵。在统和年间,他凭借家族的世业成为了本部的官员。不久后,他被提升为闸撒狘,后来又转任枢密院侍御。恰逢宋朝将领曹彬、米信侵犯燕地,八哥作为随从立有战功,被提拔为上京留守。开泰四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北院枢密副使。不久后,他又留守东京。开泰七年,皇帝命令东平王萧排押率领军队攻打高丽,八哥担任都监,军队到达开京后,大肆掠夺然后返回。渡过济茶、陀两河时,高丽的追兵赶到。其他将领都建议让敌人渡过两河进行攻击,但八哥认为不可行,他说:‘如果敌人渡过两河,必然是殊死一搏,这是危险的;不如在两河之间进行攻击。’萧排押听从了他的建议,但战斗中却大败。第二年,八哥回到东京,上奏说渤海的承奉官应该有人来统领,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设立了都知押班。后来因为济茶、陀之败,他被剥夺了使相的职位,降为西北路都监,最终去世。

评论说:张俭的名字符合皇帝的梦境,于是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他穿着破旧的衣服也不改变,志向坚定,不随波逐流,功绩显赫于两朝,世人称他为贤相,这并非过誉。邢抱朴甄别地方官员,深受人们爱戴,两次解决积压的案件,使百姓没有冤屈和滥刑。马得臣引用盛唐时期的治理来劝谏他的君主,萧朴痛斥皇后的诬陷,以至于吐血。这四个人,都是通过明经(科举考试)获得官位,他们的忠诚和勤勉如此,是理所当然的。圣宗皇帝得到这样的人才,国家因此达到了鼎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十-注解

张俭: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邢抱朴:邢抱朴,应州人,刑部郎中简之子也。抱朴性颖悟,好学博古。保宁初,为政事舍人、知制诰,累迁翰林学士,加礼部侍郎。

马得臣:马得臣,南京人,好学博古,善属文,尤长于诗。

萧朴:萧朴,字延宁,国舅少父房之族。父劳古,以善属文为圣宗诗友。朴幼如老成人。及长,博学多智。

耶律八哥:耶律八哥是辽朝的一位官员,字乌古邻,属于五院部人。在文中,他是作为一位有才能和贡献的官员被提及。

统和:辽朝的年号,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

进士: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考试,通过者可进入仕途。

幕官: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官员,负责地方政务。

节度使:唐代以后设立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圣宗:辽朝的皇帝,耶律隆绪的庙号。

枢密院:古代中央官署,负责军事和政治事务。

武定军节度使:武定军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大同: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北部。

南院枢密使:南院枢密使是辽朝中央官署中的官员。

左丞相: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韩王:古代王爵之一。

遗诏:皇帝临终前所下的诏书。

兴宗:辽朝的皇帝,耶律宗真的庙号。

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古代对功臣的荣誉称号。

太师:古代官职,为三公之一,地位崇高。

中书令:古代官职,掌管中央政府文书。

尚父:古代对重要官员的尊称。

开泰:辽朝的一个年号,时间为公元1101年至1104年。

礼部贡院:古代科举考试的地方。

进士及第:科举考试中通过最高级别考试,获得进士称号。

衣:古代对衣服的通称。

食:古代对食物的通称。

赒给:古代对救济贫困者的行为。

便殿:古代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宫殿。

康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左夷离毕:古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枢密使:古代中央官署中的军事长官。

翰林学士:古代官职,负责文学创作和朝廷文书。

礼部侍郎:古代官职,礼部是掌管礼仪的部门。

南京:古代地名,指今江苏省南京市。

宣徽院:古代官署,负责宫廷事务。

击鞠: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

唐高祖: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庙号。

太宗: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庙号。

玄宗:唐朝的第八位皇帝,李隆基的庙号。

贞观:唐朝太宗年号,时间为公元627年至649年。

开元:唐朝玄宗年号,时间为公元713年至741年。

东宫:古代太子居住的地方。

侍从:古代官职,负责陪伴皇帝。

太上皇:古代皇帝退位后所使用的尊号。

内殿:古代皇宫中的内室。

分争:争执,争论。

上下之分:上下级之间的区别。

衔勒:古代马匹的缰绳。

社稷:古代对国家的代称。

太后:古代皇帝的母亲。

牌印郎君: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印章。

南面林牙: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礼仪。

太子太傅: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北府宰相:古代官职,宰相之一。

北院枢密使:古代官职,枢密使之一。

翰墨:古代对文学艺术的代称。

谱牒:古代对家谱的代称。

嫡庶:正室和侧室所生的子女。

枢密使韩德让:韩德让是辽朝的枢密使。

参知政事:古代官职,负责处理政务。

按察:古代对官员进行考察。

黜陟:古代对官员进行升降。

优诏:皇帝发布的嘉奖诏书。

翰林学士承旨:古代官职,翰林学士的首领。

南京留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枢密使萧合卓:萧合卓是辽朝的枢密使。

东京:辽朝的另一个都城,位于今天的北京。

冯家奴:原文中未提及具体信息,可能为人物名。

庆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庆阳市。

恒: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齐王:古代王爵之一。

铎剌:原文中未提及具体信息,可能为人物名。

详稳:古代官职,负责地方治安。

乌古邻:耶律八哥的字,是古代汉语中用来表示一个人的雅号或别称。

五院部:辽朝的官职体系之一,五院部是辽朝的五个行政区域之一。

世业:指家族世代相传的职业或技艺。

本部吏:指在原籍地的官职。

升闸撒狘:指升迁至更高的官职。

枢密院侍御:枢密院是辽朝的最高军事机构,侍御是其中的官职。

宋将曹彬、米信:曹彬和米信是宋朝的将领,文中提到他们侵犯燕地。

扈从:指随从皇帝出行。

上京留守:上京是辽朝的都城,留守是负责守卫都城的官员。

北院枢密副使:北院枢密副使是辽朝枢密院的重要官职。

东平王萧排押:东平王是辽朝的封号,萧排押是辽朝的一位王爷。

都监:辽朝官职,负责监督军队。

开京:高丽的首都。

济茶、陀二河:济茶河和陀河是高丽的两条河流。

滞狱:指拖延未决的案件。

盛唐之治:指唐朝时期最为繁荣和强盛的时期。

皇后之诬:指皇后被诬陷的事件。

明经:指通过明经科考试获得官职,明经是唐朝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科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十-评注

耶律八哥,字乌古邻,五院部人。此句开篇即点明耶律八哥的姓名、字号、籍贯,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其基本信息,为后文对其生平事迹的叙述奠定了基础。

幼聪慧,书一览辄成诵。此句描写耶律八哥自幼聪慧过人,过目成诵,展现了其卓越的才华。‘幼聪慧’一词,既凸显了其早慧,又为后文其在官场上的杰出表现埋下伏笔。

统和中,以世业为本部吏。此句说明耶律八哥在统和年间凭借家世背景进入官场,担任本部吏职,表现了当时社会重视家世的传统观念。

未几,升闸撒狘,寻转枢密院侍御。此句描绘耶律八哥官职升迁的轨迹,从本部吏到闸撒狘,再到枢密院侍御,体现了其在官场上的不断进步。

会宋将曹彬、米信侵燕,八哥以扈从有功,擢上京留守。此句描述耶律八哥在宋将侵燕之际,以扈从身份立下战功,从而晋升为上京留守,展现了其忠诚与勇敢。

开泰四年,召为北院枢密副使。此句记载耶律八哥在开泰四年被召为北院枢密副使,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官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顷之,留守东京。七年,上命东平王萧排押帅师伐高丽,八哥为都监,至开京,大掠而还。此段描述耶律八哥在留守东京期间,参与东平王萧排押帅师伐高丽的战役,并担任都监,成功大掠而还,彰显了其军事才能。

济茶、陀二河,高丽追兵至。诸将皆欲使敌渡两河击之,独八哥以为不可,曰:‘敌若渡两河,必殊死战,乃危道也;不若击于两河之间。’排押从之,战,败绩。明年,还东京,奏渤海承奉官宜有以统领之,上从其言,置都知押班。此段描述耶律八哥在战役中的决策与表现,他主张在两河之间击敌,最终成功,体现了其智谋与胆识。

后以茶、陀之败,削使相,降西北路都监,卒。此句说明耶律八哥因茶、陀之败而遭受贬谪,最终病逝,反映了其官场生涯的起伏。

论曰:张俭名符帝梦,遂结主知,服弊袍不易,志敦薄俗,功著两朝,世称贤相,非过也。此段评价了张俭,认为其名符帝梦,忠诚可靠,坚守节操,功绩卓著,被世人尊称为贤相,评价之高,非同小可。

邢抱朴甄别守令,大惬人望,两决滞狱,民无冤滥。此段评价邢抱朴,称其甄别守令,深得民心,公正断案,使民众无冤无假,体现了其公正无私的品质。

马得臣引盛唐之治以谏其君,萧朴痛皇后之诬,至于呕血。此段评价马得臣和萧朴,称马得臣以盛唐之治劝谏君主,萧朴痛斥皇后之诬,甚至呕血,表现了他们的忠诚与正直。

四人者,皆以明经致位,忠荩若此,宜矣。圣宗得人,于斯为盛。此段总结四人,认为他们皆因明经致位,忠诚勤勉,故而值得称赞。同时,也肯定了圣宗能够得到如此人才,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4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