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三十一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辽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文学与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1世纪)。

内容简要:《辽史》是宋代史学家所编写的关于契丹辽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辽朝的兴衰历程。书中内容涉及辽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后的一个强大政权,辽史不仅记载了辽朝的历代帝王与重要事件,还涉及了辽朝与宋朝、金朝等其他朝代的互动。通过对辽朝历史的详细阐述,《辽史》为后世研究契丹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三十一-原文

萧陶苏斡 耶律阿息保 萧乙薛 萧胡笃

萧陶苏斡,字乙辛隐,突吕不部人。

四世祖因吉,发长五尺,时呼为“长发因吉”。

祖里拔,奥隗部节度使。

陶苏斡谨愿,不妄交。

伯父留哥坐事免官,闻重元乱,挈家赴行在。

时陶苏斡虽幼,已如成人,补笔砚小底。

累迁祗候郎君,转枢密院侍御。

咸雍五年,迁崇德宫使。

会有诉北南院听讼不直者,事下,陶苏斡悉改正之,为耶律阿思所忌。

帝欲召用,辄为所沮。

八年,历漠北滑水马群太保,数年不调,尝曰:“用才未尽,不若闲。”

乾统中,迁漠南马群太保,以大风伤草,马多死,鞭之三百,免官。

九年,徙天齐殿宿卫。

明年,谷价翔踊,宿卫士多不给,陶苏斡出私廪赒之,召同知南院枢密使事。

天庆四年,为汉人行宫副部署。

时金兵初起,攻陷宁江州。

天祚召群臣议,陶苏斡曰:“女直国虽小,其人勇而善射。自执我叛人萧海里,势益张。我兵久不练,若遇强敌,稍有不利,诸部离心,不可制矣。为今之计,莫若大发诸道兵,以威压之,庶可服也。”

北院枢密使萧得里底曰:“如陶苏斡之谋,徒示弱耳。但发滑水以北兵,足以拒之。”

遂不用其计。

数月间,边兵屡北,人益不安。

饶州渤海结构头下城以叛,有步骑三万余,招之不下。

陶苏斡帅兵往讨,擒其渠魁,斩首数千级,得所掠物,悉还其主。

及耶律章奴叛,陶苏斡与留守耶律大悲奴为守御。

章奴既平,陶苏斡请曰:“今边兵懈弛,若清暑岭西,则汉人啸聚,民心益摇。臣愚以为宜罢此行。”

不纳,乃命陶苏斡控扼东路,招集散卒。

后以太子太傅致仕,卒。

耶律阿息保,字特里典,五院部人。

祖胡劣,太祖时徙居西北部,世为招讨司吏。

阿息保慷慨有大志,年十六,以才干补内史。

天庆初,转枢密院侍御。

金人起兵,城境上,遣阿息保问之,金人曰:“若归阿疏,敢不听命。”

阿息保具以闻。

金兵陷宁江州,边兵屡败,遣阿息保与耶律章奴等赍书而东,冀以胁降。

阿息保曰:“臣前使,依诏开谕,略无所屈。将还,谓臣曰:‘若所请不遂,无相见。’今臣请独往。”

不听。

将行,别萧得里底曰:“不肖适异国,必无生还,愿公善辅国家。”

既至,阿息保见执。

久乃遁归。

及天祚败绩,迁都巡捕使。

六年,从阿疏讨耶律章奴,加领军卫大将军。

阿疏将兵而东,阿息保送至军,乃还。

天祚怒其专,鞭之三百。

寻为奚六部秃里太尉。

后阿疏反,阿息保以偏师进击,临阵坠马,被擒。

因阿疏有旧得免。

时阿疏颇好杀,阿息保谓曰:“欲举大事,何以杀为!”

由是全活者众。

会阿疏败,乃还。

以战失利,囚中京数岁。

保大二年,金兵至中京,始出狱。

寻为敌烈皮室详稳。

是时,魏王淳僣号,屡遣人以书来招。

阿息保封书以献,因谏曰:“东兵甚锐,未可轻敌。”

及石辇铎之败,天祚奔窜,召阿息保,不时至,疑有贰心,并怒为淳所招,杀之。

初,阿息保知国将亡,前后谏甚切。

及死以非罪,人尤惜之。

萧乙薛,字特免,国舅少父房子后。

性谨愿。

寿隆间,累任剧官。

天庆初,知国舅详稳事,迁殿前副点检。

金兵起,为行军副都统。

以战失利,罢职。

六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迁西京留守。

明年,讨剧贼董厖儿,战易水西,大破之。

以功为北府宰相,加左仆射,兼东北路都统。

十年,金兵陷上京,诏兼上京留守、东北路统军使。

为政宽猛得宜,民之穷困者,辄加振恤,众咸爱之。

保大二年,金兵大至,乙薛军溃,左迁西南面招讨使。

以部民流散,不赴。

及天祚播迁,给侍从不阙,拜殿前都点检。

凡金兵所过,诸营败卒复聚上京,遣乙薛为上京留守以安抚之。

明年,卢彦伦以城叛,乙薛被执数月,以居官无过,得释。

后为耶律大石所杀。

萧胡笃,字合术隐。

其先撒葛只,太祖时愿隶宫分,遂为太和宫分人。

曾祖敌鲁,明医。

人有疾,观其形色即知病所在。

统和中,宰相韩德让贵宠,敌鲁希旨,言德让宜赐国姓,籍横帐,由是世预太医选。

子孙因之入官者众。

胡笃为人便佞,与物无忤。

清宁初,补近侍。

大安元年,为彰愍宫太师。

寿隆二年,转永兴宫太师。

天庆初,累迁至殿前副点检。

五年,从天祚东征,为先锋都统,临事犹豫,凡队伍皆以围场名号之。

进至剌离水,与金兵战,败,大军亦却。

及讨耶律章奴,以籍私奴为军,迁知北院枢密使事,卒。

胡笃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

天祚悦而从之。

国政隳废,自此始云。

论曰:甚矣,承平日久,上下狃于故常之可畏也!

天庆之间,女直方炽,惟陶苏斡明于料敌,善于忠谏,惜乎天祚痼蔽,不见信用。

阿息保不死阿疏之难,乙薛甘忍卢彦伦之执,大节已失矣,他有所长,亦奚足取。

胡笃以游畋逢迎天祚而隳国政,可胜罪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三十一-译文

萧陶苏斡,字乙辛隐,是突吕不部的人。他的四世祖因吉,头发长五尺,当时人们称呼他为‘长发因吉’。他的祖父里拔,是奥隗部的节度使。陶苏斡为人谨慎,不轻易与人交往。他的伯父留哥因事被免官,听说重元作乱,便带着家人前往朝廷所在地。当时陶苏斡虽然年纪小,但已经像成人一样,被补任为笔砚小底。后来多次升迁,成为祗候郎君,转任枢密院侍御。咸雍五年,他被任命为崇德宫使。当时有人告发北南院听讼不公,事情交给陶苏斡处理,他全部改正了,因此被耶律阿思所嫉妒。皇帝想要召用他,但总是被耶律阿思阻止。咸雍八年,他被任命为漠北滑水马群太保,几年内没有调动,他曾说:‘用才未尽,不如闲居。’乾统年间,他被调任漠南马群太保,因为大风损坏了草场,马匹大量死亡,他被鞭打三百下,被免官。乾统九年,他被调任天齐殿宿卫。第二年,谷价飞涨,宿卫士大多无法维持生计,陶苏斡拿出自己的私仓救济他们,并召见同知南院枢密使事。

天庆四年,他被任命为汉人行宫副部署。当时金兵刚刚兴起,攻陷了宁江州。天祚皇帝召集大臣商议,陶苏斡说:‘女直国虽然小,但他们的士兵勇敢且善射。自从他们抓捕了我方的叛徒萧海里后,势力越来越强。我方的士兵很久没有训练,如果遇到强大的敌人,稍有不利,各部族离心,就无法控制了。现在的计策,不如大规模派遣各道兵力,以威势压制他们,或许可以平定。’北院枢密使萧得里底说:‘如果按照陶苏斡的计策,只会显示出我们的软弱。只要派遣滑水以北的兵力,就足以抵挡他们。’于是没有采用他的计策。几个月内,边防军屡次战败,人心更加不安。饶州渤海结构头下城叛变,有步兵骑兵三万多人,招降他们都不肯。陶苏斡率兵前往讨伐,擒获了叛军首领,斩首数千人,夺回了被抢夺的财物,全部归还给了原主。等到耶律章奴叛变,陶苏斡与留守耶律大悲奴负责守卫。章奴被平定后,陶苏斡请求说:‘现在边防军士气低落,如果去清暑岭西,汉人就会聚集起来,民心会更加动摇。我认为应该取消这次行动。’没有被采纳,于是命令陶苏斡控制东路,招募散兵。后来他以太子太傅的身份退休,去世。

耶律阿息保,字特里典,是五院部的人。他的祖父胡劣,在太祖时期迁居西北部,世世代代担任招讨司的官职。阿息保胸怀大志,十六岁时因才干被补任内史。天庆初年,转任枢密院侍御。金人起兵,攻占城池,派遣阿息保去询问,金人说:‘如果你们归还阿疏,我们不敢不服从。’阿息保把情况全部报告了。金兵攻陷宁江州,边防军屡次战败,派遣阿息保与耶律章奴等人带着书信前往东方,希望以此威胁他们投降。阿息保说:‘我之前出使,按照诏令进行开导,几乎没有屈服。即将返回时,他们告诉我:“如果所请求的不被满足,就不再见面。”现在我请求独自前往。’没有被同意。即将出发时,他与萧得里底告别说:‘我不才,即将去到异国,必无生还,希望您好好辅佐国家。’到达后,阿息保被俘。过了很久才逃回。

等到天祚皇帝战败,他被任命为都巡捕使。六年,跟随阿疏讨伐耶律章奴,被任命为领军卫大将军。阿疏带兵向东,阿息保送他到军中,然后返回。天祚皇帝愤怒于他的专权,鞭打了他三百下。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奚六部秃里太尉。后来阿疏反叛,阿息保率领偏师进攻,临阵时坠马被俘。因为阿疏有旧情,得以免罪。当时阿疏很喜欢杀人,阿息保对他说:‘想要成就大事,为什么要杀人呢!’因此救活了很多人。等到阿疏战败,他返回。因为战败被囚禁在中京数年。保大二年,金兵到达中京,他才开始出狱。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敌烈皮室详稳。当时,魏王淳僭越称号,多次派人送信来招降。阿息保封好信件献上,并劝谏说:‘东边的军队非常勇猛,不可轻敌。’等到石辇铎战败,天祚皇帝逃窜,召见阿息保,他没有按时到达,被怀疑有二心,并且因为被淳招降而愤怒,被杀。

起初,阿息保知道国家将要灭亡,前后多次劝谏非常恳切。等到他因非罪而死,人们都非常惋惜。

萧乙薛,字特免,是国舅少父房子的人。他性格谨慎。寿隆年间,多次担任重要官职。天庆初年,担任国舅详稳事,升任殿前副点检。金兵起兵,他担任行军副都统。因为战败,被免职。六年,出京担任武定军节度使,升任西京留守。第二年,讨伐剧贼董厖儿,在易水西作战,大败敌军。因为战功,被任命为北府宰相,加授左仆射,兼任东北路都统。十年,金兵攻陷上京,皇帝下诏让他兼任上京留守、东北路统军使。他处理政事宽严得当,对贫困的百姓,总是给予救济,人们都很喜欢他。保大二年,金兵大举进攻,乙薛的军队溃败,被降职为西南面招讨使。因为部民流散,他没有赴任。等到天祚皇帝迁徙,他供给侍从不缺,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金兵所到之处,各营败兵重新聚集在上京,派遣乙薛担任上京留守以安抚他们。第二年,卢彦伦叛变,乙薛被俘数月,因为居官无过,得以释放。后来被耶律大石所杀。

萧胡笃,字合术隐。他的祖先撒葛只,在太祖时期愿意归属宫分,于是成为太和宫分的人。他的曾祖父敌鲁,是一位明医。有人生病,他通过观察他们的形态和面色就能知道病情所在。统和中,宰相韩德让显贵受宠,敌鲁迎合他的旨意,说德让应该赐予国姓,列入横帐,因此世世代代都有人被选为太医。

胡笃为人机敏,与人和睦相处。清宁初年,补任近侍。大安元年,担任彰愍宫太师。寿隆二年,转任永兴宫太师。天庆初年,多次升迁至殿前副点检。五年,跟随天祚皇帝东征,担任先锋都统,处理事务时犹豫不决,所有的队伍都按照围场名号称呼。进军到剌离水,与金兵作战,战败,大军也撤退。等到讨伐耶律章奴,他以籍私奴为军,升任知北院枢密使事,去世。

胡笃擅长骑射,看到天祚皇帝喜欢游猎,经常谈论跟随皇帝狩猎的乐趣,以此迎合他的心意。天祚皇帝很高兴,并跟随他。从此以后,国政开始衰败。

评论说:承平日久,上下都习惯了旧有的常规,这是多么可怕啊!天庆年间,女直国势力正盛,只有陶苏斡能够明察敌情,善于忠诚地进谏,遗憾的是天祚皇帝固执己见,不信任他。阿息保没有死于阿疏之难,乙薛甘愿忍受卢彦伦的拘捕,大节已失,其他方面有所长处,又有什么值得称道呢?胡笃以游猎迎合天祚皇帝而使国政衰败,罪责难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三十一-注解

萧陶苏斡:萧陶苏斡是辽朝的一位官员,字乙辛隐,突吕不部人。他的祖辈中有因吉,因头发长五尺而被称为‘长发因吉’。陶苏斡以谨慎、谦逊著称,不轻易与人交往。

耶律阿息保:耶律阿息保是辽朝的一位官员,字特里典,五院部人。他在辽朝末年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枢密院侍御、招讨司吏等。他以慷慨有大志和才干著称。

萧乙薛:萧乙薛是辽朝的一位官员,字特免,国舅少父房子后。他在辽朝末年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武定军节度使、西京留守等。以宽猛得宜的政绩受到民众的爱戴。

萧胡笃:萧胡笃是辽朝的一位官员,字合术隐。他的祖先是太和宫分人,家族中有擅长医术的成员。胡笃以便佞和善于骑射著称。

祗候郎君:祗候郎君是辽朝官职名,相当于侍从官,负责陪伴皇帝左右,执行一些日常事务。

枢密院侍御:枢密院侍御是辽朝官职名,枢密院是辽朝的最高军事机构,侍御则是其中的官员。

崇德宫使:崇德宫使是辽朝官职名,负责管理崇德宫,崇德宫是辽朝皇帝的居所之一。

北南院听讼:北南院听讼指的是辽朝的司法机构,负责审理案件。

漠北滑水马群太保:漠北滑水马群太保是辽朝官职名,负责管理漠北地区的马群。

天齐殿宿卫:天齐殿宿卫是辽朝官职名,负责在天齐殿(皇帝的行宫)担任警卫。

汉人行宫副部署:汉人行宫副部署是辽朝官职名,负责管理汉人行宫的事务。

女直国:女直国指的是金朝,是辽朝的邻国。

招讨司吏:招讨司吏是辽朝官职名,招讨司是辽朝的军事机构,负责招募和训练士兵。

奚六部秃里太尉:奚六部秃里太尉是辽朝官职名,奚是辽朝的一个民族,秃里太尉是负责管理奚六部的官员。

敌烈皮室详稳:敌烈皮室详稳是辽朝官职名,详稳是辽朝的地方行政官职,皮室则是辽朝的一种军事编制。

僣号:僣号指的是未经授权而自称皇帝或王侯的行为,通常用于贬义。

横帐:横帐是辽朝的一种家族制度,横帐家族是辽朝的贵族家族。

国姓:国姓是指某个国家或民族的姓氏,辽朝的国姓是耶律。

籍横帐:籍横帐是指将某个家族的成员登记在横帐中,使其成为横帐家族的一员。

太医:太医是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医疗事务。

近侍:近侍是辽朝官职名,负责在皇帝身边服务。

彰愍宫太师:彰愍宫太师是辽朝官职名,太师是辽朝的一种高级官职,彰愍宫则是辽朝的宫殿之一。

剌离水:剌离水是辽朝的一个地名,位于辽朝境内。

私奴:私奴是指私人拥有的奴隶。

国政隳废:国政隳废指的是国家政治混乱,无法正常运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三十一-评注

萧陶苏斡,字乙辛隐,突吕不部人。四世祖因吉,发长五尺,时呼为‘长发因吉’。祖里拔,奥隗部节度使。陶苏斡谨愿,不妄交。伯父留哥坐事免官,闻重元乱,挈家赴行在。时陶苏斡虽幼,已如成人,补笔砚小底。累迁祗候郎君,转枢密院侍御。咸雍五年,迁崇德宫使。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陶苏斡的家世背景和其成长经历。通过描述其祖先的显赫地位和陶苏斡的谦逊谨慎,展现了一个世家子弟的成长轨迹。‘长发因吉’这一形象,既是对祖先的敬仰,也是对陶苏斡自身形象的隐喻,暗示其有深厚的底蕴和远大的抱负。

会有诉北南院听讼不直者,事下,陶苏斡悉改正之,为耶律阿思所忌。帝欲召用,辄为所沮。

这段文字反映了陶苏斡的忠诚和正直。他敢于纠正错误,不畏权势,因此遭到耶律阿思的忌恨。这体现了古代官场中忠诚与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同时也揭示了陶苏斡的坚持和勇气。

八年,历漠北滑水马群太保,数年不调,尝曰:‘用才未尽,不若闲。’乾统中,迁漠南马群太保,以大风伤草,马多死,鞭之三百,免官。

这段文字展示了陶苏斡的才智和担当。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冷静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然而,他的才华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而因为直言不讳而遭到贬谪,反映了当时官场的无奈和残酷。

九年,徙天齐殿宿卫。明年,谷价翔踊,宿卫士多不给,陶苏斡出私廪赒之,召同知南院枢密使事。

这段文字描绘了陶苏斡的仁爱之心和为民请命的精神。在困难时期,他能够主动帮助他人,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品质。

天庆四年,为汉人行宫副部署。时金兵初起,攻陷宁江州。天祚召群臣议,陶苏斡曰:‘女直国虽小,其人勇而善射。自执我叛人萧海里,势益张。我兵久不练,若遇强敌,稍有不利,诸部离心,不可制矣。为今之计,莫若大发诸道兵,以威压之,庶可服也。’

这段文字体现了陶苏斡的政治智慧和远见。他能够准确分析敌情,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展现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风范。

北院枢密使萧得里底曰:‘如陶苏斡之谋,徒示弱耳。但发滑水以北兵,足以拒之。’遂不用其计。

这段文字揭示了当时朝廷的短视和决策失误。萧得里底未能采纳陶苏斡的正确建议,导致战局不利,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腐败和决策层的无能。

数月间,边兵屡北,人益不安。饶州渤海结构头下城以叛,有步骑三万余,招之不下。

这段文字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边兵的失利和叛乱的蔓延,使得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危机。

陶苏斡帅兵往讨,擒其渠魁,斩首数千级,得所掠物,悉还其主。

这段文字展现了陶苏斡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他率领军队平定叛乱,保护了人民的利益,体现了其忠诚和担当。

及耶律章奴叛,陶苏斡与留守耶律大悲奴为守御。章奴既平,陶苏斡请曰:‘今边兵懈弛,若清暑岭西,则汉人啸聚,民心益摇。臣愚以为宜罢此行。’不纳,乃命陶苏斡控扼东路,招集散卒。

这段文字反映了陶苏斡的政治远见和忠诚。他能够预见到边兵懈弛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未被采纳,体现了其忠诚与无奈。

后以太子太傅致仕,卒。

这段文字描绘了陶苏斡的一生。他忠诚、正直、勇敢,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以太子太傅的身份退休,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品质。

耶律阿息保,字特里典,五院部人。祖胡劣,太祖时徙居西北部,世为招讨司吏。

这段文字介绍了耶律阿息保的家世背景。他的祖先在太祖时期就为招讨司吏,为耶律阿息保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阿息保慷慨有大志,年十六,以才干补内史。天庆初,转枢密院侍御。

这段文字描绘了耶律阿息保的才华和成长经历。他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金人起兵,城境上,遣阿息保问之,金人曰:‘若归阿疏,敢不听命。’阿息保具以闻。

这段文字反映了耶律阿息保的忠诚和勇敢。他在面对金兵的威胁时,不畏强敌,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

金兵陷宁江州,边兵屡败,遣阿息保与耶律章奴等赍书而东,冀以胁降。

这段文字描绘了耶律阿息保在战乱中的重要作用。他积极参与谈判,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战事。

阿息保曰:‘臣前使,依诏开谕,略无所屈。将还,谓臣曰:‘若所请不遂,无相见。’今臣请独往。’不听。

这段文字展现了耶律阿息保的坚定和勇气。他不顾个人安危,坚决执行任务,体现了其忠诚和担当。

将行,别萧得里底曰:‘不肖适异国,必无生还,愿公善辅国家。’既至,阿息保见执。

这段文字反映了耶律阿息保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他在执行任务时,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久乃遁归。

这段文字描绘了耶律阿息保的坚韧和毅力。在困境中,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成功逃脱。

及天祚败绩,迁都巡捕使。六年,从阿疏讨耶律章奴,加领军卫大将军。

这段文字展现了耶律阿息保在战乱中的英勇表现。他积极参与战斗,为国家立下战功。

阿疏将兵而东,阿息保送至军,乃还。天祚怒其专,鞭之三百。

这段文字反映了耶律阿息保在战乱中的忠诚和无奈。他虽然为国家立下战功,却因过于忠诚而遭到天祚的惩罚。

寻为奚六部秃里太尉。后阿疏反,阿息保以偏师进击,临阵坠马,被擒。

这段文字描绘了耶律阿息保在战乱中的英勇和牺牲。他在战斗中不幸落马被俘,体现了其忠诚和勇敢。

因阿疏有旧得免。时阿疏颇好杀,阿息保谓曰:‘欲举大事,何以杀为!’由是全活者众。

这段文字反映了耶律阿息保的仁爱之心和智慧。他在战乱中,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敌人,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会阿疏败,乃还。以战失利,囚中京数岁。

这段文字描绘了耶律阿息保在战乱中的经历。他在战败后被囚禁,体现了其坚韧和毅力。

保大二年,金兵至中京,始出狱。

这段文字反映了耶律阿息保在战乱中的经历。他在金兵入侵时被释放,体现了其坚韧和毅力。

寻为敌烈皮室详稳。是时,魏王淳僣号,屡遣人以书来招。

这段文字描绘了耶律阿息保在战乱中的经历。他在战乱中仍然坚守岗位,体现了其忠诚和担当。

阿息保封书以献,因谏曰:‘东兵甚锐,未可轻敌。’及石辇铎之败,天祚奔窜,召阿息保,不时至,疑有贰心,并怒为淳所招,杀之。

这段文字反映了耶律阿息保的忠诚和智慧。他在战乱中,敢于直言进谏,但最终因被怀疑有二心而被杀害,体现了其忠诚与悲剧。

初,阿息保知国将亡,前后谏甚切。及死以非罪,人尤惜之。

这段文字反映了耶律阿息保的忠诚和智慧。他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敢于直言进谏,但最终因非罪而死,体现了其忠诚与悲剧。

萧乙薛,字特免,国舅少父房子后。

这段文字介绍了萧乙薛的家世背景。他是国舅少父房子的后代,出身显赫。

性谨愿。寿隆间,累任剧官。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乙薛的性格和成长经历。他性格谨慎,勤奋好学,在官场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天庆初,知国舅详稳事,迁殿前副点检。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乙薛的官场生涯。他在官场上不断晋升,体现了其才华和努力。

金兵起,为行军副都统。以战失利,罢职。

这段文字反映了萧乙薛在战乱中的经历。他在战争中失利,被罢职,体现了其无奈和挫折。

六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迁西京留守。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乙薛在战乱后的经历。他在战乱后,继续为国家效力,体现了其忠诚和担当。

明年,讨剧贼董厖儿,战易水西,大破之。

这段文字展现了萧乙薛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他率领军队平定叛乱,保护了国家的安定。

以功为北府宰相,加左仆射,兼东北路都统。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乙薛在官场上的成就。他因战功显赫,被晋升为宰相,体现了其才华和贡献。

十年,金兵陷上京,诏兼上京留守、东北路统军使。

这段文字反映了萧乙薛在战乱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战乱中,被任命为上京留守和东北路统军使,体现了其忠诚和担当。

为政宽猛得宜,民之穷困者,辄加振恤,众咸爱之。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乙薛的为政之道。他宽严相济,关心民生,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保大二年,金兵大至,乙薛军溃,左迁西南面招讨使。

这段文字反映了萧乙薛在战乱中的经历。他在金兵入侵时,军队溃败,被贬官。

以部民流散,不赴。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乙薛在战乱中的无奈。他在战乱中,无法履行职责,体现了其困境。

及天祚播迁,给侍从不阙,拜殿前都点检。

这段文字反映了萧乙薛在战乱中的经历。他在天祚帝播迁时,仍然坚守岗位,体现了其忠诚和担当。

凡金兵所过,诸营败卒复聚上京,遣乙薛为上京留守以安抚之。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乙薛在战乱中的重要作用。他作为上京留守,负责安抚战乱后的局势,体现了其忠诚和担当。

明年,卢彦伦以城叛,乙薛被执数月,以居官无过,得释。

这段文字反映了萧乙薛在战乱中的经历。他在战乱中被俘,但最终因无过错而获释,体现了其清白和坚韧。

后为耶律大石所杀。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乙薛的悲剧结局。他在战乱中,最终被耶律大石所杀,体现了其忠诚与悲剧。

萧胡笃,字合术隐。其先撒葛只,太祖时愿隶宫分,遂为太和宫分人。

这段文字介绍了萧胡笃的家世背景。他的祖先在太祖时期就隶属于宫分,为萧胡笃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曾祖敌鲁,明医。人有疾,观其形色即知病所在。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胡笃的家族背景。他的曾祖是一位明医,具有高超的医术,为萧胡笃的家族增添了光彩。

统和中,宰相韩德让贵宠,敌鲁希旨,言德让宜赐国姓,籍横帐,由是世预太医选。

这段文字反映了萧胡笃家族与朝廷的关系。他的曾祖因医术高超而受到韩德让的赏识,为萧胡笃家族带来了荣耀。

子孙因之入官者众。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胡笃家族的荣耀。由于家族的荣耀,许多子孙都得以进入官场。

胡笃为人便佞,与物无忤。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胡笃的性格。他为人圆滑,善于与人相处,没有与人发生过冲突。

清宁初,补近侍。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胡笃的官场生涯。他因才华横溢,被补为近侍,体现了其才华和努力。

大安元年,为彰愍宫太师。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胡笃在官场上的成就。他被任命为彰愍宫太师,体现了其才华和贡献。

寿隆二年,转永兴宫太师。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胡笃在官场上的成就。他被转任为永兴宫太师,体现了其才华和贡献。

天庆初,累迁至殿前副点检。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胡笃在官场上的成就。他被累迁至殿前副点检,体现了其才华和贡献。

五年,从天祚东征,为先锋都统,临事犹豫,凡队伍皆以围场名号之。

这段文字反映了萧胡笃在战乱中的经历。他在东征中担任先锋都统,但临事犹豫,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进至剌离水,与金兵战,败,大军亦却。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胡笃在战乱中的经历。他在与金兵的战斗中失败,导致大军撤退。

及讨耶律章奴,以籍私奴为军,迁知北院枢密使事,卒。

这段文字反映了萧胡笃在战乱中的经历。他在讨伐耶律章奴时,以私奴为军,最终迁知北院枢密使事,但最终因战败而去世。

胡笃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胡笃的才华和性格。他擅长骑射,善于迎合天祚帝的兴趣,体现了其圆滑和机智。

天祚悦而从之。国政隳废,自此始云。

这段文字反映了萧胡笃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他善于迎合天祚帝,导致国政日益败坏,体现了其负面影响。

论曰:甚矣,承平日久,上下狃于故常之可畏也!天庆之间,女直方炽,惟陶苏斡明于料敌,善于忠谏,惜乎天祚痼蔽,不见信用。

这段文字是对萧陶苏斡的赞誉和对其遭遇的同情。作者认为萧陶苏斡具有明察秋毫的政治智慧,但天祚帝却未能看到他的才华,体现了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对时局的忧虑。

阿息保不死阿疏之难,乙薛甘忍卢彦伦之执,大节已失矣,他有所长,亦奚足取。

这段文字是对耶律阿息保和萧乙薛的评价。作者认为他们在关键时刻未能坚守大节,尽管他们有所长,但仍然无法弥补其过错。

胡笃以游畋逢迎天祚而隳国政,可胜罪哉!

这段文字是对萧胡笃的评价。作者认为他通过迎合天祚帝的喜好而导致国政败坏,对其行为表示谴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三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3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