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文学和历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梁书》是他在担任南朝梁代史学家时所编写的历史著作。
年代:成书于南朝梁代(约6世纪)。
内容简要:《梁书》是南朝梁的官方历史,详细记载了梁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主要描述了梁朝的政权更替、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全书重点讲述了梁武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理政,尤其突出了梁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深刻性。沈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为后人了解梁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梁书》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四-原文
太宗十一王 世祖二子
孝太宗王皇后生哀太子大器、南郡王大连,陈淑容生浔阳王大心,左夫人生南海 王大临、安陆王大春,谢夫人生浏阳公大雅,张夫人生新兴王大庄,包昭华生西阳 王大钧,范夫人生武宁王大威,褚修华生建平王大球,陈夫人生义安王大昕,硃夫 人生绥建王大挚。
自余诸子,本书不载。
浔阳王大心,字仁恕。
幼而聪朗,善属文。
中大通四年,以皇孙封当阳公,邑一千五百户。
大同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郢、南、北司、定、新五州诸军事、轻 车将军、郢州刺史。
时年十三,太宗以其幼,恐未达民情,戒之曰:
“事无大小, 悉委行事,纤毫不须措怀。
大心虽不亲州务,发言每合于理,众皆惊服。
七年, 征为侍中、兼石头戍军事。
太清元年,出为云麾将军、江州刺史。
二年,侯景寇京 邑。
大心招集士卒,远近归之,众至数万,与上流诸军赴援宫阙。
三年,城陷,上 甲侯萧韶南奔,宣密诏,加散骑常侍,进号平南将军。
大宝元年,封寻阳王,邑二千户。
初,历阳太守庄铁以城降侯景,既而又奉其母来奔,大心以铁旧将,厚为其礼, 军旅之事,悉以委之,仍以为豫章内史。
侯景数遣军西上寇抄,大心辄令铁击破之, 贼不能进。
时鄱阳王范率众弃合肥,屯于栅口,待援兵总集,欲俱进。
大心闻之, 遣要范西上,以湓城处之,廪馈甚厚,与戮力共除祸难。
会庄铁据豫章反,大心令 中兵参军韦约等将军击之,铁败绩,又乞降。
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 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请援之。
范从之,乃遣将侯瑱率精甲五千往救铁,夜袭破韦约等营。
大心闻之大惧,于是二 籓衅起,人心离贰。
景将任约略地至于湓城,大心遣司马韦质拒战,败绩。
时帐下 犹有勇士千余人,咸说曰:
“既无粮储,难以守固。
若轻骑往建州,以图后举,策 之上者也。
大心未决,其母陈淑容曰:
“即日圣御年尊,储宫万福,汝久奉违颜 色,不念拜谒阙庭,且吾已老,而欲远涉险路,粮储不给,岂谓孝子?吾终不行。
因抚胸恸哭,大心乃止。
遂与约和。
二年秋,遇害,时年二十九。
南海王大临,字仁宣。
大同二年,封宁国县公,邑一千五百户。
少而敏慧。
年 十一,遭左夫人忧,哭泣毁瘠,以孝闻。
后入国学,明经射策甲科,拜中书侍郎, 迁给事黄门侍郎。
十一年,为长兼侍中。
出为轻车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侯景乱,为使持节、宣惠将军,屯新亭。
俄又征还,屯端门,都督城南诸军事。
时议者皆劝收外财物,拟供赏赐,大临独曰:
“物乃赏士,而牛可犒军。
命取牛,得 千余头,城内赖以飨士。
大宝元年,封南海郡王,邑二千户。
出为使持节、都督扬、 南徐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扬州刺史。
又除安东将军、吴郡太守。
时张彪起义于 会稽,吴人陆令公、颍川庾孟卿等劝大临走投彪。
大临曰:
“彪若成功,不资我力;
如其挠败,以我说焉。
不可往也。
二年秋,遇害,时年二十五。
南郡王大连,字仁靖。
少俊爽,能属文,举止风流,雅有巧思,妙达音乐,兼 善丹青。
大同二年,封临城县公,邑一千五百户。
七年,与南海王俱入国学,射策 甲科,拜中书侍郎。
十年,高祖幸硃方,大连与兄大临并从。
高祖问曰:
“汝等习 骑不?”
对曰:
“臣等未奉诏,不敢辄习。
敕各给马试之,大连兄弟据鞍往还, 各得驰骤之节,高祖大悦,即赐所乘马。
及为启谢,词又甚美。
高祖佗日谓太宗曰:
“昨见大临、大连,风韵可爱,足以慰吾年老。
迁给事黄门侍郎,转侍中,寻兼 石头戍军事。
太清元年,出为使持节、轻车将军、东扬州刺史。
侯景入寇京师,大连率众四万来赴。
及台城没,援军散,复还扬州。
三年,会稽山贼田领群聚党数万 来攻,大连命中兵参军张彪击斩之。
大宝元年,封为南郡王,邑二千户。
景仍遣其 将赵伯超、刘神茂来讨,大连设备以待之。
会将留异以城应贼,大连弃城走,至信 安,为贼所获。
侯景以为轻车将军、行扬州事,迁平南将军、江州刺史。
大连既迫 寇手,恒思逃窜,乃与贼约曰:
“军民之事,吾不预焉。
候我存亡,但听钟响。
欲简与相见,因得亡逸,贼亦信之。
事未果。
二年秋,遇害,时年二十五。
安陆王大春,字仁经。
少博涉书记。
天性孝谨,体貌环伟,腰带十围。
大同六年,封西豊县公,邑一千五百户。
拜中书侍郎。
后为宁远将军,知石头戍军事。
侯景内寇,大春奔京口,随邵陵王入援,战于钟山,为贼所获。
京城既陷,大宝元年,封安陆郡王,邑二千户。
出为使持节、云麾将军、东扬州刺史。
二年秋,遇害,时年二十二。
浏阳公大雅,字仁风。
大同九年,封浏阳县公,邑一千五百户。
少聪警,美姿 仪,特为高祖所爱。
太清三年,京城陷,贼已乘城,大雅犹命左右格战,贼至渐众, 乃自缒而下。
因发愤感疾,薨,时年十七。
新兴王大庄,字仁礼。
大同九年,封高唐县公,邑一千五百户。
大宝元年,封 新兴郡王,邑二千户。
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宣毅将军、南徐州刺史。
二年秋,遇害,时年十八。
西阳王大钧,字仁辅。性厚重,不妄戏弄。
年七岁,高祖尝问读何书,对曰 “学《诗》”。因命讽诵,音韵清雅,高祖因赐王羲之书一卷。
大宝元年,封西阳郡王,邑二千户。
出为宣惠将军、丹阳尹。
二年,监扬州,将军如故。
至秋遇害,时年十三。
武宁王大威,字仁容。美风仪,眉目如画。
大宝元年,封武宁郡王,邑二千户。
二年,出为信威将军、丹阳尹。
其年秋,遇害,时年十三。
建平王大球,字仁珽。
大宝元年,封建平郡王,邑二千户。
性明慧夙成。
初,侯景围京城,高祖素归心释教,每发誓愿,恒云:“若有众生应受诸苦,悉衍身代当。”
时大球年甫七岁,闻而惊谓母曰:“官家尚尔,儿安敢辞?”
乃六时礼佛,亦云:“凡有众生应获苦报,悉大球代受。”
其早慧如此。
二年,出为轻车将军、兼石头戍军事。
其年秋,遇害,时年十一。
义安王大昕,字仁朗。
年四岁,母陈夫人卒,便哀慕毁悴,有若成人。
及高祖崩,大昕奉慰太宗,呜咽不能自胜。
左右见之,莫不掩泣。
大宝元年,封义安郡王,邑二千户。
二年,出为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未之镇,遇害,时年十一。
绥建王大挚,字仁瑛。
幼雄壮有胆气,及京城陷,乃叹曰:“大丈夫会当灭虏属。”
奶媪惊,掩其口曰:“勿妄言,祸将及!”
大挚笑曰:“祸至非由此言。”
大宝元年,封绥建郡王,邑二千户。
二年,为宁远将军,遇害,时年十岁。
世祖诸男:徐妃生忠壮世子方等,王夫人生贞惠世子方诸,其愍怀太子方矩(本书不载所生,别有传),夏贤妃生敬皇帝。
自余诸子,并本书无传。
忠壮世子方等,字实相,世祖长子也。
母曰徐妃。
少聪敏,有俊才,善骑射,尤长巧思。
性爱林泉,特好散逸。
尝著论曰:“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耳。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箪之食,足以怡形。
生在蓬蒿,死葬沟壑,瓦棺石椁,何以异兹?
吾尝梦为鱼,因化为鸟。
当其梦也,何乐如之;及其觉也,何忧斯类;良由吾之不及鱼鸟者,远矣。
故鱼鸟飞浮,任其志性;吾之进退,恒存掌握。
举手惧触,摇足恐堕。
若使吾终得与鱼鸟同游,则去人间如脱屣耳。
初,徐妃以嫉妒失宠,方等意不自安。
世祖闻之,又恶方等,方等益惧,故述论以申其志焉。
会高祖欲见诸王长子,世祖遣方等入侍,方等欣然升舟,冀免忧辱。
行至繇水,值侯景乱,世祖召之,方等启曰:“昔申生不爱其死,方等岂顾其生?”
世祖省书叹息,知无还意,乃配步骑一万,使援京都。
贼每来攻,方等必身当矢石。
宫城陷,方等归荆州,收集士马,甚得众和,世祖始叹其能。
方等又劝修筑城栅,以备不虞。
既成,楼雉相望,周回七十余里。
世祖观之甚悦,入谓徐妃曰:“若更有一子如此,吾复何忧!”
徐妃不答,垂泣而退。
世祖忿之,因疏其秽行,榜于大阁。
方等入见,益以自危。
时河东王为湘州刺史,不受督府之令,方等乃乞征之,世祖许焉。
拜为都督,令帅精卒二万南讨。
方等临行,谓所亲曰:“吾此段出征,必死无二;死而获所,吾岂爱生。”
及至麻溪,河东王率军逆战,方等击之,军败,遂溺死,时年二十二。
世祖闻之,不以为戚。
后追思其才,赠侍中、中军将军、扬州刺史,谥曰忠壮世子,并为招魂以哀之。
方等注范晔《后汉书》,未就;所撰《三十国春秋》及《静住子》,行于世。
贞惠世子方诸,字智相,世祖第二子。
母王夫人。
幼聪警博学,明《老》、《易》,善谈玄,风采清越,辞辩锋生,特为世祖所爱,母王氏又有宠。
及方等败没,世祖谓之曰:“不有所废,其何以兴。”
因拜为中抚军以自副,又出为郢州刺史,镇江夏,以鲍泉为行事,防遏下流。
时世祖遣徐文盛督众军,与侯景将任约相持未决。
方诸恃文盛在近,不恤军政,日与鲍泉蒲酒为乐。
侯景知之,乃遣其将宋子仙率轻骑数百,从间道袭之。
属风雨晦冥,子仙至,百姓奔告,方诸与鲍泉犹不信,曰:“徐文盛大军在下,虏安得来?”
始命闭门,贼骑已入,城遂陷,子仙执方诸以归。
王僧辩军至蔡洲,景遂害之。
世祖追赠侍中、大将军。谥曰贞惠世子。
史臣曰:太宗、世祖诸子,虽开土宇,运属乱离;
既拘寇贼,多殒非命。
吁!可嗟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四-译文
太宗有十一个儿子,世祖有两个儿子。孝太宗王皇后生了哀太子大器、南郡王大连,陈淑容生了浔阳王大心,左夫人生了南海王大临、安陆王大春,谢夫人生了浏阳公大雅,张夫人生了新兴王大庄,包昭华生了西阳王大钧,范夫人生了武宁王大威,褚修华生了建平王大球,陈夫人生了义安王大昕,朱夫人生了绥建王大挚。其他儿子,本书没有记载。
浔阳王大心,字仁恕。他从小聪明伶俐,擅长写文章。中大通四年,被封为当阳公,封地有一千五百户。大同元年,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郢、南、北司、定、新五州诸军事、轻车将军、郢州刺史。当时他十三岁,太宗因为他还小,担心他不懂民情,告诫他说:‘无论事情大小,都要放手去做,一点都不要放在心上。’大心虽然不亲自处理州务,但每次发言都合乎道理,大家都对他感到惊讶和佩服。七年,被征召为侍中、兼石头戍军事。太清元年,被任命为云麾将军、江州刺史。二年,侯景入侵京城。大心招募士兵,远近的人纷纷归附他,人数达到数万,与上游的军队一起支援皇宫。三年,城池被攻陷,上甲侯萧韶南逃,宣读密诏,加封散骑常侍,晋升为平南将军。大宝元年,被封为寻阳王,封地有两千户。
南海王大临,字仁宣。大同二年,被封为宁国县公,封地有一千五百户。他从小聪明,十一岁时,遭遇左夫人的丧事,哭泣得非常消瘦,以孝顺闻名。后来进入国学,明经射策甲科,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十一年,担任长兼侍中。出使为轻车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侯景作乱时,担任使持节、宣惠将军,驻扎在新亭。不久后又被召回,驻扎在端门,都督城南诸军事。当时有人建议收取外地的财物,准备用来赏赐,但大临独自说:‘东西是用来赏赐士兵的,而牛可以用来犒赏军队。’他下令取来牛,得到一千多头,城内的士兵因此得以饱餐。大宝元年,被封为南海郡王,封地有两千户。出使为使持节、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扬州刺史。又任命为安东将军、吴郡太守。当时张彪在会稽起义,吴人陆令公、颍川庾孟卿等劝大临投奔张彪。大临说:‘如果张彪成功,不需要我的力量;如果他失败了,我会为他辩护。我不能去。’二年秋,在郡中被害,时年二十五。
南郡王大连,字仁靖。他年轻时就英俊潇洒,擅长写文章,举止风流,很有巧思,精通音乐,还擅长绘画。大同二年,被封为临城县公,封地有一千五百户。七年,与南海王一起进入国学,射策甲科,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十年,高祖到硃方,大连和他的哥哥大临一起随行。高祖问:‘你们习不习骑马?’他们回答说:‘我们还没有接到诏令,不敢擅自习骑。’高祖下令每人给一匹马试骑,大连兄弟骑马往返,都表现出了骑术,高祖非常高兴,就赐给了他们所骑的马。等到他们表示感谢时,写的辞章也非常优美。高祖有一天对太宗说:‘昨天看到大临、大连,风度翩翩,足以安慰我老年的心情。’升任给事黄门侍郎,转任侍中,不久又兼管石头戍军事。太清元年,出使为使持节、轻车将军、东扬州刺史。侯景入侵京城,大连率领四万士兵前来支援。等到台城失守,援军散去,他又回到扬州。三年,会稽山贼田领聚集数千人前来攻打,大连命令中兵参军张彪击杀了他。大宝元年,被封为南郡王,封地有两千户。侯景仍然派遣他的将领赵伯超、刘神茂前来征讨,大连做好了准备等待他们。将会留异以城池响应贼军,大连弃城逃跑,到了信安,被贼军俘虏。侯景任命他为轻车将军、行扬州事,升任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大连在被贼军逼迫的情况下,一直想要逃跑,于是与贼军约定:‘军民的事情,我不参与。等我知道你的生死,就听钟声。’他想简简单单地与贼军相见,趁机逃跑,贼军也相信了他。事情还没有完成。二年秋,被杀害,时年二十五。
安陆王大春,字仁经。他从小广泛涉猎书籍。天性孝顺谨慎,身材魁梧,腰围十围。大同六年,被封为西豊县公,封地有一千五百户。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后来担任宁远将军,负责石头戍军事。侯景入侵,大春逃到京口,随邵陵王入援,在钟山战斗中被贼军俘虏。京城失守后,大宝元年,被封为安陆郡王,封地有两千户。出使为使持节、云麾将军、东扬州刺史。二年秋,被杀害,时年二十二。
浏阳公大雅,字仁风。大同九年,被封为浏阳县公,封地有一千五百户。他从小聪明警觉,外貌英俊,特别受到高祖的喜爱。太清三年,京城失守,贼军已经登上城墙,大雅仍然命令左右抵抗,贼军越来越多,他于是自己从城墙上吊下来。因为愤怒和悲伤,他生病了,去世,时年十七。
新兴王大庄,字仁礼。大同九年,被封为高唐县公,封地有一千五百户。大宝元年,被封为新兴郡王,封地有两千户。出使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宣毅将军、南徐州刺史。二年秋,被杀害,时年十八。
西阳王大钧,字仁辅。性格沉稳厚重,不轻浮戏弄人。七岁的时候,高祖曾经问他读什么书,他回答说‘学习《诗经》’。于是高祖让他朗诵,他的声音清雅,高祖因此赐给他一卷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大宝元年,他被封为西阳郡王,封地有两千户。后来他外出担任宣惠将军、丹阳尹。第二年,他监管扬州,仍然是将军。到了秋天,他被害,当时十三岁。
武宁王大威,字仁容。风度翩翩,眉目如画。大宝元年,他被封为武宁郡王,封地有两千户。第二年,他外出担任信威将军、丹阳尹。那年秋天,他被害,当时十三岁。
建平王大球,字仁珽。大宝元年,他被封为建平郡王,封地有两千户。他性格聪明早熟。当初,侯景围攻京城时,高祖一直信仰佛教,每次发誓时都说:‘如果有众生应该承受苦难,我愿意全部替代。’当时大球只有七岁,听到后惊讶地对母亲说:‘官家都这样,我怎么能推辞?’于是他每天六次礼佛,也说:‘所有应该遭受苦难的众生,都由大球来代替。’他的早慧就是这样。第二年,他外出担任轻车将军、兼石头戍军事。那年秋天,他被害,当时十一岁。
义安王大昕,字仁朗。四岁的时候,他的母亲陈夫人去世,他就非常哀伤憔悴,看起来就像成年人一样。等到高祖去世,大昕去安慰太宗,哭泣得不能自控。左右的人看到他这样,没有不掩面哭泣的。大宝元年,他被封为义安郡王,封地有两千户。第二年,他外出担任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害,当时十一岁。
绥建王大挚,字仁瑛。从小英勇强壮,有胆量,等到京城被攻陷,他感叹说:‘大丈夫应当消灭敌人。’奶妈惊讶,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灾祸就要降临了!’大挚笑着说:‘灾祸不会因为这句话而来。’大宝元年,他被封为绥建郡王,封地有两千户。第二年,他担任宁远将军,被害,当时十岁。
世祖的诸个儿子:徐妃生忠壮世子方等,王夫人生贞惠世子方诸,愍怀太子方矩(本书没有记载他的生母,有另外的传记),夏贤妃生敬皇帝。其他儿子,本书都没有记载。
忠壮世子方等,字实相,是世祖的长子。母亲是徐妃。他小时候聪明敏捷,有出众的才华,擅长骑射,尤其擅长巧思。他喜欢山林泉石,特别喜好闲适的生活。他曾经写文章说:‘人生在世,就像白驹过隙一样。一壶酒,足以陶冶性情;一箪饭,足以养身。生在草野,死在沟壑,瓦棺石椁,又有什么不同呢?我曾经梦见自己变成鱼,又变成了鸟。在梦中,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而醒来时,有什么比这更忧虑的呢;这都是因为我比不上鱼鸟,差距太远。所以鱼鸟可以自由飞翔,任其性情;而我的一举一动,总是受制于人。举手怕触物,迈步怕跌倒。如果我能最终与鱼鸟同游,那么我离开人间就像脱鞋一样容易。’当初,徐妃因为嫉妒而失宠,方等心中不安。世祖听说了,又不喜欢方等,方等更加害怕,所以写这篇文章来表达他的志向。
正好高祖想要见各位王子的长子,世祖派方等去侍奉,方等欣然上船,希望避免忧虑和羞辱。走到繇水时,遇到侯景之乱,世祖召回他,方等启禀说:‘以前申生不爱惜生命,方等又怎会顾惜生命呢?’世祖看了信后叹息,知道他没有回来的意思,于是派给他一万步兵和骑兵,让他去支援京都。敌人每次来攻城,方等总是亲自抵挡箭石。宫城被攻陷后,方等回到荆州,收集士兵和马匹,非常得人心,世祖才开始赞叹他的能力。方等又劝说修筑城栅,以防不测。修好后,楼台和雉堞相望,周长七十多里。世祖看了很高兴,进入宫中对徐妃说:‘如果再有一个儿子像这样,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徐妃没有回答,只是哭泣着退下。世祖生气了,因此揭露了他的丑行,在宫中大阁上公布。方等进宫见到这些,更加感到不安。当时河东王担任湘州刺史,不接受督府的命令,方等于是请求征讨他,世祖同意了。任命他为都督,命令他率领两万精兵南征。方等临行前,对亲近的人说:‘我这次出征,必死无疑;如果我死了能有所成就,我又怎么会怕死呢。’到了麻溪,河东王率领军队迎战,方等攻击他,军队战败,方等溺水而死,当时二十二岁。世祖听说了,并不感到悲伤。后来想到他的才华,追赠他为侍中、中军将军、扬州刺史,谥号为忠壮世子,并为他招魂以示哀悼。
方等注释了范晔的《后汉书》,没有完成;他还撰写了《三十国春秋》和《静住子》,流传于世。
贞惠世子方诸,字智相,是世祖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王夫人。他小时候聪明警觉,博学多才,通晓《老子》、《易经》,善于谈论玄学,风度翩翩,辞锋犀利,特别受到世祖的宠爱,母亲王夫人也很受宠。等到方等战败死去,世祖对他说:‘如果不有所损失,又怎么能有所振兴。’于是任命他为中抚军以自辅佐,又外出担任郢州刺史,镇守江夏,以鲍泉为行事,防备下游。当时世祖派遣徐文盛统领各路军队,与侯景的将领任约相持不下。方诸依仗徐文盛在附近,不关心军政,每天与鲍泉饮酒作乐。侯景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派遣他的将领宋子仙率领几百轻骑兵,从小路偷袭。正逢风雨交加,宋子仙到了,百姓奔走相告,方诸和鲍泉还不相信,说:‘徐文盛的大军在下,敌人怎么可能来?’才开始命令关闭城门,但敌人的骑兵已经进入城内,城池最终被攻陷,宋子仙抓住了方诸回去。王僧辩的军队到达蔡洲,侯景于是杀害了方诸。世祖追赠他为侍中、大将军,谥号为贞惠世子。
史臣评论说:太宗、世祖的诸个儿子,虽然开拓了土地,但命运却遭遇了乱世和离乱;既然被敌人所拘,又多因非命而死去。唉!真是可悲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四-注解
太宗:指梁武帝萧衍的儿子萧纲,即后来的梁简文帝。
世祖:指南齐的第三位皇帝萧赜,他的庙号是世祖。
王皇后:指太宗萧宝卷的正室皇后。
哀太子大器:指太宗萧宝卷的儿子,太子。
南郡王大连:指太宗萧宝卷的儿子,封为南郡王。
陈淑容:指太宗萧宝卷的妃子,陈淑容。
左夫人:指太宗萧宝卷的妃子,左夫人。
谢夫人:指太宗萧宝卷的妃子,谢夫人。
张夫人:指太宗萧宝卷的妃子,张夫人。
包昭华:指太宗萧宝卷的妃子,包昭华。
范夫人:指太宗萧宝卷的妃子,范夫人。
褚修华:指太宗萧宝卷的妃子,褚修华。
陈夫人:指太宗萧宝卷的妃子,陈夫人。
硃夫人:指太宗萧宝卷的妃子,硃夫人。
使持节:古代官职名称,指持节使者,代表皇帝行使职权。
都督:古代军事职务,负责统领一定地区的军事。
轻车将军:古代官职,负责轻车兵的将领。
郢州刺史:郢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侯景:南北朝时期的叛将,曾一度控制梁朝的都城。
云麾将军:古代军职,掌管军队的旗帜。
江州刺史:江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侯景寇京邑:侯景侵犯京师。
历阳太守庄铁:历阳郡的地方行政长官庄铁。
豫章内史:豫章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鄱阳王范:鄱阳郡的郡王。
栅口:地名。
豫章: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
湓城:地名。
建州:地名。
宣密诏:皇帝的秘密诏书。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为皇帝近臣,参与机密。
平南将军:古代军职,负责平定南方。
寻阳王:封号,指封地为寻阳的郡王。
历阳:地名,今安徽省和县。
宁国县公:封号,指封地为宁国的县公。
国学: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
中书侍郎: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官员。
给事黄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长兼侍中:兼任侍中。
琅邪: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山东东部。
彭城: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徐州。
会稽:地名,今浙江省绍兴市。
吴郡:地名,今江苏省苏州市。
钟山:地名,今南京市东郊。
台城:古代皇宫所在地。
会稽山贼田领:会稽郡的山贼田领。
信安:地名。
宁远将军:古代军职,负责边防。
西豊县公:封号,指封地为西豊的县公。
东扬州刺史:东扬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宣毅将军:古代军职,负责宣抚和军事。
高唐县公:封号,指封地为高唐的县公。
南徐州刺史:南徐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高祖: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
启谢:古代官场中向上级表示谢意的文书。
西阳王大钧:西阳王大钧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一个宗室,字仁辅,性格厚重,不轻浮。七岁时,因为回答高祖关于读书的问题而得到高祖的赏识。
学《诗》:指学习《诗经》,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讽诵:指背诵诗文。
大宝元年:梁武帝萧衍的年号,指公元550年。
封:古代帝王或贵族授予某人爵位或官职。
邑:古代对封地的称呼。
宣惠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宣抚和军事。
丹阳尹:古代官职,负责丹阳郡(今南京地区)的行政。
监:监督、管理。
扬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长江下游。
遇害:遭受杀害。
武宁王大威:武宁王大威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一个宗室,字仁容,以美貌和才华著称。
美风仪:指外貌美丽,风度翩翩。
眉目如画:形容人的眉毛和眼睛非常漂亮,如同画中人物。
建平王大球:建平王大球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一个宗室,字仁珽,以早慧著称。
释教:指佛教。
誓愿:发誓的愿望。
恒云:常常说。
衍身代当:用自己的身体代替众生承受苦难。
礼佛:向佛像行礼,表示对佛的尊敬。
石头戍军事:石头城是南京的一个著名城塞,此处指石头城的军事防御。
义安王大昕:义安王大昕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一个宗室,字仁朗,以早逝著称。
奉慰:表示慰问。
信威将军:古代官职,负责信威地区的军事。
绥建王大挚:绥建王大挚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一个宗室,字仁瑛,以勇敢著称。
雄壮:强壮有力。
胆气:勇气。
灭虏:消灭敌人。
奶媪:奶妈。
河东王:指梁朝的一个宗室,担任湘州刺史。
繇水: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
步骑:步兵和骑兵。
宫城陷:皇宫被攻陷。
荆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西部。
士马:士兵和马匹。
和:和睦,团结。
城栅:城墙和栅栏。
大阁:高大的阁楼。
河东王为湘州刺史:指河东王担任湘州刺史。
督府之令:指监督府的命令。
行事:代理职务。
鲍泉:梁朝的一个将领。
下流:河流的下游地区。
间道:小路,偏僻的道路。
属风雨晦冥:恰逢风雨交加,天色昏暗。
宋子仙:侯景的手下将领。
蔡洲:古代地名,位于长江中。
史臣:古代负责撰写史书的官员。
运属乱离:命运多舛,处于乱世之中。
拘寇贼:被敌人所拘。
殒非命:非正常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四-评注
西阳王大钧,字仁辅。性厚重,不妄戏弄。
此句描绘了西阳王大钧的性格特点,厚重、稳重,不轻浮,不随意戏弄他人,体现了其品德的高尚。
年七岁,高祖尝问读何书,对曰 “学《诗》”。因命讽诵,音韵清雅,高祖因赐王羲之书一卷。
此句通过西阳王大钧年幼时对《诗经》的热爱,以及高祖对他的赏识和赐予,展现了其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大宝元年,封西阳郡王,邑二千户。出为宣惠将军、丹阳尹。
此句说明了西阳王大钧的官职晋升,封王封邑,以及担任的官职,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二年,监扬州,将军如故。至秋遇害,时年十三。
此句讲述了西阳王大钧不幸的结局,年轻时就遭遇不幸,令人感叹。
武宁王大威,字仁容。美风仪,眉目如画。
此句描绘了武宁王大威的容貌,风度翩翩,眉目俊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大宝元年,封武宁郡王,邑二千户。二年,出为信威将军、丹阳尹。
此句说明了武宁王大威的官职晋升,与西阳王大钧类似,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其年秋,遇害,时年十三。
此句再次强调了武宁王大威年轻时的不幸遭遇。
建平王大球,字仁珽。
此句介绍了建平王大球的字号,为后文对其性格和事迹的描述做铺垫。
大宝元年,封建平郡王,邑二千户。
此句说明了建平王大球的官职晋升,与前面两位王公类似。
性明慧夙成。
此句强调了建平王大球的聪明才智,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
初,侯景围京城,高祖素归心释教,每发誓愿,恒云:“若有众生应受诸苦,悉衍身代当。”时大球年甫七岁,闻而惊谓母曰:“官家尚尔,儿安敢辞?”乃六时礼佛,亦云:“凡有众生应获苦报,悉大球代受。”
此段描述了建平王大球年幼时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他愿意为众生承受苦难的精神,体现了他的慈悲之心。
其早慧如此。
此句总结了建平王大球的早慧,强调了他的聪明才智。
二年,出为轻车将军、兼石头戍军事。
此句说明了建平王大球的官职晋升,继续展现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其年秋,遇害,时年十一。
此句再次强调了建平王大球年轻时的不幸遭遇。
义安王大昕,字仁朗。
此句介绍了义安王大昕的字号,为后文对其性格和事迹的描述做铺垫。
年四岁,母陈夫人卒,便哀慕毁悴,有若成人。
此句描述了义安王大昕年幼时对母亲的孝顺,以及他成熟稳重的一面。
及高祖崩,大昕奉慰太宗,呜咽不能自胜。
此句说明了义安王大昕在高祖去世后对太宗的孝顺和哀悼之情。
左右见之,莫不掩泣。
此句反映了义安王大昕的孝道感动了周围的人。
大宝元年,封义安郡王,邑二千户。
此句说明了义安王大昕的官职晋升,与前面几位王公类似。
二年,出为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未之镇,遇害,时年十一。
此句讲述了义安王大昕不幸的结局,年轻时就遭遇不幸,令人感叹。
绥建王大挚,字仁瑛。
此句介绍了绥建王大挚的字号,为后文对其性格和事迹的描述做铺垫。
幼雄壮有胆气,及京城陷,乃叹曰:“大丈夫会当灭虏属。”奶媪惊,掩其口曰:“勿妄言,祸将及!”大挚笑曰:“祸至非由此言。”
此段描述了绥建王大挚年幼时的英勇和胆识,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大宝元年,封绥建郡王,邑二千户。
此句说明了绥建王大挚的官职晋升,与前面几位王公类似。
二年,为宁远将军,遇害,时年十岁。
此句讲述了绥建王大挚年轻时的不幸遭遇。
世祖诸男:徐妃生忠壮世子方等,王夫人生贞惠世子方诸,其愍怀太子方矩(本书不载所生,别有传),夏贤妃生敬皇帝。
此段介绍了世祖的几位儿子,以及他们的母亲和封号,反映了世祖家族的繁衍和家族成员的官职。
忠壮世子方等,字实相,世祖长子也。
此句介绍了忠壮世子方等的字号和身份,为后文对其性格和事迹的描述做铺垫。
母曰徐妃。
此句说明了忠壮世子方等的母亲是徐妃。
少聪敏,有俊才,善骑射,尤长巧思。
此句描述了忠壮世子方等的聪明才智和武艺,以及他在工艺方面的特长。
性爱林泉,特好散逸。
此句说明了忠壮世子方等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以及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尝著论曰:“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耳。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箪之食,足以怡形。生在蓬蒿,死葬沟壑,瓦棺石椁,何以异兹?吾尝梦为鱼,因化为鸟。当其梦也,何乐如之;及其觉也,何忧斯类;良由吾之不及鱼鸟者,远矣。故鱼鸟飞浮,任其志性;吾之进退,恒存掌握。举手惧触,摇足恐堕。若使吾终得与鱼鸟同游,则去人间如脱屣耳。”
此段描述了忠壮世子方等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超脱的追求。
初,徐妃以嫉妒失宠,方等意不自安。
此句说明了忠壮世子方等因母亲徐妃失宠而感到不安。
世祖闻之,又恶方等,方等益惧,故述论以申其志焉。
此段描述了世祖对忠壮世子方等的看法,以及他通过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会高祖欲见诸王长子,世祖遣方等入侍,方等欣然升舟,冀免忧辱。
此句说明了忠壮世子方等被派遣入侍,以及他对此事的积极态度。
行至繇水,值侯景乱,世祖召之,方等启曰:“昔申生不爱其死,方等岂顾其生?”世祖省书叹息,知无还意,乃配步骑一万,使援京都。
此段描述了忠壮世子方等在侯景之乱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贼每来攻,方等必身当矢石。
此句说明了忠壮世子方等在战斗中的勇敢和坚定。
宫城陷,方等归荆州,收集士马,甚得众和,世祖始叹其能。
此段描述了忠壮世子方等在战败后回到荆州,重新组织军队,并得到了世祖的赞赏。
方等又劝修筑城栅,以备不虞。
此句说明了忠壮世子方等在军事上的远见和智慧。
既成,楼雉相望,周回七十余里。
此句描述了城栅的规模和防御能力。
世祖观之甚悦,入谓徐妃曰:“若更有一子如此,吾复何忧!”徐妃不答,垂泣而退。
此段描述了世祖对忠壮世子方等的赞赏,以及徐妃的悲伤。
世祖忿之,因疏其秽行,榜于大阁。
此句说明了世祖对徐妃的不满,以及他对忠壮世子方等的批评。
方等入见,益以自危。
此句说明了忠壮世子方等在世祖的批评下感到不安。
时河东王为湘州刺史,不受督府之令,方等乃乞征之,世祖许焉。
此段描述了忠壮世子方等在军事上的行动,以及世祖对他的支持。
拜为都督,令帅精卒二万南讨。
此句说明了忠壮世子方等被任命为都督,并率领军队南征。
方等临行,谓所亲曰:“吾此段出征,必死无二;死而获所,吾岂爱生。”
此段描述了忠壮世子方等在出征前的决心和勇气。
及至麻溪,河东王率军逆战,方等击之,军败,遂溺死,时年二十二。
此段描述了忠壮世子方等在战斗中的不幸遭遇。
世祖闻之,不以为戚。
此句说明了世祖对忠壮世子方等去世的反应。
后追思其才,赠侍中、中军将军、扬州刺史,谥曰忠壮世子,并为招魂以哀之。
此段描述了世祖对忠壮世子方等的追忆和哀悼,以及对他功绩的肯定。
方等注范晔《后汉书》,未就;所撰《三十国春秋》及《静住子》,行于世。
此段描述了忠壮世子方等的文学成就,以及他的著作。
贞惠世子方诸,字智相,世祖第二子。
此句介绍了贞惠世子方诸的字号和身份,为后文对其性格和事迹的描述做铺垫。
母王夫人。
此句说明了贞惠世子方诸的母亲是王夫人。
幼聪警博学,明《老》、 《易》,善谈玄,风采清越,辞辩锋生,特为世祖所爱,母王氏又有宠。
此段描述了贞惠世子方诸的聪明才智和文学素养,以及他在世祖和王夫人心中的地位。
及方等败没,世祖谓之曰:“不有所废,其何以兴。”因拜为中抚军以自副,又出为郢州刺史,镇江夏,以鲍泉为行事,防遏下流。
此段描述了贞惠世子方诸在方等去世后的政治行动,以及他在世祖的支持下担任的官职。
时世祖遣徐文盛督众军,与侯景将任约相持未决。
此段描述了贞惠世子方诸在军事上的行动,以及他与徐文盛的合作。
方诸恃文盛在近,不恤军政,日与鲍泉蒲酒为乐。
此段描述了贞惠世子方诸在军事上的疏忽,以及他与鲍泉的玩乐。
侯景知之,乃遣其将宋子仙率轻骑数百,从间道袭之。
此段描述了侯景对贞惠世子方诸的袭击。
属风雨晦冥,子仙至,百姓奔告,方诸与鲍泉犹不信,曰:“徐文盛大军在下,虏安得来?”
此段描述了贞惠世子方诸和鲍泉对袭击的怀疑。
始命闭门,贼骑已入,城遂陷,子仙执方诸以归。
此段描述了贞惠世子方诸在袭击中的失败和被俘。
王僧辩军至蔡洲,景遂害之。
此段描述了贞惠世子方诸在被俘后的遭遇。
世祖追赠侍中、大将军。谥曰贞惠世子。
此段描述了世祖对贞惠世子方诸的追忆和哀悼,以及对他功绩的肯定。
史臣曰:太宗、世祖诸子,虽开土宇,运属乱离;既拘寇贼,多殒非命。吁!可嗟矣。
此段是史臣对太宗、世祖诸子的评价,表达了对他们不幸遭遇的感慨和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