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三

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文学和历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梁书》是他在担任南朝梁代史学家时所编写的历史著作。

年代:成书于南朝梁代(约6世纪)。

内容简要:《梁书》是南朝梁的官方历史,详细记载了梁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主要描述了梁朝的政权更替、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全书重点讲述了梁武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理政,尤其突出了梁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深刻性。沈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为后人了解梁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梁书》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三-原文

韦粲 江子一 弟子四 子五 张嵊 沈浚 柳敬礼

韦粲,字长蒨,车骑将军睿之孙,北徐州刺史放之子也。

有父风,好学仗气,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初为云麾晋安王行参军,俄署法曹,迁外兵参军,兼中兵。

时颍川庾仲容、吴郡张率,前辈知名,与粲同府,并忘年交好。

及王迁镇雍州,随 转记室,兼中兵如故。

王立为皇太子,粲迁步兵校尉,入为东宫领直,丁父忧去职。

寻起为招远将军,复为领直。

服阕,袭爵永昌县侯,除安西湘东王谘议,累迁太子 仆、左卫率,领直并如故。

粲以旧恩,任寄绸密,虽居职屡徙,常留宿卫,颇擅威 名,诞倨,不为时辈所平。

右卫硃异尝于酒席厉色谓粲曰:‘卿何得已作领军面向 人!’

中大同十一年,迁通直散骑常侍,未拜,出为持节、督衡州诸军事、安远将军、 衡州刺史。

皇太子出饯新亭,执粲手曰:‘与卿不为久别。’

太清元年,粲至州。

无几,便表解职。

二年,征为散骑常侍。

粲还至庐陵,闻侯景作逆,便简阅部下, 得精卒五千,马百匹,倍道赴援。

至豫章,奉命报云‘贼已出横江’,粲即就内史 刘孝仪共谋之。

孝仪曰:‘必期如此,当有别敕。岂可轻信单使,妄相惊动,或恐 不然。’

时孝仪置酒,粲怒,以杯抵地曰:‘贼已渡江,便逼宫阙,水陆俱断,何 暇有报;假令无敕,岂得自安?韦粲今日何情饮酒!’

即驰马出,部分将发,会江州刺史当阳公大心遣使要粲,粲乃驰往见大心曰:‘上游蕃镇,江州去京最近,殿 下情计,实宜在前;但中流任重,当须应接,不可阙镇。今直且张声势,移镇湓城, 遣偏将赐随,于事便足。’

大心然之,遣中兵柳昕帅兵二千人随粲。

粲悉留家累于江州,以轻舸就路。

至南州,粲外弟司州刺史柳仲礼亦帅步骑万余人至横江,粲即 送粮仗赡给之,并散私金帛以赏其战士。

先是,安北将军鄱阳王范亦自合肥遣西豫州刺史裴之高与其长子嗣,帅江西之 众赴京师,屯于张公洲,待上流诸军至。

是时,之高遣船渡仲礼,与合军进屯王游 苑。

粲建议推仲礼为大都督,报下流众军。

裴之高自以年位耻居其下,乃云:‘柳 节下是州将,何须我复鞭板?’

累日不决。

粲乃抗言于众曰:‘今者同赴国难,义 在除贼,所以推柳司州者,政以久捍边疆,先为侯景所惮;且士马精锐,无出其前。若论位次,柳在粲下;语其年齿,亦少于粲,直以社稷之计,不得复论。今日形势, 贵在将和;若人心不同,大事去矣。裴公朝之旧齿,年德已隆,岂应复挟私情,以 沮大计。粲请为诸君解释之。’

乃单舸至之高营,切让之曰:‘前诸将之议,豫州 意所未同,即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豫州必欲立 异,锋镝便有所归。’

之高垂泣曰:‘吾荷国恩荣,自应帅先士卒,顾恨衰老,不能效命,企望柳使君共平凶逆,谓众议已从,无俟老夫耳。若必有疑,当剖心相示。’

于是诸将定议,仲礼方得进军。

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

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 旦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

青塘当石头中路,粲虑栅垒未立,贼必争之,颇以为惮,谓仲礼曰:‘下官才非御侮,直欲以身殉国。节下善量其宜,不可 致有亏丧。’

仲礼曰:‘青塘立栅,迫近淮渚,欲以粮储船乘尽就泊之,此是大事, 非兄不可。若疑兵少,当更差军相助。’

乃使直阁将军刘叔胤师助粲,帅所部水陆 俱进。

时值昏雾,军人迷失道,比及青塘,夜已过半,垒栅至晓未合。

景登禅灵寺 门阁,望粲营未立,便率锐卒来攻。

军副王长茂劝据栅待之,粲不从,令军主郑逸逆击之,命刘叔胤以水军截其后。

叔胤畏懦不敢进,逸遂败。

贼乘胜入营,左右牵 粲避贼,粲不动,犹叱子弟力战,兵死略尽,遂见害,时年五十四。

粲子尼及三弟 助、警、构、从弟昂皆战死,亲戚死者数百人。

贼传粲首阙下,以示城内,太宗闻 之流涕曰:‘社稷所寄,惟在韦公,如何不幸,先死行阵。’

诏赠护军将军。

世祖 平侯景,追谥曰忠贞,并追赠助、警、构及尼皆中书郎,昂员外散骑常侍。

粲长子臧,字君理。

历官尚书三公郎、太子洗马、东宫领直。

侯景至,帅兵屯 西华门。

城陷,奔江州,收旧部曲,据豫章,为其部下所害。

江子一,字元贞,济阳考城人,晋散骑常侍统之七世孙也。

父法成,天监中奉 朝请。

子一少好学,有志操,以家贫阙养,因蔬食终身。

起家王国侍郎、朝请。

启 求观书秘阁,高祖许之,有敕直华林省。

其姑夫右卫将军硃异,权要当朝,休下之 日,宾客辐凑,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

稍迁尚书仪曹郎,出为遂昌、曲阿令,皆著美绩。

除通直散骑侍郎,出为戎昭将军、南津校尉。

弟子四,历尚书金部郎。

大同初,迁右丞。

兄弟性并刚烈。

子四自右丞上封事, 极言得失,高祖甚善之,诏尚书详择施行焉。

左民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 高祖厉色呵责之;子四乃趋前代炯等对,言甚激切,高祖怒呼缚之,子四据地不受, 高祖怒亦止,乃释之。

犹坐免职。

及侯景反,攻陷历阳,自横江将渡,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 董桃生家在江北,因与其党散走。

子一乃退还南洲,复收余众,步道赴京师。

贼亦 寻至,子一启太宗曰:“贼围未合,犹可出荡,若营栅一固,无所用武。”请与其 弟子四、子五帅所领百余人,开承明门挑贼。

许之。

子一乃身先士卒,抽戈独进,群贼夹攻之,从者莫敢继。

子四、子五见事急,相引赴贼,并见害。

诏曰:“故戎 昭将军、通直散骑侍郎、南津校尉江子一,前尚书右丞江子四,东宫直殿主帅子五, 祸故有闻,良以矜恻,死事加等,抑惟旧章。可赠子一给事黄门侍郎,子四中书侍 郎,子五散骑侍郎。”

侯景平,世祖又追赠子一侍中,谥义子;子四黄门侍郎,谥 毅子;子五中书侍郎,谥烈子。

子一续《黄图》及班固“九品”,并辞赋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张嵊,字四山,镇北将军稷之子也。

少方雅,有志操,能清言。

父临青州,为 土民所害,嵊感家祸,终身蔬食布衣,手不执刀刃。

州举秀才。

起家秘书郎,累迁 太子舍人、洗马、司徒左西掾、中书郎。

出为永阳内史,还除中军宣城王司马、散 骑常侍。

又出为镇南湘东王长史、寻阳太守。

中大同元年,征为太府卿,俄迁吴兴 太守。

太清二年,侯景围京城,嵊遣弟伊率郡兵数千人赴援。

三年,宫城陷,御史中 丞沈浚违难东归。

嵊往见而谓曰:“贼臣凭陵,社稷危耻,正是人臣效命之秋。今 欲收集兵力,保据贵乡。若天道无灵,忠节不展,虽复及死,诚亦无恨。”

浚曰:“鄙郡虽小,仗义拒逆,谁敢不从!”固劝嵊举义。

于是收集士卒,缮筑城垒。

时 邵陵王东奔至钱唐,闻之,遣板授嵊征东将军,加秩中二千石。

嵊曰:“朝廷危迫, 天子蒙尘,今日何情,复受荣号。”留板而已。

贼行台刘神茂攻破义兴,遣使说嵊 曰:“若早降附,当还以郡相处,复加爵赏。”

嵊命斩其使,仍遣军主王雄等帅兵 于鳢渎逆击之,破神茂,神茂退走。

侯景闻神茂败,乃遣其中军侯子鉴帅精兵二万 人,助神茂以击嵊。

嵊遣军主范智朗出郡西拒战,为神茂所败,退归。

贼骑乘胜焚 栅,栅内众军皆土崩。

嵊乃释戎服,坐于听事,贼临之以刃,终不为屈。

乃执嵊以 送景,景刑之于都市,子弟同遇害者十余人,时年六十二。

贼平,世祖追赠侍中、 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谥曰忠贞子。

沈浚,字叔源,吴兴武康人。

祖宪,齐散骑常侍,齐史有传。

浚少博学,有才 干,历山阴、吴、建康令,并有能名。

入为中书郎、尚书左丞。

侯景逼京城,迁御史中丞。

是时外援并至,侯景表请求和,诏许之。

既盟,景知城内疾疫,复怀奸计,迟疑不去。

数日,皇太子令浚诣景所,景曰:“即已向热,非复行时。十万之众, 何由可去,还欲立效朝廷,君可见为申闻。”

浚曰:“将军此论,意在得城。城内 兵粮,尚支百日。将军储积内尽,国家援军外集,十万之众,将何所资?而反设此 言,欲胁朝廷邪?”

景横刃于膝,真目叱之。

浚正色责景曰:“明公亲是人臣, 举兵向阙,圣主申恩赦过,已共结盟,口血未干,而有翻背。沈浚六十之年, 且天子之使,死生有命,岂畏逆臣之刀乎!”

不顾而出。

景曰:“是真司直也。”然密 衔之。

及破张嵊,乃求浚以害之。

柳敬礼,开府仪同三司庆远之孙。

父津,太子詹事。

敬礼与兄仲礼,皆少以勇 烈知名。

起家著作佐郎,稍迁扶风太守。

侯景渡江,敬礼率马步三千赴援。

至都,据青溪埭,与景频战,恒先登陷陈,甚著威名。

台城没,敬礼与仲礼俱见于景,景遣仲礼经略上流,留敬礼为质,以为护军。

景饯仲礼于后渚,敬礼密谓仲礼曰:“景今来会,敬礼抱之,兄拔佩刀,便可斫杀,敬礼死亦无所恨。”

仲礼壮其言, 许之。

及酒数行,敬礼目仲礼,仲礼见备卫严,不敢动,计遂不果。

会景征晋熙, 敬礼与南康王会理共谋袭其城,克期将发,建安侯萧贲知而告之,遂遇害。

史臣曰:若夫义重于生,前典垂诰,斯盖先哲之所贵也。

故孟子称:生者我所 欲,义亦我所欲,二事必不可兼得,宁舍生而取义。

至如张嵊二三子之徒,捐躯殉 节,赴死如归,英风劲气,笼罩今古,君子知梁代之有忠臣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三-译文

韦粲,字长蒨,是车骑将军韦睿的孙子,北徐州刺史韦放的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风范,喜欢学习,仗义执言,身高八尺,容貌非常伟岸。最初担任云麾将军晋安王李延年的行参军,不久后被任命为法曹,后来又升任外兵参军,并兼任中兵。当时颍川的庾仲容、吴郡的张率都是前辈知名人士,与韦粲在同一官府,并且年龄相仿,关系很好。等到李延年调任雍州镇守,韦粲随他转任记室,仍然兼任中兵。李延年被封为皇太子后,韦粲升任步兵校尉,进入东宫担任领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招远将军,继续担任领直。服丧期满后,继承爵位成为永昌县侯,被任命为安西湘东王的谘议,后来又升任太子仆、左卫率,领直的职务依旧。韦粲因为旧恩,被委以重任,虽然职务多次调动,但经常留宿卫,威名颇盛,性格骄傲,不被同辈所平。右卫将军朱异曾在酒席上严厉地对韦粲说:“你为何要摆出领军的架势面对人!”

中大通十一年,韦粲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但未正式受职,后来外出担任持节、督衡州诸军事、安远将军、衡州刺史。皇太子在新的亭子设宴送行,握着韦粲的手说:“与你不会久别。”太清元年,韦粲到达衡州。不久后,他就上表请求辞职。第二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散骑常侍。韦粲回到庐陵,听说侯景叛乱,便挑选部下,得到五千精兵和一百匹马,日夜兼程赶去支援。到达豫章后,奉命报告说‘贼人已经渡过横江’,韦粲就与内史刘孝仪共同商议对策。刘孝仪说:‘如果情况确实如此,应当有别的命令。怎么能轻信单个使者,随意惊动,恐怕不是这样。’当时刘孝仪设宴,韦粲愤怒,将酒杯摔在地上说:‘贼人已经渡江,逼近皇宫,水陆交通都被切断,哪里还有时间等待报告;即使没有命令,怎么能自己安心?韦粲今天的心情哪里还有饮酒的兴致!’说完就骑马出去,开始分派将领出发,正好遇到江州刺史当阳公萧大心派人邀请韦粲,韦粲于是骑马去见萧大心,说:‘上游的藩镇,江州离京城最近,殿下的计谋,确实应该先行;但中流的重任很重,需要应对,不能缺少镇守。现在我们只需制造声势,迁移镇守到湓城,派遣偏将跟随,这样事情就足够了。’萧大心同意了他的建议,派遣中兵柳昕率领两千人跟随韦粲。韦粲将家眷留在江州,乘坐轻便船只出发。到达南州后,韦粲的外甥、司州刺史柳仲礼也率领一万多步兵和骑兵到达横江,韦粲立即送去粮食和武器资助他们,并分发私人的金银财宝以奖励战士。

在此之前,安北将军鄱阳王萧范也自合肥派遣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和他的长子裴嗣,率领江西的军队前往京城,驻扎在张公洲,等待上游的各路军队到来。当时,裴之高派遣船只渡过柳仲礼,与他们合军驻扎在王游苑。韦粲建议推举柳仲礼为大都督,报告下游的各路军队。裴之高自认为年纪和地位都不应该居于柳仲礼之下,就说:‘柳仲礼是州将,何必再让我来鞭策他?’连续几天都没有决定。韦粲于是当众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我们共同奔赴国难,义在除掉贼人,所以推举柳仲礼,正是因为他长期守卫边疆,先被侯景所畏惧;而且他的士兵精锐,没有人能超过他。如果谈论地位,柳仲礼在我之下;如果论年纪,也比我不小,只是因为国家大计,不能再讨论这些。现在的形势,关键在于将领之间的团结;如果人心不齐,大事就完了。裴公是朝廷的老臣,年纪和德行都已经很高,怎么能再私心作祟,阻碍大计。我请求为各位解释。’于是他独自乘船到裴之高的营地,严厉地责备他说:‘之前各位将领的商议,豫州的意图并不相同,国家危难,叛贼横行,臣子应当齐心协力,怎么能自相矛盾!豫州如果一定要坚持己见,锋刃和箭矢就会有所指向。’裴之高流泪说:‘我承蒙国家的恩宠,自然应该率先率领士兵,只是遗憾衰老,不能效命疆场,希望与柳使君共同平定叛乱,以为众议已经同意,不需要我这个老夫了。如果还有疑虑,我应该剖心相示。’于是各位将领达成一致意见,柳仲礼才得以进军。

到达新亭后,叛贼在中兴寺排列阵势,一直相持到晚上,各自解散回营。那天晚上,柳仲礼进入韦粲的营地,分派众军,第二天将要作战,各位将领各自据守阵地,命令韦粲驻扎在青塘。青塘位于石头城的中路,韦粲担心栅栏还没有建立,叛贼一定会争夺,因此感到害怕,对柳仲礼说:‘我的才能不足以抵御敌人,只是愿意为国家献身。请您好好考虑,不要造成损失。’柳仲礼说:‘在青塘建立栅栏,靠近淮水,想要将粮食和船只全部停泊在那里,这是大事,非你不可。如果你担心兵力不足,我会再派军支援。’于是他派遣直阁将军刘叔胤率军支援韦粲,率领水陆两军一同前进。当时正值黄昏和雾气,士兵们迷失了道路,等到到达青塘时,已经过了半夜,栅栏直到天亮还没有完成。侯景登上禅灵寺的城楼,看到韦粲的营地还没有建立,就率领精锐士兵前来攻击。军副王长茂建议据守栅栏等待敌人,但韦粲不同意,命令军主郑逸迎战,命令刘叔胤率领水军截断敌人的后路。刘叔胤胆小懦弱不敢前进,郑逸因此战败。叛贼乘胜进入营地,左右的人拉着韦粲躲避敌人,但韦粲不动,仍然大声呼喊让子弟兵奋力战斗,士兵们几乎全部战死,韦粲也被杀害,当时五十四岁。韦粲的儿子韦尼以及三个弟弟韦助、韦警、韦构,还有堂弟韦昂都战死,亲戚死者数百人。叛贼将韦粲的首级送到城下,向城内展示,太宗听后流泪说:‘国家寄予的重任,只在韦公身上,怎么这么不幸,先在战场上死去。’下诏追赠韦粲为护军将军。世祖平定侯景之乱后,追赠韦粲为忠贞,并追赠韦助、韦警、韦构和韦尼都为中书郎,韦昂为员外散骑常侍。

韦粲的长子韦臧,字君理。历任尚书三公郎、太子洗马、东宫领直。侯景到达后,韦臧率领军队驻扎在西华门。城池陷落后,他逃往江州,收拢旧部,占据豫章,却被部下所害。

江子一,字元贞,是济阳考城人,是晋朝散骑常侍江统的第七世孙。他的父亲江法成,在天监年间担任朝请。江子一自幼好学,有志向和操守,因为家境贫寒,终身素食。他最初担任王国侍郎、朝请。他请求参观秘阁藏书,高祖同意了,并下诏让他直接到华林省任职。他的姑父右卫将军朱异,是当时的权贵,休息的日子,宾客络绎不绝,但江子一从未登门拜访,他的高洁就是这样。后来他升任尚书仪曹郎,外调担任遂昌、曲阿县令,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后来他被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外调担任戎昭将军、南津校尉。

江子一的弟弟江子四,历任尚书金部郎。大同初年,升任右丞。兄弟们性格都很刚烈。江子四自右丞上封事,直言得失,高祖非常赞赏,下诏尚书详细选择实施。左民郎沈炯、少府丞顾玙曾经上奏未被批准,高祖严厉地斥责他们;江子四于是上前代替沈炯等人对答,言辞非常激烈,高祖愤怒地命令将他捆绑,江子四跪在地上不接受,高祖的愤怒也停止了,于是放了他。他最终还是因为这件事被免职。

等到侯景反叛,攻陷了历阳,准备横渡长江,子一率领舟师一千多人,在下流准备截击他,他的副手董桃生家在江北,因此和他的同党一起逃散。子一于是退回南洲,重新集结余部,步行前往京城。贼军也很快追到,子一向太宗报告说:“贼军还没有完全包围,还可以出去打击他们,如果营栅一旦稳固,就没有什么武力的作用了。”请求和他的弟弟子四、子五率领所带领的百余人,打开承明门挑逗敌人。太宗同意了。子一于是亲自冲在最前面,手持武器独自进攻,群贼夹攻他,跟随的人没有人敢继续前进。子四、子五见情况紧急,互相拉扯着冲向敌人,都被杀害。诏书说:“前戎昭将军、通直散骑侍郎、南津校尉江子一,前尚书右丞江子四,东宫直殿主帅子五,不幸遇难,实在令人悲痛,按照旧例,死事加等,特赠子一给事黄门侍郎,子四中书侍郎,子五散骑侍郎。”侯景之乱平定后,世祖又追赠子一侍中,谥号义子;子四黄门侍郎,谥号毅子;子五中书侍郎,谥号烈子。

子一续写《黄图》和班固的《九品》,并创作了数十篇辞赋文笔,流传于世。

张嵊,字四山,是镇北将军张稷的儿子。年轻时就很有风度,有志向和操守,擅长清谈。他的父亲在青州任职时被当地百姓所害,张嵊深受家祸的影响,终身吃素穿布衣,从不拿刀刃。州里举荐他为秀才。起初担任秘书郎,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洗马、司徒左西掾、中书郎。后来外出担任永阳内史,回到朝廷后担任中军宣城王司马、散骑常侍。又外出担任镇南湘东王长史、寻阳太守。中大同元年,被征召为太府卿,不久后升迁为吴兴太守。

太清二年,侯景围攻京城,张嵊派弟弟张伊率领郡兵数千人前来支援。太清三年,宫城陷落,御史中丞沈浚逃避困难返回东方。张嵊见到他后说:“贼臣横行霸道,国家危难,这正是臣子效命的时刻。现在我想集结兵力,保卫家乡。如果天道无灵,忠节不能实现,即使死去,也毫无遗憾。”沈浚说:“我的郡虽然小,但仗义反对叛逆,谁敢不服从!”他坚决劝说张嵊起兵反抗。于是张嵊收集士兵,修缮城垒。当时邵陵王逃往钱塘,听说后,派人送来符节授予张嵊征东将军的职位,并提升他的官秩为中二千石。张嵊说:“朝廷处于危机之中,天子流离失所,今天还有什么心情接受荣号。”他只是留下了符节。

贼行台刘神茂攻破义兴,派人来说服张嵊,如果早日投降,将会恢复他的郡守职位,并增加爵位和赏赐。张嵊命令斩杀使者,并派遣军主王雄等人率领军队在鳢渎迎击刘神茂,击败了他,刘神茂撤退。侯景听说刘神茂失败,派遣他的中军侯子鉴率领两万精兵协助刘神茂来攻击张嵊。张嵊派遣军主范智朗出郡西抵抗,被刘神茂击败,撤退回来。贼军的骑兵乘胜焚烧栅栏,栅栏内的军队都溃散了。张嵊于是脱下军服,坐在办公的地方,贼军用刀威胁他,但他始终不屈。最后他被捆绑着送给了侯景,侯景在市场上对他进行了刑罚,他的子弟一同遇害的有十多人,当时他六十二岁。贼军平定后,世祖追赠他为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贞子。

沈浚,字叔源,是吴兴武康人。他的祖父沈宪,是齐朝的散骑常侍,齐史有传。沈浚年轻时就博学多才,有才干,历任山阴、吴、建康令,都有能干的声誉。后来进入朝廷担任中书郎、尚书左丞。侯景逼近京城时,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当时外援已经到达,侯景上表请求和谈,朝廷下诏同意。结盟后,侯景知道城内流行疾病,又怀有奸计,犹豫不决,没有离开。几天后,皇太子命令沈浚去见侯景,侯景说:“既然已经热了,不再是出行的时候。我有十万大军,怎么可能离开,我还想为朝廷效力,你可以为我传达这个消息。”沈浚说:“将军这样的说法,意在得到城池。城内的兵粮还可以支撑一百天。将军的储备已经用尽,国家的外援军队已经集结,十万大军,将依靠什么?而你还说这些话,是想胁迫朝廷吗?”侯景将刀横放在膝盖上,瞪大眼睛斥责他。沈浚严肃地责备侯景说:“明公您是朝廷的大臣,举兵向朝廷,圣上已经宽恕了您的过错,已经结盟,血还未干,就有背叛的行为。我沈浚六十岁,而且是天子的使者,生死有命,难道会害怕逆臣的刀吗!”他不顾一切地走了出去。侯景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司直。

柳敬礼,是开府仪同三司柳庆远的孙子。他的父亲柳津,是太子詹事。柳敬礼和他的哥哥柳仲礼,都因勇猛而闻名。起初担任著作佐郎,后来逐渐升迁为扶风太守。侯景渡过长江后,柳敬礼率领马步三千人前来支援。到达都城后,占据青溪埭,与侯景频繁交战,经常率先冲锋陷阵,威名远扬。台城陷落后,柳敬礼和柳仲礼一同见到侯景,侯景派遣柳仲礼经营上游地区,留下柳敬礼作为人质,担任护军。侯景在后渚为柳仲礼饯行,柳敬礼秘密地对柳仲礼说:“侯景现在来会见我们,我抱住他,哥哥抽出佩刀,就可以杀了他,我即使死了也毫无遗憾。”柳仲礼认为他说得有气魄,同意了他的计划。等到酒过数巡,柳敬礼用眼神示意柳仲礼,但柳仲礼看到保卫严密,不敢动手,计划最终没有实施。正好侯景征讨晋熙,柳敬礼和南康王会理共同策划袭击晋熙城,约定了出发时间,但建安侯萧贲得知后告发了他们,结果遭到杀害。

史臣评论说:如果正义比生命更重要,这是古代的经典所记载的,这也是先哲所重视的。因此孟子说: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生命而追求正义。至于张嵊和他的兄弟们,他们捐躯殉节,视死如归,英勇的风范和坚定的气节,照耀着古今,君子知道梁朝有忠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三-注解

韦粲:韦粲,字长蒨,是车骑将军韦睿的孙子,北徐州刺史韦放的之子。他在南朝梁时期是一位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

江子一:江子一,字元贞,是济阳考城人,晋朝散骑常侍江统的第七世孙。他在南朝梁时期是一位有学问和道德的人。

弟子四:弟子四,是江子一的弟弟,他在南朝梁时期担任过尚书金部郎等职务。

子五:子五,韦粲的儿子,具体事迹未提及。

张嵊:张嵊,具体事迹未提及。

沈浚:沈浚,具体事迹未提及。

柳敬礼:柳敬礼,具体事迹未提及。

云麾将军:云麾将军是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指挥一支军队。

晋安王:晋安王是南朝梁时期的王爵,此处指萧纲,他是梁武帝的第三子。

雍州:雍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部。

皇太子:皇太子指的是梁朝的太子。

步兵校尉:步兵校尉是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步兵的指挥。

东宫领直:东宫领直是东宫(皇帝的居所)的侍卫官,负责宫廷的安全。

丁父忧:丁父忧是指因为父亲去世而守丧。

招远将军:招远将军是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边疆的防御。

安西湘东王:安西湘东王是南朝梁时期的王爵,此处指萧绎。

太子仆:太子仆是太子的辅助官员,负责太子的日常事务。

左卫率:左卫率是宫廷的卫队指挥官。

持节:持节是古代官员的权力象征,代表皇帝的命令。

衡州:衡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安远将军:安远将军是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边疆的防御。

衡州刺史:衡州刺史是衡州的行政长官。

太清:太清是南朝梁的年号,指的是公元547年至550年。

豫章:豫章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

横江:横江是长江的一段,位于安徽省和县附近,是长江上的一个重要渡口。

大都督:大都督是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指挥多个军区的军队。

安北将军:安北将军是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北方边疆的防御。

鄱阳王范:鄱阳王范是南朝梁时期的王爵,此处指萧纶。

西豫州刺史:西豫州刺史是西豫州的行政长官。

裴之高:裴之高是南朝梁时期的将领。

张公洲:张公洲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屿。

王游苑:王游苑是古代园林,此处可能指某个军事要地。

禅灵寺:禅灵寺是古代的寺庙。

护军将军:护军将军是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军队的后勤供应。

中书郎:中书郎是古代的官职,属于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草拟和审查诏令。

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是古代官员的职位,负责皇帝的顾问。

尚书三公郎:尚书三公郎是尚书省的官员,负责处理政务。

太子洗马:太子洗马是太子的辅助官员,负责太子的教育。

华林省:华林省是古代的官署,负责宫廷的图书。

尚书仪曹郎:尚书仪曹郎是尚书省的官员,负责礼仪事务。

遂昌:遂昌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曲阿:曲阿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戎昭将军:戎昭将军是古代的军职,此处指江子一的军职。

南津校尉:南津校尉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南津(即长江的南岸)。

左民郎:左民郎是尚书省的官员,负责户籍管理。

少府丞:少府丞是少府的辅助官员,负责宫廷的财政。

封事:封事是古代官员向皇帝呈递的密封奏章。

激切:激切是指言辞激烈而直接。

侯景反:侯景反指的是南北朝时期侯景发动的叛乱。侯景是东魏的将领,后来投靠梁朝,但因不满梁朝的待遇,发动叛乱,攻陷了多个城池。

历阳:历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和县,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城池。

子一:子一指的是江子一,南朝梁的将领,在此文中为侯景叛乱中的梁朝将领。

舟师:舟师指的是水军,即以船为载体的军队。

江北:江北指的是长江以北的地区。

党:党在此指党羽,即追随者。

南洲:南洲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京师:京师指的是古代的都城,此处指梁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

太宗:太宗指的是梁朝的第二位皇帝萧纲。

承明门:承明门是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的城门,此处代指建康的城门。

戈:戈是一种古代兵器,长柄,前端有横刃。

群贼:群贼指的是叛军。

通直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是古代的官职,属于宫廷中的文学侍从官。

尚书右丞:尚书右丞是古代的官职,属于尚书省的官员,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给事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是古代的官职,属于宫廷中的侍从官。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古代的官职,属于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草拟和审查诏令。

散骑侍郎:散骑侍郎是古代的官职,属于宫廷中的文学侍从官。

谥:谥是古代对已故官员或贵族给予的尊称,用以表彰其生前的功绩或品德。

《黄图》:《黄图》是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

班固:班固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

九品:九品是古代官员的品级制度,分为九等,从一品至九品。

辞赋:辞赋是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辞和赋两种,以抒情、议论为主。

文笔:文笔指文学和书法。

镇北将军:镇北将军是古代的军职,负责镇守北方边疆。

稷:稷是古代的一个姓氏。

秀才:秀才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资格,相当于现代的高考。

秘书郎:秘书郎是古代的官职,属于秘书省的官员,负责管理图书档案。

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是古代的官职,属于太子的属官,负责处理太子日常事务。

洗马:洗马是古代的官职,属于太子的属官,负责太子的出行。

司徒左西掾:司徒左西掾是古代的官职,属于司徒府的官员,负责司徒的日常事务。

永阳内史:永阳内史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永阳(今湖南省永州市)。

中军宣城王司马:中军宣城王司马是古代的官职,负责中军的军事事务。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古代的官职,属于宫廷中的侍从官。

镇南湘东王长史:镇南湘东王长史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镇南湘东王的事务。

寻阳太守:寻阳太守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市)。

太府卿:太府卿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

吴兴太守:吴兴太守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侯景围京城:侯景围京城指的是侯景叛乱期间,侯景围攻梁朝的都城建康。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古代的官职,属于御史台的官员,负责监察百官。

社稷:社稷是古代对国家和国家的象征,此处指国家。

钱唐:钱唐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义兴:义兴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宜兴市。

刘神茂:刘神茂是侯景叛乱中的将领。

鳢渎:鳢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

板:板在此指官印。

征东将军:征东将军是古代的军职,负责征讨东方的敌人。

秩中二千石:秩中二千石是古代官员的俸禄等级,表示官职的级别。

中大同元年:中大同元年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年号。

宫城陷:宫城陷指的是皇宫被攻陷。

山阴:山阴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

建康令:建康令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建康(今南京)。

尚书左丞:尚书左丞是古代的官职,属于尚书省的官员,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侯景逼京城:侯景逼京城指的是侯景叛乱期间,侯景逼近梁朝的都城建康。

表请求和:表请求和指的是侯景向朝廷提出求和的请求。

申恩赦过:申恩赦过指的是皇帝宣布恩典,赦免犯人的罪行。

结盟:结盟指的是双方达成协议,建立友好关系。

口血未干:口血未干是指盟约刚刚签订,比喻事情刚刚开始,还没有完成。

翻背:翻背是指违背盟约,背叛对方。

司直:司直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监察官吏的行为。

人臣:人臣指的是臣子,即国家的官员。

向阙:向阙指的是朝见皇帝。

申闻:申闻指的是报告情况。

仗义拒逆:仗义拒逆指的是坚持正义,抵抗逆贼。

贵乡:贵乡指的是家乡。

板授:板授指的是用官印授予官职。

行台:行台是古代的官职,负责巡视地方。

中军:中军指的是军队的主力。

晋熙:晋熙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铜陵市。

会理:会理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会理市。

建安侯萧贲:建安侯萧贲是梁朝的宗室,被封为建安侯。

先哲:先哲指的是古代的贤人。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圣主:圣主指的是贤明的君主。

梁代:梁代指的是南朝梁,是南北朝时期的朝代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三-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侯景之乱期间,几位忠臣义士在逆境中坚守节操,宁死不屈的故事。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及侯景反,攻陷历阳,自横江将渡,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 董桃生家在江北,因与其党散走。

赏析:此句描绘了侯景叛乱,攻陷历阳,企图渡江的场景。江子一率领舟师千人,在下流设伏,意图阻止侯景。副将董桃生因家在江北,与同党散走,展现了当时乱世中人们的生存智慧和对家国的忠诚。

子一乃退还南洲,复收余众,步道赴京师。

赏析:江子一在遭遇失败后,没有气馁,而是返回南洲,重新聚集余部,步行前往京师,表现了他的坚毅和忠诚。

贼亦寻至,子一启太宗曰:“贼围未合,犹可出荡,若营栅一固,无所用武。”请与其 弟子四、子五帅所领百余人,开承明门挑贼。

赏析:此句描述了江子一面对贼军的包围,仍然积极寻求破敌之策,并请求太宗允许他与弟弟四、五带领百余人,打开城门,主动出击。这体现了他的英勇和智谋。

许之。

赏析:太宗同意了江子一的请求,这一决策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子一乃身先士卒,抽戈独进,群贼夹攻之,从者莫敢继。

赏析:江子一亲自率军冲锋,勇猛异常,面对敌人的夹攻,他的随从无人敢跟从,突显了他的孤胆英雄形象。

子四、子五见事急,相引赴贼,并见害。

赏析:江子一的弟弟四、五见形势危急,毅然前往支援,最终英勇牺牲,体现了兄弟情深和忠义至上的精神。

诏曰:“故戎 昭将军、通直散骑侍郎、南津校尉江子一,前尚书右丞江子四,东宫直殿主帅子五, 祸故有闻,良以矜恻,死事加等,抑惟旧章。可赠子一给事黄门侍郎,子四中书侍 郎,子五散骑侍郎。”

赏析:朝廷对江子一兄弟的牺牲表示哀悼,并按照旧制追赠他们官职,体现了朝廷对忠臣的尊重和肯定。

侯景平,世祖又追赠子一侍中,谥义子;子四黄门侍郎,谥 毅子;子五中书侍郎,谥烈子。

赏析:侯景之乱平定后,世祖追赠江子一兄弟更高的官职和谥号,进一步彰显了他们的忠烈。

子一续《黄图》及班固“九品”,并辞赋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赏析:江子一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他的著作流传于世,为后人所传颂。

张嵊,字四山,镇北将军稷之子也。

赏析:此句介绍了张嵊的背景,他是镇北将军张稷的儿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少方雅,有志操,能清言。

赏析:张嵊年轻时风度翩翩,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善于言辞,展现了他的才情和修养。

父临青州,为 土民所害,嵊感家祸,终身蔬食布衣,手不执刀刃。

赏析:张嵊的父亲在青州任职时被当地土民所害,张嵊因此深感家国之痛,从此过着简朴的生活,不持兵器。

州举秀才。起家秘书郎,累迁 太子舍人、洗马、司徒左西掾、中书郎。

赏析:张嵊因才学出众而被州举为秀才,并逐步晋升官职,展现了他在官场上的能力和人脉。

出为永阳内史,还除中军宣城王司马、散 骑常侍。

赏析:张嵊曾担任永阳内史,后又被任命为中军宣城王司马和散骑常侍,显示了他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又出为镇南湘东王长史、寻阳太守。

赏析:张嵊在政治生涯中不断晋升,先后担任镇南湘东王长史和寻阳太守,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

中大同元年,征为太府卿,俄迁吴兴 太守。

赏析:张嵊在政治上的成就继续提升,被征召为太府卿,后又被任命为吴兴太守,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朝廷的信任。

太清二年,侯景围京城,嵊遣弟伊率郡兵数千人赴援。

赏析:太清二年,侯景围攻京城,张嵊派遣弟弟张伊率领郡兵支援,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三年,宫城陷,御史中 丞沈浚违难东归。

赏析:太清三年,宫城被攻陷,御史中丞沈浚逃离,表现了当时官场的混乱和无奈。

嵊往见而谓曰:“贼臣凭陵,社稷危耻,正是人臣效命之秋。今 欲收集兵力,保据贵乡。若天道无灵,忠节不展,虽复及死,诚亦无恨。”

赏析:张嵊在见到沈浚时,表达了他对国家危难的担忧和对忠诚的坚持,展现了他的豪迈和气节。

浚曰:“鄙郡虽小,仗义拒逆,谁敢不从!”固劝嵊举义。

赏析:沈浚对张嵊的劝告表示赞同,并坚定地支持他起兵反抗,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正义的坚持。

于是收集士卒,缮筑城垒。

赏析:张嵊在沈浚的支持下,开始组织兵力,修筑城垒,为抵抗侯景的进攻做准备。

时邵陵王东奔至钱唐,闻之,遣板授嵊征东将军,加秩中二千石。

赏析:邵陵王得知张嵊的行动后,派人授予他征东将军的职位,并提升他的官秩,显示了朝廷对张嵊的认可和支持。

嵊曰:“朝廷危迫, 天子蒙尘,今日何情,复受荣号。”留板而已。

赏析:张嵊在得知邵陵王的任命后,表示自己不愿意在朝廷危难之际接受荣誉,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忠诚。

贼行台刘神茂攻破义兴,遣使说嵊曰:“若早降附,当还以郡相处,复加爵赏。”

赏析:刘神茂攻破义兴后,派人劝说张嵊投降,并承诺给予他官职和赏赐,但张嵊坚决拒绝。

嵊命斩其使,仍遣军主王雄等帅兵 于鳢渎逆击之,破神茂,神茂退走。

赏析:张嵊下令斩杀劝降使者,并派遣王雄等将领率军反击刘神茂,最终取得胜利。

侯景闻神茂败,乃遣其中军侯子鉴帅精兵二万 人,助神茂以击嵊。

赏析:侯景得知刘神茂失败后,派遣侯子鉴率领精兵支援,意图击败张嵊。

嵊遣军主范智朗出郡西拒战,为神茂所败,退归。

赏析:张嵊派遣范智朗出郡西拒战,但最终战败,不得不撤退。

贼骑乘胜焚 栅,栅内众军皆土崩。

赏析:侯景的军队乘胜追击,放火烧毁栅栏,导致栅栏内的军队溃散。

嵊乃释戎服,坐于听事,贼临之以刃,终不为屈。

赏析:张嵊在战败后,仍然保持着尊严,不屈服于敌人。

乃执嵊以 送景,景刑之于都市,子弟同遇害者十余人,时年六十二。

赏析:张嵊最终被俘,被侯景处死,他的子弟也有十余人一同遇难,展现了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贼平,世祖追赠侍中、 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贞子。

赏析:侯景之乱平定后,世祖追赠张嵊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荣誉,并赐予他忠贞子的谥号,肯定了他的忠诚和贡献。

沈浚,字叔源,吴兴武康人。

赏析:此句介绍了沈浚的背景,他是吴兴武康人,字叔源。

祖宪,齐散骑常侍,齐史有传。

赏析:沈浚的祖父沈宪是齐朝的散骑常侍,有传记记载,显示了他的家世背景。

浚少博学,有才 干,历山阴、吴、建康令,并有能名。

赏析:沈浚年轻时博学多才,历任山阴、吴、建康等地的地方官,并取得了良好的政绩。

入为中书郎、尚书左丞。

赏析:沈浚在地方官场上表现出色后,被任命为中书郎和尚书左丞,进入中央官场。

侯景逼京城,迁御史中丞。

赏析:侯景围攻京城时,沈浚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负责监察和应对战事。

是时外援并至,侯景表请求和,诏许之。

赏析:此时,外部的援军到达,侯景提出和谈请求,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既盟,景知城内疾疫,复怀奸计,迟疑不去。

赏析:侯景与朝廷达成和议后,得知城内发生疫病,又生奸计,犹豫不决。

数日,皇太子令浚诣景所,景曰:“即已向热,非复行时。十万之众, 何由可去,还欲立效朝廷,君可见为申闻。”

赏析:皇太子命令沈浚前往见侯景,侯景以天气炎热为由,拒绝离开,并试图让沈浚向朝廷传达他的意图。

浚曰:“将军此论,意在得城。城内 兵粮,尚支百日。将军储积内尽,国家援军外集,十万之众,将何所资?而反设此 言,欲胁朝廷邪?”

赏析:沈浚对侯景的言论进行了反驳,指出他的意图是夺取城池,并质疑他的诚意。

景横刃于膝,真目叱之。

赏析:侯景拔刀威胁沈浚,并怒目圆睁。

浚正色责景曰:“明公亲是人臣, 举兵向阙,圣主申恩赦过,已共结盟,口血未干,而有翻背。沈浚六十之年, 且天子之使,死生有命,岂畏逆臣之刀乎!”

赏析:沈浚严肃地指责侯景背信弃义,并表达了自己不畏死亡的决心。

不顾而出。

赏析:沈浚不顾侯景的威胁,毅然离去。

景曰:“是真司直也。”然密 衔之。

赏析:侯景称赞沈浚是真正的司直(直臣),但仍然暗中怀恨在心。

及破张嵊,乃求浚以害之。

赏析:侯景攻破张嵊后,寻找机会杀害沈浚,以报复他。

柳敬礼,开府仪同三司庆远之孙。

赏析:此句介绍了柳敬礼的背景,他是开府仪同三司柳庆远的孙子。

父津,太子詹事。

赏析:柳敬礼的父亲柳津是太子詹事,他的家世背景显赫。

敬礼与兄仲礼,皆少以勇 烈知名。

赏析:柳敬礼和他的哥哥柳仲礼都以勇猛著称。

起家著作佐郎,稍迁扶风太守。

赏析:柳敬礼开始担任著作佐郎,后逐步晋升为扶风太守。

侯景渡江,敬礼率马步三千赴援。

赏析:侯景渡江后,柳敬礼率领马步三千人前往支援。

至都,据青溪埭,与景频战,恒先登陷陈,甚著威名。

赏析:柳敬礼到达都城后,驻扎在青溪埭,与侯景频繁交战,常常冲锋陷阵,建立了赫赫战功。

台城没,敬礼与仲礼俱见于景,景遣仲礼经略上流,留敬礼为质,以为护军。

赏析:台城失守后,柳敬礼和他的哥哥柳仲礼都见到了侯景,侯景派遣柳仲礼去经略上游地区,留下柳敬礼作为人质,担任护军。

景饯仲礼于后渚,敬礼密谓仲礼曰:“景今来会,敬礼抱之,兄拔佩刀,便可斫杀,敬礼死亦无所恨。”

赏析:侯景为柳仲礼饯行时,柳敬礼密谋杀害侯景,并表示即使自己牺牲也在所不惜。

仲礼壮其言, 许之。

赏析:柳仲礼赞同柳敬礼的计划,并答应参与行动。

及酒数行,敬礼目仲礼,仲礼见备卫严,不敢动,计遂不果。

赏析:在宴会上,柳敬礼多次暗示柳仲礼行动,但柳仲礼看到侯景的警卫森严,不敢动手,计划最终未能实施。

会景征晋熙,敬礼与南康王会理共谋袭其城,克期将发,建安侯萧贲知而告之,遂遇害。

赏析:侯景征讨晋熙时,柳敬礼与南康王会理共同策划袭击晋熙城,但计划被建安侯萧贲告发,最终柳敬礼被杀害。

史臣曰:若夫义重于生,前典垂诰,斯盖先哲之所贵也。

赏析:史臣评论说,如果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这是古代圣贤所崇尚的。

故孟子称:生者我所 欲,义亦我所欲,二事必不可兼得,宁舍生而取义。

赏析:史臣引用了孟子的观点,指出生命和义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但两者不能兼得,宁愿舍弃生命而追求义。

至如张嵊二三子之徒,捐躯殉 节,赴死如归,英风劲气,笼罩今古,君子知梁代之有忠臣焉。

赏析:史臣称赞张嵊和他的兄弟们为了节操而献身,他们的英勇和坚毅精神影响至今,证明了梁朝有忠臣的存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3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