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一

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文学和历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梁书》是他在担任南朝梁代史学家时所编写的历史著作。

年代:成书于南朝梁代(约6世纪)。

内容简要:《梁书》是南朝梁的官方历史,详细记载了梁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主要描述了梁朝的政权更替、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全书重点讲述了梁武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理政,尤其突出了梁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深刻性。沈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为后人了解梁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梁书》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一-原文

王规 刘 宗懔 王承 褚翔 萧介从父兄洽 褚球 刘孺弟览遵 刘潜弟孝胜 孝威 孝先 殷芸 萧几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

祖俭,齐太尉南昌文宪公。

父骞,金紫光禄大夫 南昌安侯。

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

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 曰孝童。

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

年十二,《五经》大 义,并略能通。

既长,好学有口辩。

州举秀才,郡迎主簿。

起家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

天监十二年,改构 太极殿,功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

拜秘书丞。

历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 属、从事中郎。

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

久之,出为 新安太守,父忧去职。

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

敕与陈郡殷钧、琅 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

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 属规为酒令。

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坐, 并谓为知言。

普通初,陈庆之北伐,克复洛阳,百僚称贺,规退曰:“道家有云: 非为功难,成功难也。

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

我孤 军无援,深入寇境,威势不接,馈运难继,将是役也,为祸阶矣。

俄而王师覆没, 其识达事机多如此类。

六年,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 奏,其文又美。

高祖嘉焉,即日诏为侍中。

大通三年,迁五兵尚书,俄领步兵校尉。

中大通二年,出为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

其年,王立为皇太子,仍为吴郡太守。

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

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 密奏规云“不理郡事”。

俄征为左民尚书,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 许。

寻以本官领右军将军,未拜,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

规辞 疾不拜,于钟山宗熙寺筑室居焉。

大同二年,卒,时年四十五。

诏赠散骑常侍、光 禄大夫,赙钱二十万,布百匹。

谥曰章。

皇太子出临哭,与湘东王绎令曰:“威明 昨宵奄复殂化,甚可痛伤。

其风韵遒正,神峰标映,千里绝迹,百尺无枝。

文辩纵横,才学优赡,跌宕之情弥远,濠梁之气特多,斯实俊民也。

一尔过隙,永归长夜, 金刀掩芒,长淮绝涸。

去岁冬中,已伤刘子;今兹寒孟,复悼王生。

俱往之伤,信 非虚说。

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子褒,字子汉,七岁能属文。

外祖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 相。”

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以父忧去职。

服阕,袭封南昌侯,除武昌王文学、太子洗马,兼东宫管记,迁司徒属,秘书丞,出为安成内史。

太清中,侯景陷京城,江州刺史当阳公大心举州附贼,贼转寇南中,褒犹据郡拒守。

大宝二年,世祖命征褒赴江陵,既至,以为忠武将军、南平内史,俄迁吏部尚书、侍中。

承圣二年,迁尚书右仆射,仍参掌选事,又加侍中。

其年,迁左仆射,参掌如故。

三年,江陵陷,入于周。

褒著《幼训》,以诫诸子。

其一章云:

陶士衡曰:“昔大禹不吝尺璧而重寸阴。”

文士何不诵书,武士何不马射?若 乃玄冬修夜,硃明永日,肃其居处,崇其墙仞,门无糅杂,坐阙号呶。

以之求学, 则仲尼之门人也;以之为文,则贾生之升堂也。

古者盘盂有铭,几杖有诫,进退循 焉,俯仰观焉。

文王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立身行道,终始若一。

“造次必于是”,君子之言欤?

儒家则尊卑等差,吉凶降杀。

君南面而臣北面,天地之义也;鼎俎奇而笾豆偶, 阴阳之义也。

道家则堕支体,黜聪明,弃义绝仁,离形去智。

释氏之义,见苦断习,证灭循道,明因辨果,偶凡成圣,斯虽为教等差,而义归汲引。

吾始乎幼学,及于知命,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 志也。

初,有沛国刘、南阳宗懔与褒俱为中兴佐命,同参帷幄。

刘,字仲宝,晋丹阳尹真长七世孙也。

少方正有器局。

自国子礼生射策高第, 为宁海令,稍迁湘东王记室参军,又转中记室。

太清中,侯景乱,世祖承制上流, 书檄多委焉,亦竭力尽忠,甚蒙赏遇。

历尚书左丞、御史中丞。

承圣二年,迁 吏部尚书、国子祭酒,余如故。

宗懔,字元懔。

八世祖承,晋宜都郡守,属永嘉东徙,子孙因居江陵焉。

懔少 聪敏好学,昼夜不倦,乡里号为“童子学士”。

普通中,为湘东王府兼记室,转刑 狱,仍掌书记。

历临汝、建成、广晋等令,后又为世祖荆州别驾。

及世祖即位,以为尚书郎,封信安县侯,邑一千户。

累迁吏部郎中、五兵尚书、吏部尚书。

承圣三年,江陵没,与俱入于周。

王承,字安期,仆射暕子。

七岁通《周易》,选补国子生。

年十五,射策高第, 除秘书郎。

历太子舍人、南康王文学、邵陵王友、太子中舍人。

以父忧去职。

服阕, 复为中舍人,累迁中书黄门侍郎,兼国子博士。

时膏腴贵游,咸以文学相尚,罕以 经术为业,惟承独好之,发言吐论,造次儒者。

在学训诸生,述《礼》、《易》义。

中大通五年,迁长兼侍中,俄转国子祭酒。

承祖俭及父暕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 前代未之有也,当世以为荣。

久之,出为戎昭将军、东阳太守。

为政宽惠,吏民悦之。

视事未期,卒于郡,时年四十一。

谥曰章子。

承性简贵有风格。

时右卫硃异当朝用事,每休下,车马常填门。

时有魏郡申英 好危言高论,以忤权右,常指异门曰:‘此中辐辏,皆以利往。能不至者,惟有大 小王东阳。’

小东阳,即承弟稚也。

当时惟承兄弟及褚翔不至异门,时以此称之。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

曾祖渊,齐太宰文简公,佐命齐室。

祖蓁,太常 穆子。

父向,字景政。

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

既 长,淹雅有器量。

高祖践阼,选补国子生。

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

出为安成内史。

还除太子洗马、中舍人,累迁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 王长史。

顷之,入为长兼侍中。

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 焉。

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

三年,卒官。

外兄谢举为制墓铭, 其略曰:‘弘治推华,子嵩惭量;酒归月下,风清琴上。’

论者以为拟得其人。

翔初为国子生,举高第。

丁父忧。

服阕,除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宣城王主 簿。

中大通五年,高祖宴群臣乐游苑,别诏翔与王训为二十韵诗,限三刻成。

翔于 坐立奏,高祖异焉,即日转宣城王文学,俄迁为友。

时宣城友、文学加它王二等, 故以翔超为之,时论美焉。

出为义兴太守。

翔在政洁已,省繁苛,去浮费,百姓安之。

郡之西亭有古树,积年枯死;翔至郡,忽更生枝叶,百姓咸以为善政所感。

及 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

寻征为吏部郎,去郡,百姓无老少追送出境,涕泣 拜辞。

翔居小选公清,不为请属易意,号为平允。

俄迁侍中,顷之转散骑常侍,领羽林监,侍东宫。

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未期,以公事免。

俄复为散骑常侍,侍东宫。

太清二年,迁守吏部尚书。

其年冬,侯景围宫城,翔于围内丁母忧,以毁卒,时年 四十四。

诏赠本官。

翔少有孝性。

为侍中时,母疾笃,请沙门祈福。

中夜忽见户外 有异光,又闻空中弹指,及晓,疾遂愈。

咸以翔精诚所致焉。

萧介,字茂镜,兰陵人也。

祖思话,宋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

父惠茜,齐 左民尚书。

介少颖悟,有器识,博涉经史,兼善属文。

齐永元末,释褐著作佐郎。

天监六年,除太子舍人。

八年,迁尚书金部郎。

十二年,转主客郎。

出为吴令,甚 著声绩。

湘东王闻介名,思共游处,表请之。

普通三年,乃以介为湘东王谘议参军。

大通二年,除给事黄门侍郎。

大同二年,武陵王为扬州刺史,以介为府长史,在职 清白,为朝廷所称。

高祖谓何敬容曰:‘萧介甚贫,可处以一郡。’

敬容未对,高 祖曰:‘始兴郡顷无良守,岭上民颇不安,可以介为之。’

由是出为始兴太守。

介 至任,宣布威德,境内肃清。

七年,征为少府卿,寻加散骑常侍。

会侍中阙,选司举王筠等四人,并不称旨,高祖曰:‘我门中久无此职,宜用萧介为之。’

介博物 强识,应对左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之。

迁都官尚书,每军国大事,必先询访于 介焉。

高祖谓硃异曰:‘端右之材也。’

中大同二年,辞疾致事,高祖优诏不许。

终不肯起,乃遣谒者仆射魏祥就拜光禄大夫。

太清中,侯景于涡阳败走,入寿阳。

高祖敕防主韦默纳之,介闻而上表谏曰:

臣抱患私门,窃闻侯景以涡阳败绩,只马归命,陛下不悔前祸,复敕容纳。

臣闻凶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恶一也。

昔吕布杀丁原以事董卓,终诛董而为贼;刘牢反 王恭以归晋,还背晋以构妖。

何者?狼子野心,终无驯狎之性;养虎之喻,必见饥 噬之祸。

侯景兽心之种,鸣镝之类。

以凶狡之才,荷高欢翼长之遇,位忝台司,任 居方伯;然而高欢坟土未干,即还反噬。

逆力不逮,乃复逃死关西;宇文不容,故 复投身于我。

陛下前者所以不逆细流,正欲以属国降胡以讨匈奴,冀获一战之效耳。

今既亡师失地,直是境上之匹夫。

陛下爱匹夫而弃与国之好,臣窃不取也。

若国家犹待其更鸣之晨,岁暮之效,臣窃惟侯景必非岁暮之臣。

弃乡国如脱屣,背君亲如 遗芥,岂知远慕圣德,为江淮之纯臣!

事迹显然,无可致惑。

一隅尚其如此,触类 何可具陈?

臣朽老疾侵,不应辄干朝政。

但楚囊将死,有城郢之忠;卫鱼临亡,亦有尸谏之节。

臣忝为宗室遗老,敢忘刘向之心?

伏愿天慈,少思危苦之语。

高祖省表叹息,卒不能用。

介性高简,少交游,惟与族兄琛、从兄眎素及洽、从弟淑等文酒赏会,时人以比谢氏乌衣之游。

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介染翰便成,文无加点。

高祖两美之曰:‘臧盾之饮,萧介之文,即席之美也。’年七十三,卒于家。

第三子允,初以兼散骑常侍聘魏,还为太子中庶子,后至光禄大夫。

洽,字宏称,介从父兄也。父惠基,齐吏部尚书,有重名前世。

洽幼敏寤,年七岁,诵《楚辞》略上口。及长,好学博涉,亦善属文。

齐永明中,为国子生,举明经。起家著作佐郎,迁西中郎外兵参军。

天监初,为前军鄱阳王主簿、尚书囗部郎,迁太子中舍人。

出为南徐州治中,既近畿重镇,史数千人,前后居之者皆致巨富。

洽为之,清身率职,馈遗一无所受,妻子不免饥寒。

还除司空从事中郎,为建安内史,坐事免。

久之,起为护军长史、北中郎谘议参军,迁太府卿、司徒临川王司马。

普通初,拜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以公事免。

顷之,为通直散骑常侍。

洽少有才思,高祖令制同泰、大爱敬二寺刹下铭,其文甚美。

二年,迁散骑常侍。

出为招远将军、临海太守。

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

还拜司徒左长史,又敕撰《当涂堰碑》,辞亦赡丽。

六年,卒官,时年五十五。

有诏出举哀,赙钱二万,布五十匹。

集二十卷,行于世。

褚球,字仲宝,河南阳翟人。

高祖叔度,宋征虏将军、雍州刺史;祖暧,太宰外兵参军;父缋,太子舍人;并尚宋公主。

球少孤贫,笃志好学,有才思。

宋建平王景素,元徽中诛灭,惟有一女得存。

其故吏何昌珝、王思远闻球清立,以此女妻之,因为之延誉。

仕齐,起家征虏行参军,俄署法曹,迁右军曲江公主簿。

出为溧阳令,在县清白,资公俸而已。

除平西主簿。

天监初,迁太子洗马、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

出为建康令,母忧去职,以本官起之,固辞不拜。

服阕,除北中郎谘议参军,俄迁中书郎,复兼中书通事舍人。

除云骑将军,累兼廷尉、光禄卿,舍人如故。

迁御史中丞。

球性公强,无所屈挠,在宪司甚称职。

普通四年,出为北中郎长史、南兰陵太守;入为通直散骑常侍,领羽林监。

七年,迁太府卿,顷之,迁都官尚书。

中大同中,出为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以疾不赴职。

改授光禄大夫,未拜,复为太府卿,领步兵校尉。

俄迁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领著作。

迁司徒左长史,常侍、著作如故。

自魏孙礼、晋荀组以后,台佐加貂,始有球也。

寻出为贞威将军轻车河东王长史、南兰陵太守;入为散骑常侍,领步兵。

寻表致仕,诏不许。

俄复拜光禄大夫,加给事中。

卒官,时年七十。

刘孺,字孝稚,彭城安上里人也。

祖勔,宋司空忠昭公。

父悛,齐太常敬子。

孺幼聪敏,七岁能属文。

年十四,居父丧,毁瘠骨立,宗党咸异之。

服阕,叔父瑱为义兴郡,携以之官,常置坐侧,谓宾客曰:‘此儿吾家之明珠也。’

既长,美风采,性通和,虽家人不见其喜愠。

本州召迎主簿。

起家中军法曹行参军。

时镇军沈约闻其名,引为主簿,常与游宴赋诗,大为约所嗟赏。

累迁太子舍人、中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

出为太末令,在县有清绩。

还除晋安王友,转太子中舍人。

孺少好文章,性又敏速,尝于御坐为《李赋》,受诏便成,文不加点,高祖甚称赏之。

后侍宴寿光殿,诏群臣赋诗,时孺与张率并醉,未及成,高祖取孺手板题戏之曰:‘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其见亲爱如此。

转中书郎,兼中书通事舍人。

顷之迁太子家令,余如故。

出为宣惠晋安王长史,领丹阳尹丞。

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

出为轻车湘东王长史,领会稽郡丞,公事免。

顷之,起为王府记室散骑侍郎,兼光禄卿。

累迁少府卿、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号为称职。

大通二年,迁散骑常侍。

三年,迁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

中大通四年,出为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贞威将军。

五年,为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未拜,改为都官尚书,领右军将军。

大同五年,守吏部尚书。

其年,出为明威将军、晋陵太守。

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

七年,入为侍中,领右军。

其年,复为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

居丧未期,以毁卒,时年五十九。

谥曰孝子。

孺少与从兄苞、孝绰齐名。

苞早卒,孝绰数坐免黜,位并不高,惟孺贵显。

有文集二十卷。

子刍,著作郎,早卒。

孺二弟:览、遵。

览,字孝智,十六通《老》、《易》。

历官中书郎,以所生母忧,庐于墓。

再期,口不尝盐酪,冬止著单布。

家人患其不胜丧,中夜窃置炭于床下,览因暖气得睡,既觉知之,号恸欧血。

高祖闻其有至性,数省视之。

服阕,除尚书左丞。

性聪敏,尚书令史七百人,一见并记名姓。

当官清正,无所私。

姊夫御史中丞褚湮、从兄吏部郎孝绰,在职颇通赃货,览劾奏,并免官。

孝绰怨之,尝谓人曰:‘犬啮行路,览噬家人。’

出为始兴内史,治郡尤励清节。

还复为左丞,卒官。

遵,字孝陵。

少清雅,有学行,工属文。

起家著作郎、太子舍人,累迁晋安王宣惠、云麾二府记室,甚见宾礼,转南徐州治中。

王后为雍州,复引为安北谘议参军,带邔县令。

中大通二年,王立为皇太子,仍除中庶子。

遵自随籓及在东宫,以旧恩,偏蒙宠遇,同时莫及。

大同元年,卒官。

皇太子深悼惜之,与遵从兄阳羡令孝仪令曰:

贤从中庶,奄至殒逝,痛可言乎!

其孝友淳深,立身贞固;内含玉润,外表澜清。

美誉嘉声,流于士友;言行相符,终始如一。

文史该富,琬琰为心;辞章博赡,玄黄成采。

既以鸣谦表性,又以难进自居,未尝造请公卿,缔交荣利。

是以新沓莫之举,社武弗之知。

自阮放之官,野王之职,栖迟门下,已逾五载;同僚已陟,后进多升,而怡然清静,不以少多为念。

确尔之志,亦何易得?

西河观宝,东江独步,书籍所载,必不是过。

吾昔在汉南,连翩书记,及忝硃方,从容坐首。

良辰美景,清风月夜,鹢舟乍动,硃鹭徐鸣,未尝一日而不追随,一时而不会遇。

酒兰耳热,言志赋诗,校覆忠贤,榷扬文史,益者三友,此实其人。

及弘道下邑,未申善政,而能使民结去思,野多驯雉,此亦威凤一羽,足以验其五德。

比在春坊,载获申晤,博望无通宾之务,司成多节文之科。

所赖故人,时相媲偶;而此子溘然,实可嗟痛。

‘惟与善人’,此为虚说;天之报施,岂若此乎!

想卿痛悼之诚,亦当何已。

往矣奈何,投笔恻怆。

吾昨欲为志铭,并为撰集。

吾之劣薄,其生也不能揄扬吹歔,使得骋其才用,今者为铭为集,何益既往?

故为痛惜之情,不能已已耳。

刘潜,字孝仪,秘书监孝绰弟也。

幼孤,与兄弟相励勤学,并工属文。

孝绰常曰‘三笔六诗’,三即孝仪,六孝威也。

天监五年,举秀才。

起家镇右始兴王法曹行参军,随府益州,兼记室。

王入为中抚军,转主簿,迁尚书殿中郎。

敕令制《雍州平等金像碑》,文甚宏丽。

晋安王纲出镇襄阳,引为安北功曹史,以母忧去职。

王立为皇太子,孝仪服阕,仍补洗马,迁中舍人。

出为戎昭将军、阳羡令,甚有称绩,擢为建康令。

大同三年,迁中书郎,以公事左迁安西谘议参军,兼散骑常侍。

使魏还,复除中书郎。

顷之,权兼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行彭城琅邪二郡事。

累迁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

在职弹纠无所顾望,当时称之。

十年,出为伏波将军、临海太守。

是时政网疏阔,百姓多不遵禁。

孝仪下车,宣示条制,励精绥抚,境内翕然,风俗大革。

中大同元年,入守都官尚书。

太清元年,出为明威将军、豫章内史。

二年,侯景寇京邑,孝仪遣子励帅郡兵三千人,随前衡州刺史韦粲入援。

三年,宫城不守,孝仪为前历阳太守庄铁所逼,失郡。

大宝元年,病卒,时年六十七。

孝仪为人宽厚,内行尤笃。

第二兄孝能早卒,孝仪事寡嫂甚谨,家内巨细,必先谘决。

与妻子朝夕供事,未尝失礼。

世以此称之。

有文集二十卷,行于世。

第五弟孝胜,历官邵陵王法曹、湘东王安西主簿记室、尚书左丞。

出为信义太守,公事免。

久之,复为尚书右丞,兼散骑常侍。

聘魏还,为安西武陵王纪长史、蜀郡太守。

太清中,侯景陷京师,纪僭号于蜀,以孝胜为尚书仆射。

承圣中,随纪出峡口,兵败,被执下狱。

世祖寻宥之,起为司徒右长史。

第六弟孝威,初为安北晋安王法曹,转主簿,以母忧去职。

服阕,除太子洗马,累迁中舍人、庶子、率更令,并掌管记。

大同九年,白雀集东宫,孝威上颂,其辞甚美。

太清中,迁中庶子,兼通事舍人。

及侯景寇乱,孝威于围城得出,随司州刺史柳仲礼西上,至安陆,遇疾卒。

第七弟孝先,武陵王法曹、主簿。

王迁益州,随府转安西记室。

承圣中,与兄孝胜俱随纪军出峡口,兵败,至江陵,世祖以为黄门侍郎,迁侍中。

兄弟并善五言诗,见重于世。

文集值乱,今不具存。

殷芸,字灌蔬,陈郡长平人。

性倜傥,不拘细行。

然不妄交游,门无杂客。

励精勤学,博洽群书。

幼而庐江何宪见之,深相叹赏。

永明中,为宜都王行参军。

天监初,为西中郎主簿、后军临川王记室。

七年,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

十年,除通直散骑侍郎,兼尚书左丞,又兼中书舍人,迁国子博士、昭明太子侍读、西中郎豫章王长史,领丹阳尹丞,累迁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徒左长史。

普通六年,直东宫学士省。

大通三年卒,时年五十九。

萧几,字德玄,齐曲江公遥欣子也。

年十岁,能属文。

早孤,有弟九人,并皆稚小,几恩爱笃睦,闻于朝野。

性温和,与物无竞,清贫自立。

好学,善草隶书。

湘州刺史杨公则,曲江之故吏也。

每见几,谓人曰:‘康公此子,可谓桓灵宝出。’

及公则卒,几为之诔,时年十五,沈约见而奇之,谓其舅蔡撙曰:‘昨见贤甥杨平南诔文,不减希逸之作,始验康公积善之庆。’

释褐著作佐郎、庐陵王文学、尚书殿中郎、太子舍人、掌管记,迁庶子、中书侍郎、尚书左丞。

末年,专尚释教。

为新安太守,郡多山水,特其所好,适性游履,遂为之记。

卒于官。

子为,字元专,亦有文才。

仕至太子舍人,永康令。

史臣曰:

王规之徒,俱著名誉,

既逢休运,才用各展,美矣。

萧洽《当涂》之 制,见伟辞人;

刘孝仪兄弟,并以文章显。

君子知梁代之有人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一-译文

王规、刘、宗懔、王承、褚翔、萧介从父兄洽、褚球、刘孺弟览遵、刘潜弟孝胜、孝威、孝先、殷芸、萧几。

王规,字威明,是琅邪临沂人。他的祖父王俭,是齐朝的太尉南昌文宪公。父亲王骞,是金紫光禄大夫南昌安侯。王规八岁时,因为母亲去世而守丧,表现出了极高的孝道。太尉徐孝嗣每次见到他都会流泪,称他为孝童。他的叔父王暕也非常器重他,经常说:‘这个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通晓《五经》的大义。长大后,他热爱学习,口才也很好。州里举荐他为秀才,郡里请他担任主簿。

他从秘书郎起步,逐步升迁为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天监十二年,太极殿重建完成,王规献上了《新殿赋》,文辞非常精美。因此被任命为秘书丞。后来又历任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属、从事中郎。晋安王纲出任南徐州刺史时,高选僚属,王规被引荐为云麾谘议参军。过了一段时间,他出任新安太守,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后,他继承了南昌县侯的封号,并被任命为中黄门侍郎。皇帝命令他与陈郡的殷钧、琅邪的王锡、范阳的张缅一同侍奉东宫,他们都得到了昭明太子的礼遇。湘东王当时担任京尹,在朝士的宴会上,萧介请王规行酒令。王规从容地回答说:‘自从江左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举动。’特进萧琛、金紫光禄大夫傅昭都在座,都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普通初年,陈庆之北伐,攻克洛阳,百官都来祝贺,王规退下后说:‘道家有云:不是功难,而是成功难。羯贼的游魂已经很久了,桓温得到后又失去了,宋武最终也没有成功。我们孤军深入敌境,没有援军,威势无法延续,补给难以跟上,这次战役,将成为祸害的根源。’不久,王师战败,他的见识和事机判断多有如此准确。

六年,高祖在文德殿为广州刺史元景隆饯行,下诏让群臣赋诗,要求用五十韵,王规提笔就写,文辞又非常优美。高祖很欣赏,当天就下诏任命他为侍中。大通三年,他被任命为五兵尚书,不久又兼任步兵校尉。中大通二年,他出任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那年,晋安王立为皇太子,王规也担任了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的家在吴郡,前任太守和县宰都对他非常重视。这时珍宗请假回京,王规对他非常冷淡,珍宗回到京城后,秘密上奏说王规‘不理郡事’。不久,王规被征召为左民尚书,郡里的官吏和百姓一千多人到朝廷请求留下他,上奏了三次,皇帝都没有答应。不久,他以原职兼任右军将军,没有正式就任,又担任了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兼任步兵校尉。王规以病为由拒绝就任,在钟山宗熙寺建造了房子居住。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四十五岁。皇帝下诏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赐钱二十万,布一百匹。谥号章。皇太子亲自出来哭悼,与湘东王萧绎说:‘威明昨晚突然去世,非常令人悲痛。他的风度遒劲正直,精神山峰般高耸,千里无迹,百尺无枝。文辞辩才横溢,才学丰富,情感跌宕,气度非凡,确实是个杰出的人才。一旦逝去,永远归于长夜,金刀掩映,长淮干涸。去年冬天,已经失去了刘子,今年冬天,又哀悼王生。这些失去的伤痛,确实不是虚言。’王规汇编了《后汉书》的各家异同,注释了《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他的儿子王褒,字子汉,七岁时就能写文章。外祖父司空袁昂非常喜爱他,对宾客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我的家相。’弱冠之年,王褒被举荐为秀才,担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后,他继承了南昌侯的封号,担任武昌王文学、太子洗马,兼任东宫管记,后来升迁为司徒属、秘书丞,出任安成内史。太清年间,侯景攻陷京城,江州刺史当阳公萧大心带领全州归附叛贼,叛贼转而进攻南中,王褒仍然据守郡城。大宝二年,世祖命令王褒前往江陵,到达后,任命他为忠武将军、南平内史,不久又升迁为吏部尚书、侍中。承圣二年,升迁为尚书右仆射,仍然参与掌管选拔事务,又加封侍中。那年,升迁为左仆射,继续参与掌管事务。承圣三年,江陵陷落,他被俘入周。

王褒著有《幼训》,用来告诫他的孩子们。其中有一章说:‘陶士衡说:“过去大禹不舍弃一尺玉璧而珍惜一寸光阴。”文人为什么不读书,武士为什么不射箭?如果是这样,在寒冷的冬天,白天漫长,应该严肃地对待居住的地方,增高围墙,门庭无杂乱,坐立无声。以此为学习,就是孔子的学生;以此为作文,就是贾谊的升堂入室。古时候,盘盂有铭文,几杖有告诫,进退有规矩,俯仰有观察。文王之诗说:“没有不开始的,很少有能坚持到底的。”立身行道,始终如一。“造次必于是”,这是君子的言语。’儒家重视尊卑等级,吉凶祸福。君面向南,臣面向北,这是天地的大义;鼎俎奇数,笾豆偶数,这是阴阳的大义。道家主张摒弃身体,贬低聪明,放弃义理和仁爱,离开身体和智慧。佛教的教义,见到苦就断除习气,证得涅槃,遵循正道,明白因和果,从凡人成为圣人,虽然教义有差别,但目的都是为了引导。我从幼年学习,到成年,既尊崇周公、孔子的教诲,也遵循老子、佛教的言论,自从江左以来,这些事业没有衰落,你能继承它们,就是我的愿望。

最初,有沛国的刘、南阳的宗懔与王褒一同辅佐中兴,共同参与机密。

刘,字仲宝,是晋朝丹阳尹刘真长的第七世孙。他年轻时就正直有才干。自从国子监的礼生射策考试中高第,担任宁海令,逐渐升迁为湘东王记室参军,后来又转任中记室。太清年间,侯景作乱,世祖在江陵承制,文书信函多委托给刘,刘也竭尽全力忠诚,受到了重赏。历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承圣二年,升迁为吏部尚书、国子祭酒,其余职务照旧。

宗懔,字元懔。他的八世祖宗承,是晋朝宜都郡守,因为永嘉之乱东迁,子孙因此居住在江陵。宗懔年轻时就聪明好学,昼夜不倦,乡里人称他为‘童子学士’。普通年间,担任湘东王府记室,后来转任刑狱,仍然掌管书记。历任临汝、建成、广晋等县令,后来又担任世祖荆州的别驾。等到世祖即位,任命他为尚书郎,封信安县侯,食邑一千户。逐渐升迁为吏部郎中、五兵尚书、吏部尚书。承圣三年,江陵陷落,与刘一同被俘入周。

王承,字安期,是仆射王暕的儿子。七岁时就能通晓《周易》,后来被选为国子生。十五岁时,通过射策考试获得优异成绩,被任命为秘书郎。历任太子舍人、南康王文学、邵陵王友、太子中舍人。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后,再次担任中舍人,后来升迁为中书黄门侍郎,兼任国子博士。当时富贵人家都以文学为荣,很少以经术为业,只有王承特别喜爱,他发言议论,常如儒者一般。在学府中教导学生,讲解《礼》、《易》的义理。

中大通五年,升迁为长兼侍中,不久转任国子祭酒。王承的祖父王俭和父亲王暕都曾担任过这个职位,三代人成为国师,这在前代是没有的,当时的人都以此为荣。过了一段时间,外出担任戎昭将军、东阳太守。他治理地方宽厚仁惠,官吏和百姓都很喜欢他。任职不到一年,就在郡中去世,时年四十一岁。追赠谥号为章子。

王承性格简朴高贵,有风度。当时右卫朱异在朝中掌权,每次休息时,车马常常堵塞家门。当时有魏郡的申英喜欢说危言高论,因为触怒了权贵,常常指着朱异的家门说:‘这里都是来求利的。能不来的,只有大小王东阳。’小东阳,就是王承的弟弟王稚。当时只有王承兄弟和褚翔不去朱异家,因此人们用这个来称赞他们。

褚翔,字世举,是河南阳翟人。他的曾祖父褚渊是齐朝的太宰文简公,辅佐齐室建立。祖父褚蓁是太常穆子。父亲褚向,字景政。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褚向悲痛欲绝,亲戚都对此感到惊讶。长大后,他文雅有度量。高祖登基后,他被选为国子生。从秘书郎开始,升迁为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外放担任安成内史。回到朝廷后,被任命为太子洗马、中舍人,后来升迁为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不久后,入朝担任长兼侍中。褚向风度翩翩,眉目如画,每次在公堂上就座,都受到众人的瞩目。中大通四年,外放担任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后,在任上去世。他的外兄谢举为他撰写墓志铭,其中提到:‘弘扬治理,子嵩自愧不如;酒归月下,风清琴上。’评论者认为这是对他人的恰当赞誉。

褚翔最初是国子生,考试成绩优异。父亲去世后服丧。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秘书郎,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高祖在乐游苑宴请群臣,特别下诏让褚翔和王训作一首二十韵的诗,限定三刻钟完成。褚翔在座位上立即完成,高祖对此感到惊讶,当天就任命他为宣城王文学,不久后升迁为友。当时宣城王友、文学加封其他王的二级,所以特别提升褚翔,当时的人都对此表示赞赏。外放担任义兴太守。褚翔在政务上廉洁自守,减少繁琐的规矩,去除浮华的浪费,百姓都很安心。郡西亭有一棵古树,多年枯死;褚翔到郡后,这棵树突然又长出新枝叶,百姓都认为这是善政的感应。等到任期满了,官吏和百姓都到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批准了。不久后,被征召为吏部郎,离开郡职,百姓无论老少都追送到边境,泪流满面地告别。

褚翔在担任小选公时,以清廉著称,不因私情改变决定,被称为公正。不久后升迁为侍中,不久后转任散骑常侍,兼任羽林监,侍奉东宫。外放担任晋陵太守,在郡中任职不到一年,因公事免职。不久后再次担任散骑常侍,继续侍奉东宫。太清二年,升迁为守吏部尚书。那年冬天,侯景围攻宫城,褚翔在围城内因母亲去世而服丧,因悲伤过度去世,时年四十四岁。朝廷下诏追赠他的原职。褚翔自小就有孝心。担任侍中时,母亲病重,他请僧人为母亲祈福。半夜忽然看到门外有奇异的光芒,又听到空中弹指的声音,等到天亮,母亲的病就好了。大家都认为这是褚翔的精诚所至。

萧介,字茂镜,是兰陵人。他的祖父萧思话是宋朝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父亲萧惠茜是齐朝的左民尚书。萧介年轻时就聪明过人,有才识,广泛涉猎经史,同时擅长文学。齐朝永元末年,萧介以著作佐郎的身份进入仕途。天监六年,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天监八年,升迁为尚书金部郎。天监十二年,转任主客郎。外放担任吴县令,声名显赫。湘东王听说萧介的名声,想要与他交往,上表请求他。普通三年,萧介被任命为湘东王谘议参军。大通二年,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大同二年,武陵王担任扬州刺史,萧介被任命为府长史,在任上清廉正直,受到朝廷的赞誉。高祖对何敬容说:‘萧介非常贫穷,可以让他担任一个郡守。’何敬容没有回答,高祖说:‘始兴郡最近没有好的郡守,山上的百姓不太安宁,可以让萧介去那里。’因此,萧介被外放为始兴太守。萧介到任后,宣扬威德,境内安定。七年,被征召为少府卿,不久后加封散骑常侍。正逢侍中职位空缺,选官推荐了王筠等四人,但都不符合高祖的意愿,高祖说:‘我家里很久没有这个职位了,应该让萧介担任。’萧介博学强记,应对左右,多有纠正,高祖非常重视他。升迁为都官尚书,每次军国大事,都会先向萧介咨询。高祖对朱异说:‘这是端右之才。’中大同二年,萧介因病辞官,高祖下诏不允许。他始终不肯起复,于是派遣谒者仆射魏祥前往拜他为光禄大夫。

太清年间,侯景在涡阳战败逃走,进入寿阳。高祖命令防主韦默接纳他,萧介听说后上表进谏说:

我抱病在家,私下听说侯景在涡阳战败,只身逃回,陛下不后悔之前的错误,又下令接纳他。我听说凶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天下的恶人都是一样的。以前吕布杀了丁原去侍奉董卓,最终杀了董卓成为叛贼;刘牢之背叛王恭归顺晋朝,后来又背叛晋朝制造了叛乱。为什么呢?因为狼崽子有野心,终究不会有驯服的本性;养虎的比喻,必然会看到被虎吞噬的灾祸。侯景就像野兽一样,属于那种凶猛狡诈的人。凭借他的凶狡之才,依靠高欢的庇护,官至台司,担任地方长官;然而高欢的坟墓还没有干透,他就又反咬一口。他的反叛力量不够,就又逃到关西;宇文氏不能容他,所以他再次投奔我们。陛下之前不拒绝他,正是想用属国降胡去讨伐匈奴,希望获得一战之效。现在他已经失去了军队和土地,不过是一个边境的普通百姓。陛下喜欢这个普通百姓而放弃了与属国的友好关系,我私下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如果国家仍然等待他有所作为,那我也认为侯景绝对不是能有所作为的人。他像丢鞋子一样抛弃了家乡,像丢弃草芥一样背叛了君主和亲人,怎么可能知道他远慕圣德,成为江淮的忠臣!事实明显,没有什么可以使人怀疑的。一个角落的情况都如此,其他类似的情况怎么可能一一列举呢?

我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不应该随便干涉朝政。但楚国的子囊临死前,还有守卫郢城的忠诚;卫国的鱼临死前,也有尸谏的节操。我身为宗室遗老,怎能忘记刘向的心意?恳请陛下稍微考虑一下这些危险的言论。

高祖看了奏章叹息,最终没有采纳。

萧介性格高雅简朴,很少与人交往,只与族兄萧琛、堂兄萧眎素以及萧洽、堂弟萧淑等人一起饮酒赏月,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谢氏乌衣巷的游宴。起初,高祖招募后进二十余人,设宴赋诗。因为臧盾诗不成,被罚一斗酒,臧盾喝完,脸色不变,谈笑自如;萧介挥笔成章,文章无需修改。高祖对这两件事都赞赏有加,说:‘臧盾的饮酒,萧介的文章,都是即兴之美的典范。’萧介七十三岁时,在家中去世。

萧介的第三个儿子萧允,起初以兼散骑常侍的身份出使魏国,回国后担任太子中庶子,后来升至光禄大夫。

萧洽,字宏称,是萧介的堂兄。父亲萧惠基,是齐朝的吏部尚书,在生前就有很高的名声。萧洽自幼聪明伶俐,七岁时就能背诵《楚辞》。长大后,好学博涉,也擅长写文章。齐朝永明年间,他成为国子生,考取明经。从著作佐郎起步,升任西中郎外兵参军。天监初年,担任前军鄱阳王主簿、尚书左部郎,后升任太子中舍人。出京担任南徐州治中,因为是靠近京畿的重镇,手下有数千人,历任此职的人都能致富。萧洽担任此职时,清正廉洁,不接受任何馈赠,妻子和子女也难免饥寒。回京后担任司空从事中郎,后任建安内史,因事被免职。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起用为护军长史、北中郎谘议参军,后升任太府卿、司徒临川王司马。普通初年,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兼任御史中丞,因公事被免职。不久后,担任通直散骑常侍。萧洽自幼有才思,高祖让他撰写同泰、大爱敬二寺的铭文,其文辞优美。二年,升任散骑常侍。出京担任招远将军、临海太守。他治理政务清廉平和,不崇尚威猛,受到民众的喜爱。回京后担任司徒左长史,又受命撰写《当涂堰碑》,文辞也很华丽。六年后,任官期间去世,时年五十五岁。皇帝下诏举哀,赐钱二万,布五十匹。著有二十卷文集,流传于世。

褚球,字仲宝,是河南阳翟人。高祖褚叔度,是宋朝的征虏将军、雍州刺史;祖父褚暧,是太宰外兵参军;父亲褚缋,是太子舍人;他们都娶了宋公主。褚球自幼丧父贫困,但志向坚定,好学有才思。宋建平王刘景素在元徽年间被诛灭,只有一女幸存。她的旧吏何昌珝、王思远听说褚球品德高尚,因此将此女嫁给他,也因此为褚球扬名。在齐朝,褚球从征虏行参军起步,不久后担任法曹,升任右军曲江公主簿。出京担任溧阳令,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只靠官俸生活。后任平西主簿。

天监初年,升任太子洗马、散骑侍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出京担任建康令,因母亲去世离职,以原职起用,但他坚决辞谢。服丧期满,担任北中郎谘议参军,不久后升任中书郎,再次兼任中书通事舍人。担任云骑将军,多次兼任廷尉、光禄卿,舍人的职务不变。升任御史中丞。褚球性格公正刚强,不屈不挠,在御史台任职时非常称职。普通四年,出京担任北中郎长史、南兰陵太守;入京担任通直散骑常侍,兼任羽林监。七年,升任太府卿,不久后升任都官尚书。中大同年间,出京担任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因病未能赴任。改任光禄大夫,未上任,又任太府卿,兼任步兵校尉。不久后升任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兼任著作。升任司徒左长史,常侍、著作的职务不变。自魏孙礼、晋荀组以来,台辅加封貂尾,从褚球开始。不久后出京担任贞威将军轻车河东王长史、南兰陵太守;入京担任散骑常侍,兼任步兵。不久后请求退休,皇帝下诏不准。不久后再次任命为光禄大夫,加封给事中。任官期间去世,时年七十岁。

刘孺,字孝稚,是彭城安上里人。祖父刘勔,是宋朝的司空忠昭公。父亲刘悛,是齐朝的太常敬子。刘孺自幼聪明伶俐,七岁时就能写文章。十四岁时,他父亲去世,他悲痛过度,身体消瘦到极点,宗族的人都对他感到惊异。服丧期满,叔父刘瑱担任义兴郡太守,带着他上任,经常让他坐在旁边,对宾客说:‘这个孩子是我家的明珠。’长大后,刘孺风度翩翩,性格通达和善,即使家人也看不出他的喜怒。本州征召他担任主簿。从家中军法曹行参军起步。当时镇军沈约听说他的名声,邀请他担任主簿,经常与他游宴赋诗,沈约非常赞赏他。多次升迁,担任太子舍人、中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出京担任太末令,在任期间政绩清廉。回京后担任晋安王友,转任太子中舍人。

刘孺自幼喜欢写文章,性格又敏捷,曾在御座上为《李赋》,受诏即成,文章无需修改,高祖非常赞赏。后来在寿光殿侍宴,皇帝下诏群臣赋诗,当时刘孺和张率都喝醉了,未能完成,高祖拿起刘孺的手板题字戏谑他说:‘张率东南美,刘孺洛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他就是这样受到皇帝的亲近和喜爱。

转任中书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不久后升任太子家令,其他职务不变。出京担任宣惠晋安王长史,兼任丹阳尹丞。升任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出京担任轻车湘东王长史,兼任会稽郡丞,因公事被免职。不久后再次起用为王府记室散骑侍郎,兼任光禄卿。多次升迁,担任少府卿、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被认为称职。大通二年,升任散骑常侍。三年,升任左民尚书,兼任步兵校尉。中大通四年,出京担任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封贞威将军。五年,担任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未上任,改为都官尚书,兼任右军将军。大同五年,担任吏部尚书。同年,出京担任明威将军、晋陵太守。在郡中治理得很好,受到官吏和民众的称赞。七年,入京担任侍中,兼任右军。同年,再次担任吏部尚书,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未满一年,因悲伤过度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谥号孝子。

刘孺自幼与堂兄刘苞、刘孝绰齐名。刘苞早逝,刘孝绰多次因事被免职,官位并不高,只有刘孺显贵。著有文集二十卷。儿子刘刍,担任著作郎,早逝。刘孺有两个弟弟:刘览、刘遵。

刘览,字孝智,十六岁时通晓《老子》、《易经》。历任中书郎,因母亲去世,在家中守丧。守丧期间,他不吃盐和乳酪,冬天只穿单布衣服。家人担心他承受不住丧事,半夜偷偷在床下放炭火,刘览因此得到温暖能够入睡,醒来后得知此事,痛哭流涕。高祖听说他有至诚之心,多次亲自探望他。服丧期满,担任尚书左丞。他性格聪明敏捷,能记住七百名尚书令史的名字。在任期间清廉正直,没有私心。他的姐夫御史中丞褚湮、堂兄吏部郎刘孝绰,在任期间贪污受贿,刘览弹劾他们,他们都因此被免职。刘孝绰因此怨恨他,曾对人说:‘狗咬路,刘览咬家人。’出京担任始兴内史,治理郡务特别注重清正廉洁。回京后再次担任左丞,任官期间去世。

遵,字孝陵。年轻时就清雅有修养,有学问和品行,擅长写文章。起初担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后来多次升迁,成为晋安王宣惠、云麾二府的记室,受到了很多宾客的礼遇,后来转任南徐州治中。王后来成为雍州刺史,又将他引荐为安北谘议参军,兼任邔县县令。中大通二年,王立为皇太子,遵仍然被任命为中庶子。遵自从跟随藩王以及担任东宫职务以来,因为旧日的恩情,一直受到特别的宠爱,没有人能比得上。大同元年,遵在任上去世。皇太子深感悲痛,与遵的堂兄阳羡令孝仪令说:

贤能的人从庶子职位上突然去世,悲痛之情难以言表!他的孝顺和友爱淳厚,立身端正坚定;内心如玉般温润,外表如水般清澈。美好的名誉和声誉流传于士友之间;言行一致,始终如一。对文史知识掌握丰富,心胸宽广如琬琰;辞章博大精深,文采斐然。他既以谦逊表现自己的性格,又以不轻易求进自居,从未主动拜访公卿,也没有为了荣利而结交。因此,新沓莫举的举动,社武也不了解。自从阮放担任官职,野王担任职务,他一直在我门下,已经超过五年;同僚已经升迁,后辈也多有提升,但他仍然安于清静,不因少多而有所忧虑。坚定的志向,是多么不容易得到?西河观宝,东江独步,书籍所载,一定不会过誉。

我过去在汉南,连续担任书记职务,等到担任朱方县令时,从容地坐在首位。美好的时光,美丽的景色,清风吹拂,月夜皎洁,船桨轻轻一动,朱鹭徐徐鸣叫,从未有一天不追随,从未有一刻不相遇。酒香四溢,言志赋诗,评选忠贤,评论文史,益友有三,这实在是他的为人。等到弘道下邑,未能施展善政,却能使民众怀念离去,野外多驯化的雉鸡,这也是凤凰的一羽,足以证明他的五德。在春坊任职期间,多次得以相见,博望没有繁琐的宾客事务,司成多节文之科。所依赖的故人,时常相互媲美;而这个人突然去世,实在令人惋惜。“只有与善人交往”,这只是空谈;天意报应,难道会是这样吗!想到你的悲痛之情,也应当无法平息。往日已矣,奈何只能投笔感慨。

我昨天想要为他撰写墓志铭,并为他编纂文集。我的才能浅薄,他的生平也不能充分宣扬,使得他的才华得以施展,现在为他撰写墓志铭和编纂文集,对过去有什么益处?因此,我悲痛的心情无法平息。

刘潜,字孝仪,是秘书监刘孝绰的弟弟。幼年丧父,与兄弟互相勉励勤学,也都擅长写文章。刘孝绰常说“三笔六诗”,三即指孝仪,六指孝威。天监五年,刘潜被举荐为秀才。起初担任镇右始兴王法曹行参军,随府益州,兼任记室。王入为中抚军,转任主簿,升迁为尚书殿中郎。被命令撰写《雍州平等金像碑》,文章非常华丽。晋安王纲出镇襄阳,引荐他为安北功曹史,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王立为皇太子,孝仪服丧期满,仍然补任洗马,升迁为中舍人。出京担任戎昭将军、阳羡令,很有政绩,被提拔为建康令。大同三年,升迁为中书郎,因为公事被贬为安西谘议参军,兼任散骑常侍。出使魏国回来,又恢复为中书郎。不久,权兼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行彭城琅邪二郡事。多次升迁为尚书左丞,兼任御史中丞。在职期间敢于弹劾,无所顾忌,当时人称颂。十年,出京担任伏波将军、临海太守。当时政治宽松,百姓多不遵守禁令。孝仪上任后,宣布法令,激励民众,境内风气大变。中大同元年,入京担任都官尚书。太清元年,出京担任明威将军、豫章内史。二年,侯景侵犯京师,孝仪派儿子刘励率领郡兵三千人,随前衡州刺史韦粲入援。三年,宫城失守,孝仪被前历阳太守庄铁逼迫,失去郡职。大宝元年,病逝,时年六十七。

孝仪为人宽厚,品行尤其端正。他的二哥孝能早逝,孝仪对待寡嫂非常孝顺,家中大小事务,必定先咨询决定。与妻子儿女朝夕相处,从未失礼。世人因此称颂他。有文集二十卷,流传于世。

第五个弟弟孝胜,历任邵陵王法曹、湘东王安西主簿记室、尚书左丞。出京担任信义太守,因公事免职。过了很久,又担任尚书右丞,兼任散骑常侍。出使魏国回来,担任安西武陵王纪长史、蜀郡太守。太清中,侯景攻陷京师,纪在蜀地称帝,任命孝胜为尚书仆射。承圣中,随纪出峡口,兵败被俘,关押在狱中。世祖不久将他释放,起用为司徒右长史。

第六个弟弟孝威,起初担任安北晋安王法曹,转任主簿,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担任太子洗马,多次升迁为中舍人、庶子、率更令,并掌管记室。大同九年,白雀集于东宫,孝威上献颂词,文辞非常优美。太清中,升迁为中庶子,兼任通事舍人。等到侯景叛乱,孝威在围城时得以出城,随司州刺史柳仲礼西上,到安陆,因病去世。

第七个弟弟孝先,担任武陵王法曹、主簿。王迁益州,随府转任安西记室。承圣中,与兄孝胜一同随纪军出峡口,兵败,到江陵,世祖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升迁为侍中。兄弟二人都擅长五言诗,受到世人的重视。文集在乱世中遗失,现不存。

殷芸,字灌蔬,陈郡长平人。性格洒脱,不拘小节。但他不随便结交朋友,家中没有杂乱的客人。勤奋学习,博学多才。幼年时庐江何宪见到他,非常赞赏。永明中,担任宜都王行参军。天监初年,担任西中郎主簿、后军临川王记室。七年,升迁为通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十年,被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兼任尚书左丞,又兼任中书舍人,升迁为国子博士、昭明太子侍读、西中郎豫章王长史,兼任丹阳尹丞,多次升迁为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普通六年,担任东宫学士省的官员。大通三年去世,时年五十九。

萧几,字德玄,是齐朝曲江公萧遥欣的儿子。十岁时就能写文章。年幼丧父,有九个弟弟,都还年幼,萧几对他们非常关爱,这在朝野都有所传闻。性格温和,与世无争,清贫自立。好学,擅长草隶书。湘州刺史杨公则是萧遥欣的旧部,每次见到萧几,都会对人说:“康公的儿子,可以说是桓灵宝的传人。”等到杨公则去世,萧几为他撰写诔文,当时十五岁,沈约见到后认为他非凡,对他的舅舅蔡撙说:“昨天看到你外甥杨平南的诔文,不亚于希逸之作,这才验证了康公积善的福报。”初入仕途担任著作佐郎、庐陵王文学、尚书殿中郎、太子舍人、掌管记,升迁为庶子、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晚年,专修佛教。担任新安太守,郡中多山水,正合他的喜好,他悠然自得地游玩,于是为此事撰写了记文。在任上去世。

他的儿子萧子为,也有文学才华。官至太子舍人、永康令。

史官说:王规这样的人,都很有名望,既然遇到了国家的好时机,他们的才华也得到了施展,真是美好啊。

萧洽的《当涂》这篇文章,展现了杰出的辞赋家;刘孝仪兄弟,都凭借文章而显赫。君子知道梁朝有这样的人存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一-注解

王规: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祖父王俭是齐朝的太尉,父亲王骞是金紫光禄大夫、南昌安侯。

刘:刘,字仲宝,是晋朝丹阳尹刘真长的七世孙。他在南朝时期担任过多个官职,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宗懔:宗懔,字元懔,是晋朝宜都郡守宗承的八世孙。他在南朝时期以学识渊博和好学著称,曾任湘东王府记室、尚书郎等职。

王承:王承,在文中未明确提及具体人物,可能是指王规的父亲王骞。

褚翔:褚翔,在文中未明确提及具体人物,可能是指褚球。

萧介:萧介,人名。

父兄洽:父兄洽,指王规的父亲王骞和兄长。

褚球:褚球,在文中未明确提及具体人物,可能是指褚翔。

刘孺弟览遵:刘孺弟览遵,指刘孺的弟弟刘览遵。

刘潜弟孝胜:刘潜弟孝胜,指刘潜的弟弟刘孝胜。

孝威:孝威,可能是指王规的兄弟或子侄。

孝先:孝先,可能是指王规的兄弟或子侄。

殷芸:殷芸,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曾任秘书丞。

萧几:萧几,在文中未明确提及具体人物,可能是指萧介。

《五经》:《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

秀才:秀才,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通过者可以担任官职。

主簿: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和簿记。

秘书郎:古代官名,负责管理图书、撰写文书等。

太子舍人:古代官职,太子的侍从官。

安右南康王主簿:安右南康王主簿,是南康王府的主簿。

太子洗马:古代官职,太子的侍从官。

太极殿:太极殿,是古代宫殿建筑,位于太极宫。

秘书丞:秘书丞,是秘书省的官员,负责秘书省的日常事务。

司徒左西属:司徒左西属,是司徒府的官员,负责司徒府的日常事务。

从事中郎:从事中郎,是中央官员,负责处理中央事务。

云麾谘议参军:云麾谘议参军,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军事咨询。

新安太守:新安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中书黄门侍郎:古代官名,中书省的副长官,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昭明太子:昭明太子,是南朝梁的太子,即后来的梁武帝。

京尹:京尹,是京城的地方行政长官。

酒令:酒令,是古代饮酒时的一种游戏,由一人发令,其他人必须遵从。

道家: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羯寇:羯寇,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桓温:桓温,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宋武:宋武,指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

王师:王师,指朝廷的军队。

元景隆:元景隆,是南朝梁的官员。

五十韵:五十韵,指诗歌中每句的韵脚相同,共有五十个韵脚。

侍中:古代官职,皇帝的顾问。

五兵尚书:五兵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步兵校尉:步兵校尉,古代官名。

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是古代军事官职,是高级武官。

晋安王:指晋安王,可能是某个王朝的亲王。

吴郡太守:吴郡太守,是吴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左民尚书:左民尚书,古代官名。

右军将军:右军将军,古代官名。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皇帝的顾问。

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古代官名。

钟山宗熙寺:钟山宗熙寺,是位于钟山的寺庙。

大同二年:大同二年,是南朝梁的年号。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尊称。

《后汉》:《后汉》是指《后汉书》,是东汉时期的历史记载。

《续汉书》:《续汉书》是对《后汉书》的补充。

文集:指作者的作品集。

《幼训》:《幼训》是王褒的作品,是教育子女的书籍。

盘盂:盘盂,是古代的食器。

几杖:几杖,是古代的家具。

文王:文王,指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仲尼:仲尼,即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贾生:贾生,指贾谊,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周、孔之教:周、孔之教,指儒家学说。

老、释之谈:老、释之谈,指道家和佛教的思想。

江左以来:江左以来,指东晋以后。

帷幄:帷幄,指朝廷或军事指挥中心。

世祖:指某位皇帝的谥号。

侯景:指侯景,南北朝时期的叛乱将领。

江陵:江陵,是古代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大心:大心,指当阳公萧大心,是南朝梁的宗室。

江州刺史:江州刺史,是江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大宝二年:大宝二年,是南朝梁的年号。

征褒赴江陵:征褒赴江陵,指朝廷征召王褒前往江陵。

忠武将军:忠武将军,是古代军事官职,是高级武官。

南平内史:南平内史,是南平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古代官名。

尚书右仆射:尚书右仆射,是尚书省的副职,负责尚书省的日常事务。

承圣二年:承圣二年,是南朝梁的年号。

尚书左仆射:尚书左仆射,是尚书省的副职,负责尚书省的日常事务。

江陵陷:江陵陷,指江陵被攻陷。

周:周,指北周,是南北朝时期的朝代。

仆射:古代官名,为尚书省的副长官,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国子生:国子生,古代指国子监的学生。

射策高第: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方式,通过射箭的方式选拔人才,高第表示成绩优秀。

南康王文学:古代官名,王侯属官,负责文学事务。

邵陵王友:古代官名,王侯属官,负责辅佐。

太子中舍人:太子中舍人,古代官名。

服阕: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守丧期满。

国子博士:古代官职,国子监的官员。

膏腴贵游:指富贵人家。

经术:指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学问。

造次:匆忙、急忙。

膏腴:富有的。

射策: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方式,通过射箭的方式选拔人才。

长兼侍中:古代官名,侍中的副职,负责辅助侍中。

国子祭酒:古代官名,国子学的最高长官。

戎昭将军:古代官职,军事将领。

东阳太守:古代官名,郡的行政长官。

右卫: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警卫。

硃异:人名,古代官员。

魏郡: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南部。

申英:人名,古代官员。

危言高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言论。

权右:指有权势的人。

辐辏:聚集。

国师:古代对某一方面有很高成就的人的尊称。

视事:古代官员到任后开始处理政务。

丁忧:古代官员因父母去世而离职守丧。

累迁:连续升迁。

中书侍郎: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官员。

长史:古代官名,王侯或将军的属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就列:排列站立。

宁远将军:宁远将军,古代官名。

庐陵王:古代王侯的称号。

制墓铭:撰写墓志铭。

淹雅:文雅、有修养。

器量:气度、胸怀。

起家:指从家中开始官职生涯。

尚书殿中郎: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官员。

安成内史:古代官名,郡的行政长官。

太尉从事中郎:古代官名,太尉属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镇右豫章王长史:古代官名,王侯属官,负责辅佐。

风仪:风度、仪表。

眉目如点:形容人长得好看。

瞻望:仰望、期待。

北中郎将:古代官名,负责军事的将军。

庐陵王长史:古代官名,王侯属官,负责辅佐。

秩满:官职任期届满。

吏部郎:吏部郎,古代官名。

请属:请求、恳求。

平允:公平、公正。

羽林监:古代官名,负责羽林军的监督。

东宫:古代皇帝太子居住的地方。

晋陵太守:晋陵太守,古代官名。

免:免职。

谒者仆射:古代官名,负责接待宾客。

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古代官名。

涡阳:古代地名,今安徽省西北部。

寿阳: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北部。

防主:古代官名,负责防御的官员。

韦默:人名,古代官员。

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

著作佐郎:古代官职,著作省的官员。

尚书金部郎:古代官名,尚书省的属官。

主客郎:古代官名,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

吴令:古代官名,吴县的县令。

湘东王:古代王侯的称号。

谘议参军:古代官名,王侯属官,负责军事和政治咨询。

给事黄门侍郎:古代官名,给事中的副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武陵王:古代王侯的称号。

扬州刺史:古代官名,扬州的行政长官。

府长史:古代官名,王侯或将军的属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岭上民:指住在山岭上的人民。

少府卿:少府卿,古代官名。

都官尚书:古代官职,负责都官事务。

端右:指权势很大的人。

博物强识:知识渊博,记忆力强。

应对左右:回答皇帝的问题。

匡正:纠正、改善。

迁都官尚书:升迁为都官尚书。

询访:询问、请教。

涡阳败走:在涡阳战败后逃跑。

纳之:接纳、收留。

上表谏:上书皇帝进谏。

凶人之性不移:凶恶的人本性不会改变。

狼子野心:比喻野心勃勃的人。

驯狎:驯服、亲近。

养虎之喻:比喻纵容敌人。

饥噬之祸:比喻因纵容敌人而招致的祸患。

鸣镝:古代的一种箭。

荷:承担、担当。

翼长:扶持、帮助。

台司:指中央政府。

方伯:古代诸侯的称号。

反噬:背叛。

关西:古代地名,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属国降胡:指归附的国家和民族。

匈奴: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一战之效:一次战斗的成果。

匹夫:普通百姓。

属国:指归附的国家。

纯臣:忠诚的臣子。

事迹显然:事实非常明显。

致惑:使人疑惑。

楚囊:古代楚国的大臣。

城郢:守卫郢城。

卫鱼:古代卫国的大臣。

尸谏:以死进谏。

宗室遗老:宗室中的老臣。

刘向:古代文学家,以忠诚著称。

天慈:皇帝的仁慈。

危苦:危险和苦难。

省表:阅读奏章。

叹息:感慨、叹息。

不能用:没有采纳进谏的建议。

介性高简:介,指人名;性高简,性格高尚而简约。

族兄琛:族兄,同宗族的兄长;琛,人名。

从兄眎素:从兄,同宗族的兄长;眎素,人名。

洽:洽,人名。

从弟淑:从弟,同宗族的弟弟;淑,人名。

比谢氏乌衣之游:比,比拟;谢氏,指谢安家族;乌衣,指乌衣巷,谢安家族曾居住的地方;之游,指游览。

高祖:高祖,指古代的皇帝或尊贵的人。

后进:指后辈,年轻的官员。

置酒赋诗:置酒,摆设酒宴;赋诗,创作诗歌。

臧盾:臧盾,人名。

染翰:染翰,指拿起笔来书写。

文无加点:文,指文章;无加点,指文章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明经:明经,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西中郎外兵参军:西中郎外兵参军,古代官名。

鄱阳王主簿:鄱阳王主簿,古代官名,为王侯的属官。

尚书囗部郎:尚书囗部郎,古代官名,尚书省的部郎。

南徐州治中:指南徐州的行政长官。

司空从事中郎:司空从事中郎,古代官名。

建安内史:建安内史,古代官名。

护军长史:护军长史,古代官名。

北中郎谘议参军:北中郎谘议参军,古代官名。

太府卿:太府卿,古代官名。

司徒临川王司马:司徒临川王司马,古代官名。

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古代官名。

御史中丞:古代官职,御史台的副职。

通直散骑常侍:古代官职,通直散骑侍郎的属官。

招远将军:招远将军,古代官名。

临海太守:临海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司徒左长史:古代官职,司徒府的官员。

当涂堰碑:当涂堰碑,古代碑文。

集二十卷:集二十卷,指文集共二十卷。

河南阳翟:河南阳翟,古代地名。

宋征虏将军:宋征虏将军,古代官名。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古代官名,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征虏行参军:征虏行参军,古代官名。

右军曲江公主簿:右军曲江公主簿,古代官名。

溧阳令:溧阳令,古代官名,县的长官。

平西主簿:平西主簿,古代官名。

散骑侍郎:散骑侍郎,古代官名。

中书通事舍人: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官员。

建康令:建康城的地方行政长官。

中书郎: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官员。

云骑将军:云骑将军,古代官名。

廷尉:廷尉,古代官名,掌管司法。

光禄卿:光禄卿,古代官名。

北中郎长史:北中郎长史,古代官名。

南兰陵太守:南兰陵太守,古代官名。

秘书监:古代官职,秘书省的官员。

台佐加貂:台佐加貂,古代官名,台辅佐官加赐貂裘。

贞威将军:贞威将军,古代官名。

轻车河东王长史:轻车河东王长史,古代官名。

致仕:致仕,古代官员退休。

给事中:给事中,古代官名。

彭城安上里:彭城安上里,古代地名。

宋司空忠昭公:宋司空忠昭公,古代官名。

齐太常敬子:齐太常敬子,古代官名。

中军法曹行参军:中军法曹行参军,古代官名。

镇军沈约:镇军沈约,人名。

中军临川王主簿:中军临川王主簿,古代官名。

太末令:太末令,古代官名,县的长官。

晋安王友:晋安王友,古代官名。

太子家令:太子家令,古代官名。

宣惠晋安王长史:宣惠晋安王长史,古代官名。

丹阳尹丞:丹阳尹的属官。

尚书吏部郎:尚书吏部郎,古代官名。

轻车湘东王长史:轻车湘东王长史,古代官名。

领会稽郡丞:领会稽郡丞,古代官名。

王府记室散骑侍郎:王府记室散骑侍郎,古代官名。

仁威临川王长史:仁威临川王长史,古代官名。

江夏太守:江夏太守,古代官名。

明威将军:古代官职,军事将领。

谥曰孝子:谥曰孝子,古代对死者的尊称,表示其孝顺父母。

尚书令史:尚书令史,古代官名。

出为始兴内史:出为始兴内史,古代官名。

治郡尤励清节:治郡尤励清节,指治理郡县特别注重廉洁。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职。

孝陵:指孝陵,即古代皇帝或皇后的陵墓,这里可能指某位皇帝的陵墓。

少清雅:指年轻时期就清高雅致,有高尚的品德。

学行:指学问和品行,指一个人既有学问又有好的品德。

属文:指擅长写作。

著作郎:古代官职,负责撰写官方文书。

宣惠:指宣惠将军,官职名。

云麾:指云麾将军,官职名。

记室:古代官职,负责记录文书。

宾礼:指尊贵的礼遇。

安北谘议参军: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咨询。

邔县令:邔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中大通二年:指中大通二年,即某个具体的年份。

皇太子:指皇位的继承人。

中庶子:古代官职,太子的侍从官。

籓:指封地,古代皇帝分封给亲王的土地。

大同元年:指大同元年,即某个具体的年份。

丧:指去世。

孝友:指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

贞固:指忠诚坚定。

玉润:指玉的光泽,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澜清:指水的清澈,比喻人的品行清白。

美誉:指美好的名声。

士友:指士人朋友。

言行相符:指说话和行动一致。

终始如一:指始终如一,不改变。

文史:指文学和历史。

琬琰:指美玉,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辞章:指文章。

博赡:指博学多才。

玄黄:指色彩,比喻文章丰富多彩。

鸣谦:指谦虚低调。

难进:指不易接近。

造请:指拜访。

公卿:指高级官员。

缔交:指结交朋友。

荣利:指名利。

新沓莫:指新沓莫的举动,新沓莫可能是一个人名或地名。

社武:指社武,可能是一个人名或地名。

阮放:指阮放,可能是一个人名。

野王:指野王,可能是一个人名或地名。

栖迟:指停留,逗留。

门下:指在某人手下工作。

陟:指升迁。

怡然:指心情舒畅的样子。

清静:指清高宁静。

确尔:指坚定无疑。

西河:指西河,可能是一个地区名。

东江:指东江,可能是一个地区名。

汉南:指汉南,可能是一个地区名。

连翩:指连续不断。

书记:指文书,文书官员。

硃方:指朱方,可能是一个地区名。

酒兰:指酒兰花,一种香草,这里可能指酒宴。

校覆:指审查。

榷扬:指评价,表扬。

益者三友:指有益的三位朋友。

弘道下邑:指弘道下邑,可能是一个地方名。

善政:指好的政治。

去思:指离去时人民的思念。

驯雉:指驯服的野鸡。

五德:指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

春坊:指春坊,可能是一个机构名。

申晤:指见面。

博望:指博望,可能是一个人名或地名。

司成:指教育官员。

节文:指礼节。

媲偶:指匹配,相当。

溘然:指突然,意外。

善人:指好人。

报施:指回报。

劣薄:指才能平庸。

揄扬吹歔:指夸耀吹嘘。

骋其才用:指发挥其才能。

志铭:指墓志铭,刻在墓碑上的文字。

撰集:指撰写收集。

法曹行参军:古代官职,负责法律事务。

雍州平等金像碑:指雍州平等金像碑,一种碑文。

安北功曹史:古代官职,负责功曹事务。

洗马:古代官职,太子的侍从官。

中舍人:古代官职,负责宫中事务。

阳羡令:阳羡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司徒右长史:古代官职,司徒府的官员。

宁远长史:古代官职,宁远府的官员。

行彭城琅邪二郡事:指代理彭城和琅邪两郡的事务。

伏波将军:古代官职,军事将领。

政网疏阔:指政治管理松散。

条制:指规章制度。

绥抚:指安抚。

豫章内史:豫章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庄铁:指庄铁,可能是一个人名。

信义太守:信义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尚书右丞: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职。

安西武陵王纪长史:古代官职,安西武陵王纪的官员。

蜀郡太守:蜀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侯景陷京师:指侯景攻陷京城。

纪僭号于蜀:指纪在蜀地自立为帝。

承圣中:指承圣年间,即某个具体的年份。

安北晋安王法曹:古代官职,负责法曹事务。

率更令:古代官职,负责宫中事务。

管记:古代官职,负责记录。

白雀集东宫:指白雀聚集在东宫,可能是一种祥瑞的象征。

通事舍人:古代官职,负责外交事务。

司州刺史:司州的行政长官。

柳仲礼:指柳仲礼,可能是一个人名。

安陆:指安陆,可能是一个地区名。

武陵王法曹:古代官职,负责法曹事务。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黄门省的官员。

五言诗:一种诗歌形式,每句五个字。

陈郡长平:陈郡长平县,可能是一个地区名。

倜傥:指风流倜傥,不拘小节。

不拘细行:指不拘小节。

不妄交游:指不随便交朋友。

门无杂客:指门庭冷落,没有闲杂客人。

庐江何宪:庐江何宪,可能是一个人名。

宜都王行参军:宜都王的属官。

西中郎主簿:西中郎将的属官。

后军临川王记室:后军临川王的属官。

通直散骑侍郎:古代官职,通直散骑常侍的属官。

昭明太子侍读:昭明太子的侍读。

西中郎豫章王长史:西中郎豫章王的属官。

东宫学士省:东宫学士省的官员。

直东宫学士省:在东宫学士省任职。

曲江公遥欣:曲江公遥欣,可能是一个人名。

草隶书:一种书法字体。

湘州刺史:湘州的行政长官。

杨公则:杨公则,可能是一个人名。

曲江之故吏:曲江的旧部。

康公:康公,可能是一个人名。

桓灵宝:桓灵宝,可能是一个人名。

希逸:希逸,可能是一个人名。

庐陵王文学:庐陵王的属官。

庶子:古代官职,太子的属官。

末年:指晚年。

释教:指佛教。

曲江公遥欣子:曲江公遥欣的儿子。

能属文:指擅长写作。

早孤:指年幼丧父。

弟九人:有九个弟弟。

恩爱笃睦:指兄弟间感情深厚。

性温和:性格温和。

与物无竞:与世无争。

清贫自立:清贫自足。

好学:喜欢学习。

诔:一种哀悼逝者的文体。

沈约:沈约,可能是一个人名。

蔡撙:蔡撙,可能是一个人名。

掌管记:古代官职,负责记录。

迁:升迁。

专尚释教:专门信奉佛教。

为新安太守:担任新安太守。

郡多山水:该郡多山水。

适性游履:顺应自己的性情游玩。

遂为之记:于是写下了这篇记述。

子为:子为,可能是一个人名。

文才:文学才能。

永康令:永康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史臣:指古代撰写史书的官员或学者,他们的职责是记录和编纂历史。

王规之徒:指王规这一流派的人物,王规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其作品以文辞优美著称。

著名誉:指声名显赫,享有很高的声誉。

休运:指国家或个人处于繁荣昌盛的时期。

才用:指才能和用途,这里指才华得以施展。

各展:各自展现,各显身手。

美矣:表示赞叹,意为非常好。

萧洽《当涂》之制:萧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其作品《当涂》是一篇著名的文学作品。

伟辞人:指有伟大文辞的人,即文学成就很高的人。

刘孝仪兄弟:刘孝仪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其兄弟也以文学成就著称。

并以文章显:凭借他们的文章而显赫于世。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梁代:指南朝梁这个朝代,存在于公元502年至557年。

有人焉:意为人材辈出,有人才存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一-评注

史臣曰:王规之徒,俱著名誉,既逢休运,才用各展,美矣。

此句开篇点题,史臣以赞叹的口吻评价王规及其同辈,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王规之徒’指的是王规这一辈的文人,王规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其文风典雅,才情横溢,被誉为‘文士之冠’。‘俱著名誉’说明这些文人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

‘既逢休运,才用各展,美矣’这句话表达了史臣对这一时期文人的赞赏。‘休运’指的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期,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发挥。‘才用各展’则是指这些文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美矣’是对这种状态的肯定和赞美。

萧洽《当涂》之制,见伟辞人;刘孝仪兄弟,并以文章显。

这两句具体列举了萧洽和刘孝仪兄弟的成就。萧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其《当涂》一文在当时被誉为‘伟辞’,‘伟辞人’即指其文才卓越。刘孝仪兄弟则以其文章才华著称,‘以文章显’说明他们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君子知梁代之有人焉’这句话是对整个梁代文人的总结。‘君子’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有见识的人,‘知’表示认可和肯定。‘梁代之有人’则是对梁代文坛人才的肯定,表明史臣认为梁代文坛人才济济,文风鼎盛。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王规、萧洽、刘孝仪兄弟等文人的评价,展现了南朝梁时期文坛的繁荣景象。史臣以赞叹的口吻,既赞扬了文人的才华,也肯定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记载,更是对那个时代文化成就的赞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四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3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