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十六

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文学和历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梁书》是他在担任南朝梁代史学家时所编写的历史著作。

年代:成书于南朝梁代(约6世纪)。

内容简要:《梁书》是南朝梁的官方历史,详细记载了梁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主要描述了梁朝的政权更替、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全书重点讲述了梁武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理政,尤其突出了梁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深刻性。沈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为后人了解梁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梁书》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十六-原文

王亮 张稷 王莹

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晋丞相导之六世孙也。

祖偃,宋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父攸,给事黄门侍郎。

亮以名家子,宋末选尚公主,拜驸马都尉、秘书郎,累迁桂阳王文学,南郡王友,秘书丞。

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才俊以为士林馆,使工图画其像,亮亦预焉。

迁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出为衡阳太守。

以南土卑湿,辞不之官,迁给事黄门侍郎。

寻拜晋陵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

时齐明帝作相,闻而嘉之,引为领军长史,甚见赏纳。

及即位,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诠序著称,迁侍中。

建武末,为吏部尚书,是时尚书右仆射江祏管朝政,多所进拔,为士子所归。

亮自以身居选部,每持异议。

始亮未为吏部郎时,以祏帝之内弟,故深友祏,祏为之延誉,益为帝所器重;至是与祏情好携薄,祏昵之如初。

及祏遇诛,群小放命,凡所除拜,悉由内宠,亮更弗能止。

外若详审,内无明鉴,其所选用,拘资次而已,当世不谓为能。

频加通直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为尚书右仆射、中护军。

既而东昏肆虐,淫刑已逞,亮倾侧取容,竟以免戮。

义师至新林,内外百僚皆道迎,其未能拔者,亦间路送诚款,亮独不遣。

及城内既定,独推亮为首。

亮出见高祖,高祖曰:‘颠而不扶,安用彼相。’而弗之罪也。

霸府开,以为大司马长史、抚军将军、琅邪、清河二郡太守。

梁台建,授侍中、尚书令,固让不拜,乃为侍中、中书监,兼尚书令。

高祖受禅,迁侍中、尚书令、中军将军,引参佐命,封豫宁县公,邑二千户。

天监二年,转左光禄大夫,侍中、中军如故。

元日朝会万国,亮辞疾不登殿,设馔别省,而语笑自若。

数日,诏公卿问讯,亮无疾色,御史中丞乐蔼奏大不敬,论弃市刑。

诏削爵废为庶人。

四年夏,高祖宴于华光殿,谓群臣曰:‘朕日昃听政,思闻得失。卿等可谓多士,宜各尽献替。’

尚书左丞范缜起曰:‘司徒谢朏本有虚名,陛下擢之如此,前尚书令王亮颇有治实,陛下弃之如彼,是愚臣所不知。’

高祖变色曰:‘卿可更余言。’缜固执不已,高祖不悦。

御史中丞任昉因奏曰:

臣闻息夫历诋,汉有正刑;白褒一奏,晋以明罚。

况乎附下讪上,毁誉自口者哉。

风闻尚书左丞臣范缜,自晋安还,语人云:‘我不诣余人,惟诣王亮;不饷余人,惟饷王亮。’

辄收缜白从左右万休到台辨问,与风闻符同。

又今月十日,御饯梁州刺史臣珍国,宴私既洽,群臣并已谒退,时诏留侍中臣昂等十人,访以政道。

缜不答所问,而横议沸腾,遂贬裁司徒臣朏,褒举庶人王亮。

臣于时预奉恩留,肩随并立,耳目所接,差非风闻。

窃寻王有游豫,亲御轩陛,义深推毂,情均《湛露》。

酒阑宴罢,当扆正立,记事在前,记言在后,轸早朝之念,深求瘼之情,而缜言不逊,妄陈褒贬,伤济济之风,缺侧席之望。

不有严裁,宪准将颓,缜即主。

臣谨案:尚书左丞臣范缜,衣冠绪余,言行舛驳,夸谐里落,喧诟周行。

曲学谀闻,未知去代;弄口鸣舌,祇足饰非。

乃者,义师近次,缜丁罹艰棘,曾不呼门,墨縗景附,颇同先觉,实奉龙颜。

而今党协衅余,翻为矛楯,人而无恒,成兹奸詖。

日者,饮至策勋,功微赏厚,出守名邦,入司管辖,苞篚罔遗,而假称折辕,衣裙所弊,谗激失所,许与疵废,廷辱民宗。

自居枢宪,纠奏寂寞。顾望纵容,无至公之议;恶直丑正,有私讦之谈。

宜置之徽纆,肃正国典。

臣等参议,请以见事免缜所居官,辄勒外收付廷尉法狱治罪。

应诸连逮,委之狱官,以法制从事。

缜位应黄纸,臣辄奉白简。

诏闻可。

玺书诘缜曰:‘亮少乏才能,无闻时辈,昔经冒入群英,相与岂薄,晚节谄事江祏,为吏部,末协附梅虫儿、茹法珍,遂执昏政。

比屋罹祸,尽家涂炭,四海沸腾,天下横溃,此谁之咎!食乱君之禄,不死于治世。

亮协固凶党,作威作福,靡衣玉食,女乐盈房,势危事逼,自相吞噬。

建石首题,启靡请罪。朕录其白旗之来,贳其既往之咎。

亮反覆不忠,奸贿彰暴,有何可论!妄相谈述,具以状对。’

所诘十条,缜答支离而已。

亮因屏居闭扫,不通宾客。

遭母忧,居丧尽礼。

八年,诏起为秘书监,俄加通直散骑常侍,数日迁太常卿。

九年,转中书监,加散骑常侍。

其年卒。

诏赙钱三万,布五十匹。

谥曰炀子。

张稷,字公乔,吴郡人也。

父永,宋右光禄大夫。

稷所生母遘疾历时,稷始年十一,夜不解衣而养,永异之。

及母亡,毁瘠过人,杖而后起。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与族兄充、融、卷等俱知名,时称之曰:‘充融卷稷,是为四张。’

起家著作佐郎,不拜,频居父母忧,六载庐于墓侧。

服除,为骠骑法曹行参军,迁外兵参军。

齐永明中,为剡县令,略不视事,多为山水游。

会贼唐瑶作乱,稷率厉县人,保全县境。

入为太子洗马,大司马东曹掾,建安王友,大司马从事中郎。

武陵王渼为护军,转护军司马,寻为本州治中。

明帝领牧,仍为别驾。

时魏寇寿春,以稷为宁朔将军、军主,副尚书仆射沈文季镇豫州。

魏众称百万,围城累日,时经略处分,文季悉委稷焉。

军退,迁平西司马、宁朔将军、南平内史。

魏又寇雍州,诏以本号都督荆、雍诸军事。

时雍州刺史曹虎度樊城岸,以稷知州事。

魏师退,稷还荆州,就拜黄门侍郎,复为司马、新兴、永宁二郡太守。

郡犯私讳,改永宁为长宁。

寻迁司徒司马,加辅国将军。

及江州刺史陈显达举兵反,以本号镇历阳、南谯二郡太守,迁镇南长史、寻阳太守、辅国将军、行江州事。

寻征还,为持节、辅国将军、都督北徐州诸军事、北徐州刺史。

出次白下,仍迁都督南兗州诸军事、南兗州刺史。

俄进督北徐、徐、兗、青、冀五州诸军事,将军并如故。

永元末,征为侍中,宿卫宫城。

义师至,兼卫尉江淹出奔。

稷兼卫尉,副王莹都督城内诸军事。

时东昏淫虐,义师围城已久,城内思亡而莫有先发。

北徐州刺史王珍国就稷谋之,乃使直阁张齐害东昏于含德殿。

稷召尚书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谓曰:‘昔桀有昏德,鼎迁于殷;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今独夫自绝于天,四海已归圣主,斯实微子去殷之时,项伯归汉之日,可不勉哉!’

乃遣国子博士范云、舍人裴长穆等使石头城诣高祖,高祖以稷为侍中、左卫将军。

高祖总百揆,迁大司马左司马。

梁台建,为散骑常侍、中书令。

高祖受禅,以功封江安县侯,邑一千户。

又为侍中、国子祭酒,领骁骑将军,迁护军将军、扬州大中正,以事免。

寻为度支尚书、前将军、太子右卫率,又以公事免。

俄为祠部尚书,转散骑常侍、都官尚书、扬州大中正,以本职知领军事。

寻迁领军将军,中正、侯如故。

时魏寇青州,诏假节、行州事。

会魏军退,仍出为散骑常侍、将军,吴兴太守,秩中二千石。

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

进号云麾将军,征尚书左仆射。

舆驾将欲如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

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青、冀二州诸军事、安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

会魏寇朐山,诏稷权顿六里,都督众军。

还,进号镇北将军。

初郁洲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

及朐山叛,或与魏通,既不自安矣;且稷宽弛无防,僚吏颇侵渔之。

州人徐道角等夜袭州城,害稷,时年六十三。

有司奏削爵土。

稷性烈亮,善与人交。

历官无蓄聚,俸禄皆颁之亲故,家无余财。

初去吴兴郡,以仆射征,道由吴乡,候稷者满水陆。

稷单装径还京师,人莫之识,其率素如此。

稷长女楚瑗,适会稽孔氏,无子归宗。

至稷见害,女以身蔽刃,先父卒。

稷子嵊,别有传。

卷字令远,稷从兄也。

少以知理著称,能清言,仕至都官尚书,天监初卒。

王莹,字奉光,琅邪临沂人也。

父懋,光禄大夫、南乡僖侯。

莹选尚宋临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太子舍人,抚军功曹,散骑侍郎,司徒左西属。

齐高帝为骠骑将军,引为从事中郎。

顷之,出为义兴太守,代谢超宗。

超宗去郡,与莹交恶,既还,间莹于懋。

懋言之于朝廷,以莹供养不足,坐失郡废弃。

久之,为前军谘议参军,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未拜,丁母忧。

服阕,为给事黄门郎,出为宣城太守,迁为骠骑长史。

复为黄门侍郎、司马、太子中庶子,仍迁侍中,父忧去职。

服阕,复为侍中,领射声校尉,又为冠军将军、东阳太守。

居郡有惠政,迁吴兴太守。

明帝勤忧庶政,莹频处二郡,皆有能名。

甚见褒美。

还为太子詹事、中领军。

永元初,政由群小,莹守职而不能有所是非。

莹从弟亮既当朝,于莹素虽不善,时欲引与同事。

迁尚书左仆射,未拜。

会护军崔慧景自京口奉江夏王入伐,莹假节,率众拒慧景于湖头,夜为慧景所袭,众散,莹赴水,乘榜入乐游,因得还台城。

慧景败,还居领军府。

义师至,复假节,都督宫城诸军事。

建康平,高祖为相国,引莹为左长史,加冠军将军,奉法驾迎和帝于江陵。

帝至南州,逊位于别宫。

高祖践阼,迁侍中、抚军将军,封建城县公,邑千户。

寻迁尚书左仆射,侍中、抚军如故。

顷之,为护军将军,复迁散骑常侍、中军将军、丹阳尹。

视事三年,迁侍中、光禄大夫,领左卫将军。

俄迁尚书令、云麾将军,侍中如故。

累进号左中权将军,给鼓吹一部。

莹性清慎,居官恭恪,高祖深重之。

天监十五年,迁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丹阳尹、侍中如故。

莹将拜,印工铸其印,六铸而龟六毁,既成,颈空不实,补而用之。

居职六日,暴疾卒。

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

孔子称“殷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王亮之居乱世,势位见矣。

其于取舍,何与三仁之异欤?

及奉兴王,蒙宽政,为佐命,固将愧于心。

乃自取废败,非不幸也。

《易》曰:“非所据而据之,身必危。”

亮之进退,失所据矣。

惜哉!

张稷因机制变,亦其时也。

王莹印章六毁,岂神之害盈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十六-译文

王亮,字奉叔,是琅邪临沂人,晋朝丞相王导的第六代孙。他的祖父王偃,是宋朝的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他的父亲王攸,是给事黄门侍郎。王亮作为名门之后,宋末时被选为公主的驸马,被授予驸马都尉、秘书郎的职位,后来多次升迁,担任过桂阳王的文学、南郡王的友、秘书丞。齐朝竟陵王萧子良开设西邸,邀请才俊之士成为士林馆的成员,让画工画了他的像,王亮也在其中。后来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外出担任衡阳太守。因为南方土地低湿,他辞去了官职,后来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晋陵太守,在任期间清廉公正,政绩良好。当时齐明帝担任丞相,听说后非常赞赏他,任命他为领军长史,非常器重他。等到齐明帝即位后,王亮多次升迁,担任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因品评人才著称,后来升任侍中。建武末年,担任吏部尚书,当时尚书右仆射江祏掌管朝政,提拔了许多人,成为士子们向往的对象。王亮身为选部官员,常常持有不同的意见。起初,王亮在未担任吏部郎之前,因为江祏是皇帝的内弟,所以与江祏关系亲密,江祏为他美言,因此被皇帝更加器重;但后来与江祏的关系变得疏远,江祏依然像以前一样亲近他。等到江祏被诛杀,一些小人趁机作乱,所有的任命都由皇帝的宠臣决定,王亮无法阻止。表面上看似谨慎,实际上没有明确的判断力,他所选拔的人,只是按照资历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能干。他多次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后来担任尚书右仆射、中护军。后来东昏侯残暴,刑罚残忍,王亮为了保全自己,最终幸免于难。

义师到达新林,朝廷内外百官都去迎接,那些未能被提拔的人,也通过小路表达诚意,只有王亮没有这么做。等到城内平定后,只有推举王亮为首。王亮出来见高祖,高祖说:‘他跌倒了却不扶起,还要他做什么丞相。’但没有责怪他。高祖建立霸府后,任命他为大司马长史、抚军将军、琅邪、清河二郡太守。梁朝建立后,任命他为侍中、尚书令,他坚决辞让不接受,于是担任侍中、中书监,兼尚书令。高祖即位后,他被任命为侍中、尚书令、中军将军,被邀请参与制定国策,封为豫宁县公,食邑二千户。天监二年,转任左光禄大夫,侍中、中军将军职位不变。元旦朝会万国,王亮以病为由没有上殿,设在别处的宴席上他谈笑自若。几天后,皇帝下诏让公卿探望,王亮没有生病的样子,御史中丞乐蔼上奏说他大不敬,建议处以弃市之刑。皇帝下诏剥夺了他的爵位,降为平民。四年夏天,高祖在华光殿宴请群臣,说:‘我每天傍晚处理政务,想听听你们的得失。你们都是能人,应该各抒己见。’尚书左丞范缜站起来说:‘司徒谢朏虽然有虚名,但陛下如此提拔他;前尚书令王亮有实际的才能,陛下却弃用他,这让我这个愚臣难以理解。’高祖脸色变了,说:‘你可以闭嘴了。’范缜坚持己见,高祖不高兴。御史中丞任昉趁机上奏说:

张稷,字公乔,是吴郡人。他的父亲张永,是宋朝的右光禄大夫。张稷的母亲生病很长时间,张稷当时十一岁,整夜不解衣带地照顾母亲,张永对他感到非常惊奇。等到母亲去世,他悲伤过度,几乎不能起身。他性格豁达,聪明有才干,与族兄张充、张融、张卷等人都很有名,当时人称他们为‘充融卷稷,这是四张’。他开始担任著作佐郎,没有接受职位,连续多次守丧,六年在墓旁搭建小屋。服丧期满后,担任骠骑法曹行参军,后来升任外兵参军。

在齐永明年间,他担任剡县县令,很少处理政务,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之间游玩。正值盗贼唐瑶作乱,他率领厉县的人民,保卫了全县的安全。后来他进入朝廷,担任太子洗马、大司马东曹掾、建安王友、大司马从事中郎。武陵王渼担任护军,后来转为护军司马,不久后成为本州的治中。明帝担任牧时,他仍然是别驾。当时魏国侵犯寿春,他被任命为宁朔将军、军主,协助尚书仆射沈文季镇守豫州。魏军号称百万,围城多日,当时的经略处分,沈文季都委托给了他。军队撤退后,他被晋升为平西司马、宁朔将军、南平内史。魏国再次侵犯雍州,朝廷下诏以他本来的官职都督荆、雍诸军事。当时雍州刺史曹虎渡过樊城岸边,任命他为知州事。魏军撤退后,他回到荆州,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来又担任司马、新兴、永宁二郡太守。因为郡名犯了私讳,将永宁改为长宁。不久后,他被晋升为司徒司马,加封辅国将军。

及江州刺史陈显达起兵反叛,他以本来的官职担任历阳、南谯二郡太守,后来晋升为镇南长史、寻阳太守、辅国将军、代理江州事务。不久后被召回朝廷,担任持节、辅国将军、都督北徐州诸军事、北徐州刺史。后来被调任白下,再后来晋升为都督南兖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不久后晋升为都督北徐、徐、兖、青、冀五州诸军事,将军职位不变。永元末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侍中,在宫城宿卫。义师到达时,兼任卫尉江淹出逃。他兼任卫尉,辅助王莹都督城内诸军事。

当时东昏侯淫乱暴虐,义师围城已久,城内人民渴望逃离但没有先行动的。北徐州刺史王珍国向他咨询,于是他派遣直阁张齐在含德殿暗杀东昏侯。他召集尚书右仆射王亮等人坐在殿前西钟下,对他们说:‘从前桀王有昏德,鼎迁于殷;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现在这个暴君自绝于天,四海已归顺圣主,这就像是微子离开殷朝,项伯归附汉朝的时候,你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吗!’于是派遣国子博士范云、舍人裴长穆等人前往石头城见高祖,高祖任命他为侍中、左卫将军。高祖总揽百官,晋升他为大司马左司马。梁台建立后,他担任散骑常侍、中书令。高祖接受禅让,因为他的功绩封他为江安县侯,食邑一千户。后来又担任侍中、国子祭酒,兼任骁骑将军,晋升为护军将军、扬州大中正,因为事情被免职。不久后担任度支尚书、前将军、太子右卫率,又因为公事被免职。不久后担任祠部尚书,转任散骑常侍、都官尚书、扬州大中正,以本职知领军事。不久后晋升为领军将军,中正、侯职不变。

当时魏国侵犯青州,朝廷下诏让他假节、代理州事。恰逢魏军撤退,他仍然被派往担任散骑常侍、将军、吴兴太守,秩为中二千石。他上任后关心慰问遗老,引荐他们的子孙,安置在重要职位上,政绩以宽恕著称。晋升为云麾将军,被征召为尚书左仆射。皇帝准备前往他的宅邸,因为天气炎热,便留在仆射省,原来的临幸供应都由太官馔直提供,皇帝因为他的清廉,亲自下诏不接受。出京担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青、冀二州诸军事、安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恰逢魏国侵犯朐山,皇帝下诏让他暂时驻扎六里,都督各路军队。返回后,晋升为镇北将军。

起初郁洲靠近边疆,当地的民俗多与魏国人交易。等到朐山叛乱,有些人与魏国勾结,已经感到不安;而且他宽厚松弛,没有防范,僚吏们趁机侵渔。州人徐道角等人在夜间袭击州城,杀害了他,当时他六十三岁。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削除他的爵位。

他性格刚烈明亮,善于与人交往。历任官职没有积蓄,俸禄都分发给亲友,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最初离开吴兴郡时,因为仆射的征召,路上经过吴乡,等候他的人遍布水陆。他单人独马直接返回京师,没有人认识他,他的率性就是这样。

他的长女楚瑗,嫁给了会稽孔氏,没有子嗣归宗。等到他被害,女儿以身挡刀,先他而死。他的儿子嵊,有另外的传记。

卷字令远,是他的堂兄。年轻时就以通晓理政著称,擅长清谈,官至都官尚书,天监初年去世。

王莹,字奉光,是琅邪临沂人。他的父亲王懋,是光禄大夫、南乡侯。王莹被选为宋临淮公主的驸马,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后来担任著作佐郎,多次升迁至太子舍人、抚军功曹、散骑侍郎、司徒左西属。齐高帝担任骠骑将军时,将他引为从事中郎。不久后,他出京担任义兴太守,接替谢超宗。谢超宗离开郡职后,与王莹关系恶化,回到朝廷后,在王懋面前说王莹的坏话。王懋在朝廷上说了这件事,因为王莹供养不足,被免职。过了一段时间,担任前军谘议参军、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未正式任职,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出京担任宣城太守,后来晋升为骠骑长史。后来又担任黄门侍郎、司马、太子中庶子,后来晋升为侍中,因父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后,再次担任侍中,兼任射声校尉,又担任冠军将军、东阳太守。在郡中施行仁政,晋升为吴兴太守。明帝勤于政务,王莹连续在两个郡任职,都有能干的声誉,受到极高的赞誉。回到朝廷后,担任太子詹事、中领军。

永元初年,政权被小人们把持,王莹守职而不能有所作为。他的堂弟王亮已经当朝,虽然与王莹平时关系不好,但当时想要引荐他一起共事。晋升为尚书左仆射,未正式任职。恰逢护军崔慧景从京口迎江夏王入京讨伐,王莹假节,率领军队在湖头抵抗崔慧景,夜间被崔慧景袭击,军队溃散,王莹投水,乘坐木筏进入乐游,因此得以返回台城。崔慧景失败后,他回到领军府。义师到达后,再次假节,都督宫城诸军事。建康平定后,高祖担任相国,引荐王莹担任左长史,加封冠军将军,迎接和帝从江陵到南州。和帝到达南州后,在别宫退位。高祖登基后,晋升他为侍中、抚军将军,封为建城县公,食邑一千户。不久后晋升为尚书左仆射,侍中、抚军职位不变。不久后担任护军将军,再次晋升为散骑常侍、中军将军、丹阳尹。任职三年后,晋升为侍中、光禄大夫,兼任左卫将军。不久后晋升为尚书令、云麾将军,侍中职位不变。多次晋升为左中权将军,担任鼓吹一部。王莹性格清廉谨慎,为官恭敬,高祖非常重视他。

天监十五年,晋升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丹阳尹,侍中职位不变。王莹准备任职时,印工铸造他的印信,六次铸造六次龟裂,制成后,印把颈部是空的,补好后使用。任职六天后,突然生病去世。追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陈吏部尚书姚察说:孔子曾经称赞‘商朝有三位仁人:微子离开了他,箕子假装做奴隶,比干进谏而死去。’王亮生活在乱世之中,他的地位和权力已经显现出来。在取舍之间,他与那三位仁人的行为有什么不同呢?等到他辅佐新兴的君主,受到宽容的政策,成为辅佐之臣,心里自然会感到愧疚。然而,他自己选择走向衰落和失败,这并不是不幸。《易经》中说:‘不是应该依靠的东西却去依靠,自己必定会陷入危险。’王亮的进退,失去了可以依靠的东西。真是令人惋惜啊!张稷能够顺应时势,随机应变,这也是他的时代所要求的。王莹的印章被毁六次,难道是神灵在惩罚他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十六-注解

琅邪临沂:琅邪临沂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是古代名门望族聚集之地,历史上出了许多著名人物。

晋丞相导:晋丞相导指的是晋朝时期的丞相王导,他是东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以辅佐晋元帝和晋明帝而闻名。

宋右光禄大夫:宋右光禄大夫是古代官职,光禄大夫是九卿之一,位列三公,右光禄大夫则是光禄大夫中的高级官职。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官职,指有特殊地位的高级官员。

驸马都尉:驸马都尉是古代官职,是皇帝女婿的封号,同时也是一种官职,负责管理皇室马匹。

秘书郎:秘书郎是古代官职,属于秘书省,负责管理图书、文书等。

桂阳王文学:桂阳王文学是古代官职,桂阳王是封号,文学则是负责文学方面的官职。

南郡王友:南郡王友是指与南郡王交好的官员,南郡王是封号。

秘书丞:秘书丞是古代官职,属于秘书省,是秘书郎的副职。

竟陵王子良:竟陵王子良是南朝齐时期的皇族成员,竟陵王是他的封号。

士林馆:士林馆是古代的一种文人聚集之地,相当于文人俱乐部。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古代官职,属于中书省,负责起草和审查皇帝的诏令。

大司马从事中郎:大司马从事中郎是古代官职,大司马是三公之一,从事中郎则是大司马的属官。

衡阳太守:衡阳太守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衡阳郡的行政事务。

给事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是古代官职,属于黄门侍郎,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晋陵太守:晋陵太守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晋陵郡的行政事务。

领军长史:领军长史是古代官职,领军是军事职务,长史是领军的高级属官。

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是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尚书吏部郎:尚书吏部郎是古代官职,尚书是六部之一,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侍中:侍中是古代官职,指皇帝的近臣,参与朝政。

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

尚书右仆射:尚书右仆射是古代官职,尚书右仆射是尚书省的副职。

中护军:中护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和皇宫的安全。

东昏肆虐:东昏肆虐指的是南朝齐末年的皇帝萧宝卷的暴政。

新林:新林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南京市,是南朝时期的政治中心。

高祖:高祖是指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道成。

霸府:霸府是指古代诸侯王的府邸,这里指高祖的府邸。

大司马长史:大司马长史是古代官职,大司马是军事职务,长史是长史的高级属官。

抚军将军:抚军将军是古代官职,指掌管军队的将领。

侍中、尚书令:侍中、尚书令是古代官职,侍中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尚书令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中军将军:中军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中央军的事务。

豫宁县公:豫宁县公是古代的封号,豫宁县是地名。

左光禄大夫:左光禄大夫是古代官职,光禄大夫是九卿之一,左光禄大夫则是光禄大夫中的高级官职。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古代官职,指皇帝的近臣。

尚书左丞:尚书左丞是古代官职,尚书是六部之一,左丞是尚书省的副职。

司徒:司徒是古代官职,是三公之一,负责管理礼仪和教化。

尚书令:尚书令是古代官职,指尚书省的长官。

黄纸:黄纸是古代用于书写官方文件的专用纸张,通常用于皇帝的诏令。

白简:白简是古代官员上奏皇帝的奏章,通常用于弹劾或告发。

秘书监:秘书监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图书、文书等。

太常卿:太常卿是古代官职,太常是九卿之一,负责祭祀和礼仪。

中书监:中书监是古代官职,中书省是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中书监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

吴郡:吴郡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是古代文化发达之地。

骠骑法曹行参军:骠骑法曹行参军是古代官职,骠骑是军事职务,法曹行参军是骠骑的属官。

外兵参军:外兵参军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地方军队。

剡县令:剡县令是古代官职,指剡县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治理剡县。

视事:指官员到任后开始履行职责。

贼唐瑶:唐瑶是当时的一个叛乱首领。

保全县境:保护全县不受战乱影响。

太子洗马:太子洗马是古代官职,指太子的侍从官,负责辅导太子。

大司马东曹掾:大司马是古代官职,指掌管军事的高级官员,东曹掾是其下属官职。

建安王友:建安王是古代王爵,友是其属官。

从事中郎:从事中郎是古代官职,指中央官署的属官。

武陵王渼:武陵王是古代王爵,渼是其名。

护军:护军是古代官职,指掌管军队的将领。

司马:司马是古代官职,有多种含义,此处指军事将领。

宁朔将军:宁朔将军是古代官职,指掌管边疆军事的将领。

尚书仆射:尚书仆射是古代官职,指尚书省的副长官。

豫州:豫州是古代行政区划,指现在的河南省一带。

经略处分:经略处分指处理边疆事务。

平西司马:平西司马是古代官职,指平定西部边疆的将领。

南平内史:南平内史是古代官职,指南平地区的行政长官。

荆、雍诸军事:荆、雍诸军事指荆、雍地区的军事事务。

都督:都督是古代官职,指统领一定地区军事的将领。

别驾:别驾是古代官职,指地方官员的副职。

寿春:寿春是古代地名,指现在的安徽省寿县。

江州刺史:江州刺史是古代官职,指江州地区的行政长官。

历阳、南谯二郡太守:历阳、南谯二郡太守指历阳和南谯两个郡的行政长官。

持节:持节是古代官职,指有特殊使命的官员。

北徐州刺史:北徐州刺史是古代官职,指北徐州地区的行政长官。

南兗州刺史:南兗州刺史是古代官职,指南兗州地区的行政长官。

督北徐、徐、兗、青、冀五州诸军事:督北徐、徐、兗、青、冀五州诸军事指统领这五个州的军事事务。

辅国将军:辅国将军是古代官职,指辅助国家安全的将领。

江安县侯:江安县侯是古代爵位,指江安县的侯爵。

国子祭酒:国子祭酒是古代官职,指国子监的负责人,负责教育官员。

骁骑将军:骁骑将军是古代官职,指擅长骑射的将领。

护军将军:护军将军是古代官职,指掌管军队的将领。

扬州大中正:扬州大中正是古代官职,指扬州地区的行政长官。

度支尚书:度支尚书是古代官职,指负责财政的官员。

祠部尚书:祠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指负责祭祀事务的官员。

都官尚书:都官尚书是古代官职,指负责官吏管理的官员。

北徐州:北徐州是古代行政区划,指现在的江苏省北部。

吴兴太守:吴兴太守是古代官职,指吴兴地区的行政长官。

秩中二千石:秩中二千石是古代官员的官秩,指年薪为二千石。

国子博士:国子博士是古代官职,指国子监的学官。

石头城:石头城是古代地名,指现在的南京市。

微子去殷之时:微子去殷之时是指商朝末年微子启离开商朝,投奔周朝的历史事件。

项伯归汉之日:项伯归汉之日是指楚汉争霸时期项伯归顺汉王刘邦的历史事件。

国子:国子是古代学校,指国子监。

云麾将军:云麾将军是古代官职,指掌管云麾军的将领。

舆驾:舆驾是指皇帝的车驾。

使持节:使持节是古代官职,指有特殊使命的官员。

安北将军:安北将军是古代官职,指掌管北方边疆军事的将领。

青、冀二州刺史:青、冀二州刺史是古代官职,指青州和冀州地区的行政长官。

朐山:朐山是古代地名,指现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

郁洲:郁洲是古代地名,指现在的江苏省海门市。

边陲:边陲是指边疆地区。

徐道角:徐道角是古代人名。

义师:义师是指起兵反抗暴政的军队。

东昏:东昏是指南朝齐的末代皇帝萧宝卷。

桀:桀是指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夏桀。

鼎迁于殷:鼎迁于殷是指商汤灭夏后,将象征王权的九鼎迁至商朝。

商纣:商纣是指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

周:周是指周朝,商汤灭商后建立的朝代。

独夫:独夫是指失去民心、孤立无援的君主。

圣主:圣主是指有德行的君主。

微子:微子是指商朝末年的贵族微子启。

项伯:项伯是指楚汉争霸时期的项羽的叔父。

高祖总百揆:高祖总百揆是指高祖萧道成总揽朝政。

梁台建:梁台建是指南朝梁建立。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官职,指中书省的长官。

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是古代官职,指掌管骑兵的高级将领。

义兴太守:义兴太守是古代官职,指义兴地区的行政长官。

谢超宗:谢超宗是古代人名。

宣城太守:宣城太守是古代官职,指宣城地区的行政长官。

骠骑长史:骠骑长史是古代官职,指骠骑将军的属官。

冠军将军:冠军将军是古代官职,指掌管军队的将领。

东阳太守:东阳太守是古代官职,指东阳地区的行政长官。

太子詹事:太子詹事是古代官职,指太子的辅佐官。

中领军:中领军是古代官职,指掌管禁军的将领。

护军崔慧景:护军崔慧景是古代人名。

湖头:湖头是指湖边。

乐游:乐游是指游玩。

台城:台城是指古代的皇宫。

相国:相国是古代官职,指宰相。

左长史:左长史是古代官职,指宰相的属官。

封建城县公:封建城县公是指封为封建城县的公爵。

左中权将军:左中权将军是古代官职,指掌管中央军事的将领。

给鼓吹一部:给鼓吹一部是指负责音乐、仪仗的官员。

暴疾:暴疾是指突然发作的疾病。

陈吏部尚书姚察:陈吏部尚书姚察,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官员姚察,曾任吏部尚书,此处是姚察对孔子言论的引用和评论。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殷有三仁:殷有三仁,指的是商朝末年三位仁人志士:微子、箕子、比干。他们因不满纣王的暴政,采取了不同的行动,微子逃离,箕子假装疯狂,比干直言进谏而被杀。

微子去之:微子去之,指的是微子离开商朝,逃避纣王的暴政。

箕子为之奴:箕子为之奴,指的是箕子假装疯狂,被纣王囚禁,后来被放逐。

比干谏而死:比干谏而死,指的是比干因劝谏纣王而被杀。

王亮之居乱世,势位见矣:王亮之居乱世,势位见矣,指的是王亮生活在乱世之中,他的地位和权势已经显现出来。

取舍:取舍,指的是选择和放弃,此处指王亮在面对不同选择时的态度和行为。

三仁之异:三仁之异,指的是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志士的不同行为。

奉兴王:奉兴王,指的是奉事兴国的王,此处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帝王。

蒙宽政:蒙宽政,指的是得到宽容的政策。

为佐命:为佐命,指的是担任辅佐君王的职务。

固将愧于心:固将愧于心,指的是内心必然感到羞愧。

乃自取废败,非不幸也:乃自取废败,非不幸也,指的是自己导致失败和衰落,并非不幸。

《易》:《易》,即《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非所据而据之,身必危:非所据而据之,身必危,出自《易经》,意思是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行动,必将导致危险。

惜哉!:惜哉!,表示遗憾和惋惜。

张稷因机制变,亦其时也:张稷因机制变,亦其时也,指的是张稷根据时机变化而采取行动,这是那个时代的需要。

王莹印章六毁:王莹印章六毁,指的是王莹的印章被毁坏了六次。

岂神之害盈乎?:岂神之害盈乎?,表示质疑是否是神明的惩罚导致印章被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十六-评注

陈吏部尚书姚察的这段话,首先引用了孔子关于殷商时期三位仁人——微子、箕子、比干的评价,以此来引出对王亮之在乱世中的行为进行对比和评价。

孔子所说的‘殷有三仁’,指的是微子离开纣王,箕子假装疯狂以避祸,比干则直言进谏最终被杀。这三位仁人面对暴君,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忠诚和仁义,他们的行为被后人称颂。

姚察接着提到王亮之在乱世中的表现,他认为王亮之虽然身处乱世,但他看到了权势和地位,这与他所倡导的仁义之道似乎有所冲突。姚察质疑王亮之在取舍上的选择,是否与三仁有所不同。

姚察进一步指出,王亮之在奉兴王时得到了宽政,成为辅佐之臣,但他却因自己的行为而自取败亡,这并非不幸。他引用《易经》中的话‘非所据而据之,身必危’,说明王亮之的进退失据,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危险。

姚察对王亮之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王亮之的进退失据,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接着,姚察提到了张稷,认为他能够因机制变,这也是他的时运。这里的‘因机制变’指的是张稷能够根据时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灵活和智慧的表现。

最后,姚察提到了王莹印章六毁的事情,他提出了一个疑问:这是否是神明的警示?这里的‘神之害盈’表达了一种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质疑,暗示了王莹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遭受了不测。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展现了姚察对仁义、时势、命运等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和道德观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3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