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文学和历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梁书》是他在担任南朝梁代史学家时所编写的历史著作。
年代:成书于南朝梁代(约6世纪)。
内容简要:《梁书》是南朝梁的官方历史,详细记载了梁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主要描述了梁朝的政权更替、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全书重点讲述了梁武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理政,尤其突出了梁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深刻性。沈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为后人了解梁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梁书》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十五-原文
谢朏,字敬冲,陈郡阳夏人也。
祖弘微,宋太常卿,父庄,右光禄大夫,并有 名前代。
朏幼聪慧,庄器之,常置左右。
年十岁,能属文。
庄游土山赋诗,使朏命 篇,
朏揽笔便就。
琅邪王景文谓庄曰:‘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
庄笑, 因抚朏背曰:‘真吾家千金。’
孝武帝游姑孰,敕庄携朏从驾,诏使为《洞井赞》, 于坐奏之。
帝曰:‘虽小,奇童也。’
起家抚军法曹行参军,迁太子舍人,以父忧 去职。
服阕,复为舍人,历中书郎,卫将军袁粲长史。
粲性简峻,罕通宾客,时人 方之李膺。
朏谒既退,粲曰:‘谢令不死。’
寻迁给事黄门侍郎。
出为临川内史, 以贿见劾,案经袁粲,粲寝之。
齐高帝为骠骑将军辅政,选朏为长史,敕与河南褚炫、济阳江斅、彭城刘俣俱 入侍宋帝,时号为天子四友。
续拜侍中,并掌中书、散骑二省诏册。
高帝进太尉, 又以朏为长史,带南东海太守。
高帝方图禅代,思佐命之臣,以朏有重名,深所钦 属。
论魏、晋故事,因曰:‘晋革命时事久兆,石苞不早劝晋文,死方恸哭,方之 冯异,非知机也。’
朏答曰:‘昔魏臣有劝魏武即帝位者,魏武曰:‘如有用我, 其为周文王乎!’晋文世事魏氏,将必身终北面;假使魏早依唐虞故事,亦当三让 弥高。’
帝不悦。
更引王俭为左长史,以朏侍中,领秘书监。
及齐受禅,朏当日在 直,百僚陪位,侍中当解玺,朏佯不知,曰:‘有何公事?’
传诏云:‘解玺授齐 王。’
朏曰:‘齐自应有侍中。’乃引枕卧。
传诏惧,乃使称疾,欲取兼人。
朏曰:‘我无疾,何所道。’
遂朝服,步出东掖门,乃得车,仍还宅。
是日遂以王俭为侍 中解玺。
既而武帝言于高帝,请诛朏。
帝曰:‘杀之则遂成其名,正应容之度外耳。’
遂废于家。
永明元年,起家拜通直散骑常侍,累迁侍中,领国子博士。
五年,出为冠军将 军、义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在郡不省杂事,悉付纲纪,曰:‘吾不能作主者吏, 但能作太守耳。’
视事三年,征都官尚书、中书令。
隆昌元年,复为侍中,领新安 王师。
未拜,固求外出。
仍为征虏将军、吴兴太守,受召便述职。
时明帝谋入嗣位, 朝之旧臣皆引参谋策。
朏内图止足,且实避事。
弟綍,时为吏部尚书。
朏至郡,致 綍数斛酒,遗书曰:‘可力饮此,勿豫人事。’
朏居郡每不治,而常务聚敛,众颇 讥之,亦不屑也。
建武四年,诏征为侍中、中书令,遂抗表不应召。
遣诸子还京师,独与母留, 筑室郡之西郭。
明帝下诏曰:‘夫超然荣观,风流自远;蹈彼幽人,英华罕值。’
故 长揖楚相,见称南国;高谢汉臣,取贵良史。
新除侍中、中书令朏,早藉羽仪,夙 标清尚,登朝树绩,出守驰声。
遂敛迹康衢,拂衣林沚,抱箕颍之余芳,甘憔悴而 无闷。
抚事怀人,载留钦想。
宜加优礼,用旌素概。
可赐床帐褥席,俸以卿禄,常 出在所。
时国子祭酒庐江何胤亦抗表还会稽。
永元二年,诏征朏为散骑常侍、中书监,胤为散骑常侍、太常卿,并不屈。
三年,又诏征朏为侍中、太子少傅,胤散 骑常侍、太子詹事。
时东昏皆下在所,使迫遣之,值义师已近,故并得不到。
及高祖平京邑,进位相国,表请朏、胤曰:‘夫穷则独善,达以兼济。’
虽出处 之道,其揆不同,用舍惟时,贤哲是蹈。
前新除侍中、太子少傅朏,前新除散骑常侍、太子詹事、都亭侯胤,羽仪世胄,徽猷冠冕,道业德声,康济雅俗。
昔居朝列, 素无宦情,宾客简通,公卿罕预,簪绂未褫,而风尘摆落。
且文宗儒肆,互居其长; 清规雅裁,兼擅其美。
并达照深识,预睹乱萌,见庸质之如初,知贻厥之无寄。
拂 衣东山,眇绝尘轨。
虽解组昌运,实避昏时。
家膺鼎食,而甘兹橡艾;世袭青紫, 而安此悬鹑。
自浇风肇扇,用南成俗,淳流素轨,余烈颇存。
谁其激贪,功归有道, 康俗振民,朝野一致。
虽在江海,而勋同魏阙。
今泰运甫开,贱贫为耻;况乎久蕴 瑚琏,暂厌承明,而可得求志海隅,永追松子。
臣负荷殊重,参赞万机,实赖群才, 共成栋干。
思挹清源,取镜止水。
愚欲屈居僚首,朝夕谘诹,庶足以翼宣寡薄,式 是王度。
请并补臣府军谘祭酒,朏加后将军。
并不至。
高祖践阼,征朏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胤散骑常侍、特进、右 光禄大夫,又并不屈。
仍遣领军司马王果宣旨敦譬。
明年六月,朏轻舟出,诣阙自 陈。
既至,诏以为侍中、司徒、尚书令。
朏辞脚疾不堪拜谒,乃角巾肩舆,诣云龙门谢。
诏见于华林园,乘小车就席。
明旦,舆驾出幸朏宅,宴语尽欢。
朏固陈本志, 不许;因请自还东迎母,乃许之。
临发,舆驾复临幸,赋诗饯别。
王人送迎,相望 于道。
到京师,敕材官起府于旧宅,高祖临轩,遣谒者于府拜授,诏停诸公事及朔 望朝谒。
三年元会,诏朏乘小舆升殿。
其年,遭母忧,寻有诏摄职如故。
后五年,改授 中书监、司徒、卫将军,并固让不受。
遣谒者敦授,乃拜受焉。
是冬薨于府,时年 六十六。
舆驾出临哭,诏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十万,布百匹,蜡百 斤。
赠侍中、司徒。
谥曰靖孝。
朏所著书及文章,并行于世。
子谖,官至司徒右长史,坐杀牛免官,卒于家。
次子絪,颇有文才,仕至晋安太守,卒官。
览字景涤,朏弟綍之子也。
选尚齐钱唐公主,拜驸马都尉、秘书郎、太子舍人。
高祖为大司马,召补东阁祭酒,迁相国户曹。
天监元年,为中书侍郎,掌吏部事,顷之即真。
览为人美风神,善辞令,高祖深器之。
尝侍座,受敕与侍中王暕为诗答赠。
其文甚工。
高祖善之,仍使重作,复合旨。
乃赐诗云:‘双文既后进,二少实名家;岂伊止栋隆,信乃俱国华。’
以母忧去职。
服阕,除中庶子,又掌吏部郎事,寻除吏部郎,迁侍中。
览颇乐酒,因宴席与散骑常侍萧琛辞相诋毁,为有司所奏。
高祖以览年少不直,出为中权长史。
顷之,敕掌东宫管记,迁明威将军、新安太守。
九年夏,山贼吴承伯破宣城郡,余党散入新安,叛吏鲍叙等与合,攻没黟、歙诸县,进兵击览。
览遣郡丞周兴嗣于锦沙立坞拒战,不敌,遂弃郡奔会稽。
台军平山寇,览复还郡,左迁司徒谘议参军、仁威长史、行南徐州事,五兵尚书。
寻迁吏部尚书。
览自祖至孙,三世居选部,当世以为荣。
十二年春,出为吴兴太守。
中书舍人黄睦之家居乌程,子弟专横,前太守皆折节事之。
览未到郡,睦之子弟来迎,览逐去其船,杖吏为通者。
自是睦之家杜门不出,不敢与公私关通。
郡境多劫,为东道患,览下车肃然,一境清谧。
初,齐明帝及览父綍、东海徐孝嗣,并为吴兴,号称名守,览皆欲过之。
昔览在新安颇聚敛,至是遂称廉洁,时人方之王怀祖。
卒于官,时年三十七。
诏赠中书令。
子罕,早卒。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谢朏之于宋代,盖忠义者欤?
当齐建武之世,拂衣止足,永元多难,确然独善,其疏、蒋之流乎。
洎高祖龙兴,旁求物色,角巾来仕,首陟台司,极出处之致矣!
览终能善政,君子韪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十五-译文
谢朏,字敬冲,是陈郡阳夏人。他的祖父谢弘微是宋代的太常卿,父亲谢庄是右光禄大夫,都很有名。谢朏从小聪明伶俐,谢庄很器重他,经常让他陪在身边。十岁的时候,他就能写文章。谢庄在土山游玩时作诗,让谢朏命制文章,谢朏拿起笔就写出来了。琅邪王景文对谢庄说:“这个好孩子真是神童,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谢庄笑着,于是拍拍谢朏的背说:“真是我们家的千金。”
孝武帝游姑孰时,下诏让谢庄带着谢朏随行,并让谢朏写《洞井赞》,在席间朗诵。皇帝说:“虽然年纪小,但也是个奇才。”谢朏因此被任命为抚军法曹行参军,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舍人,历任中书郎、卫将军袁粲的长史。袁粲性格严肃,很少接待宾客,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李膺。谢朏拜访袁粲后离开,袁粲说:“谢令公如果不死。”不久后,谢朏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
后来被外放为临川内史,因为受贿被弹劾,案件经过袁粲处理,袁粲却把案件压了下来。齐高帝担任骠骑将军辅佐朝政时,选择谢朏为长史,下诏让他和河南的褚炫、济阳的江斅、彭城的刘俣一起入朝侍奉宋帝,当时被称为天子四友。后来又任命他为侍中,并掌管中书、散骑两省的诏令。
高帝晋升为太尉后,又让谢朏担任长史,兼任南东海太守。高帝正打算禅让帝位,想找一些辅佐的大臣,因为谢朏有很高的声望,所以非常器重他。谈论魏、晋的故事时,高帝说:“晋朝革命的事情早就有了迹象,石苞没有早点劝晋文公,等到他死了才痛哭,和冯异相比,这不是懂得时机。”谢朏回答说:“以前魏国的大臣有劝魏武帝即位的人,魏武帝说:‘如果有人用我,那我就是周文王!’晋文公的事情是魏氏的事情,他肯定会终身在北面;假如魏国早点依照唐虞的故事,也应当三次辞让,名声会更高。”皇帝不高兴。
于是又请王俭担任左长史,让谢朏担任侍中,兼任秘书监。等到齐朝接受禅让,谢朏当天正在值班,百官陪位,侍中应当解下印玺,谢朏假装不知道,说:“有什么公事?”传诏的人说:“解下印玺授予齐王。”谢朏说:“齐王自然应该有侍中。”于是他拿起枕头躺下。传诏的人害怕了,于是让谢朏称病,想要免除他的职务。谢朏说:“我没有病,有什么可说的。”于是穿着朝服,步行走出东掖门,然后才得到车,回到家。
那天谢朏就任命王俭为侍中解下印玺。后来武帝对高帝说,请求诛杀谢朏。高帝说:“杀了他就会成就他的名声,正应该宽容他。”于是谢朏被软禁在家中。
永明元年,谢朏被起用,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后来升迁为侍中,兼任国子博士。五年,外放为冠军将军、义兴太守,加封秩中二千石。在郡里不处理杂事,全部交给官员,说:“我不能做主,只能做太守。”在郡任职三年,被征召为都官尚书、中书令。隆昌元年,再次被任命为侍中,兼任新安王师。未上任,坚决请求外出。后来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吴兴太守,接受征召就去任职。当时明帝图谋继位,朝中的旧臣都引荐他参与策划。谢朏内心想要退隐,实际上也是想避免政治斗争。他的弟弟谢綍当时担任吏部尚书。谢朏到郡后,给谢綍送了几斛酒,写信说:“你可以尽情地喝这个,不要参与人事。”谢朏在郡里经常不处理政事,而经常聚敛财富,大家都很批评他,但他也不在乎。
建武四年,皇帝下诏征召他为侍中、中书令,他坚决不上任。他把儿子们送回京城,自己只和母亲留在郡里,在郡的西郭建造了房子。明帝下诏说:“超然于荣华之外,风流自远;步入那幽静之地,英华难得。所以长揖楚相,被称为南国;高谢汉臣,成为良史。新任命的侍中、中书令谢朏,早年凭借才华,早早标榜清高,入朝后有所成就,外出任职也有声望。于是隐退在康庄大道上,拂衣于林泉之间,保留着箕颍的余风,甘愿憔悴而不抱怨。怀念往事,怀念故人,让人感到钦佩。应该给予优待,用来表彰他的清高。可以赐给他床帐被褥,按照卿的俸禄,经常派人在他那里。”当时国子祭酒庐江何胤也上表请求回会稽。
永元二年,皇帝下诏征召谢朏为散骑常侍、中书监,何胤为散骑常侍、太常卿,他们都不接受。三年,皇帝再次下诏征召谢朏为侍中、太子少傅,何胤为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当时东昏侯都在他所在的地方,派人逼迫他们去,但因为义师已经接近,所以他们都没有被征召。
等到高祖平定京邑,晋升为相国,上表请求谢朏、何胤说:“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济天下。虽然出仕和退隐的道路不同,但都是贤哲所遵循的,任用与否只看时机。之前新任命的侍中、太子少傅谢朏,之前新任命的散骑常侍、太子詹事、都亭侯何胤,都是世家的精英,德行和才华都是冠冕堂皇的。以前在朝中,他们没有做官的心思,宾客简约,公卿很少参与,官职未去,但风采已经远播。他们既有文才,又有道德,既有清规,又有雅致,既有深刻的洞察力,又有预见未来的能力,看到了庸才的真相,知道传承的没有寄托。拂衣归隐,远离尘世。虽然解下官职,但实际上是避开昏暗的时代。他们家中本应享受荣华富贵,却甘愿吃粗粮;世代传承的官位,却安于清贫。自从浮华之风兴起,南方的风俗已经形成,淳朴的道德,余风尚存。是谁激发贪婪,功绩归于有道,改善风俗,振兴民众,朝野一致。虽然隐居在江海,但功勋如同在朝廷。现在泰运刚刚开启,贫贱被视为耻辱;何况他们长久地隐藏才华,暂时厌倦了朝廷的繁忙,却可以在海角追求自己的志向,永远追随松子。我承担着重任,参与国家大事,实在需要他们这样的英才,共同成就国家的栋梁。我想邀请他们担任我的助手,朝夕请教,希望足以辅助我微薄的才能,维持国家的制度。请他们一起担任我的军谘祭酒,谢朏加封后将军。”但他们都没有接受。
高祖登基后,征召谢朏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何胤为散骑常侍、特进、右光禄大夫,他们又都不接受。于是派遣领军司马王果传达旨意,敦促他们接受。第二年六月,谢朏乘坐轻舟出京,到宫阙自陈。到达后,皇帝下诏任命他为侍中、司徒、尚书令。谢朏以脚疾不能拜谒为由推辞,于是戴着角巾,乘坐肩舆,到云龙门谢恩。皇帝在华林园接见了他,他乘坐小车就座。第二天,皇帝亲自到谢朏的宅邸,设宴畅谈。谢朏坚决陈述自己的本意,皇帝不允许;于是请求自己回去东迎母亲,皇帝答应了。临出发时,皇帝再次到谢朏宅邸,赋诗送别。官员们来来往往,相望于道。到达京城后,皇帝下令在旧宅建造府邸,高祖亲自到殿前,派遣使者到府邸拜授官职,下诏停止所有公事及朔望朝谒。
三年元会,皇帝下诏让谢朏乘坐小车升殿。那一年,他遭遇母亲去世,不久后又有诏令让他恢复职务。后来五年,改任中书监、司徒、卫将军,他坚决辞让不接受。派遣使者敦促他接受,他才拜受。那年冬天,他在府中去世,享年六十六岁。皇帝亲自出宫哭悼,下诏赐予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件衣服,十万钱,一百匹布,一百斤蜡。追赠侍中、司徒。谥号靖孝。谢朏所著的书籍和文章,都流传于世。
子谖,官至司徒右长史,因为犯下杀牛的罪行而被免官,最终在家中去世。他的次子谢絪,有很好的文学才华,官至晋安太守,最终在任上去世。
览字景涤,是朏的弟弟綍的儿子。他被选为齐朝钱唐公主的驸马,被授予驸马都尉、秘书郎、太子舍人的职位。高祖担任大司马时,召他补任东阁祭酒,后来升迁为相国户曹。天监元年,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负责吏部事务,不久后正式担任此职。
览为人风度翩翩,善于辞令,高祖非常器重他。曾经陪坐在高祖身边,接受命令与侍中王暕对诗相赠。他的诗作非常出色。高祖很欣赏,让他重写,再次符合心意。于是赐诗曰:‘双文既后进,二少实名家;岂伊止栋隆,信乃俱国华。’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被任命为中庶子,又负责吏部郎事,不久后升任吏部郎,再迁为侍中。览很喜欢喝酒,在一次宴会上与散骑常侍萧琛互相诋毁,被有司上报。高祖认为览年轻不稳重,将他调出京城担任中权长史。不久后,又被任命为东宫管记,升迁为明威将军、新安太守。
九年夏天,山贼吴承伯攻破宣城郡,余党散入新安,叛乱的官吏鲍叙等人与他们合流,攻占了黟、歙等县,进兵攻击览。览派遣郡丞周兴嗣在锦沙建立堡垒进行抵抗,但未能取胜,于是放弃郡城逃往会稽。台军平定了山贼,览又回到郡城,被左迁为司徒谘议参军、仁威长史、代理南徐州事务、五兵尚书。不久后升任吏部尚书。览从祖父到孙子,三代都在选部任职,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荣耀。
十二年春天,他被调任吴兴太守。中书舍人黄睦之居住在乌程,他的子弟专横跋扈,前任太守都屈服于他们。览还未到任,黄睦的子弟来迎接,览驱逐了他们的船只,杖责了那些帮忙通融的官吏。从此,黄睦一家闭门不出,不敢与公私打交道。郡境有很多劫匪,成为东道的问题,览上任后严肃处理,整个郡境变得安宁。起初,齐明帝和览的父亲綍、东海的徐孝嗣,都曾担任吴兴太守,被誉为名守,览都希望超过他们。过去览在新安时很会敛财,到这时就声称自己廉洁,当时的人把他比作王怀祖。他在任上去世,时年三十七岁。朝廷下诏追赠他为中书令。他的儿子谢罕,早逝。
陈朝的吏部尚书姚察说:谢朏在宋代,可算得上是忠义之士吧?在齐朝建武年间,他选择隐居,不追求名利,在永元年间,面临许多困难,他坚守自己的道德,可以说是蒋之流的人。等到高祖兴起,广泛寻求人才,他戴着方巾前来任职,首先升任台司,达到了仕途的极致!览最终能够施行善政,君子们都称赞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十五-注解
谢朏:谢朏,字敬冲,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他以其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著称。
陈郡阳夏:陈郡阳夏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太康县,是谢朏的籍贯。
宋太常卿:宋太常卿是古代官职,太常卿是太常寺的长官,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务。
右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是古代官职,属于九卿之一,负责接待宾客、宴请等。
属文:属文指写作文章。
琅邪王景文:琅邪王景文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此处指王景文对谢朏的评价。
敕:敕是皇帝的命令。
抚军法曹行参军:抚军法曹行参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法律事务。
太子舍人:官名,是太子的属官,负责处理太子的日常事务。
服阕:服阕指服丧期满。
中书郎:中书郎是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诏书等。
卫将军:卫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袁粲:袁粲是南朝宋时期的政治家,此处提到他与谢朏的关系。
给事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是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临川内史:临川内史是古代官职,负责临川郡的行政事务。
齐高帝:齐高帝是南朝齐的开国皇帝。
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是古代官职,属于高级武官。
侍中:侍中是古代官职,负责侍奉皇帝,参与机密事务。
中书、散骑二省:中书省和散骑省是古代官署,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散骑省负责顾问。
太尉:太尉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禅代:禅代指皇帝将帝位传给他人。
魏、晋故事:魏、晋故事指魏晋时期的历史故事。
石苞:石苞是魏晋时期的人物,此处提到他未能劝晋文公早登帝位。
冯异:冯异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以知机著称。
周文王:周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
唐虞:唐虞是古代传说中的圣王,此处指唐尧和虞舜。
王俭:王俭是南朝齐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东掖门:东掖门是古代宫殿的侧门。
明帝:明帝是南朝齐的第二位皇帝。
高祖:高祖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此处指萧道成。
都官尚书:都官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中书令:官名,是中书省的长官,负责处理皇帝的文书、传达皇帝的命令等。
国子博士:国子博士是古代官职,负责教育官员。
冠军将军:冠军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义兴太守:义兴太守是古代官职,负责义兴郡的行政事务。
纲纪:纲纪指官员的纪律。
吴兴太守:官名,是吴兴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
庐江何胤:庐江何胤是南朝齐的文学家。
东昏:东昏是南朝齐的末代皇帝萧宝卷的谥号。
高祖平京邑:高祖平京邑指高祖萧道成平定南齐首都建康。
相国:相国是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散骑常侍:官名,是皇帝的顾问官,负责向皇帝提供意见和建议。
特进:特进是古代官职,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官职,是一种高级官职。
东园秘器:东园秘器是古代的一种葬具。
朝服:朝服是古代官员的正式服装。
衣一袭:衣一袭指一套衣服。
布百匹:布百匹指一百匹布。
蜡百斤:蜡百斤指一百斤蜡。
赠侍中:赠侍中是对已故官员的一种追赠。
谥曰靖孝:谥曰靖孝是对谢朏的一种谥号,表示其品德高尚。
司徒:古代官名,是三公之一,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相当于宰相。
右长史:官名,是司徒的属官,负责处理司徒的日常事务。
免官:被免去官职,即失去官职。
晋安太守:官名,是晋安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驸马都尉:官名,是皇帝女婿的封号,同时担任一定的官职。
秘书郎:官名,是秘书省的官员,负责管理图书、起草文书等。
大司马:官名,是三公之一,负责军事,相当于国防部长。
东阁祭酒:官名,是东阁的官员,负责接待宾客、处理文书等。
相国户曹:官名,是相国的属官,负责管理户籍、税收等。
中书侍郎:官名,是中书省的官员,负责处理皇帝的文书、传达皇帝的命令等。
吏部事:指吏部的事务,吏部是负责官员选拔、考核的部门。
中庶子:官名,是皇帝的属官,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
山贼:指在山区进行抢劫、骚扰的盗贼。
宣城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
黟县: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
歙县: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
会稽: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
台军:指中央政府的军队。
司徒谘议参军:官名,是司徒的属官,负责提供咨询和建议。
仁威长史:官名,是仁威将军的属官,负责处理将军的日常事务。
行南徐州事:指代理南徐州的事务,南徐州是古代行政区划。
五兵尚书:官名,是负责军事的官员,五兵指步兵、骑兵、车兵、弓兵、弩兵。
拂衣止足:指辞官归隐,不再追求官职。
确然独善:指坚定地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台司:指中央政府的机构。
出处之致:指官职的高低和地位。
君子韪之:指君子们对此表示赞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十五-评注
子谖,官至司徒右长史,坐杀牛免官,卒于家。次子絪,颇有文才,仕至晋安太守,卒官。
此句描绘了子谖和次子絪的生平,子谖因杀牛免官,卒于家,而次子絪则颇有文才,官至晋安太守,卒于官。这里反映了古时官员因个人行为而遭受惩罚的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家族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览字景涤,朏弟綍之子也。选尚齐钱唐公主,拜驸马都尉、秘书郎、太子舍人。
此句介绍了览的出身和早期仕途。览是朏弟綍之子,因选尚齐钱唐公主而得到高祖的赏识,拜为驸马都尉、秘书郎、太子舍人。这反映了古代婚姻政治和贵族世袭的特点,同时也显示了览的家族背景对其仕途的助力。
高祖为大司马,召补东阁祭酒,迁相国户曹。天监元年,为中书侍郎,掌吏部事,顷之即真。
此句描述了览在仕途上的升迁。高祖对其重视,使其担任东阁祭酒,后迁相国户曹,再为中书侍郎,掌吏部事,不久即真。这体现了览在政治上的才能和皇帝对他的信任。
览为人美风神,善辞令,高祖深器之。尝侍座,受敕与侍中王暕为诗答赠。其文甚工。
此句描绘了览的才貌和文学才能。览以美风神和善辞令著称,深得高祖赏识。他曾与王暕为诗答赠,文采斐然。这反映了古代文人风雅的一面,以及文学在政治和社交中的重要性。
高祖善之,仍使重作,复合旨。乃赐诗云:“双文既后进,二少实名家;岂伊止栋隆,信乃俱国华。”以母忧去职。
此句继续描述览的文学成就。高祖对他的诗作赞赏有加,甚至要求他重作,最终合乎心意。高祖还赐诗赞美览,称其为国家之华。这体现了古代皇帝对文学人才的重视和推崇。
服阕,除中庶子,又掌吏部郎事,寻除吏部郎,迁侍中。
此句说明了览在政治上的进一步升迁。他在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中庶子,掌吏部郎事,不久又升为吏部郎,再迁为侍中。这反映了古代官员的升迁制度和家族背景对个人仕途的影响。
览颇乐酒,因宴席与散骑常侍萧琛辞相诋毁,为有司所奏。高祖以览年少不直,出为中权长史。
此句揭示了览的缺点和过错。览喜好饮酒,在宴席上与萧琛互相诋毁,被有司奏报。高祖认为他年轻不稳重,将他调为中权长史。这反映了古代官员的道德标准和皇帝对官员的严格要求。
顷之,敕掌东宫管记,迁明威将军、新安太守。
此句描述了览在政治上的再次升迁。他被任命为东宫管记,后迁为明威将军、新安太守。这体现了览在政治上的能力和皇帝对他的信任。
九年夏,山贼吴承伯破宣城郡,余党散入新安,叛吏鲍叙等与合,攻没黟、歙诸县,进兵击览。
此句描绘了览在任新安太守期间面临的危机。山贼吴承伯攻破宣城郡,余党散入新安,叛吏鲍叙等与之合流,攻击览。这反映了古代地方治理的困难和官员面临的压力。
览遣郡丞周兴嗣于锦沙立坞拒战,不敌,遂弃郡奔会稽。
此句描述了览在危机中的应对。他派遣郡丞周兴嗣在锦沙立坞拒战,但最终不敌,被迫弃郡奔往会稽。这体现了览在军事上的无奈和个人的英勇。
台军平山寇,览复还郡,左迁司徒谘议参军、仁威长史、行南徐州事,五兵尚书。
此句说明了览在危机后的恢复。台军平定了山贼,览得以重返新安郡,并被任命为司徒谘议参军、仁威长史、行南徐州事,五兵尚书。这反映了览在政治上的能力和皇帝对他的信任。
览自祖至孙,三世居选部,当世以为荣。
此句强调了览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览自祖至孙,三代都担任选部官员,这在当时被视为荣耀。这反映了古代家族文化和世袭制度对个人仕途的影响。
十二年春,出为吴兴太守。
此句描述了览的又一次升迁。他被任命为吴兴太守,这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能力和皇帝对他的信任。
中书舍人黄睦之家居乌程,子弟专横,前太守皆折节事之。览未到郡,睦之子弟来迎,览逐去其船,杖吏为通者。
此句描绘了览在吴兴太守任上的政绩。他面对黄睦之家的专横,坚决抵制,甚至逐去其船,杖打为通者。这体现了览在地方治理上的决心和勇气。
自是睦之家杜门不出,不敢与公私关通。
此句说明了览的政绩对当地社会的影响。黄睦之家因览的严格治理而杜门不出,不敢再与公私交往。这反映了览在地方治理上的成功。
郡境多劫,为东道患,览下车肃然,一境清谧。
此句描述了览在吴兴太守任上的治理成果。他上任后,严厉打击劫匪,使郡境恢复安宁。这体现了览在地方治理上的能力和成效。
初,齐明帝及览父綍、东海徐孝嗣,并为吴兴,号称名守,览皆欲过之。
此句回顾了览家族在吴兴的辉煌历史。齐明帝、览父綍、东海徐孝嗣都曾担任吴兴太守,被誉为名守。览在吴兴太守任上,努力超越前人,体现了他的抱负和追求。
昔览在新安颇聚敛,至是遂称廉洁,时人方之王怀祖。
此句描述了览在吴兴太守任上的变化。他在新安时因聚敛财富而受到争议,但在吴兴太守任上,他自称廉洁,赢得了时人的赞誉。这反映了览在政治上的转变和自我修养。
卒于官,时年三十七。诏赠中书令。
此句说明了览的去世和皇帝对他的追赠。览在任上病逝,年仅三十七岁。皇帝追赠他为中书令,以示对其功绩的肯定。
子罕,早卒。
此句描述了览的子女情况。他的儿子罕早逝,这反映了古代家族命运的不确定性。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谢朏之于宋代,盖忠义者欤?当齐建武之世,拂衣止足,永元多难,确然独善,其疏、蒋之流乎。
此句引用了陈吏部尚书姚察对谢朏的评价。姚察认为谢朏是忠义之人,他在齐建武之世选择退隐,确然独善,与疏、蒋等人相似。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忠义和隐逸的推崇。
洎高祖龙兴,旁求物色,角巾来仕,首陟台司,极出处之致矣!览终能善政,君子韪之。
此句总结了览的一生。姚察认为览在高祖龙兴后,被皇帝发现并重用,最终实现了善政,成为君子之典范。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政治人才的评价标准和对君子品质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