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文学和历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梁书》是他在担任南朝梁代史学家时所编写的历史著作。
年代:成书于南朝梁代(约6世纪)。
内容简要:《梁书》是南朝梁的官方历史,详细记载了梁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主要描述了梁朝的政权更替、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全书重点讲述了梁武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理政,尤其突出了梁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深刻性。沈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为后人了解梁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梁书》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五十二-原文
止足
顾宪之 陶季直 萧视素
《易》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传》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然则不知夫进退,不达乎止足,殆辱之累,期月而至矣。
古人之进也,以康世济务也,以弘道厉俗也。然其进也,光宠夷易,故愚夫之所干没;其退也,苦节艰贞,故庸曹之所忌惮。
虽祸败危亡,陈乎耳目,而轻举高蹈,寡乎前史。
汉世张良功成身退,病卧却粒,比于乐毅、范蠡至乎颠狈,斯为优矣。
其后薛广德及二疏等,去就以礼,有可称焉。
鱼豢《魏略·知足传》,方田、徐于管、胡,则其道本异。
谢灵运《晋书·止足传》,先论晋世文士之避乱者,殆非其人;唯阮思旷遗荣好遁,远殆辱矣。
‘《宋书·止足传》有羊欣、王微,咸其流亚。齐时沛国刘献,字子珪,辞禄怀道,栖迟养志,不戚戚于贫贱,不耽耽于富贵,儒行之高者也。梁有天下,小人道消,贤士大夫相招在位,其量力守志,则当世罔闻,时或有致事告老,或有寡志少欲,国史书之,亦以为《止足传》云。’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
祖抃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
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
元徽中,为建康令。
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后令莫能决。
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
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
性又清俭,强力为政,甚得民和。
故京师饮酒者得醇旨,辄号为‘顾建康’,言醑清且美焉。
迁车骑功曹、晋熙王友。
齐高帝执政,以为骠骑录事参军,迁太尉西曹掾。
齐台建,为中书侍郎。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
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
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
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纲纪营护之。
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
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风俗遂改。
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
还为太尉从事中郎。
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
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
宪之至郡,即表除之。
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
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迁南中郎巴陵王长史,加建威将军、行婺州事。
时司徒、竟陵王于宣城、临成、定陵三县界立屯,封山泽数百里,禁民樵采,宪之固陈不可,言甚切直。
王答之曰:‘非君无以闻此德音。’即命无禁。
迁给事黄门侍郎,兼尚书吏部郎中。
宋世,其祖觊之尝为吏部,于庭植嘉树,谓人曰:‘吾为宪之种耳。’至是,宪之果为此职。
出为征虏长史、行南兖州事,遭母忧。
服阕,建武中,复除给事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
未拜,仍迁太子中庶子,领吴邑中正。
出为宁朔将军、临川内史;未赴,改授辅国将军、晋陵太守。
顷之遇疾,陈解还乡里。
永元初,征为廷尉,不拜,除豫章太守。
有贞妇万晞者,少孀居无子,事舅姑尤孝,父母欲夺而嫁之,誓死不许,宪之赐以束帛,表其节义。
中兴二年,义师平建康,高祖为扬州牧,征宪之为别驾从事史。
比至,高祖已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
天监二年,就家授太中大夫。
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
及归,环堵,不免饥寒。
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
临终为制,以敕其子曰:
夫出生入死,理均昼夜。
生既不知所从来,死亦安识所往。
延陵所云‘精气上归于天,骨肉下归于地,魂气则无所不之’,良有以也。
虽复茫昧难征,要若非妄。
百年之期,迅若驰隙。
吾今豫为终制,瞑目之后,念并遵行,勿违吾志也。
庄周、澹台,达生者也;王孙、士安,矫俗者也。
吾进不及达,退无所矫。
常谓中都之制,允理惬情。
衣周于身,示不违礼;棺周于衣,足以蔽臭。
入棺之物,一无所须。
载以輴车,覆以粗布,为使人勿恶也。
汉明帝天子之尊,犹祭以杅水脯糗;范史云烈士之高,亦奠以寒水干饭。
况吾卑庸之人,其可不节衷也?
丧易宁戚,自是亲亲之情;礼奢宁俭,差可得由吾意。
不须常施灵筵,可止设香灯,使致哀者有凭耳。
朔望祥忌,可权安小床,暂设几席,唯下素馔,勿用牲牢。
蒸尝之祠,贵贱罔替。
备物难办,多致疏怠。
祠先人自有旧典,不可有阙。
自吾以下,祠止用蔬食时果,勿同于上世也。
示令子孙,四时不忘其亲耳。
孔子云:‘虽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本贵诚敬,岂求备物哉?
所著诗、赋、铭、赞并《衡阳郡记》数十篇。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
祖愍祖,宋广州刺史。
父景仁,中散大夫。
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
愍祖益奇之。
五岁丧母,哀若成人。
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
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
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
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
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
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
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
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
俭从之。
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迁太尉记室参军。
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
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
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
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
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
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
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
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萧视素,兰陵人也。
祖思话,宋征西仪同三司;父惠明,吴兴太守;皆有盛名。
视素早孤贫,为叔父惠休所收恤。
起家为齐司徒法曹行参军,迁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
永元末,为太子洗马。
梁台建,高祖引为中尉骠骑记室参军。
天监初,为临川王友,复为太子中舍人、丹阳尹丞。
初拜,高祖赐钱八万,视素一朝散之亲友。
又迁司徒左西属、南徐州治中。
性静退,少嗜欲,好学,能清言,荣利不关于口,喜怒不形于色。
在人间及居职,并任情通率,不自矜高,天然简素,士人以此咸敬之。
及在京口,便有终焉之志,乃于摄山筑室。
会征为中书侍郎,遂辞不就,因还山宅,独居屏事,非亲戚不得至其篱门。
妻,太尉王俭女,久与别居,遂无子。
八年,卒。
亲故迹其事行,谥曰贞文先生。
史臣曰:顾宪之、陶季直,引年者也,萧视素则宦情鲜焉。
比夫怀禄耽宠,婆娑人世,则殊间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五十二-译文
《易经》说:‘亢的意思是,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只知道存在而不知道消亡。知道前进、后退、存在、消亡而不失其正道的人,大概只有圣人了吧!’《传》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停止就不会遇到危险。’那么,那些不知道进退,不懂得满足的人,恐怕会受到羞辱和危险的困扰,这种情况会在一年之内发生。
古人前进是为了使社会安定、事务得以完成,为了弘扬道德、改变风俗。然而他们前进时,光芒四射,荣耀容易,所以愚夫们会争相模仿;他们退隐时,坚守道德,艰难困苦,所以普通人会忌惮。
即使面临灾祸、失败、危险和灭亡,在眼前发生,但他们仍然轻率地行动,很少有前人这样。
汉代张良功成身退,生病卧床,不食五谷,与乐毅、范蠡相比,算是做得很好的了。之后的薛广德和两位疏(疏广、疏受)等人,去留都以礼节为准则,值得称赞。
鱼豢的《魏略·知足传》中,方田、徐于管、胡,他们的道行本就不同。
谢灵运的《晋书·止足传》中,先论述了晋代文士逃避战乱的人,这些人大概不是真正懂得止足的人;只有阮思旷舍弃荣华,喜欢隐居,远离了危险和羞辱。
《宋书·止足传》中有羊欣、王微,都是他们的同类。
齐代沛国刘献,字子珪,辞去官禄,追求道德,隐居修养,不为贫贱所忧虑,不为富贵所沉溺,是儒家道德的高尚典范。
梁朝统一天下后,小人之道消亡,贤士大夫被招揽入朝,他们量力而行,坚守自己的志向,当时没有人听说他们的事情。有时有人退休,有时有人减少欲望,国史中记载这些,也称之为《止足传》。
顾宪之,字士思,是吴郡吴人。他的祖父顾抃之,曾任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顾宪之未满二十岁时,就被州里征辟为议曹从事,后来被举荐为秀才,多次升迁至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
元徽年间,他担任建康令。当时有盗牛的人被牛的主人认出,盗牛者也声称那是自己的牛,两家都有证据,但历任官员都无法判决。顾宪之到任后,查阅了案卷,对两家说:‘不用多说了,我已经知道真相了。’于是命令把牛解开,任其自由走动,牛径直回到了主人的家中,盗牛者这才承认了罪行。
他揭发和查处奸恶,常常如此,当时人称他为神明。至于权贵请托,长吏贪污,他依法行事,毫不妥协。他性格清廉节俭,强力推行政治,深受民众的爱戴。因此,京城的酒徒们喝到醇美的酒,都称他为‘顾建康’,意思是酒清且美。
后来他被任命为车骑功曹、晋熙王友。齐高帝执政时,任命他为骠骑录事参军,后来又升迁为太尉西曹掾。齐朝建立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齐高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衡阳内史。
在此之前,郡境连年疫病流行,死者大半,棺木非常昂贵,都用苇席包裹,扔在路边。顾宪之到任后,分头通知属县,寻找他们的亲属,让他们安葬。
对于那些家族灭绝的人,顾宪之用自己的官禄,让他们办理丧事。又因为当地风俗,山民有病,就说是先人作祟,都挖开坟墓,剖开棺材,用水洗枯骨,称为除祟。顾宪之进行开导,阐明生死的不同,事情并非由此引起,风俗才得以改变。
当时刺史王奂刚到任,只有衡阳没有诉讼的人,于是感叹说:‘顾衡阳的教化达到了极致。如果九郡都像这样,我将有何事可做!’
他回到朝廷后,担任太尉从事中郎。后来外放为东中郎长史、代理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受到齐武帝的宠爱,在余姚建立府邸,行为放荡。顾宪之到郡后,立即上表请求将他罢免。
吕文度后来回来安葬母亲,郡县官员都去吊唁,顾宪之没有参与。吕文度非常恨他,但最终没有伤害到他。
后来他被任命为南中郎巴陵王长史,加授建威将军、代理婺州事。当时司徒、竟陵王在宣城、临成、定陵三县界建立屯田,封山数百里,禁止百姓砍柴。顾宪之坚决反对,言辞恳切。竟陵王回答说:‘如果没有你,我无法听到这些话。’于是下令不再禁止。
后来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兼任尚书吏部郎中。宋世时,他的祖父顾觊之曾任吏部,曾在庭院里种植美丽的树木,对人说他:‘我为宪之种树。’到这时,顾宪之果然担任了这个职位。
后来他被任命为征虏长史、代理南兖州事,遭遇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建武年间,再次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兼任步兵校尉。未正式上任,又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兼任吴邑中正。
后来外放为宁朔将军、临川内史;未赴任,改授辅国将军、晋陵太守。不久生病,请求回乡。永元初年,被征召为廷尉,他没有接受,被任命为豫章太守。
有一个贞洁的妇女叫万晞,年轻守寡,没有孩子,侍奉公婆非常孝顺,父母想要她改嫁,她誓死不允许。顾宪之赐给她布匹,表彰她的节义。
中兴二年,义师平定建康,高祖成为扬州牧,征召顾宪之担任别驾从事史。等他赶到时,高祖已经接受禅让。顾宪之的病情逐渐加重,坚持要求回吴。
天监二年,在家中被授予太中大夫。顾宪之虽然多次担任郡守,但家中没有一点积蓄。等他回到家中,房屋破败,无法避免饥寒。
八年,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临终时写下遗书,告诫儿子说:
人从出生到死亡,理性和白天黑夜是一样的。出生时不知道从哪里来,死亡时也不知道去向。延陵季子所说的‘精气上升归于天,骨肉下降归于地,魂气则无所不至’,确实有道理。
虽然这些说法难以证实,但应该不是虚妄的。百年的寿命,如同飞驰的缝隙。我现在预先写下这些遗言,等我闭上眼睛之后,希望你们都能遵从我的意愿。
庄子、澹台,是通达生命的人;王孙、士安,是矫正世俗的人。我前进达不到他们的境界,退隐也没有他们的矫情。我常常认为中都的制度,既合理又符合人情。
衣服要能覆盖身体,表示不违背礼节;棺材要能覆盖衣服,足以遮盖尸体的气味。入棺时不需要任何东西。用简陋的车子装载,用粗布覆盖,是为了让人不要厌恶。
即使是汉明帝这样的天子,祭祀时也只用粗陋的水和干粮;范史称烈士的高尚,也只用冷水干饭。何况我这样卑微的人,难道不应该节俭吗?丧事要简朴,以表达亲人之间的感情;礼仪要节俭,这样才能符合我的意愿。
不需要经常设置灵堂,只需设立香灯,让哀悼者有所依托。在朔望和忌日,可以暂时放置小床,设立几案和座椅,只提供素食,不用牲畜。
祭祀祖先的供品,无论贫富贵贱都一样。准备的东西难以办到,容易导致疏忽。
祭祀祖先有旧有的规矩,不可缺失。从我开始,祭祀时只用素食和时令水果,不要和上世一样。
这是为了让子孙记住,无论何时都要不忘父母。
孔子说:‘即使是粗陋的菜汤和瓜果,也要摆放得整齐。’本意是贵在真诚和恭敬,而不是追求供品的丰富。
陶季直,是丹阳秣陵人。他的祖父陶愍祖,曾任宋广州刺史。父亲陶景仁,官至中散大夫。季直自幼聪慧,陶愍祖非常疼爱他,对他特别关注。陶愍祖曾经把四个银盒子放在面前,让孙子们各自去拿,当时季直只有四岁,却独自不去拿。有人问他为什么,季直说:“如果有赏赐,应该先给父亲和伯父,不应该越过他们直接给孙子们,所以我不拿。”陶愍祖更加觉得他与众不同。
五岁时,季直的母亲去世,他悲伤得像成人一样。起初,母亲还未病重时,曾让他在外染色衣;母亲去世后,家人才赎回这些衣物,季直抱着它们痛哭,听到的人都感到非常悲痛。
长大后,季直热爱学习,对名利看得很淡。他曾担任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但都没有就任,当时的人称他为‘聘君’。父亲去世后,尚书令刘秉担任丹阳尹,邀请季直担任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后来因为生病而辞官。
当时刘秉和袁粲因为齐高帝的权势日益增强,想要对付他,刘秉一直很看重季直,想要和他一起制定对策。季直认为袁粲和刘秉都是文人,一定会导致失败,坚决辞谢不去。
不久后,刘秉等人被杀。齐朝初年,季直担任尚书比部郎,当时褚渊担任尚书令,和季直关系很好,多次任命他为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交给他。褚渊去世后,尚书令王俭因为褚渊有很高的德行,想要给他谥号为文孝公,季直请求说:‘文孝是司马道子的谥号,恐怕那个人并不完美,不如用文简。’王俭同意了。季直还请求王俭为褚渊立碑,全程负责保护,非常有官德,当时的人都称赞他。
后来,季直升任太尉记室参军。外出担任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中被誉为清和。后来回京担任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任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去世后,明帝即位,诛杀异己,季直不能迎合他的意愿,明帝对他有所猜忌,于是他被调任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很少担任这个职位。有人劝季直上门道歉,明帝见到他后,就留了下来,任命他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后来又调任建安太守,政事崇尚清静,百姓都很满意。回京后担任中书侍郎,升任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朝建立后,季直升任给事黄门侍郎。他经常说,自己当官到二千石已经满足了愿望,不想再处理人间的事务,于是辞官回乡。天监初年,在家中被授予太中大夫。高祖说:‘梁朝有天下,却没有见到这个人。’十年后,季直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季直一直生活清苦,隐居十多年,去世时家中空无所有,子孙们无法为他举办葬礼,听到的人都为他感到伤心。
萧视素,是兰陵人。他的祖父萧思话,曾任宋征西仪同三司;父亲萧惠明,曾任吴兴太守,都有很高的名声。萧视素自幼丧父贫困,被叔父萧惠休收养。起初在齐朝担任司徒法曹行参军,后来升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永元末年,担任太子洗马。梁朝建立后,高祖萧衍邀请他担任中尉骠骑记室参军。天监初年,担任临川王友,后来又担任太子中舍人、丹阳尹丞。初次任职时,高祖赐给他八万钱,萧视素一下子就分给了亲友。后来又升任司徒左西属、南徐州治中。
萧视素性格恬静退让,很少追求物质享受,热爱学习,善于清谈,对名利不感兴趣,喜怒不形于色。无论是在民间还是任职期间,他都任情通率,不自高自大,天然简朴,因此士人都很尊敬他。后来在京口,就有终老于此的愿望,于是在摄山建了房子。后来被征召为中书侍郎,他辞谢不去,于是回到山宅,独自居住,不接待亲戚朋友。他的妻子是太尉王俭的女儿,他们长期分居,最终没有孩子。八年后去世。亲友们记录了他的事迹,追赠他为贞文先生。
史臣评论说:顾宪之、陶季直,是年岁已高的人,而萧视素对官职并不热衷。与那些贪图禄位、沉迷权势、盘旋于尘世的人相比,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五十二-注解
亢:《易经》中的卦名,象征过度、过分。
进退存亡:指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变化,进指向前发展,退指后退,存亡指生存和灭亡。
正:正确、适当。
传:指《易经》的传文,是对《易经》卦辞的解释。
知足:知道满足,不贪图更多。
不辱:不受辱,保持尊严。
不殆:不遭遇危险。
康世济务:使世界和平,有益于国家和社会。
弘道厉俗:弘扬道德,改变风俗。
光宠夷易:荣耀和宠爱容易得到。
苦节艰贞:坚守道德和节操,经历艰难。
忌惮:害怕、畏惧。
陈乎耳目:呈现在眼前。
轻举高蹈:轻易地采取行动,不慎重。
汉世:汉朝时期。
张良:西汉初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的将领。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政治家。
颠狈:比喻处境困难。
薛广德:西汉时期的政治家。
二疏:指西汉时期的疏广和疏受,两人都是著名的清官。
去就:离开和就职。
鱼豢: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魏略: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方田: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
徐于管:人名。
胡:人名。
谢灵运: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晋书:古代的一部史书。
阮思旷: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遗荣好遁:放弃荣华富贵,喜欢隐居。
羊欣: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
王微: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
刘献: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
子珪:刘献的字。
辞禄怀道:辞去官职,追求道德。
栖迟养志:隐居修养自己的志向。
沛国:古代的一个封国名。
梁:南北朝时期的朝代名。
小人道消:小人失去势力。
贤士大夫:有德行的士人和大夫。
致事告老:退休。
寡志少欲:减少欲望。
国史:国家的史书。
顾宪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
士思:顾宪之的字。
吴郡吴人:吴郡吴地的人。
宋镇军将军:宋朝的镇军将军。
湘州刺史:湘州的刺史。
秀才:古代的一种科举考试。
太子舍人:太子的属官。
尚书比部郎:尚书比部郎是尚书省的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抚军主簿:抚军的主簿。
元徽中:元徽年间。
建康令:建康的县令。
盗牛:偷牛。
辞证:陈述证据。
发奸擿伏:揭露和惩治奸邪。
权要请托:有权势的人请求帮助。
贪残:贪婪残忍。
阿纵:纵容。
清俭:清廉节俭。
强力为政:用强力的手段治理国家。
民和:民众和谐。
醇旨:酒的美味。
车骑功曹:车骑将军的功曹。
晋熙王友:晋熙王的友人。
骠骑录事参军:骠骑将军的录事参军。
太尉西曹掾:太尉的西曹掾。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官员,负责处理文书。
衡阳内史:衡阳的内史。
疾疫:瘟疫。
棺木:装尸体的棺材。
苇席:用芦苇编织的席子。
殡葬:安葬。
绝灭者:家人死亡的人。
纲纪营护:官员管理保护。
开冢剖棺:打开坟墓,打开棺材。
除祟:除去邪气。
晓喻:开导、教育。
生死之别:生与死的区别。
风俗:社会习惯。
山民:山里的居民。
先人为祸:祖先做了坏事。
剖棺水洗枯骨:打开棺材,用水洗枯骨。
刺史:州的长官。
王奂:人名。
化:教化。
东中郎长史:东中郎将的长史。
行会稽郡事:代理会稽郡的事务。
山阴人吕文度:山阴人,吕文度的名字。
宠:宠爱。
邸:宅邸。
纵横:横行霸道。
南中郎巴陵王长史:南中郎将巴陵王的长史。
建威将军:建威将军。
行婺州事:代理婺州的事务。
司徒:古代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竟陵王:人名。
宣城、临成、定陵三县界:宣城、临成、定陵三县的边界。
封山泽数百里:封禁山区数百里。
禁民樵采:禁止百姓砍柴采集。
固陈不可:坚决陈述不可。
切直:直率、坦率。
给事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是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尚书吏部郎中:尚书省吏部郎中。
征虏长史:征虏将军的长史。
行南兖州事:代理南兖州的事务。
服阕:服丧期满。
步兵校尉:步兵校尉。
太子中庶子:太子的中庶子。
吴邑中正:吴地的中正。
宁朔将军:宁朔将军。
临川内史:临川的内史。
辅国将军:辅国将军。
晋陵太守:晋陵的太守。
解还乡里:辞官回家。
廷尉:廷尉是古代司法机构的长官,负责司法审判。
豫章太守:豫章的太守。
贞妇:忠贞的妇女。
万晞:人名。
孀居:丧偶后独自居住。
事舅姑:侍奉公婆。
夺而嫁之:强迫她改嫁。
束帛:一种丝织品,作为礼物。
节义:节操和义气。
别驾从事史:别驾从事史。
受禅:接受禅让。
风疾:风病,即中风。
固求:坚决请求。
延陵:人名。
精气:精神、灵魂。
骨肉:身体。
魂气:灵魂。
达生:通达生死。
澹台:人名。
矫俗:矫正风俗。
王孙:人名。
士安:人名。
中都之制:中都的制度。
允理惬情:合理,令人满意。
輴车:一种简陋的车。
杅水脯糗:用杅水(一种水)和干粮。
范史:范晔的史书。
烈士:有节操的人。
奠:祭奠。
寒水干饭:冷水干饭。
卑庸:地位低微、平庸。
节衷:节制自己的欲望。
易宁戚:简化丧事,减少悲伤。
灵筵:灵堂。
香灯:供佛用的香和灯。
朔望祥忌:农历每月的朔日和望日,以及吉日和凶日。
权安小床:暂时放置小床。
几席:几案和坐席。
素馔:素食。
牲牢:牲畜。
蒸尝: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先人:祖先。
旧典:古代的礼制。
蔬食时果:蔬菜和水果。
菜羹瓜祭:用菜羹和瓜果祭祀。
齐如也:整齐有序。
诚敬:真诚和敬重。
丹阳秣陵人:丹阳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秣陵是丹阳郡的治所,即今天的南京市。这里指陶季直是丹阳秣陵人,即今天的南京人。
愍祖:愍祖是对陶季直祖父的尊称,愍是古代对祖父的敬称。
宋广州刺史:宋广州刺史是指宋代的广州地方行政长官。
中散大夫:中散大夫是古代官职,属于文散官,为从三品。
早慧:早慧是指人年幼时便聪明过人。
银列:银列是指用银做的行列,这里指银制的钱币。
度:度在这里是指分配、分给的意思。
丧母:丧母是指母亲去世。
染衣:染衣是指用染料染制的衣服。
赎:赎是指用钱物赎回。
号恸:号恸是指大声哭泣。
起家:起家是指从家乡开始做官。
桂阳王国侍郎:桂阳王国侍郎是指桂阳王国的侍郎,即侍从官。
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北中郎镇西行参军是指北中郎将府下的西行参军,为武官。
尚书令:尚书令是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长官,掌管文书、奏章等。
丹阳尹:丹阳尹是丹阳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后军主簿:后军主簿是军队中的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郡功曹:郡功曹是郡一级的地方行政官职,负责文书和功绩记录。
伏诛:伏诛是指被处死。
司空司徒主簿:司空司徒主簿是司空府和司徒府的主簿,负责文书工作。
至行:至行是指极高的德行。
谥:谥是指死后朝廷给予的尊称。
太尉记室参军:太尉记室参军是太尉府的记室参军,负责文书工作。
冠军司马:冠军司马是军队中的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东莞太守:东莞太守是东莞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散骑侍郎:散骑侍郎是皇帝的侍从官。
左卫司马:左卫司马是左卫军的司马,负责军事指挥。
镇西谘议参军:镇西谘议参军是镇西将军府的参军,负责军事咨询。
骠骑谘议参军:骠骑谘议参军是骠骑将军府的参军,负责军事咨询。
尚书左丞:尚书左丞是尚书省的副长官,负责辅助尚书令处理政务。
建安太守:建安太守是建安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终焉之志:终焉之志是指终老一地的愿望。
摄山:摄山是指位于今天的南京市东郊的一座山。
中尉:中尉是古代官职,负责京城的治安。
司徒左西属:司徒左西属是司徒府的属官,负责西部事务。
南徐州治中:南徐州治中是南徐州的地方行政官职,负责治理。
清言:清言是指清雅的言谈。
宦情:宦情是指做官的心情、意愿。
婆娑人世:婆娑人世是指沉迷于世俗生活。
引年者也:引年者也是指年龄较大的人。
宦情鲜焉:宦情鲜焉是指对做官没有兴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五十二-评注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
此句介绍了陶季直的家族背景,表明其出身于官宦世家,为后文其个人品质和为官态度的描述奠定了基础。
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早慧’一词凸显了陶季直的聪慧,‘愍祖甚爱异之’则体现了家族对他的重视和爱护。
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此句描绘了陶季直四岁时拒绝接受银两的场景,展现了他廉洁自守的品质。
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
陶季直的回答表明他尊老爱幼,遵循礼法,不贪图小利。
愍祖益奇之。
愍祖对陶季直的回答感到惊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陶季直的品质。
五岁丧母,哀若成人。
‘哀若成人’形容陶季直在母亲去世后表现出的成熟和悲痛。
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此句描述了陶季直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在母亲去世后的悲痛之情。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
‘好学’和‘淡于荣利’体现了陶季直的学识和品质。
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
此句说明了陶季直的为官之路,以及他在官场上的低调和谦逊。
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
此句描述了陶季直在父亲去世后的仕途经历,以及他在官场上的表现。
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
此句说明了陶季直在官场上的起伏,以及他对待官职的态度。
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
此句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以及陶季直在其中的态度。
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
陶季直的拒绝表明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与权贵同流合污。
俄而秉等伏诛。
此句说明了陶季直的预判和先见之明。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
此句描述了陶季直在齐朝的官职和他在官场上的表现。
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
陶季直对王俭的建议体现了他的正直和谦虚。
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此句说明了陶季直在官场上的操守和为人。
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此句描述了陶季直在官场上的晋升和他在地方官职上的表现。
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
此句说明了陶季直在官场上的调动和他在不同官职上的表现。
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此句反映了陶季直在政治斗争中的立场和遭遇。
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
此句说明了陶季直在边职上的表现和他在官场上的地位。
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
此句描述了陶季直在明帝面前的表现和他在官场上的地位。
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
此句说明了陶季直在建安太守任上的表现和他在地方官职上的政绩。
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此句描述了陶季直在官场上的晋升和他在不同官职上的表现。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
此句说明了陶季直在梁朝的官职和他在官场上的表现。
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陶季直的辞职表明他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淡泊名利。
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
此句说明了陶季直在梁朝的官职和他在官场上的表现。
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此句反映了陶季直在梁朝的遭遇和他在晚年的人生轨迹。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此句说明了陶季直在晚年的人生境遇和他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萧视素,兰陵人也。
此句介绍了萧视素的家族背景,为后文对其个人品质的描述奠定了基础。
祖思话,宋征西仪同三司;父惠明,吴兴太守;皆有盛名。
此句说明了萧视素的家族背景和他在家族中的地位。
视素早孤贫,为叔父惠休所收恤。
此句描述了萧视素在早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在叔父的帮助下成长。
起家为齐司徒法曹行参军,迁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
此句说明了萧视素在官场上的晋升和他在不同官职上的表现。
永元末,为太子洗马。
此句描述了萧视素在官场上的表现和他在太子身边的角色。
梁台建,高祖引为中尉骠骑记室参军。
此句说明了萧视素在梁朝的官职和他在官场上的表现。
天监初,为临川王友,复为太子中舍人、丹阳尹丞。
此句描述了萧视素在梁朝的官职和他在官场上的表现。
初拜,高祖赐钱八万,视素一朝散之亲友。
此句说明了萧视素在官场上的清廉和他在人际交往中的态度。
又迁司徒左西属、南徐州治中。
此句描述了萧视素在官场上的晋升和他在不同官职上的表现。
性静退,少嗜欲,好学,能清言,荣利不关于口,喜怒不形于色。
此句说明了萧视素的个人品质和他在官场上的表现。
在人间及居职,并任情通率,不自矜高,天然简素,士人以此咸敬之。
此句反映了萧视素在人际交往中的态度和他在士人心中的地位。
及在京口,便有终焉之志,乃于摄山筑室。
此句说明了萧视素的人生追求和他在晚年的人生轨迹。
会征为中书侍郎,遂辞不就,因还山宅,独居屏事,非亲戚不得至其篱门。
此句描述了萧视素在官场上的态度和他在晚年的人生选择。
妻,太尉王俭女,久与别居,遂无子。
此句说明了萧视素在家庭生活中的遭遇。
八年,卒。
此句说明了萧视素在晚年的人生轨迹。
亲故迹其事行,谥曰贞文先生。
此句说明了萧视素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和他在历史上的评价。
史臣曰:顾宪之、陶季直,引年者也,萧视素则宦情鲜焉。
此句对三位人物进行了比较,反映了他们在官场上的态度和人生追求。
比夫怀禄耽宠,婆娑人世,则殊间矣。
此句强调了三位人物与当时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之间的区别,体现了他们高尚的品质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