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文学和历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梁书》是他在担任南朝梁代史学家时所编写的历史著作。
年代:成书于南朝梁代(约6世纪)。
内容简要:《梁书》是南朝梁的官方历史,详细记载了梁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主要描述了梁朝的政权更替、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全书重点讲述了梁武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理政,尤其突出了梁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深刻性。沈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为后人了解梁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梁书》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三十五-原文
萧子恪 弟子范 子显 子云 子晖
萧子恪,字景冲,兰陵人,齐豫章文献王嶷第二子也。
永明中,以王子封南康县侯。
年十二,和从兄司徒竟陵王《高松赋》,卫军王俭见而奇之。
初为宁朔将军、淮陵太守,建武中,迁辅国将军、吴郡太守。
大司马王敬则于会稽举兵反,以奉子恪为名,明帝悉召子恪兄弟亲从七十余人入西省,至夜当害之。
会子恪弃郡奔归,是日亦至,明帝乃止,以子恪为太子中庶子。
东昏即位,迁秘书监,领右军将军,俄为侍中。
中兴二年,迁辅国谘议参军。
天监元年,降爵为子,除散骑常侍,领步兵校尉,以疾不拜,徙为光禄大夫,俄为司徒左长史。
子恪与弟子范等,尝因事入谢,高祖在文德殿引见之,从容谓曰:
我欲与卿兄弟有言。
夫天下之宝,本是公器,非可力得。
苟无期运,虽有项籍之力,终亦败亡。
所以班彪《王命论》云:‘所求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
卿不应不读此书。
宋孝武为性猜忌,兄弟粗有令名者,无不因事鸩毒,所遗唯有景和。
至于朝臣之中,或疑有天命而致害者,枉滥相继,然而或疑有天命而不能害者,或不知有天命而不疑者,于时虽疑卿祖,而无如之何。
此是疑而不得。
又有不疑者,如宋明帝本为庸常被免,岂疑而得全?
又复我于时已年二岁,彼岂知我应有今日?
当知有天命者,非人所害,害亦不能得。
我初平建康城,朝廷内外皆劝我云:‘时代革异,物心须一,宜行处分。’
我于时依此而行,谁谓不可!
我政言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长。
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是一义。
二者,齐梁虽曰革代,义异往时。
我与卿兄弟虽复绝服二世,宗属未远。
卿勿言兄弟是亲,人家兄弟自有周旋者,有不周旋者,况五服之属邪?
齐业之初,亦是甘苦共尝,腹心在我。
卿兄弟年少,理当不悉。
我与卿兄弟,便是情同一家,岂当都不念此,作行路事。
此是二义。
我有今日,非是本意所求。
且建武屠灭卿门,致卿兄弟涂炭。
我起义兵,非惟自雪门耻,亦是为卿兄弟报仇。
卿若能在建武、永元之世,拨乱反正,我虽起樊、邓,岂得不释戈推奉;
其虽欲不已,亦是师出无名。
我今为卿报仇,且时代革异,望卿兄弟尽节报我耳。
且我自藉丧乱,代明帝家天下耳,不取卿家天下。
昔刘子舆自称成帝子,光武言‘假使成帝更生,天下亦不复可得,况子舆乎’。
梁初,人劝我相诛灭者,我答之犹如向孝武时事:
彼若苟有天命,非我所能杀;
若其无期运,何忽行此,政足示无度量。
曹志亲是魏武帝孙,陈思之子,事晋武能为晋室忠臣,此即卿事例。
卿是宗室,情义异佗,方坦然相期,卿无复怀自外之意。
小待,自当知我寸心。
又文献王时,内斋直帐阉人赵叔祖,天监初,入为台齐斋帅,在寿光省,高祖呼叔祖曰:
我本识汝在北第,以汝旧人,故每驱使。
汝比见北第诸郎不?
叔祖奉答云:‘比多在直,出外甚疏,假使暂出,亦不能得往。’
高祖曰:‘若见北第诸郎,道我此意:我今日虽是革代,情同一家;但今磐石未立,所以未得用诸郎者,非惟在我未宜,亦是欲使诸郎得安耳。但闭门高枕,后自当见我心。’
叔祖即出外具宣敕语。
子恪寻出为永嘉太守。
还除光禄卿,秘书监。
出为明威将军、零陵太守。
十七年,入为散骑常侍、辅国将军。
普通元年,迁宗正卿。
三年,迁都官尚书。
四年,转吏部。
六年,迁太子詹事。
大通二年,出为宁远将军、吴郡太守。
三年,卒于郡舍,时年五十二。
诏赠侍中、中书令。
谥曰恭。
子恪兄弟十六人,并仕梁。
有文学者,子恪、子质、子显、子云、子晖五人。
子恪尝谓所亲曰:‘文史之事,诸弟备之矣,不烦吾复牵率,但退食自公,无过足矣。’
子恪少亦涉学,颇属文,随弃其本,故不传文集。
子瑳,亦知名太清中,官至吏部郎,避乱东阳,后为盗所害。
子范字景则,子恪第六弟也。
齐永明十年,封祁阳县侯,拜太子洗马。
天监初,降爵为子,除后军记室参军,复为太子洗马,俄迁司徒主簿,丁所生母忧去职。
子范有孝性,居丧以毁闻。
服阕,又为司徒主簿,累迁丹阳尹丞,太子中舍人。
出为建安太守,还除大司马南平王户曹属,从事中郎。
王爱文学士,子范偏被恩遇,尝曰:‘此宗室奇才也。’
使制《千字文》,其辞甚美,王命记室蔡薳注释之。
自是府中文笔,皆使草之。
王薨,子范迁宣惠谘议参军,护军临贺王正德长史。
正德为丹阳尹,复为正德信威长史,领尹丞。
历官十余年,不出籓府,常以自慨,而诸弟并登显列,意不能平,及是为到府笺曰:
上籓首佐,于兹再忝,河南雌伏,自此重升。
以老少异时,盛衰殊日,虽佩恩宠,还羞年鬓。
子范少与弟子显、子云才名略相比,而风采容止不逮,故宦途有优劣。
每读《汉书》,杜缓兄弟‘五人至大官,唯中弟钦官不至而最知名’,常吟讽之,以况己也。
寻复为宣惠武陵王司马,不就,仍除中散大夫,迁光禄、廷尉卿。
出为戎昭将军、始兴内史。
还除太中大夫,迁秘书监。
太宗即位,召为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以逼贼不拜。
其年葬简皇后,使与张缵俱制哀策文,太宗览读之,曰:‘今葬礼虽阙,此文犹不减于旧。’
寻遇疾卒,时年六十四。
贼平后,世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谥曰文。
前后文集三十卷。
二子滂、确,并少有文章。
太宗东宫时,尝与邵陵王数诸萧文士,滂、确亦预焉。
滂官至尚书殿中郎,中军宣城王记室,先子范卒。
确,太清中历官宣城王友,司徒右长史。
贼平后,赴江陵,因没关西。
子显字景阳,子恪第八弟也。
幼聪慧,文献王异之,爱过诸子。
七岁,封宁都县侯。
永元末,以王子例拜给事中。
天监初,降爵为子。
累迁安西外兵,仁威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
子显伟容貌,身长八尺。
好学,工属文。
尝著《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可谓得明道之高致,盖《幽通》之流也。’
又采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
又启撰《齐史》,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
累迁太子中舍人,建康令,邵陵王友,丹阳尹丞,中书郎,守宗正卿。
出为临川内史,还除黄门郎。
中大通二年,迁长兼侍中。
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
尝从容谓子显曰:‘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
子显对曰:‘仲尼赞《易》道,黜《八索》,述职方,除《九丘》,圣制符同,复在兹日。’
时以为名对。
三年,以本官领国子博士。
高祖所制经义,未列学官,子显在职,表置助教一人,生十人。
又启撰高祖集,并《普通北伐记》。
其年迁国子祭酒,又加侍中,于学递述高祖《五经义》。
五年,迁吏部尚书,侍中如故。
子显性凝简,颇负其才气。
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捴而已,衣冠窃恨之。
然太宗素重其为人,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
子显尝起更衣,太宗谓坐客曰:‘尝闻异人间出,今日始知是萧尚书。’
其见重如此。
大同三年,出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至郡未几,卒,时年四十九。
诏曰:‘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子显,神韵峻举,宗中佳器。分竹未久,奄到丧殒,恻怆于怀。可赠侍中、中书令。今便举哀。’
及葬请谥,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子显尝为《自序》,其略云:‘余为邵陵王友,忝还京师,远思前比,即楚之唐、宋,梁之严、邹。’
追寻平生,颇好辞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
若乃登高自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
前世贾、傅、崔、马、邯郸、缪、路之徒,并以文章显,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
天监十六年,始预九日朝宴,稠人广坐,独受旨云:‘今云物甚美,卿得不斐然赋诗。’
诗既成,又降帝旨曰:‘可谓才子。’
余退谓人曰:‘一顾之恩,非望而至。遂方贾谊何如哉?未易当也。’
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
少来所为诗赋,则《鸿序》一作,体兼众制,文备多方,颇为好事所传,故虚声易远。
子显所著《后汉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
二子序、恺,并少知名。
序,太清中历官太子家令,中庶子,并掌管记。
及乱,于城内卒。
恺,初为国子生,对策高第,州又举秀才。
起家秘书郎,迁太子中舍人,王府主簿,太子洗马,父忧去职。
服阕,复除太子洗马,迁中舍人,并掌管记。
累迁宣城王文学,中书郎,太子家令,又掌管记。
恺才学誉望,时论以方其父,太宗在东宫,早引接之。
时中庶子谢嘏出守建安,于宣猷堂宴饯,并召时才赋诗,同用十五剧韵,恺诗先就,其辞又美。
太宗与湘东王令曰:‘王筠本自旧手,后进有萧恺可称,信为才子。’
先是时太学博士顾野王奉令撰《玉篇》,太宗嫌其书详略未当,以恺博学,于文字尤善,使更与学士删改。
迁中庶子,未拜,徙为吏部郎。
太清二年,迁御史中丞。
顷之,侯景寇乱,恺于城内迁侍中,寻卒官,时年四十四。
文集并亡逸。
子云字景乔,子恪第九弟也。
年十二,齐建武四年,封新浦县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
天监初,降爵为子。
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
子云性沈静,不乐仕进。
年三十,方起家为秘书郎。
迁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
累迁北中郎外兵参军,晋安王文学,司徒主簿,丹阳尹丞。
时湘东王为京尹,深相赏好,如布衣之交。
迁北中郎庐陵王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
大通元年,除黄门郎,俄迁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
二年,入为吏部。
三年,迁长兼侍中。
中大通元年,转太府卿。
三年,出为贞威将军、临川内史。
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
还除散骑常侍,俄复为侍中。
大同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国子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
顷之,复为侍中,祭酒、中正如故。
梁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子云始建言宜改。
启曰:“伏惟圣敬率由,尊严郊庙,得西邻之心,知周、孔之迹,载革牢俎,德通神明,黍稷苹藻,竭诚严配,经国制度,方悬日月,垂训百王,于是乎在。臣比兼职斋官,见伶人所歌,犹用未革牲前曲。圜丘视燎,尚言‘式备牲牷’;北郊《諴雅》,亦奏‘牲云孔备’;清庙登歌,而称‘我牲以洁’;三朝食举,犹咏‘硃尾碧鳞’。声被鼓钟,未符盛制。臣职司儒训,意以为疑,未审应改定乐辞以不?”
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
仍使子云撰定。
敕曰:“郊庙歌辞,应须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
子云答敕曰:“殷荐朝飨,乐以雅名,理应正采《五经》,圣人成教。而汉来此制,不全用经典;约之所撰,弥复浅杂。臣前所易约十曲,惟知牲牷既革,宜改歌辞,而犹承例,不嫌流俗乖体。既奉令旨,始得发蒙。臣夙本庸滞,昭然忽朗,谨依成旨,悉改约制。惟用《五经》为本,其次《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即是经诰之流,愚意亦取兼用。臣又寻唐、虞诸书,殷《颂》周《雅》,称美是一,而复各述时事。大梁革服,偃武修文,制礼作乐,义高三正;而约撰歌辞,惟浸称圣德之美,了不序皇朝制作事。《雅》、《颂》前例,于体为违。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教,致治所成。谨一二采缀,各随事显义,以明制作之美。覃思累日,今始克就,谨以上呈。”
敕并施用。
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自云善效钟元常、王逸少而微变字体。
答敕云:“臣昔不能拔赏,随世所贵,规摹子敬,多历年所。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语草隶法,言不尽意,遂不能成,略指论飞白一势而已。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又以逸少之不及元常,犹子敬之不及逸少。自此研思,方悟隶式,始变子敬,全范元常。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尝论子云书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实,当与元常并驱争先。”
其见赏如此。
七年,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
中大同元年,还拜宗正卿。
太清元年,复为侍中、国子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
二年,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间。
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东奔晋陵,馁卒于显灵寺僧房,年六十三。
所著《晋书》一百一十卷,《东宫新记》二十卷。
第二子特,字世达。早知名,亦善草隶。高祖尝谓子云曰:“子敬之书,不及逸少。近见特迹,遂逼于卿。”
历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宣惠主簿,中军记室。
出为海盐令,坐事免。
年二十五,先子云卒。
子晖字景光,子云弟也。少涉书史,亦有文才。
起家员外散骑侍郎,迁南中郎记室。
出为临安令。
性恬静,寡嗜好,尝预重云殿听制讲《三慧经》,退为《讲赋》奏之,甚见称赏。
迁安西武陵王谘议,带新繁令,随府转仪同从事、骠骑长史,卒。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昔魏藉兵威而革汉运,晋因宰辅乃移魏历,异乎古之禅授,以德相传,故抑前代宗枝,用绝民望。
然刘晔、曹志,犹显于朝;及宋遂为废姓。
而齐代,宋之戚属,一皆歼焉。
其祚不长,抑亦由此。
有梁革命,弗取前规,故子恪兄弟及群从,并随才任职,通贵满朝,不失于旧,岂惟魏幽晋显而已哉。
君子以是知高祖之弘量,度越前代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三十五-译文
萧子恪,字景冲,是兰陵人,是齐豫章文献王萧嶷的第二个儿子。在永明年间,被封为南康县侯。十二岁时,和堂兄司徒竟陵王萧子良一起写了《高松赋》,卫军王俭看了之后觉得他很不一般。最初担任宁朔将军、淮陵太守,建武年间,升迁为辅国将军、吴郡太守。大司马王敬则在会稽起兵反叛,以奉承萧子恪为名,明帝召集了萧子恪兄弟和七十多个亲近的人进入西省,准备在夜晚害他们。恰巧萧子恪弃郡逃回,那天也到了,明帝于是停止了行动,任命萧子恪为太子中庶子。东昏侯即位后,萧子恪升迁为秘书监,兼任右军将军,不久后成为侍中。中兴二年,升迁为辅国谘议参军。天监元年,爵位降为子爵,任命为散骑常侍,兼任步兵校尉,因病没有接受任命,后来被调任为光禄大夫,不久后成为司徒左长史。
萧子恪和他的弟弟们,曾经因为一些事情进宫拜见,高祖在文德殿接见他们,轻松地对他说:‘我想和你们兄弟谈谈。天下的宝物,本来是公共的,不是靠力量就能得到的。如果没有机遇,即使有项羽那样的力量,最终也会失败。所以班彪在《王命论》中说:‘所求不过一金,然而最终也会死在沟壑。’你们不应该不读这本书。宋孝武帝性格多疑,兄弟中稍有名声的人,没有不是因为事情而被毒害的,留下的只有景和。至于朝臣中,有人怀疑是天命导致他们受害,冤屈和滥用职权相继发生,然而有人怀疑是天命而无法受害,或者不知道天命而不怀疑的人,当时虽然怀疑你们的祖先,但也无可奈何。这是怀疑却无法实现。还有不怀疑的人,比如宋明帝本来是平庸的人被免职,难道怀疑就能保全吗?再比如,我当时已经两岁,他们怎么可能知道我会有今天?应该知道,有天命的人,不是人能害的,害也害不了。
我最初平定建康城时,朝廷内外都劝我:‘时代变革,人心需要统一,应该有所行动。’我当时就按照这个去做,谁说不行!我政治上说的江左以来,一代接一代必然相互屠杀,这是伤害了和气,所以国运通常不长久。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是第一个道理。第二个道理,齐梁虽然说是改朝换代,但意义与过去不同。我和你们兄弟虽然已经断绝了二代的衣服,但宗族关系并不远。你们不要说兄弟是亲近的,人家兄弟自然有交往的,有不交往的,何况是五服之内的亲属呢?齐朝的开端,也是共同经历甘苦,心腹在我。我和你们兄弟,情同一家,怎么可能都不考虑这一点,做出行路人的事。这是第二个道理。我现在的地位,不是我所追求的。而且建武年间,灭了你家,让你兄弟遭受苦难。我起兵,不仅是洗雪家门之耻,也是为你们兄弟报仇。你们如果能在建武、永元年间,拨乱反正,我即使起兵于樊、邓,难道不会放下武器,推举你们吗?如果他们一直这样,那也是师出无名。我现在为你们报仇,而且时代已经变革,希望你们兄弟能尽忠报答我。而且我自从经历丧乱以来,取代了明帝家的天下,不会取代你们的天下。过去刘子舆自称是成帝的儿子,光武帝说‘假如成帝复活,天下也不会再是他的,何况刘子舆呢’。梁朝初年,有人劝我杀光他们,我回答得就像对待宋孝武帝时那样:如果他们真的有天命,不是我能杀的;如果他们没有机遇,为什么会突然这样做,这正好显示了我的度量。
曹志是魏武帝的亲孙子,陈思的儿子,事奉晋武帝能成为晋室的忠臣,这就是你们的例子。你们是宗室,情义与众不同,我坦然地期待你们,你们不要再有外人的想法。稍等一下,自然会知道我的真心。”文献王时,内斋直帐阉人赵叔祖,天监初年,进入台齐斋帅,在寿光省,高祖叫叔祖说:‘我本来认识你在北第,因为你是我旧人,所以经常驱使你。你最近见到北第的年轻人了吗?’叔祖回答:‘最近多在值班,很少外出,即使暂时外出,也不能去。’高祖说:‘如果你见到北第的年轻人,告诉他们我的意思:我今天虽然变革了朝代,但情同一家;但现在基础还不稳固,所以不能使用年轻人,这不仅是因为我不适合,也是想让他们安心。只要闭门高枕无忧,以后自然会看到我的真心。’叔祖就出去传达了皇帝的命令。
萧子恪不久后出京担任永嘉太守。回来后任命为光禄卿,秘书监。出京担任明威将军、零陵太守。十七年,入京担任散骑常侍、辅国将军。普通元年,升迁为宗正卿。三年,升迁为都官尚书。四年,转任吏部尚书。六年,升迁为太子詹事。大通二年,出京担任宁远将军、吴郡太守。三年,在郡舍去世,时年五十二岁。皇帝下诏追赠他为侍中、中书令。谥号叫做恭。
萧子恪兄弟共有十六人,都在梁朝做官。有文学才能的有萧子恪、萧子质、萧子显、萧子云、萧子晖五人。萧子恪曾经对亲近的人说:‘文史的事情,弟弟们都已经准备好了,不需要我再带领,只要退朝后吃点东西,不要过度就可以了。’萧子恪年轻时也涉猎学问,颇有文学才华,但后来放弃了,所以没有流传文集。
萧子瑳,也在太清年间知名,官至吏部郎,避乱到东阳,后来被强盗杀害。
萧子范,字景则,是萧子恪的第六个弟弟。齐永明十年,被封为祁阳县侯,任命为太子洗马。天监初年,爵位降为子爵,任命为后军记室参军,又担任太子洗马,不久后升迁为司徒主簿,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萧子范有孝心,守丧期间以悲伤闻名。服丧期满后,又担任司徒主簿,多次升迁为丹阳尹丞,太子中舍人。出京担任建安太守,回来后任命为大司马南平王户曹属,从事中郎。南平王喜欢文学之士,萧子范特别受到恩遇,曾说:‘这是宗室中的奇才。’让他编写《千字文》,文辞非常优美,南平王命令记室蔡薳为其作注。从此,府中的文笔都由他起草。南平王去世后,萧子范升迁为宣惠谘议参军,护军临贺王正德的长史。正德担任丹阳尹,他又成为正德的信威长史,兼任尹丞。历任官职十多年,没有出过藩府,常常因此感到不满,而他的弟弟们都已经显赫。他为此写信给府上,说:‘作为藩府的首席辅佐,我已经两次有愧于这份职责,河南的蛰伏,从此再次提升。因为老少不同,盛衰各异,虽然受到恩宠,还是觉得羞愧于自己的年岁和头发。’萧子范年轻时与萧子显、萧子云的才华和名声相当,但风采和举止不及他们,所以在仕途上有好坏之分。他常常读《汉书》,读到杜缓兄弟‘五人至大官,唯中弟钦官不至而最知名’,常常吟诵它,用来比喻自己。
寻复被任命为宣惠武陵王司马,他没有接受这个职位,后来被任命为中散大夫,接着升迁为光禄、廷尉卿。后来外出担任戎昭将军、始兴内史。回到朝廷后,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再后来升迁为秘书监。太宗即位后,召他为光禄大夫,并赐予金章紫绶,但他因为逼近敌人而没有接受。那一年,葬简皇后,他被派去和张缵一起撰写哀策文,太宗阅读后说:“现在的葬礼虽然简略,但这份文策并不亚于过去。”不久后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四岁。贼平定后,世祖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号为文。他前后共有文集三十卷。
他的两个儿子萧滂和萧确,都年轻时就很有文才。太宗在东宫时,曾经和邵陵王讨论过萧家的文人,萧滂和萧确也参与了讨论。萧滂官至尚书殿中郎,中军宣城王记室,先于父亲萧范去世。萧确,在太清年间历任宣城王友、司徒右长史。贼平定后,他前往江陵,结果被关西所俘。
萧显字景阳,是萧恪的第八个儿子。他自幼聪慧,文献王对他十分看重,比其他儿子更加宠爱。七岁时被封为宁都县侯。永元末年,按照王子的惯例被任命为给事中。天监初年,爵位被降为子。他多次升迁,担任过安西外兵、仁威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
萧显身材高大,身高八尺。他好学,擅长写作。曾经创作了《鸿序赋》,尚书令沈约看到后称赞说:“可以说是达到了明道的高境界,是《幽通》一类的作品。”他还收集了多家《后汉书》,考证了其中的异同,编成了一部专著。他还提议编写《齐史》,书完成后,上奏皇帝,皇帝下诏交付秘阁。他多次升迁,担任过太子中舍人、建康令、邵陵王友、丹阳尹丞、中书郎、守宗正卿。外出担任临川内史,回到朝廷后担任黄门郎。中大通二年,升迁为长兼侍中。高祖非常欣赏萧显的才华,又赞赏他的举止和言谈,每次在宴会上,都会特别关照他。他曾经对萧显说:“我正在编写《通史》,这本书完成后,其他史书都可以废弃。”萧显回答说:“孔子赞扬《易经》,废黜《八索》,述说四方,除去《九丘》,圣人的制度与今日相符,也是如此。”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一句妙对。三年后,他以本官兼任国子博士。高祖制定的经义,尚未列入学官,萧显在职期间,上表请求设立助教一名,学生十名。他还提议编写高祖集,以及《普通北伐记》。那一年,他升迁为国子祭酒,又加封侍中,在学宫中讲解高祖的《五经义》。五年后,升迁为吏部尚书,侍中职位不变。
萧显性格沉稳,颇有才华。掌管选拔官员时,见到九流宾客,不与他们交谈,只是举起扇子轻轻一挥而已,士人们私下里对他感到不满。然而太宗一直很看重他的人品,在东宫时,经常邀请他参加宴会。萧显曾经起身去更衣,太宗对在座的宾客说:“我曾经听说有不同寻常的人出现,今天才知道他就是萧尚书。”他就是这样受到重视的。大同三年,他外出担任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到任不久就去世了,时年四十九岁。皇帝下诏说:“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萧显,神韵高远,是宗室中的优秀人才。他在任职不久就去世了,令人悲痛。可以追赠他为侍中、中书令。现在就开始治丧。”在葬礼上请求谥号,皇帝亲自下诏说:“他依仗自己的才华而傲慢无礼,应该谥号为骄。”
萧显曾经写了一篇《自序》,其中大致说:“我担任邵陵王友,愧对回到京师,远观前人,就像楚国的唐勒、宋玉,梁朝的严植之、邹阳。追寻我的一生,我很喜欢辞藻,虽然名声没有成就,但内心已经满足了。至于登高远望,临水送别,春风吹拂的早晨,明月照耀的夜晚,早雁初莺,花开叶落,每当这些景象出现,我都无法自制。前代的贾谊、傅毅、崔骃、马融、邯郸淳、缪袭、路粹等人,都因为文章而闻名,所以我经常上奏歌颂,自比古人。天监十六年,我第一次参加九日朝宴,在众多宾客中,唯独受到皇帝的旨意:‘今天的云彩非常美丽,你不能赋诗吗?’诗写好后,皇帝又下旨说:‘你可谓才子。’我退下后对人说:‘一次被皇帝看重,是意想不到的荣幸。这和贾谊相比如何?实在难以相比。’每当有创作,我都不特别思考,而是等待灵感自然来,不刻意构造。从小以来写的诗赋,就《鸿序》一篇,体裁融合多种,文采丰富,颇受好事者的传颂,所以虚名传得很快。”
萧显所著《后汉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
他的两个儿子萧序和萧恺,都年轻时就很有名。萧序,在太清年间历任太子家令、中庶子,并掌管记室。在动乱中,他在城内去世。萧恺,最初是国子生,对策考试成绩优异,州里又推举他为秀才。他从秘书郎起步,升迁为太子中舍人、王府主簿、太子洗马,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后,再次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升迁为中舍人,并掌管记室。他多次升迁,担任过宣城王文学、中书郎、太子家令,又掌管记室。萧恺才华横溢,声望很高,当时的人们把他和父亲相提并论。太宗在东宫时,就早早地接纳了他。当时中庶子谢嘏出守建安,在宣猷堂设宴饯行,并召集当时有才华的人赋诗,大家使用十五剧韵,萧恺的诗先完成,词句又很美。太宗对湘东王说:“王筠原本就是老手,后辈中有萧恺可以称道,确实是个才子。”在此之前,太学博士顾野王奉命编写《玉篇》,太宗认为他的书详略不当,因为萧恺博学,特别擅长文字,就让他和学士们一起修改。萧恺升迁为中庶子,尚未就任,就被调任为吏部郎。太清二年,升迁为御史中丞。不久后,侯景之乱爆发,萧恺在城内被任命为侍中,不久后去世,时年四十四岁。他的文集也遗失了。
萧云字景乔,是萧恪的第九个儿子。十二岁时,齐建武四年,被封为新浦县侯,自己写的拜章就有文采。天监初年,爵位被降为子。长大后勤奋学习,因为晋代没有完整的书籍,弱冠之年就开始留心撰写,到二十六岁时,书完成,上奏皇帝,皇帝下诏交付秘阁。萧云性格沉静,不喜欢做官。三十岁时,才起家担任秘书郎。升迁为太子舍人,撰写《东宫新记》,上奏皇帝,皇帝赐予束帛。多次升迁,担任过北中郎外兵参军、晋安王文学、司徒主簿、丹阳尹丞。当时湘东王担任京尹,对他非常赏识,就像布衣之交。升迁为北中郎庐陵王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左丞。大通元年,被任命为黄门郎,不久后升迁为轻车将军,兼任司徒左长史。二年,入宫担任吏部。三年,升迁为长兼侍中。中大通元年,转任太府卿。三年,外出担任贞威将军、临川内史。在郡中因为和蔼可亲而受到民众和官员的喜爱。回到朝廷后担任散骑常侍,不久后再次担任侍中。大同二年,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任南徐州大中正。不久后,再次担任侍中,祭酒、中正职位不变。
在梁朝初期,郊庙祭祀还没有改变牲畜的牺牲方式,乐辞都是由沈约撰写的,直到这时还在使用,子云开始建议应该进行改革。他在奏章中说:‘我衷心希望圣上能够遵循古制,尊重郊庙的尊严,得到西方邻国的尊重,了解周公、孔子的遗风,改变牺牲方式,使德行通达神明,用黍稷、苹藻等祭祀用品表达诚意,严守国家的制度,这是悬挂在日月之上的,是流传给百代的教诲。我最近担任兼职的斋官,看到伶人演唱的,还是使用没有改变牺牲方式前的曲调。在圜丘祭祀时,还提到‘式备牲牷’;在北郊的《諴雅》中,也提到‘牲云孔备’;在清庙的祭祀中,称‘我牲以洁’;在三朝的宴会上,还唱‘硃尾碧鳞’。这些声音虽然响彻鼓钟,但并不符合盛大的制度。我负责儒家的教化,对此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应该修改乐辞?’皇帝的敕令回答说:‘这是主事的人守旧不化,应该立即进行改革。’并让子云负责撰写新的乐辞。
敕令说:‘郊庙的祭祀歌词,应该使用经典中的语言,不能使用子史中的浅显文字;而沈约所撰写的,也有很多错误。’子云回答敕令说:‘商汤的朝飨之礼,乐名应该使用雅正的名称,理应采用《五经》中的内容,这是圣人的教诲。但自汉朝以来,这种制度并没有完全使用经典;沈约所撰写的,更加浅薄杂乱。我之前更换了沈约的十首歌曲,只知道牺牲方式已经改变,应该修改歌词,但仍然按照旧例,不违背流俗和体统。既然奉命行事,才开始有所领悟。我本来愚钝,现在突然领悟,谨依照成旨,全部修改沈约的规定。只用《五经》作为基础,其次是《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这些都是经诰之流,我也有意兼用。我又查阅了唐、虞等书,商《颂》、周《雅》,都是赞美之美,但又各自描述时事。大梁改革服饰,停止武备,修文德,制定礼乐,意义高于三正;但沈约所撰写的歌词,只是称赞圣德之美,完全没有描述皇朝的制作。根据《雅》、《颂》的先例,这在体例上是违反的。我谨根据圣旨所定的《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这是世间难得的,悬挂在日月之下,是不可更改的经典,礼乐的教育,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我谨选取一二,各随事显义,以阐明制作之美。我深思熟虑了多日,现在才完成,谨以上呈。’敕令被采纳并实施。
子云擅长草书和隶书,被世人视为楷模。他自己说,擅长模仿钟元常、王逸少的字体,但略有变化。在回答敕令时说:‘我过去不能脱颖而出,随波逐流,学习王献之,已经很多年了。二十六岁时,撰写《晋史》,到了《二王列传》,想要创作草隶书法,但言不尽意,最终未能完成,只是略指飞白书的笔势而已。大约十年前,才看到敕令中的《论书》一卷,商讨笔势,深入字体;又认为王逸少不及钟元常,就像王献之不及王逸少。从那时起,我开始研究思考,才领悟到隶书的格式,开始改变王献之,完全效仿钟元常。从那时起,我自觉功力有所进步。’他的书法被高祖非常重视,曾经评论子云的书法说:‘笔力刚劲,心手相应,巧妙超过杜度,美丽超过崔实,应当与钟元常并驾齐驱。’他的书法就是这样受到赞赏的。
在梁武帝七年,他被任命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中大同元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宗正卿。太清元年,他又被任命为侍中、国子祭酒,兼任南徐州大中正。太清二年,侯景进攻,子云逃到了民间。太清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他向东逃到了晋陵,在显灵寺僧房中饿死,享年六十三岁。他所著的《晋书》有一百一十卷,《东宫新记》有二十卷。
子云的第二个儿子特,字世达。他早年就成名,也擅长草书和隶书。高祖曾经对子云说:‘王献之的书法不及王逸少。最近看到特的书法,几乎可以与你相比。’他历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宣惠主簿、中军记室。后来被任命为海盐县令,因为事情被免职。他二十五岁时,先于子云去世。
子晖,字景光,是子云的弟弟。他年轻时涉猎书史,也有文才。他最初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升任南中郎记室。后来被任命为临安县令。他性格恬静,没有太多爱好,曾经参加重云殿听讲《三慧经》,退下后写了《讲赋》上奏,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后来他被任命为安西武陵王的谘议,兼任新繁县令,随府转任仪同从事、骠骑长史,最后去世。
陈朝的吏部尚书姚察说:‘过去魏国依靠武力改变汉朝的命运,晋朝依靠宰相的权力改变魏朝的历法,这与古代的禅让不同,不是以德相传,因此压制前代的宗室,用来断绝民众的期望。然而刘晔、曹志,还在朝廷中显赫;到了宋朝,宋的宗室都被消灭了。齐朝的统治,宋的亲戚都被杀光了。他们的统治时间不长,也许也与此有关。梁朝革命,没有采取前代的规则,因此子恪兄弟以及他们的族人,都根据才能被任用,地位显赫,满朝都是,没有失去旧日的传统,岂止是魏国隐晦,晋国显赫而已。君子由此知道高祖的胸怀,超越了前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三十五-注解
萧子恪:萧子恪,字景冲,是南朝齐梁时期兰陵人,齐豫章文献王萧嶷的第二子。他在南齐和南梁时期都担任过重要官职,是南梁的开国功臣之一。
兰陵:兰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兰陵县,是萧氏家族的故乡。
齐豫章文献王嶷:豫章文献王嶷是南齐时期的王爵,是萧子恪的父亲。
永明:永明是南齐明帝萧鸾的年号,时间为公元483年至493年。
南康县侯:南康县侯是南齐时期的爵位,萧子恪被封为南康县侯。
宁朔将军:宁朔将军是南朝时期的军事官职,负责边防。
淮陵太守:淮陵太守是南朝时期的行政官职,负责淮陵地区的行政事务。
建武:建武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年号,时间为公元504年至531年。
辅国将军:辅国将军是南朝时期的军事官职,负责辅助国家。
吴郡太守:吴郡太守是南朝时期的行政官职,负责吴郡地区的行政事务。
大司马:大司马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
王敬则:王敬则是南朝梁时期的将领,曾举兵反叛。
西省:西省是古代朝廷的官署之一,负责处理一些重要事务。
东昏:东昏是南朝梁的皇帝萧宝卷的年号,时间为公元501年至502年。
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秘书监:秘书监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图书和档案。
右军将军:右军将军是南朝时期的军事官职,负责指挥右军。
侍中:侍中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辅国谘议参军:辅国谘议参军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辅佐将军。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步兵校尉:步兵校尉是南朝时期的军事官职,负责步兵。
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礼仪和宴席。
司徒左长史:司徒左长史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司徒的日常事务。
文德殿:文德殿是南朝时期的宫殿,皇帝在此接见臣子。
班彪:班彪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汉书》。
王命论:《王命论》是班彪的作品,讨论了天命与王权的关系。
宋孝武:宋孝武帝是南朝宋的皇帝,以猜忌著称。
项籍:项籍是秦末楚汉争霸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勇猛著称。
齐梁:齐梁是指南朝的齐和梁两个朝代。
建康城:建康城是南朝梁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南京市。
光武:光武是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
刘子舆:刘子舆是东汉末年的一个人物,自称是汉成帝的孙子。
魏武帝:魏武帝是指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陈思:陈思是指曹植,曹操的儿子,文学家。
晋武:晋武是指司马炎,西晋的开国皇帝。
曹志:曹志是曹操的孙子,晋朝的官员。
光禄卿:光禄卿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宫廷宴会。
明威将军:明威将军是南朝时期的军事官职,负责指挥军队。
零陵太守:零陵太守是南朝时期的行政官职,负责零陵地区的行政事务。
宗正卿:古代掌管宗族事务的官职。
都官尚书:都官尚书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吏部:吏部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
太子詹事:太子詹事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太子的日常事务。
宁远将军:宁远将军是南朝时期的军事官职,负责边防。
祁阳县侯:祁阳县侯是南朝时期的爵位。
太子洗马:太子洗马是太子府的官员,负责太子的教育。
后军记室参军:后军记室参军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军中文书。
司徒主簿:司徒主簿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司徒的日常事务。
丹阳尹丞:丹阳尹丞是丹阳郡的官员,负责郡的日常事务。
太子中舍人:太子中舍人是太子府的官员,负责太子日常事务。
建安太守:建安太守是南朝时期的行政官职,负责建安地区的行政事务。
大司马南平王户曹属:大司马南平王户曹属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大司马南平王的日常事务。
从事中郎:从事中郎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护军临贺王正德长史:护军临贺王正德长史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护军临贺王正德的日常事务。
尹丞:尹丞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籓府:籓府是指地方上的军事和行政机构。
《汉书》:《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杜缓兄弟:杜缓兄弟是指东汉时期的杜氏兄弟,五人中四人官至大官,只有中弟杜钦官至九卿而不知名。
《千字文》:《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篇韵文,由周兴嗣编写,共有1000个不同的汉字,是古代儿童学习汉字的教材。
宣惠武陵王司马:宣惠武陵王是司马的封号,司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军事和司法事务。
中散大夫:中散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九卿之一,负责宫廷礼仪。
光禄、廷尉卿:光禄卿和廷尉卿都是古代的官职,光禄卿负责宫廷膳食和礼仪,廷尉卿负责司法。
戎昭将军、始兴内史:戎昭将军是军事官职,始兴内史是地方行政官职。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九卿之一,负责宫廷礼仪。
太宗:太宗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皇帝萧衍的庙号。
哀策文:哀策文是古代用于悼念死者的文辞。
世祖:世祖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皇帝萧衍的儿子萧纲的庙号。
谥:谥是对已故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给予的尊称。
文集:文集是指一个人的文章汇编。
尚书:尚书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档案。
给事中:给事中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司徒:司徒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礼仪和教化。
太尉:太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军事。
国子博士:国子博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教育。
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官吏的选拔和考核。
选:选是指选拔官员的过程。
九流宾客:九流宾客是指古代九流中的文人墨客。
尚书令:尚书令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尚书省的工作。
经义:经义是指儒家经典的意义和解释。
国子祭酒:古代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吏部郎:吏部郎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吏部的工作。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
秘书郎:秘书郎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秘书省的工作。
王府主簿:王府主簿是王府的官员,负责王府的日常事务。
中书郎:中书郎是中书省的官员,负责文书和档案。
临川内史:临川内史是临川郡的官员,负责郡的日常事务。
黄门郎:黄门郎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南徐州大中正:古代的地方行政官职。
郊庙: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宗的场所,是国家的宗教和政治活动中心。
牲牷: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牲畜,牷指完整的牲畜。
沈约: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以撰写文辞著称。
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以辞赋见长。
圜丘:古代祭祀天地的圆形祭坛。
燎:古代祭祀时点燃的火。
北郊:古代祭祀北方神祇的场所。
諴雅:古代的一种雅乐。
清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庙宇。
三朝食举:古代皇帝在三次朝会时的饮食仪式。
硃尾碧鳞:指牲畜的颜色,此处指牲畜的华丽。
鼓钟:古代用于祭祀的乐器。
典诰:古代的典籍和诰命,指重要的文献。
子史:古代的子部书籍和史部书籍,指非正史类的书籍。
殷荐:指商朝的祭祀。
朝飨:古代的朝会宴飨。
雅:《诗经》中的雅部,指正声。
颂:《诗经》中的颂部,指赞美之词。
五经: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汉:指汉朝。
唐、虞:指唐朝和虞朝,此处可能为泛指古代。
大梁:指梁朝。
皇朝:指梁朝。
雅、颂:指《诗经》中的雅部和颂部。
钟律:古代的钟和律,指音乐。
纬绪:指音乐的节奏。
文思:指文学创作的思想。
经诰:指古代的经文和诰命。
隶式:指隶书的书写风格。
子敬:指王献之,东晋书法家。
逸少:指王羲之,东晋书法家。
元常:指钟繇,东汉书法家。
飞白:一种书法字体,笔画有断续感。
笔力:指书法的力度。
心手相应:指书法时心与手的协调。
巧逾杜度:指书法技巧超过杜度。
美过崔实:指书法之美超过崔实。
高祖:指梁武帝。
仁威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
东阳太守:古代的地方行政官职。
侯景:南北朝时期的叛将。
晋陵:古代地名,今属江苏省。
显灵寺:古代的寺庙。
员外散骑侍郎:古代的文官职位。
南中郎记室:古代的文官职位。
临安令:古代的地方行政官职。
安西武陵王谘议:古代的文官职位。
新繁令:古代的地方行政官职。
仪同从事:古代的文官职位。
骠骑长史:古代的武官职位。
陈吏部尚书姚察:南北朝时期的官员。
魏藉兵威:指魏国凭借武力改变汉朝的统治。
晋因宰辅:指晋朝通过宰相的辅佐改变魏国的统治。
禅授:指帝位的禅让。
刘晔、曹志:南北朝时期的官员。
宋:指南朝宋。
齐代:指南朝齐。
子恪兄弟:指梁武帝的兄弟。
群从:指亲戚。
通贵:指显贵。
旧:指前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三十五-评注
梁初时期,郊庙祭祀的牲畜尚未改革,乐辞均由沈约撰写,至此时仍沿用。子云开始提出应进行改革。他的启事中提到,郊庙的尊严和重要性,以及对周、孔之道的尊重,都要求祭祀制度与德行相符合,通过祭祀表达对神明的敬意。他观察到祭祀仪式中仍使用未改革前的乐辞,认为这不符合盛大的制度。子云的启事表达了他对儒学教义的坚持,以及对乐辞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
皇帝的回答显示了改革的决心,认为这是守旧者的固执,应立即进行改革。皇帝还指示子云重新撰写乐辞,并指出沈约的作品中存在许多错误。子云在回答中表达了对经典的重要性的认识,认为乐辞应基于《五经》等经典著作,并提到自己的作品在遵循皇帝旨意的基础上,全面改写了沈约的作品。
子云还提到了《雅》、《颂》的写作传统,认为它们应反映时事,而沈约的作品则未能做到这一点。他对皇帝制定的《乐论》表示赞赏,认为其文思深微,是礼乐教化的典范。子云的作品在遵循经典的基础上,展现了制作之美。
在书法方面,子云被誉为世间的楷模,他自称擅长效仿钟繇和王羲之的字体,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变化。他在回答皇帝的敕令时,提到自己多年来对书法的研究,以及最终领悟到隶书的真谛。
皇帝对子云的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笔力强劲,心手相应,技艺高超。子云的书法得到了高祖的重视,并受到了世人的赞赏。
子云的生平事迹也颇具传奇色彩,他曾担任仁威将军、东阳太守等职务,并在侯景之乱中逃亡民间。他的著作包括《晋书》和《东宫新记》等。
子云的子女也有成就,其中第二子特以书法闻名,第三子晖则有文才,官至员外散骑侍郎等。
陈吏部尚书姚察在评论梁朝的继承问题时,指出梁朝不遵循前代的禅让传统,而是根据才能选拔官员,这体现了高祖的宏量。姚察的评论反映了梁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对前代继承方式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