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文学和历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梁书》是他在担任南朝梁代史学家时所编写的历史著作。
年代:成书于南朝梁代(约6世纪)。
内容简要:《梁书》是南朝梁的官方历史,详细记载了梁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主要描述了梁朝的政权更替、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全书重点讲述了梁武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理政,尤其突出了梁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深刻性。沈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为后人了解梁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梁书》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三十-原文
裴子野 顾协 徐摛 鲍泉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晋太子左率康八世孙。
兄黎,弟楷、绰,并有盛名,所谓“四裴”也。
曾祖松之,宋太中大夫。
祖骃,南中郎外兵参军。
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
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
少好学,善属文。
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遭父忧去职。
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有白兔驯扰其侧。
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
乐安任昉有盛名,为后进所慕,游其门者,昉必相荐达。
子野于昉为从中表,独不至,昉亦恨焉。
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正。
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
或劝言诸有司,可得无咎。
子野笑而答曰:“虽惭柳季之道,岂因讼以受服。”
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
二年,吴平侯萧景为南兗州刺史,引为冠军录事,府迁职解。
时中书范缜与子野未遇,闻其行业而善焉。
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曰:“伏见前冠军府录事参军河东裴子野,年四十,字几原,幼禀至人之行,长厉国士之风。
居丧有礼,毁瘠几灭,免忧之外,蔬水不进。
栖迟下位,身贱名微,而性不憛憛,情无汲汲,是以有识嗟推,州闾叹服。
且家传素业,世习儒史,苑囿经籍,游息文艺。
著《宋略》二十卷,弥纶首尾,勒成一代,属辞比事,有足观者。
且章句洽悉,训故可传。
脱置之胶庠,以弘奖后进,庶一夔之辩可寻,三豕之疑无谬矣。
伏惟皇家淳耀,多士盈庭,官人迈乎有妫,棫朴越于姬氏,苟片善宜录,无论厚薄,一介可求,不由等级。
臣历观古今人君,钦贤好善,未有圣朝孜孜若是之至也。
敢缘斯义,轻陈愚瞽,乞以臣斯忝,回授子野。
如此,则贤否之宜,各全其所,讯之物议,谁曰不允。
臣与子野虽未尝衔杯,访之邑里,差非虚谬,不胜慺慺微见,冒昧陈闻。
伏愿陛下哀怜悾款,鉴其愚实,干犯之愆,乞垂赦宥。
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
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
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
初,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何承天《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
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
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
兰陵萧琛、北地傅昭、汝南周舍咸称重之。
至是,吏部尚书徐勉言之于高祖,以为著作郎,掌国史及起居注。
顷之,兼中书通事舍人,寻除通直正员郎,著作、舍人如故。
又敕掌中书诏诰。
是时西北徼外有白题及滑国,遣使由岷山道入贡。
此二国历代弗宾,莫知所出。
子野曰:“汉颍阴侯斩胡白题将一人。服虔《注》云:‘白题,胡名也。’又汉定远侯击虏,八滑从之,此其后乎。”
时人服其博识。
敕仍使撰《方国使图》,广述怀来之盛,自要服至于海表,凡二十国。
子野与沛国刘显、南阳刘之遴、陈郡殷芸、陈留阮孝绪、吴郡顾协、京兆韦棱,皆博极群书,深相赏好,显尤推重之。
时吴平侯萧劢、范阳张缵,每讨论坟籍,咸折中于子野焉。
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硃异,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
高祖目子野而言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
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
及五鼓,敕催令开斋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
既奏,高祖深嘉焉。
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
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
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虽有见否之异,其于刊改一也。”
俄迁中书侍郎,余如故。
大通元年,转鸿胪卿,寻领步兵校尉。
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
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
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
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
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先是子野自克死期,不过庚戌岁。
是年自省移病,谓同官刘之亨曰:“吾其逝矣。”
遗命俭约,务在节制。
高祖悼惜,为之流涕。
诏曰:“鸿胪卿、领步兵校尉、知著作郎、兼中书通事舍人裴子野,文史足用,廉白自居,劬劳通事,多历年所。
奄致丧逝,恻怆空怀。
可赠散骑常侍,赙钱五万,布五十匹,即日举哀。
谥曰贞子。
子野少时,《集注丧服》、《续裴氏家传》各二卷,抄合后汉事四十余卷,又敕撰《众僧传》二十卷,《百官九品》二卷,《附益谥法》一卷,《方国使图》一卷,文集二十卷,并行于世。
又欲撰《齐梁春秋》,始草创,未就而卒。
子謇,官至通直郎。
顾协,字正礼,吴郡吴人也。
晋司空和七世孙。
协幼孤,随母养于外氏。
外从祖宋右光禄张永尝携内外孙侄游虎丘山,协年数岁,永抚之曰:‘儿欲何戏?’协对曰:‘儿正欲枕石漱流。’永叹息曰:‘顾氏兴于此子。’
既长,好学,以精力称。
外氏诸张多贤达有识鉴,从内弟率尤推重焉。
起家扬州议曹从事史,兼太学博士。
举秀才,尚书令沈约览其策而叹曰:‘江左以来,未有此作。’
迁安成王国左常侍,兼廷尉正。
太尉临川王闻其名,召掌书记,仍侍西豊侯正德读。
正德为巴西、梓潼郡,协除所部安都令。
未至县,遭母忧。
服阕,出补西阳郡丞。
还除北中郎行参军,复兼廷尉正。
久之,出为庐陵郡丞,未拜。
会西豊侯正德为吴郡,除中军参军,领郡五官,迁轻车湘东王参军事,兼记室。
普通六年,正德受诏北讨,引为府录事参军,掌书记。
军还,会有诏举士,湘东王表荐协曰:‘臣闻贡玉之士,归之润山;论珠之人,出于枯岸。是以刍荛之言,择于廊庙者也。臣府兼记室参军吴郡顾协,行称乡闾,学兼文武,服膺道素,雅量邃远,安贫守静,奉公抗直,傍阙知己,志不自营,年方六十,室无妻子。臣欲言于官人,申其屈滞,协必苦执贞退,立志难夺,可谓东南之遗宝矣。伏惟陛下未明求衣,思贤如渴,爰发明诏,各举所知。臣识非许、郭,虽无知人之鉴,若守固无言,惧贻蔽贤之咎。昔孔愉表韩绩之才,庾亮荐翟汤之德,臣虽未齿二臣,协实无惭两士。’即召拜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
累迁步兵校尉,守鸿胪卿,员外散骑常侍,卿、舍人并如故。
大同八年,卒,时年七十三。
高祖悼惜之,手诏曰:‘员外散骑常侍、鸿胪卿、兼中书通事舍人顾协,廉洁自居,白首不衰,久在省闼,内外称善。奄然殒丧,恻怛之怀,不能已已。傍无近亲,弥足哀者。大殓既毕,即送其丧柩还乡,并营冢椁,并皆资给,悉使周办。可赠散骑常侍,令便举哀。谥曰温子。’
协少清介有志操。
初为廷尉正,冬服单薄,寺卿蔡法度谓人曰:‘我愿解身上襦与顾郎,恐顾郎难衣食者。’竟不敢以遗之。
及为舍人,同官者皆润屋,协在省十六载,器服饮食,不改于常。
有门生始来事协,知其廉洁,不敢厚饷,止送钱二千,协发怒,杖二十,因此事者绝于馈遗。
自丁艰忧,遂终身布衣蔬食。
少时将娉舅息女,未成婚而协母亡,免丧后不复娶。
至六十余,此女犹未他适,协义而迎之。
晚虽判合,卒无胤嗣。
协博极群书,于文字及禽兽草木尤称精详。
撰《异姓苑》五卷,《琐语》十卷,并行于世。
徐摛,字士秀,东海郯人也。
祖凭道,宋海陵太守。
父超之,天监初仕至员外散骑常侍。
摛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
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
起家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
会晋安王纲出戍石头,高祖谓周舍曰:‘为我求一人,文学俱长兼有行者,欲令与晋安游处。’舍曰:‘臣外弟徐摛,形质陋小,若不胜衣,而堪此选。’高祖曰:‘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简其容貌。’以摛为侍读。
后王出镇江州,仍补云麾府记室参军,又转平西府中记室。
王移镇京口,复随府转为安北中录事参军,带郯令,以母忧去职。
王为丹阳尹,起摛为秣陵令。
普通四年,王出镇襄阳,摛固求随府西上,迁晋安王谘议参军。
大通初,王总戎北伐,以摛兼宁蛮府长史,参赞戎政,教命军书,多自摛出。
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兼掌管记,寻带领直。
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
高祖闻之怒,召摛加让,及见,应对明敏,辞义可观,高祖意释。
因问《五经》大义,次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末论释教。
摛商较纵横,应答如响,高祖甚加叹异,更被亲狎,宠遇日隆。
领军朱异不说,谓所亲曰:‘徐叟出入两宫,渐来逼我,须早为之所。’遂承间白高祖曰:‘摛年老,又爱泉石,意在一郡,以自怡养。’高祖谓摛欲之,乃召摛曰:‘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
中大通三年,遂出为新安太守。
至郡,为治清静,教民礼义,劝课农桑,期月之中,风俗便改。
秩满,还为中庶子,加戎昭将军。
是时临城公纳夫人王氏,即太宗妃之侄女也。
晋宋已来,初婚三日,妇见舅姑,众宾皆列观,引《春秋》义云‘丁丑,夫人姜氏至。戊寅,公使大夫宗妇觌用币’。
戊寅,丁丑之明日,故礼官据此,皆云宜依旧贯。
太宗以问摛,摛曰:‘《仪礼》云‘质明赞见妇于舅姑’。《杂记》又云‘妇见舅姑,兄弟姊妹皆立于堂下’。
政言妇是外宗,未审娴令,所以停坐三朝,观其七德。
舅延外客,姑率内宾,堂下之仪,以备盛礼。
近代妇于舅姑,本有戚属,不相瞻看。
夫人乃妃侄女,有异他姻,觌见之仪,谓应可略。
太宗从其议。
除太子左卫率。
太清三年,侯景攻陷台城,时太宗居永福省,贼众奔入,举兵上殿,侍卫奔散,莫有存者。
摛独嶷然侍立不动,徐谓景曰:‘侯公当以礼见,何得如此。’凶威遂折。
侯景乃拜,由是常惮摛。
太宗嗣位,进授左卫将军,固辞不拜。
太宗后被幽闭,摛不获朝谒,因感气疾而卒,年七十八。
长子陵,最知名。
鲍泉,字润岳,东海人也。
父机,湘东王谘议参军。
泉博涉史传,兼有文笔。
少事元帝,早见擢任。
及元帝承制,累迁至信州刺史。
太清三年,元帝命泉征河东王誉于湘州,泉至长沙,作连城以逼之,誉率众攻泉,泉据栅坚守,誉不能克。
泉因其弊出击之,誉大败,尽俘其众,遂围其城,久未能拔。
世祖乃数泉罪,遣平南将军王僧辩代泉为都督。
僧辩至,泉愕然,顾左右曰:‘得王竟陵助我经略,贼不足平矣。’
僧辩既入,乃背泉而坐,曰:‘鲍郎有罪,令旨使我锁卿,卿勿以故意见期。’
因出令示泉,锁之床下。
泉曰:‘稽缓王师,甘罪是分,但恐后人更思鲍泉之愦愦耳。’
乃为启谢淹迟之罪。
世祖寻复其任,令与僧辩等率舟师东逼邵陵王于郢州。
郢州平,元帝以长子方诸为刺史,泉为长史,行府州事。
侯景密遣将宋子仙、任约率精骑袭之。
方诸与泉不恤军政,唯蒲酒自乐,贼骑至,百姓奔告,方诸与泉方双陆,不信,曰:‘徐文盛大军在东,贼何由得至?’
既而传告者众,始令阖门。
贼纵火焚之,莫有抗者,贼骑遂入,城乃陷。
执方诸及泉送之景所。
后景攻王僧辩于巴陵,不克,败还,乃杀泉于江夏,沉其尸于黄鹄矶。
初,泉之为南讨都督也,其友人梦泉得罪于世祖,觉而告之。
后未旬,果见囚执。
顷之,又梦泉著硃衣而行水上,又告泉曰:‘君勿忧,寻得免矣。’
因说其梦,泉密记之,俄而复见任,皆如其梦。
泉于《仪礼》尤明,撰《新仪》四十卷,行于世。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阮孝绪常言,仲尼论四科,始乎德行,终乎文学。
有行者多尚质朴,有文者少蹈规矩,故卫、石靡余论可传,屈、贾无立德之誉。
若夫宪章游、夏,祖述回、骞,体兼文行,于裴几原见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三十-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是河东闻喜人,晋朝太子左率康的第八代孙。他的兄弟有黎、楷、绰,都非常有名,被称为‘四裴’。曾祖父是宋朝的太中大夫裴松之,祖父是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骃,父亲是通直散骑常侍裴昭明。裴子野出生后就成了孤儿,由祖母抚养。九岁时祖母去世,他悲痛欲绝,家人都为他感到惋惜。他从小好学,擅长写作。起初在齐朝担任武陵王国左常侍,后来又成为江夏王参军,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在守丧期间,他遵循礼节,每次去墓地哭泣,周围的草都会枯萎,还有一只白兔在他的身边温顺地徘徊。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赞赏他的品行,打算上表推荐他,但范云去世了,最终没有成行。
乐安的任昉名声很大,被后辈们所仰慕,那些到他门下的人,任昉都会推荐他们。裴子野与任昉是远亲,但他没有去拜访,任昉也因此感到遗憾。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右军安成王参军,不久又升迁为兼廷尉正。当时三个官职共用一个署名,裴子野不在时,他的同事就署了他的名字,上奏的文件因此被驳回,裴子野因此被免职。有人劝他去找有关官员,但他笑着回答说:‘虽然我愧对柳季之道,但难道会因为诉讼而接受惩罚吗?’从此以后,他长期被免职,但从未有过怨恨。
二年,吴平侯萧景担任南兖州刺史,聘请裴子野为冠军录事,后来府职变动,裴子野也随之离职。当时中书范缜还没有与裴子野相识,但听说了他的品行,对他很欣赏。范缜后来被任命为国子博士,于是上表辞让,说:‘我听说前冠军府录事参军裴子野,四十岁,字几原,自幼就具有高尚的品行,长大后又具备国士的风范。在守丧期间,他遵循礼节,身体瘦弱几近消瘦,除了免除丧期之外,他连蔬菜和水都不吃。他身处低位,身份低微,但性格不拘小节,情感不急功近利,因此有识之士都感叹推崇,乡里的人都佩服他。而且他继承家业,世代学习儒史,游息于文艺之中。他著有《宋略》二十卷,叙述连贯,整理成一代历史,文辞严谨,值得一看。而且他的章句详尽,注释可以流传。如果把他放在学校里,可以奖励后辈,或许可以找到像夔那样的辩才,避免像三豕那样的疑虑。我观察古今的君主,都尊敬贤能,喜好善行,但圣朝如此孜孜不倦地追求,前所未有。我冒昧地提出这个建议,请求陛下考虑,将我的职位转给裴子野。这样,无论是贤能还是不贤能的人,都可以保全他们各自的位置,舆论的评判,谁会说不合适呢?我与裴子野虽然没有共同饮酒,但在乡里了解,并非虚言,我怀着谦卑的心情,冒昧地向陛下陈述。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意,看到我的愚拙,宽恕我的冒犯。’
有关官员认为裴子野的资历不够,没有为他疏通。不久,他被任命为尚书比部郎,后来又成为仁威记室参军。他出京担任诸暨县令,在县里不使用鞭刑,对于有争端的人,他用道理来教育他们,百姓都很满意,全县没有诉讼。
裴子野曾祖父裴松之在宋元嘉年间受命续修何承天的《宋史》,没有完成就去世了,裴子野一直想完成先人的事业。到齐朝永明末年,沈约所著的《宋书》已经出版,裴子野于是删改撰写成《宋略》二十卷。他的叙事和评论很多都很好,沈约看到后感叹说:‘我比不上他。’兰陵萧琛、北地傅昭、汝南周舍都十分推崇他。到这时,吏部尚书徐勉向高祖推荐他,任命他为著作郎,负责国史和起居注。不久,又兼任中书通事舍人,不久后又被任命为通直正员郎,继续担任著作郎和舍人。他还被命令负责中书诏诰。当时西北边陲有白题国和滑国,派遣使者通过岷山道进贡。这两个国家历代都不曾臣服,没有人知道它们的出处。裴子野说:‘汉朝颍阴侯斩杀了胡人的白题将,服虔的注释说:“白题,胡人的名字。”还有汉朝定远侯攻打敌人,八滑国的人也跟从了他,这应该是后来的事情。’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博学。
皇帝命令他撰写《方国使图》,广泛描述各国朝贡的盛况,从亲近的臣服国家到海外的国家,共有二十个国家。裴子野与沛国的刘显、南阳的刘之遴、陈郡的殷芸、陈留的阮孝绪、吴郡的顾协、京兆的韦棱,都广泛阅读书籍,互相欣赏,刘显尤其推崇他。当时吴平侯萧劢、范阳的张缵,每次讨论经典,都会以裴子野的意见为准。普通七年,朝廷北伐,皇帝命令裴子野写信给魏国,他受命立刻完成,高祖因为事情重大,召集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在寿光殿观看,当时的人都感叹佩服。高祖看着裴子野说:‘他的身体虽然瘦弱,但他的文章非常雄壮。’不久又命令他写信给魏国宰相元叉,那天晚上接受了命令,裴子野认为可以等到第二天早上再上奏,但没有立刻写。到了五更,皇帝命令催促他开斋迅速上奏,裴子野慢慢起床拿起笔,天刚亮就完成了。上奏后,高祖非常赞赏。从此以后,所有的文书都让他起草。裴子野写作速度很快,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他的作品多效法古人,与当时的文体不同,当时有人批评他,但到后来大家都开始重视他的作品。有人问他为什么写作快,裴子野回答说:‘别人都是用手写,我却是用心写,虽然看法不同,但修改都是一样的。’
不久后,他被升迁为中书侍郎,其他职位不变。大通元年,他被转任为鸿胪卿,不久又兼任步兵校尉。裴子野在禁省十多年,安静自守,从未有所请求,他的外家和亲戚都很贫穷,他所得的俸禄都分给了他们。他没有住宅,借了官地两亩,盖了几间茅屋。他的妻子和孩子经常受苦受寒,但他只以教育为重,他的子侄都很敬畏他,就像对待严父一样。晚年他深信佛教,遵守佛教的戒律,终身吃麦食蔬菜。中大通二年,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在此之前,裴子野自己预测了死期,不超过庚戌年。那一年他自我感觉身体不适,对同僚刘之亨说:‘我大概要走了。’他留下遗言,要求节俭,注重节制。高祖非常悲痛,为他流泪。下诏说:‘鸿胪卿、领步兵校尉、知著作郎、兼中书通事舍人裴子野,在文史方面很有才能,廉洁自守,勤勉工作,多年来一直如此。突然去世,我感到非常悲痛。可以追赠他为散骑常侍,赐钱五万,布五十匹,立即举行哀悼。谥号为贞子。’
裴子野年轻时,著有《集注丧服》、《续裴氏家传》各两卷,抄录后汉事四十余卷,还受命撰写《众僧传》二十卷,《百官九品》两卷,《附益谥法》一卷,《方国使图》一卷,文集二十卷,都流传于世。他还想撰写《齐梁春秋》,但只是草创,没有完成就去世了。他的儿子裴謇,官至通直郎。
顾协,字正礼,是吴郡吴县人。他是晋朝司空顾和的第七代孙。顾协年幼时就成了孤儿,跟随母亲在外家抚养。外祖父宋右光禄大夫张永曾经带着内外孙侄游虎丘山,顾协那时几岁,张永抚摸着他问:‘孩子你想玩什么?’顾协回答说:‘我正想枕着石头漱口。’张永叹息着说:‘顾家将因此而兴旺。’长大后,顾协好学,以精力充沛著称。外家的张氏家族多有贤达有识见的人,尤其是他的内弟,对他特别推崇。
顾协起初在扬州担任议曹从事史,兼任太学博士。后来被举荐为秀才,尚书令沈约看了他的策论后感叹说:‘自从江左以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文章。’他被任命为安成王国左常侍,兼任廷尉正。太尉临川王听说了他的名字,召他担任掌书记,并继续侍奉西豊侯萧正德读书。萧正德担任巴西、梓潼郡太守时,顾协被任命为所部安都县令。还未到任,就遭遇了母亲的丧事。服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西阳郡丞。回来后,被任命为北中郎行参军,再次兼任廷尉正。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庐陵郡丞,但未正式任命。
恰逢西豊侯萧正德被任命为吴郡太守,顾协被任命为中军参军,兼任郡五官,后来又升任轻车湘东王参军事,兼任记室。普通六年,萧正德受命北伐,顾协被任命为府录事参军,掌管书记。
军队回来后,恰逢有诏令举荐士人,湘东王上表推荐顾协说:‘我听说贡玉的士人,归之于润山;论珠的人,出于枯岸。因此,草野之言,也是朝廷所选择的。我府中的记室参军吴郡顾协,品行称颂于乡里,学识兼通文武,忠诚于道,雅量深远,安于贫贱,保持宁静,奉公守法,正直无私,不为自己谋取私利,年纪六十,家中没有妻子。我想向官人陈述他的才能,申述他的屈才,顾协必定会坚持退让,立志不易改变,可以说是东南的瑰宝。陛下您未明求衣,渴望贤才如同渴望水一样,现在颁布明诏,各举所知。我的见识不及许、郭,虽然没有识人的能力,但如果守口不言,恐怕会招致埋没贤才的责备。过去孔愉推荐韩绩的才华,庾亮推荐翟汤的德行,我虽然不敢与这两位相比,但顾协确实不逊色于他们。’于是被召见并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后来多次升迁,担任步兵校尉,守鸿胪卿,员外散骑常侍,官职和职位都保持不变。大同八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高祖对他深感惋惜,亲自下诏说:‘员外散骑常侍、鸿胪卿、兼任中书通事舍人顾协,廉洁自守,白发不衰,久在朝廷,内外都称颂他的美德。突然去世,我感到非常悲痛。他没有亲近的亲戚,更加令人哀伤。大殓完毕后,立即将他的灵柩送回故乡,并修建坟墓,所需费用全部由朝廷承担,一切安排周全。可以追赠散骑常侍,允许他举行丧礼。谥号温子。’
顾协年轻时就清廉正直,有志向和操守。最初担任廷尉正时,冬天衣服单薄,寺卿蔡法度对人说:‘我愿意解下身上的衣服给顾郎,担心他难以维持生计。’但最终没有给他。后来担任舍人时,同僚们都装饰房屋,顾协在朝廷任职十六年,器物、衣服、饮食都没有改变。有一个门生刚开始侍奉他,知道他廉洁,不敢送厚礼,只送了二千钱,顾协发怒,打了二十板子,因此再也没有人送礼。自从遭遇丧事,就终身穿着布衣,吃素食。年轻时打算迎娶妻子的妹妹,但未成婚时顾协的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他没有再娶。到了六十多岁,这个女子仍未出嫁,顾协出于义气迎娶了她。晚年虽然结了婚,但最终没有子女。
顾协博学多才,对文字、禽兽、草木尤其精通。撰写了《异姓苑》五卷,《琐语》十卷,都流传于世。
徐摛,字士秀,是东海郯县人。他的祖父徐凭道,曾任宋海陵太守。父亲徐超之,在天监初年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徐摛年幼时就喜欢学习,长大后,广泛阅读经史。他写文章喜欢创新,不拘泥于旧体。起初担任太学博士,后来升任左卫司马。恰逢晋安王萧纲出镇石头城,高祖对周舍说:‘为我找一个既擅长文学又有德行的人,想让他与晋安王交往。’周舍说:‘我的外甥徐摛,身材矮小,看起来不像是能胜任的人。’高祖说:‘他必有王粲的才华,也不必在意他的外貌。’于是任命徐摛为侍读。后来萧纲出镇江州,徐摛被补任云麾府记室参军,后又转任平西府中记室。萧纲移镇京口,徐摛随府转任安北中录事参军,兼任郯县县令,因母亲去世而离职。萧纲担任丹阳尹,起用徐摛担任秣陵县令。普通四年,萧纲出镇襄阳,徐摛坚决要求随府西上,升任晋安王谘议参军。大通初年,萧纲总领军务北伐,徐摛兼任宁蛮府长史,参与军事决策,军书多由他起草。萧纲入宫成为皇太子,徐摛转任家令,兼任掌管记,不久又升任带领直。
徐摛的文风独特,春坊的人都学习他的风格,‘宫体’的称号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高祖听说后很生气,召见徐摛责备他,但见到徐摛后,他应对敏捷,言辞优美,高祖的怒气消散了。于是询问《五经》的大义,接着问历代史书和百家杂说,最后讨论佛教。徐摛应对自如,应对迅速,高祖非常惊讶,对他更加亲近,宠爱有加。领军朱异不高兴,对亲近的人说:‘徐老出入两宫,渐渐威胁到我,必须早做打算。’于是趁机向高祖建议:‘徐摛年纪大了,又喜欢山水,意思是在一个郡里安享晚年。’高祖认为徐摛愿意这样做,于是召见徐摛说:‘新安有大好的山水,任昉等人曾经治理过,你为我治理这个郡吧。’中大通三年,徐摛被任命为新安太守。到任后,他治理有方,教化民众礼仪,鼓励农耕,一个月之内,风俗就有所改变。任期结束后,他回到朝廷担任中庶子,加授戎昭将军。
这时临城公娶了王夫人,她是太宗妃子的侄女。从晋宋以来,新婚第三天,新娘见公婆,众宾客都围观,按照《春秋》的记载,新娘应在第二天见公婆。礼官据此认为,应该按照旧例。太宗询问徐摛,徐摛说:‘《仪礼》说“质明赞见妇于舅姑”。《杂记》又说“妇见舅姑,兄弟姊妹都立于堂下”。这表明妇女是外姓,不熟悉规矩,所以停留三天,观察她的七德。公婆迎接外姓客人,姑母带领内姓宾客,堂下的礼仪,是为了准备盛大的礼节。近代妇女见公婆,本来就有亲戚关系,不需要相互看望。夫人是妃子的侄女,与其他姻亲不同,见面礼节,应该可以简化。’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太子左卫率。
太清三年,侯景攻陷台城,当时太宗居住在永福省,贼军冲入,太宗举兵上殿,侍卫四散,没有人留下。只有徐摛坚定地站立不动,慢慢地对侯景说:‘侯公应该以礼相见,怎么能这样。’侯景的凶恶气势因此被挫败。侯景于是行礼,从此一直害怕徐摛。太宗继位后,提升他为左卫将军,他坚决辞谢不接受。太宗后来被囚禁,徐摛无法朝见,因此感到气愤而去世,享年七十八岁。他的长子徐陵,最出名。
鲍泉,字润岳,是东海人。他的父亲鲍机,曾是湘东王的参军。鲍泉广泛涉猎史书传记,并且有很好的文笔。他年轻时侍奉元帝,很快就得到了提拔。等到元帝继承帝位后,鲍泉不断升迁,最终成为了信州刺史。太清三年,元帝命令鲍泉到湘州征讨河东王誉,鲍泉到达长沙后,建造连城来逼近他,王誉率领部下攻击鲍泉,鲍泉凭借栅栏坚守,王誉无法攻克。鲍泉趁机出击,王誉大败,鲍泉俘虏了他的全部部下,随后包围了王誉的城池,但长时间未能攻克。世祖于是列举鲍泉的罪行,派遣平南将军王僧辩代替鲍泉担任都督。王僧辩到达后,鲍泉惊讶地看着左右的人说:‘得到了王竟陵的帮助来筹划军事,敌人不足为惧了。’王僧辩进入后,却背对着鲍泉坐下,说:‘鲍郎有罪,皇帝的命令让我来锁拿你,你不要以为我有私心。’于是拿出命令给鲍泉看,将他锁在床下。鲍泉说:‘延误了王师的行动,甘愿接受罪责,只是担心后人会因鲍泉的愚昧而感到惋惜。’于是上书谢罪。世祖不久又恢复了鲍泉的职务,命令他与王僧辩等人率领水军东进,在郢州逼近邵陵王。
郢州平定后,元帝任命长子方诸为刺史,鲍泉为长史,代理府州事务。侯景暗中派遣将领宋子仙、任约率领精锐骑兵袭击他们。方诸和鲍泉不关心军政,只顾着饮酒作乐,贼兵到来时,百姓奔走相告,方诸和鲍泉还在下双陆棋,不相信,说:‘徐文盛的大军在东边,敌人怎么可能来到这里?’后来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才开始关门。贼兵放火焚烧城池,无人抵抗,贼兵于是进入城内,城池陷落。方诸和鲍泉被抓住并送到侯景那里。后来侯景在巴陵攻打王僧辩,未能取胜,战败而回,于是在江夏杀害了鲍泉,并将他的尸体沉入黄鹄矶。
起初,鲍泉担任南讨都督时,他的朋友梦见鲍泉得罪了世祖,醒来后告诉了他。不久之后,果然看到鲍泉被囚禁。不久之后,他又梦见鲍泉穿着朱红色的衣服在水上行走,又告诉鲍泉说:‘你不要担心,很快就能免罪了。’鲍泉将这个梦记在心里,不久之后,他果然恢复了职位,一切都如同梦中所说。
鲍泉对《仪礼》特别精通,撰写了《新仪》四十卷,流传于世。
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阮孝绪曾经说过,孔子论述四科,从德行开始,到文学结束。有德行的人大多崇尚质朴,有文学的人则较少遵守规矩,所以卫青、石奋没有多余的言论可以流传,屈原、贾谊也没有立德的声誉。至于宪章游、夏,祖述回、骞,文采和品行兼备,在裴几原的身上就可以看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三十-注解
裴子野:裴子野,字几原,是晋朝太子左率康的八世孙,河东闻喜人。他是南朝梁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顾协:顾协,吴郡人,与裴子野等人齐名,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徐摛:徐摛,字千里,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有盛名。
鲍泉:鲍泉,字润岳,是东海人。他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将领,曾任信州刺史等职务。
宋太中大夫:宋太中大夫,是宋朝的一个官职,太中大夫是古代官名,位次公、侯、伯之下,是高级文官。
南中郎外兵参军:南中郎外兵参军,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军事。
通直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是南朝时期的官职,属于高级文官。
丧尽礼:丧尽礼,指在亲人去世后,按照礼制进行的一系列丧葬仪式。
冠军录事:冠军录事,是南朝时期的官职,负责记录和整理军事事务。
国子博士:国子博士,是古代教育机构国子监的官员,负责教授经书。
宋略:《宋略》,裴子野所著的历史著作,共二十卷,记录了南朝宋的历史。
汉颍阴侯:汉颍阴侯,指西汉时期的将领韩安国,颍阴侯是他的封号。
服虔《注》:服虔,东汉时期的学者,他的注解在古代文献中很有影响力。
八滑:八滑,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与胡人有关。
方国使图:《方国使图》,裴子野所著的地理著作,记录了当时西北地区的国家。
鸿胪卿:古代官职,鸿胪卿是掌管外宾接待的官员。
步兵校尉:古代官职,步兵校尉是步兵军队的副职。
释氏:释氏,指佛教。
庚戌岁:庚戌岁,指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年。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古代官职,属于高级文官。
集注丧服:《集注丧服》,裴子野所著的关于丧葬礼仪的著作。
续裴氏家传:《续裴氏家传》,裴子野所著的裴氏家族史。
后汉事:后汉事,裴子野所著的关于后汉历史的著作。
众僧传:《众僧传》,裴子野所著的佛教人物传记。
百官九品:《百官九品》,裴子野所著的关于官职品级的著作。
附益谥法:《附益谥法》,裴子野所著的关于谥号的著作。
齐梁春秋:《齐梁春秋》,裴子野所著的历史著作,记录了南朝齐和梁的历史。
吴郡:吴郡,古郡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一带,是古代吴国的中心地区,历史上文化发达,人才辈出。
晋司空:晋朝官职,司空是三公之一,掌管国家大政,位高权重。
孤:指年幼丧父,成为孤儿。
外氏:指母亲的家族。
宋右光禄:宋朝官职,光禄是官名,右光禄指官职较高的光禄勋。
虎丘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
秀才: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秀才为最低一级,后泛指有才学的人。
尚书令:古代官职,尚书令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国家政务。
安成王国:古代王国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廷尉正:古代官职,廷尉是掌管司法的官员,廷尉正是廷尉的副职。
太尉:古代官职,太尉是三公之一,掌管军事。
临川王:古代王爵,临川王是封王的一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西豊侯:古代侯爵,西豊侯是封侯的一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巴西、梓潼郡:古代郡名,巴西郡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梓潼郡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安都令:古代官职,安都令是郡守的副职,负责管理郡内的行政事务。
服阕: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守丧期满。
西阳郡丞:古代官职,郡丞是郡守的副职,负责管理郡内的行政事务。
北中郎行参军:古代官职,北中郎是官名,行参军是北中郎的副职。
庐陵郡丞:古代官职,庐陵郡丞是庐陵郡守的副职。
中军参军:古代官职,中军参军是中军的副职,中军是军队中的一个编制。
轻车湘东王参军事:古代官职,轻车是军队中的一个编制,湘东王参军事是湘东王的副职。
记室:古代官职,记室是负责记录文书、处理文书的官员。
府录事参军:古代官职,府录事参军是府中的副职,负责处理府中的事务。
贡玉之士:指有才能的人。
刍荛之言:指草野之言,比喻平民百姓的言论。
廊庙:指朝廷。
许、郭:指古代的许由、郭泰,都是著名的有德之士。
员外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员外散骑常侍是散骑常侍的一种,员外表示非正式的官员。
省闼:指朝廷。
刍荛:指草野之人,比喻平民百姓。
孔愉:古代名士,以才学著称。
韩绩:古代名士,以才学著称。
庾亮:古代名士,以德行著称。
翟汤:古代名士,以德行著称。
通直散骑侍郎:古代官职,通直散骑侍郎是散骑侍郎的一种,通直表示非正式的官员。
中书通事舍人:古代官职,中书通事舍人是中书省的官员,负责处理文书。
卿、舍人:古代官职,卿是高级官员,舍人是官员的副职。
大同八年:古代年号,指梁朝大同八年。
谥曰温子:古代对去世的官员给予的尊称,温子是对顾协的谥号。
清介:指清高耿直。
丁艰: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父亲去世。
娉:指订婚。
舅息女:指舅舅的女儿。
胤嗣:指子孙。
《异姓苑》:顾协所著的书籍,已失传。
《琐语》:顾协所著的书籍,已失传。
东海郯: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宋海陵太守:宋朝官职,海陵太守是海陵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太学博士:古代官职,太学博士是太学的教授。
左卫司马:古代官职,左卫司马是左卫的副职。
晋安王:古代王爵,晋安王是封王的一种。
石头: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南京市。
周舍:古代名士,以才学著称。
侍读:古代官职,侍读是皇帝的读书人,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
云麾府记室参军:古代官职,云麾府记室参军是云麾府的官员,负责处理文书。
平西府中记室:古代官职,平西府中记室是平西府的官员,负责处理文书。
安北中录事参军:古代官职,安北中录事参军是安北中的官员,负责处理文书。
郯令:古代官职,郯令是郯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丹阳尹:古代官职,丹阳尹是丹阳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秣陵令:古代官职,秣陵令是秣陵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晋安王谘议参军:古代官职,晋安王谘议参军是晋安王的副职。
宁蛮府长史:古代官职,宁蛮府长史是宁蛮府的官员,负责处理边疆事务。
家令:古代官职,家令是官家的管家。
宫体:古代文学流派,以宫廷生活为题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
《仪礼》:古代礼仪书籍,是《礼记》的一部分。
《杂记》:古代礼仪书籍,是《礼记》的一部分。
《春秋》:古代史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
太宗:古代皇帝的尊称。
台城: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南京市。
侯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叛军首领。
永福省:古代官署名,位于今天的南京市。
侍卫:古代官职,侍卫是负责皇帝安全的官员。
《春秋》义:指《春秋》中的记载。
丁丑,夫人姜氏至。戊寅,公使大夫宗妇觌用币:《春秋》中的记载,指古代婚礼的仪式。
《仪礼》云:指《仪礼》中的记载。
《杂记》又云:指《杂记》中的记载。
质明赞见妇于舅姑:指早晨拜见公婆的礼仪。
兄弟姊妹:指兄弟姐妹。
堂下之仪:指堂下的礼仪。
盛礼:指盛大的礼仪。
近代:指近代。
妃侄女:指皇帝妃子的侄女。
觌见之仪:指见面礼。
可略:可以省略。
太子左卫率:古代官职,太子左卫率是太子的左卫的副职。
太清三年:古代年号,指梁朝太清三年。
莫有存者:没有一个人存活。
嶷然:坚定不屈的样子。
凶威:凶恶的威势。
拜: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
进授:晋升授予官职。
左卫将军:古代官职,左卫将军是左卫的将军。
固辞不拜:坚决辞谢不接受官职。
幽闭:被囚禁。
感气疾:因受气而生病。
年七十八:指徐摛去世时的年龄。
元帝:元帝指的是萧绎,是南梁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鲍泉曾担任信州刺史。
湘东王:湘东王是指萧绎,他在萧衍称帝后,被封为湘东王。
谘议参军:谘议参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咨询议政。
史传:史传指的是历史传记,包括正史和野史。
文笔:文笔指的是文学才华和书法技艺。
擢任:擢任是指被提拔和任命。
信州刺史:信州刺史是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信州的行政事务。
连城:连城是指用栅栏等材料连成的防御工事。
世祖:世祖指的是萧绎的儿子萧绎,他在萧绎去世后继位。
平南将军:平南将军是古代军事官职,负责平定南方。
王僧辩:王僧辩是南梁时期的将领,曾担任平南将军。
竟陵:竟陵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稽缓:稽缓是指拖延、延误。
淹迟:淹迟是指拖延、延迟。
邵陵王:邵陵王是指萧纶,是南梁的宗室王侯。
郢州:郢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宋子仙:宋子仙是南北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侯景之乱。
任约:任约是南北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侯景之乱。
蒲酒:蒲酒是指用蒲草酿造的酒。
双陆:双陆是一种古代棋类游戏。
徐文盛:徐文盛是南梁时期的将领。
巴陵:巴陵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境内。
江夏:江夏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硃衣:硃衣是指红色衣服,这里指鲍泉梦见自己穿着红色衣服。
仪礼:仪礼是古代的一部礼仪书籍,记载了古代的礼仪规范。
宪章:宪章是指法典或规章。
游、夏:游、夏指的是孔子的两位弟子子游和子夏。
回、骞:回、骞指的是古代的贤人。
裴几原:裴几原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这里指鲍泉在裴几原的著作中看到了体兼文行的例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列传-卷三十-评注
鲍泉,字润岳,东海人也。父机,湘东王谘议参军。此句开篇点明鲍泉的籍贯、字号及其父亲的身份,为后文鲍泉的仕途奠定背景。鲍泉的出身背景,使得他在文学和史学上都有所涉猎,为其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泉博涉史传,兼有文笔。此句评价鲍泉的学识和才华,他不仅对历史有着广泛的涉猎,而且文笔也相当出色。‘博涉’和‘兼有’两词,凸显了鲍泉的博学多才。
少事元帝,早见擢任。及元帝承制,累迁至信州刺史。鲍泉年轻时就得到元帝的赏识,并很快被擢升为信州刺史。这里的‘少事’和‘早见擢任’表现了鲍泉的才华和元帝对他的信任。
太清三年,元帝命泉征河东王誉于湘州,泉至长沙,作连城以逼之,誉率众攻泉,泉据栅坚守,誉不能克。此段描写了鲍泉在军事上的才能,他通过筑城逼迫敌军,并坚守城池,最终成功抵御了敌人的进攻。
泉因其弊出击之,誉大败,尽俘其众,遂围其城,久未能拔。世祖乃数泉罪,遣平南将军王僧辩代泉为都督。僧辩至,泉愕然,顾左右曰:‘得王竟陵助我经略,贼不不足平矣。’此段描述了鲍泉在军事上的胜利,以及世祖对他的猜忌和更换将领的情况。鲍泉对王僧辩的到来感到惊讶,并对其能力表示信心。
僧辩既入,乃背泉而坐,曰:‘鲍郎有罪,令旨使我锁卿,卿勿以故意见期。’因出令示泉,锁之床下。泉曰:‘稽缓王师,甘罪是分,但恐后人更思鲍泉之愦愦耳。’乃为启谢淹迟之罪。世祖寻复其任,令与僧辩等率舟师东逼邵陵王于郢州。此段展现了鲍泉的忠诚和宽容,尽管被王僧辩背叛,但他仍然宽恕了僧辩,并为自己的过错向世祖道歉。
郢州平,元帝以长子方诸为刺史,泉为长史,行府州事。侯景密遣将宋子仙、任约率精骑袭之。方诸与泉不恤军政,唯蒲酒自乐,贼骑至,百姓奔告,方诸与泉方双陆,不信,曰:‘徐文盛大军在东,贼何由得至?’既而传告者众,始令阖门。贼纵火焚之,莫有抗者,贼骑遂入,城乃陷。执方诸及泉送之景所。后景攻王僧辩于巴陵,不克,败还,乃杀泉于江夏,沉其尸于黄鹄矶。此段讲述了鲍泉在郢州的遭遇,以及他最终的悲惨结局。鲍泉的忠诚和才能,最终未能改变他的命运。
初,泉之为南讨都督也,其友人梦泉得罪于世祖,觉而告之。后未旬,果见囚执。顷之,又梦泉著硃衣而行水上,又告泉曰:‘君勿忧,寻得免矣。’因说其梦,泉密记之,俄而复见任,皆如其梦。此段描述了鲍泉在困境中的信念和奇迹,他的梦境预示了他的未来,最终得到了证实。
泉于《仪礼》尤明,撰《新仪》四十卷,行于世。此句评价鲍泉在学术上的成就,他对《仪礼》的研究深入,并撰写了《新仪》一书,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阮孝绪常言,仲尼论四科,始乎德行,终乎文学。有行者多尚质朴,有文者少蹈规矩,故卫、石靡余论可传,屈、贾无立德之誉。若夫宪章游、夏,祖述回、骞,体兼文行,于裴几原见之矣。此段是陈吏部尚书姚察对鲍泉的评价,他认为鲍泉在德行和文学方面都有所成就,并将其与古代的贤人相提并论,突显了鲍泉在文化领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