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表记-原文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
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
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有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数世之仁也。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
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
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尊而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
子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不亲。命之于民也,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子言之:‘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其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
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不家食,吉。’’
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小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子曰:‘事君远而谏,则谄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
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
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诗》云:‘心乎爱矣,瑕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吾弗信也。’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诗》曰:‘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小雅曰:‘盗言孔甘,乱是用餤。’’
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国风曰:‘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国风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卜筮不相袭也。大事有时日;小事无时日,有筮。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不违龟筮。’
子曰:‘牲牷礼乐齐盛,是以无害乎鬼神,无怨乎百姓。’
子曰:‘后稷之祀易富也;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诗》曰:‘后稷兆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子曰:‘大人之器威敬。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天子道以筮;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天子不卜处大庙。’
子曰:‘君子敬则用祭器。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于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表记-译文
子说:‘回去吧!君子在隐居时也能显露出他的品德,不夸耀却显得庄重,不严厉却显得威严,不说话却让人信任。’孔子说:‘君子不会在别人面前失足,不会在别人面前失态,不会在别人面前失言,因此君子的外表足以让人敬畏,脸色足以让人畏惧,言语足以让人信任。《甫刑》说:‘要敬畏并避免在身上有不当的言语。’孔子说:‘穿着不同的衣服不应相互依赖,这是希望民众不要相互亵渎。’孔子说:‘祭祀时要极端地尊敬,不要接着就享乐;朝会时要极端地分辨是非,不要接着就感到疲倦。’孔子说:‘君子谨慎以避免灾祸,坚定以不隐藏,恭敬以远离耻辱。’孔子说:‘君子庄重和恭敬会日益强大,安逸和放纵会日益堕落。君子不会让自己在一天之内失去这些品质,就像不会让一天过去而不做事一样。’孔子说:‘斋戒以事奉鬼神,选择吉日以见君主,担心民众不敬。’孔子说:‘亲近和侮辱,即使死了也不害怕。’孔子说:‘没有不回答的问题,没有不遵守的礼节;希望民众不要相互轻慢。《易经》说:‘初次占卜就告诉,多次占卜就亵渎,亵渎了就不告诉。’”
子说:‘仁是天下人的表率;义是天下人的准则;报答是天下人的利益。’孔子说:‘用德报答德,民众就会有所鼓励;用怨报答怨,民众就会有所惩戒。《诗经》说:‘没有不报的仇恨,没有不报的恩德。’《太甲》说:‘民众没有君王就不能安宁;君王没有民众就不能治理四方。’孔子说:‘用德报答怨,这是宽厚的仁;用怨报答德,这是受刑戮的民众。’孔子说:‘没有欲望而爱好仁的人,无所畏惧而厌恶不仁的人,天下只有一个人而已。因此君子以自己的道德来衡量道,而以民众的需求来制定法律。’孔子说:‘仁有三种,与仁有相同功效但情感不同。与仁有相同功效的,其仁还不可知;与仁有相同过错,然后才能知道其仁。仁者是安心于仁,智者利用仁,害怕罪过的人勉强行仁。仁者是正义的,道者是义的。过于仁的人对义就不够重视,亲近而不尊敬;过于义的人对仁就不够重视,尊敬而不亲近。道有至道、义道、考道。至道可以称王,义道可以称霸,考道可以避免失误。’
子说:‘君子所说的仁,难道是件容易的事情吗!《诗经》中说:‘和乐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和乐是指用严格的教育来教导他们;和蔼是指用愉快的安抚来使他们安心。使他们快乐而不荒唐,有礼节而亲近,威严庄重而安心,孝顺慈爱而尊敬。使民众有父亲的尊严,有母亲的亲情。这样之后才能成为民众的父母,不是至高无上的德行谁能做到这一点呢?现在父亲对待儿子,亲近贤能而轻视无能的人;母亲对待儿子,贤能就亲近,无能就怜悯。母亲,亲近但不尊贵;父亲,尊贵但不亲近。水对于民众,亲近但不尊贵;火,尊贵但不亲近。土对于民众,亲近但不尊贵;天,尊贵但不亲近。命运对于民众,亲近但不尊贵;鬼神,尊贵但不亲近。’
子说:‘夏代的道德尊崇天命,对待鬼神敬重而保持距离,亲近民众而忠诚,先给予俸禄而后施以威严,先奖赏而后惩罚,亲近但不尊贵;民众的弊病是愚昧而愚蠢,傲慢而粗野,朴实而不文雅。商代的人尊崇神明,带领民众敬奉神明,先敬鬼神而后讲礼节,先惩罚而后奖赏,尊贵但不亲近;民众的弊病是放纵而不安静,胜利而无耻。周代的人尊崇礼节,敬奉鬼神而保持距离,亲近民众而忠诚,奖赏和惩罚按照爵位和等级,亲近但不尊贵;民众的弊病是贪利而狡猾,文雅而不惭愧,狡诈而隐蔽。’
子说:‘夏代的道德没有滥用言辞,不追求完美,不对民众期望过高,民众没有厌倦他们的父母;商代的人没有滥用礼节,但要求民众做到完美;周代的人强迫民众,没有滥用神明,但奖赏和刑罚已经用尽。’
子说:‘虞夏的道德,民众中很少有怨恨;殷周的道路,有很多弊病。’
子说:‘虞夏的质朴,殷周的文采,达到了极致。虞夏的文采不能掩盖其质朴;殷周的质朴不能掩盖其文采。’
子说:‘后世即使有作者,也无法达到虞帝的高度。统治天下,生时无私,死后不厚待子女;对待民众如同父母,有深厚的爱,有忠诚的利益教育;亲近而尊贵,安心而尊敬,威严而爱护,富有而有礼,恩惠而能散布;君子尊崇仁德,敬畏义理,以浪费为耻,以实际为轻,忠诚而不犯上,义理而顺从,文雅而安静,宽厚而有辨别。《甫刑》说:‘德行和威严就是威严,德行和明智就是明智。’不是虞帝谁能做到这样呢?’
子说:‘侍奉君主,首先要听取他的言论,然后恭敬地献上自己,以建立信任。因此君主对臣子有责任,臣子为君主的话而献身。所以接受俸禄不欺骗,受到的惩罚更少。’
子说:‘侍奉君主,大言进入则期望大利,小言进入则期望小利;因此君子不用小言去换取大利,不用大言去换取小利。《易经》说:‘不依赖别人的食物,是吉祥的。’’
子说:‘侍奉君主,不传达下情,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不是合适的人不会自我推荐。小雅中说:‘安静地守好你的位置,正直是与神明相合;神明会听到你的声音,赐予你丰饶。’’
子说:‘远离君主而进谏,是谄媚;亲近君主而不进谏,是尸位素餐。’
子说:‘近臣保持和谐,宰相端正百官,大臣考虑四方。’
子说:‘侍奉君主,想要进言而不想陈词。《诗经》中说:‘心中充满了爱,瑕疵不说;心中藏着它,何时能忘记。’’
子说:‘侍奉君主,难进易退,那么位次有序;易进难退,那么就会混乱。因此君子三揖而后进,一辞而后退,以避免混乱。’
子说:‘侍奉君主,三次违抗而不离开国境,那么是利禄;人们虽然说不追求,但我是不相信的。’
子说:‘侍奉君主,要谨慎开始而尊敬结束。’
子说:‘侍奉君主,可以贵可以贱,可以富可以贫,可以生可以死,但不能使它混乱。’
子说:‘侍奉君主,军队不躲避困难,朝廷不推辞低贱;处于位置而不履行职责,那么就会混乱。因此君主让臣子得志,那么要谨慎考虑然后跟随;否则,要深思熟虑然后跟随。事情结束然后退去,这是臣子的厚道。《易经》说:‘不事奉王侯,高尚其事。’’
子说:‘只有天子从天接受命令,士人从君主接受命令。因此君主的命令顺从,臣子有顺从的命令;君主的命令逆反,臣子有逆反的命令。《诗经》说:‘喜鹊飞舞,鹌鹑羽毛华丽;人没有良心,我以为你是君主。’’
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辞而完全评价一个人。因此天下有道,行为有枝叶;天下无道,言辞有枝叶。因此君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如果不能帮助,就不问他们花费了多少;在有病的人旁边,如果不能馈赠,就不问他们想要什么;有客人,如果不能招待,就不问他们住在哪里。因此君子的交往如同水,小人的交往如同甜酒;君子淡泊以成,小人贪婪以败。小雅中说:‘盗贼的话听起来很甜,混乱因此而来。’’
子说:‘君子不因为口惠而誉人,那么民众就会表现出忠诚。因此君子问人的寒冷,就给他衣服;问人的饥饿,就给他食物;称赞人的美德,就给他爵位。国风中说:‘心中充满了忧虑,对我归依的喜悦。’’
子说:‘口惠而实不至,怨恨会降临到自身。因此君子与其有诺言的责任,不如有未了的怨恨。国风中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子说:‘君子不因为外表亲近人;情感疏远而外表亲近,在小人那里不就像是穿墙越壁的盗贼吗?’
子说:‘情感要真诚,言辞要巧妙。’
子说:‘从前三代明君都敬奉天地之神明,没有不是通过卜筮来使用的,不敢用私心来亵渎上帝。因此不侵犯日月,不违背卜筮。卜筮不相重复。大事有固定的日子;小事没有固定的日子,只有筮。对外事务使用刚日,对内事务使用柔日。不违背龟筮。’
子说:‘祭祀时牲畜、礼乐齐备,因此不会冒犯鬼神,也不会引起百姓的怨恨。’
子说:‘后稷的祭祀容易富有;他的言辞谦恭,他的欲望节俭,他的俸禄传给子孙。《诗经》说:‘后稷的祭祀,没有罪过和悔恨,一直延续到今天。’’
子说:‘大人的器物要威严和尊敬。天子不用筮;诸侯有固定的筮。天子用筮来决定道路;诸侯不在自己的国家不用筮。卜宅寝室。天子不卜定大庙的位置。’
子说:‘君子尊敬则使用祭祀的器物。因此不废弃日月,不违背龟筮,以尊敬地侍奉君主,因此上不亵渎民众,下不亵渎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表记-注解
归乎:归去,指回到自己的本分或居所。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隐而显:在隐居时保持高尚,在显达时保持谦逊。
不矜而庄:不自夸而庄重。
不厉而威:不严厉而威严。
不言而信:不言语而令人信服。
不失足于人:在别人面前不失足,即不犯错误。
不失色于人:在别人面前不失态,即不失去尊严。
不失口于人:在别人面前不失言,即不轻易发言。
貌足畏也:外貌足以令人敬畏。
色足惮也:面色足以令人畏惧。
言足信也:言语足以令人信服。
《甫刑》:古代法律文献。
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谨慎而忌讳,不随意发表言论。
裼袭之不相因也:去掉外衣和穿上衣服的动作不连续,比喻不因袭旧习。
毋相渎也:不要相互亵渎。
祭极敬:祭祀时要极其恭敬。
不继之以乐:祭祀后不接着娱乐。
朝极辨:朝会时要极其明辨是非。
不继之以倦:朝会后不接着懈怠。
慎以辟祸:谨慎以避免灾祸。
笃以不掩:坚定而不掩饰。
恭以远耻:谦恭以远离耻辱。
庄敬日强:庄重恭敬能使自己日益强大。
安肆日偷:安逸放纵则日日偷安。
躬儳焉:身体不端正。
齐戒以事鬼神:斋戒以敬奉鬼神。
择日月以见君:选择吉日良辰去见君主。
狎侮:亲近而不庄重。
死焉而不畏也:即使死去也不畏惧。
无辞不相接也:没有理由不相交往。
无礼不相见也:没有礼节不相见面。
相亵也:相互亲近而不庄重。
《易》:《易经》,古代占卜之书。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初次占卜就告诉,多次占卜就亵渎,亵渎了就不告诉。
仁者:有仁德的人。
天下之表也:天下的表率。
义者:有正义的人。
天下之制也:天下的准则。
报者:有回报的人。
天下之利也:天下的利益所在。
以德报德:用恩惠回报恩惠。
以怨报怨:用怨恨回报怨恨。
《诗》:《诗经》,古代诗歌总集。
《太甲》:《尚书》中的一篇。
后:君主。
胥以宁:相互安宁。
以德报怨:用恩惠回报怨恨。
刑戮之民也:受刑的人。
议道自己:自己思考道德。
置法以民:制定法律以利于人民。
仁有三:仁有三种形式。
安仁:安于仁。
知者利仁:智者追求仁。
畏罪者强仁:害怕罪过的人勉强行仁。
仁者右也:仁是右边的。
道者左也:道是左边的。
厚于仁者薄于义:重视仁的人轻视义。
亲而不尊:亲近而不尊敬。
厚于义者薄于仁:重视义的人轻视仁。
尊而不亲:尊敬而不亲近。
至道:最高尚的道德。
义道:正义的道德。
考道:可以考察的道德。
《诗》云:《诗经》中说。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诗经》中的诗句,意为武王虽然有丰水之利,但并不因此骄傲,而是为子孙后代谋划,像燕子一样保护孩子,武王真是伟大!
我今不阅,皇恤我后:《诗经》中的诗句,意为我现在不享乐,是为了皇后的忧虑。
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内心痛苦,是爱人的仁。
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按照法律去强化它,是资助仁的人。
数世之仁也:几代人的仁。
终身之仁也:一生的仁。
举者莫能胜也:没有人能够胜任。
行者莫能致也:没有人能够达到。
举者:能够举起来的人。
行者:能够行走的人。
取数多者仁也:能够举起来的人多的人是仁。
勉于仁者不亦难乎:努力行仁的人难道不难吗?
中心安仁者:内心安定地行仁的人。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德行轻如羽毛,人们很少能够举起来。
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我考虑了一下,只有仲山甫能够举起来,我很爱他,但无法帮助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仁之难成久矣:仁的难成已经很久了。
人人失其所好:每个人都失去了自己的喜好。
恭近礼:谦恭接近于礼。
俭近仁:节俭接近于仁。
信近情:诚信接近于情。
敬让以行此:用敬和让来实践这些。
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温和恭敬的人,是德行的根基。
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仁的难成已经很久了,只有君子能够做到。
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因为自己的能力而使别人痛苦。
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不因为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使别人感到羞愧。
圣人之制行也:圣人的行为准则。
不制以己: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
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使人民有所劝勉、羞愧和耻辱,以实践他们的言论。
礼以节之:用礼来节制。
信以结之:用诚信来结交。
容貌以文之:用容貌来修饰。
衣服以移之:用衣服来改变。
朋友以极之:用朋友来极尽。
欲民之有壹也:希望人民有统一的思想。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不惭愧于人,不畏惧于天。
服其服:穿上他的衣服。
有其容:有他的容貌。
有其辞:有他的言辞。
有其德:有他的德行。
有其行:有他的行为。
衰绖则有哀色:穿丧服就有哀伤的表情。
端冕则有敬色:戴冠冕就有敬畏的表情。
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穿甲胄就有不可侮辱的表情。
彼记之子,不称其服:那个记事的人,不称他的衣服。
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天子亲自耕种,用粢盛和秬鬯来侍奉上帝。
庇民之大德:庇护百姓的大德。
不敢有君民之心:不敢有统治百姓之心。
仁之厚也:仁的深厚。
恭俭以求役仁:谦恭节俭以求行仁。
信让以求役礼:诚信谦让以求行礼。
不自尚其事:不自我夸耀自己的事。
不自尊其身:不自我尊重自己的身体。
俭于位而寡于欲:在位节俭而欲望少。
让于贤:让位于贤人。
卑己尊而人:自卑而尊重他人。
小心而畏义:小心谨慎而敬畏正义。
求以事君:以求事奉君主。
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得到它就自以为是,得不到就自以为是,以听任天命。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诗经》中的诗句,意为茂密的葛藤,蔓延在树枝上;和善的君子,求福而不回。
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诗经》中的诗句,意为只有文王,小心翼翼,侍奉上帝,心怀多福,他的德行不回,因此受到各国的敬仰。
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先王用尊贵的名字来谥号,用一惠来节制,以名声浮于行为可耻。
便人:使人民便利的人。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道德的完美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爱人、尊重他人,以及对道德规范的遵循。
诗:《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凯弟:凯弟,形容君子的美德,凯指威严,弟指和蔼。
父母:比喻君主对待百姓的态度,如同父母对待子女。
强教:严格教育。
说安:以和悦的方式安抚。
乐而毋荒:快乐而不放纵。
礼:礼是儒家思想中的行为规范,强调秩序和尊卑。
威庄:威严庄重。
孝慈:孝顺父母,慈爱子女。
敬:尊敬他人。
父之尊:父亲的尊严。
母之亲:母亲的慈爱。
水火土天命鬼:这六个元素在古代哲学中象征着不同的自然和超自然力量,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性质和影响。
夏道:夏朝的治国之道。
殷人:商朝的人。
周人:周朝的人。
虞帝:虞舜,传说中的圣君。
甫刑:古代法律文献。
资其言:尊重并采纳其言论。
拜自献其身:表示愿意全身心地奉献。
信:诚信。
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说话要诚实,不要言过其实。
易:《易经》,是一部占卜书,也包含哲学思想。
家食:在家中吃饭,指不受他人供养。
小雅:《诗经》中的一篇。
靖共尔位,正直是与:保持你的位置,正直是与。
谄:谄媚。
尸利:尸位素餐,不劳而获。
迩臣:近臣。
宰:宰相。
三违而不出竟:三次违背而不离开国境。
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无论富贵贫贱,生死,都不应引起混乱。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不追求名利,保持高尚的品德。
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天子受命于天,士人受命于君主。
鹊之姜姜,鹑之贲贲:鹊鸟羽毛华丽,鹌鹑羽毛鲜艳。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那些无德之人,我视为君主。
不家食,吉:在家中吃饭,吉祥。
盗言孔甘,乱是用餤:盗贼的话听起来很甜,但却是祸害。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说话和笑都很愉快,誓言坚定,但不考虑反面的结果。
情欲信,辞欲巧:情感要真诚,言辞要巧妙。
卜筮:古代占卜的方法,通过龟甲或蓍草来预测未来。
牲牷:祭祀用的牲畜。
后稷:古代传说中的农业神。
兆祀:开始祭祀。
龟筮:龟甲和蓍草,用于占卜。
祭器:用于祭祀的器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表记-评注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此句开篇即点明仁之难,以‘仁’为君子之最高境界,彰显了儒家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此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以凯弟君子比喻为民父母,强调君子应具备的教育和安抚民众的能力,以及应有的品德。
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此句进一步阐述为民父母之难,强调至德的重要性。
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此段对比父与母的亲子方式,指出母亲虽亲但缺乏尊重,父亲虽尊但缺乏亲近。
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不亲。命之于民也,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此段以自然现象比喻君民关系,强调君民之间应亲而不尊。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此段评价夏代之道,指出其尊命而不尊民,导致民风愚昧。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此段评价殷代之道,指出其尊神而不尊民,导致民风放纵。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此段评价周代之道,指出其尊礼而不尊民,导致民风巧诈。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此句总结虞夏、殷周之道,指出虞夏之道寡怨于民,而殷周之道则存在弊端。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此句评价虞夏、殷周之文质,指出虞夏之质胜文,殷周之文胜质。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此句表达对虞帝的崇敬,认为后世无人能及。
子曰:‘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此段阐述事君之道,强调事君应先言而后行,以诚信为本。
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此段指出事君应言辞适中,不应言过其实。
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此段强调事君应忠诚,不应曲意逢迎。
子曰:‘事君远而谏,则谄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此段指出事君应勇于谏言,不应阿谀奉承。
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此段阐述君臣职责,强调君臣应各司其职。
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此段指出事君应勇于谏言,不应陈词滥调。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此段强调事君应谨慎进退,以维护秩序。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吾弗信也。’此段指出事君应忠诚,不应为利禄而违背原则。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此段强调事君应始终如一,以敬为本。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此段指出事君应忠诚,不应为个人利益而乱政。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此段强调事君应尽职尽责,不应逃避责任。
子曰:‘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此段指出事君应谨慎决策,以维护国家利益。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此段阐述君臣关系,强调君命的重要性。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此段指出君子不应以辞尽人,应根据实际情况行事。
子曰:‘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此段阐述君子应关心他人,不应过于关注他人的物质需求。
子曰:‘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此段对比君子与小人的交往方式,强调君子应淡泊名利。
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此段指出君子应以诚信为本,以赢得民众的信任。
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此段指出君子不应言而无信,以免招致祸患。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此段指出君子不应以色待人,应注重内心的真诚。
子曰:‘情欲信,辞欲巧。’此段指出君子应注重情感的真实和言辞的巧妙。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此段阐述古代君王事神的态度,强调敬畏神明。
子曰:‘牲牷礼乐齐盛,是以无害乎鬼神,无怨乎百姓。’此段指出祭祀之事应庄重,以获得鬼神的庇佑和百姓的满意。
子曰:‘后稷之祀易富也;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此段评价后稷的祭祀,指出其恭敬、节俭,使子孙受益。
子曰:‘大人之器威敬。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天子道以筮;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天子不卜处大庙。’此段阐述天子与诸侯在祭祀、卜筮等方面的区别。
子曰:‘君子敬则用祭器。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于上。’此段强调君子应敬事君长,以维护君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