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聘义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聘义-原文

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

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

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君使士迎于竟,大夫郊劳,君亲拜迎于大门之内而庙受,北面拜贶,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

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故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

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

君亲礼宾,宾私面、私觌、致饔饩、还圭璋、贿赠、飨食燕,所以明宾客君臣之义也。

故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以礼。

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飨食也。

所以愧厉之也。

诸侯相厉以礼,则外不相侵,内不相陵。

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

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

主国待客,出入三积,饩客于舍,五牢之具陈于内,米三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陈于外,乘禽日五双,群介皆有饩牢,壹食再飨,燕与时赐无数,所以厚重礼也。

古之用财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财如此其厚者,言尽之于礼也。

尽之于礼,则内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

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尔。

聘射之礼,至大礼也。

质明而始行事,日几中而后礼成,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

故强有力者,将以行礼也。

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肉干,人饥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惰。

以成礼节,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长幼。

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谓之有行;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

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

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

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

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

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

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而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

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

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玟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玟之多与?」

孔子曰:「非为玟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

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聘义-译文

聘礼时,上公送七份礼物,侯伯送五份,子男送三份,这是为了明确贵贱的区别。通过介绍人传达命令,君子在他所尊敬的人面前不敢粗鲁,这是非常尊敬的表现。经过三次推让后才传达命令,三次推让后才进入庙门,三次行礼后才上台阶,三次推让后才升堂,这是为了表示尊敬和谦让。

君主派使者到边境迎接,大夫在郊外慰劳,君主亲自在大门内迎接并在庙中接受礼物,面向北面拜谢,这是为了表示对君主命令的尊重,以此来表示敬意。尊敬和谦让是君子交往的方式。因此,诸侯之间以尊敬和谦让相待,就不会互相侵犯。

卿作为上宾,大夫作为次宾,士作为末宾。君主亲自接待宾客,宾客私下见面、私下拜见、赠送食物、归还玉器、赠送礼物、宴请和招待,这是为了明确宾客和君臣之间的道义。

因此,天子规定诸侯,每年进行小聘礼,三年进行大聘礼,相互以礼相勉。使者进行聘礼时出现失误,君主不会亲自宴请。这是为了让他们感到羞愧和勉励。诸侯相互以礼相勉,那么在国境外不会互相侵犯,国内也不会互相欺凌。这是天子用来养育诸侯,不用兵而诸侯自己能够保持秩序的方法。

用圭璋作为聘礼,表示重视礼节;聘礼完成后归还圭璋,这是轻视财物而重视礼节的意义。诸侯相互以轻视财物重视礼节,那么百姓就会懂得谦让。接待国宾时,进出三次积累礼物,在客舍中喂养宾客,内部摆放五牢的宴席,米和谷物各三十车,草料是谷物的两倍,都陈列在外,每天提供五对禽鸟,所有使者都有食物和宴席,一顿饭之后再次宴请,宴会和赐予的礼物没有限制,这是为了表示礼节的厚重。古代用财的方式并不都是这样,然而用财如此丰厚的原因,是因为完全按照礼节来使用。完全按照礼节来使用,那么国内君臣之间不会互相欺凌,外部也不会互相侵犯。因此,天子制定这样的规定,诸侯就会努力遵循。

聘礼射箭的礼仪是最重要的礼仪。在天亮后开始进行,太阳快到正午时礼仪才完成,不是强壮有力的人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强壮有力的人是用来执行礼仪的。酒清而人渴不敢喝,肉干而人饿不敢吃,天黑了人疲倦,但仍然保持庄重和正直,不敢懈怠。以此来完成礼仪,来端正君臣关系,来亲近父子关系,来和谐长幼关系。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但君子能够做到,所以称之为有德行;有德行就是有义,有义就是勇敢。因此,所重视的勇敢,是重视其能够坚持道义;所重视的道义,是重视其有德行;所重视的德行,是重视其能够行礼。因此,所重视的勇敢,是重视其敢于行礼义;勇敢而有力的人,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将力量用于礼义;在天下有战事的时候,将力量用于战胜。用于战胜则无敌,用于礼义则治理顺利;外部无敌,内部治理顺利,这就是所说的盛德。因此,圣明的君主如此重视勇敢和有力。

如果勇敢有力的人不用在礼义和战胜上,而用在争斗上,那么就称之为乱民。刑罚在国中执行,所诛杀的是乱民。这样,百姓就能得到治理,国家也能得到安宁。

子贡问孔子说:‘请问君子为什么重视玉而轻视珉呢?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吗?’孔子说:‘不是因为珉多所以轻视它,而是因为玉少所以重视它。从前君子把玉比作德行:温润而光泽,这是仁;缜密而坚实,这是智;廉洁而不伤人,这是义;悬挂下来像掉落一样,这是礼;敲击它声音清亮而悠长,最后戛然而止,这是乐;瑕疵不能掩盖美玉,美玉也不能掩盖瑕疵,这是忠;光彩四射,这是信;气势如白虹,这是天;精神显现在山川之中,这是地;圭璋特别突出,这是德。天下没有不重视的,这是道。《诗经》中说:『思念君子,温和如玉。』所以君子重视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聘义-注解

聘礼:古代诸侯国之间互相访问时所行的礼仪,包括使者聘问和赠送礼物等。

上公:古代对地位极高的诸侯的尊称。

介:古代使者,这里指随行的使者。

侯、伯:古代的爵位,侯为五等爵,伯为四等爵。

子、男:古代的爵位,子为三等爵,男为二等爵。

明贵贱:通过礼仪的等级来显示地位的高低。

介绍:引见,介绍。

传命:传达命令或信息。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质:质问,询问。

敬:尊敬,敬重。

让:谦让,退让。

竟:通‘境’,边界。

郊劳:在郊外慰劳使者。

贶:赐予,赠送。

北面:面向北方,表示尊敬。

君臣:君主与臣子。

摈: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员。

饔饩:古代的食品,指饭食。

圭璋:古代的玉器,用于聘问等礼仪。

贿赠:赠送财物。

飨食燕:宴请宾客。

比年小聘:每年进行的小规模聘问。

大聘:每三年进行的大规模聘问。

相厉:相互勉励。

使者:出使的人。

误:延误,耽误。

愧厉:使对方感到羞愧和勉励。

外不相侵,内不相陵:对外不侵犯,对内不欺凌。

养诸侯:培养、维护诸侯国。

圭璋聘:用圭璋作为聘礼。

饩客:供给客人食物。

牢:古代祭祀或宴请时用的牲畜。

乘禽:鸟类食物。

私面、私觌:私下见面。

还圭璋:归还聘礼中的圭璋。

燕:宴请。

赐:赏赐。

聘射之礼:古代的一种礼仪,包括射箭和饮酒等。

质明:天刚亮。

日几中:太阳快到中午。

强有力:强壮有力。

酒清:酒清亮。

肉干:肉干硬。

日莫:傍晚。

齐庄正齐:整齐庄重。

礼节:礼仪。

父子:父亲与儿子。

长幼:年长者与年幼者。

义:道义,正义。

乱人:指行为不端的人。

刑罚:惩罚。

玉:一种珍贵的宝石。

玟:一种次等的宝石。

比德于玉:将品德比作玉。

温润而泽:温和而滋润。

缜密以栗:细致而坚实。

廉而不刿:廉洁而不伤人。

垂之如队:垂下如坠落。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敲击它声音清脆而悠长。

其终诎然:结束时声音低沉。

乐:音乐。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掩盖不了缺点。

孚尹旁达:光明磊落。

信:诚信。

气如白虹:气势如白虹。

精神见于山川:精神显现在山川之间。

圭璋特达:圭璋特别显眼。

德:品德。

道:道德,道路。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说到君子,他的温和就像玉石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聘义-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的聘礼制度,通过细致的礼节和仪式来体现社会等级和尊卑秩序。首句‘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中,‘介’指的是使者,‘上公’、‘侯’、‘伯’、‘子’、‘男’分别指代不同的贵族等级,通过聘礼中使者数量的不同来明确社会地位的差异,这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这句话强调了在传命过程中的尊敬态度,君子在与尊贵的人交往时不敢质问,表现出了对尊者的极度尊敬,这是古代礼仪文化中尊卑有别的原则。

‘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通过连续的‘三让’来强调尊让之道,体现了礼仪中谦逊和尊重他人的精神。

‘君使士迎于竟,大夫郊劳,君亲拜迎于大门之内而庙受,北面拜贶,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这段描述了君王对宾客的接待礼仪,通过亲自迎接和拜迎,体现了君王对宾客的尊敬和重视。

‘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进一步强调了敬让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君子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

‘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场合的接待职责,这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又一体现。

‘君亲礼宾,宾私面、私觌、致饔饩、还圭璋、贿赠、飨食燕,所以明宾客君臣之义也’描述了君王对宾客的接待细节,通过这些仪式来明确君臣之间的义理。

‘故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以礼’说明了天子对诸侯的礼聘制度,通过定期的礼聘来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指出聘礼中的圭璋代表着重礼,退还圭璋则象征着轻财重礼的精神。

‘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认为诸侯之间的相互激励,使得民众也能够遵循轻财重礼的原则。

‘主国待客,出入三积,饩客于舍,五牢之具陈于内,米三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陈于外,乘禽日五双,群介皆有饩牢,壹食再飨,燕与时赐无数,所以厚重礼也’详细描述了接待宾客的丰盛礼仪,体现了对宾客的尊重和重视。

‘古之用财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财如此其厚者,言尽之于礼也’指出古代用财之厚,是为了体现礼的重要性。

‘尽之于礼,则内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认为通过尽礼,可以维护国内君臣关系和谐,以及对外保持国界的稳定。

‘聘射之礼,至大礼也’将聘礼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认为其是最大的礼仪。

‘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肉干,人饥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惰’描述了在聘射礼仪中,人们即使在困倦的情况下也保持庄重和纪律。

‘以成礼节,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长幼’指出聘射礼仪的目的,在于通过仪式来规范社会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谓之有行’认为聘射礼仪的实行是君子行义的表现。

‘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进一步阐述了行义与勇敢的关系。

‘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强调了勇敢、立义和行礼的重要性。

‘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认为勇敢的人应该敢于践行礼义。

‘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指出勇敢强有力的人应该在和平时期用于礼义,在战争时期用于战斗。

‘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认为勇敢强有力的人如果用于正确的方向,可以实现国家的内外和平。

‘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认为圣王非常重视勇敢强有力的人。

‘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而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指出如果勇敢强有力的人用于争斗,则是社会的乱源。

‘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说明国家通过刑罚来惩治乱人。

‘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认为通过维护秩序,可以实现国家的安定。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玟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玟之多与?”’这段是子贡向孔子提问,询问为何君子重视玉而轻视玟。

‘孔子曰:“非为玟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孔子回答子贡的问题,指出重视玉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的稀有,而是因为它所象征的品德。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孔子通过对比玉的多种品德,来说明君子为何重视玉。

‘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最后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君子之所以重视玉,是因为玉所代表的道德品质与君子追求的道德境界相契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聘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2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