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缁衣-原文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
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
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
《甫刑》曰:‘苗民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
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
故长民者章志、贞教、尊仁,以子爱百姓;民致行己以说其上矣。
《诗》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故大人不倡游言。
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
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
《诗》云:‘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
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
大雅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子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壹。’
《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
《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子曰:‘有国者章义瘅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
《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
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
《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瘅。’
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
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
《康诰》曰:‘敬明乃罚。’
《甫刑》曰:‘播刑之不迪。’
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
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
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
叶公之顾命曰:‘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
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
《诗》云:‘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君陈》曰:‘未见圣,若己弗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
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
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
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
《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
《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
《太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
《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
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
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
《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
《君陈》曰:‘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也。’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
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
《诗》云:‘君子好仇。’
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着也。’
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
《诗》云:‘朋有攸摄,摄以威仪。’
子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
《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子曰:‘茍有车,必见其轼;茍有衣,必见其敝;人茍或言之,必闻其声;茍或行之,必见其成。’
《葛覃》曰:‘服之无射。’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
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
《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
《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
《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
《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缁衣-译文
孔子说:‘对于上位者来说,做容易的事情;对于下位者来说,知道容易的事情,那么刑罚就不会频繁了。’孔子说:‘喜欢贤人如同《缁衣》所描述的,厌恶恶人如同《巷伯》所描述的,那么爵位就不会被亵渎,民众也会愿意劳动,刑罚不需要使用,民众都会服从。大雅中说:‘效法文王,万国都会信服。’孔子说:‘对于民众,用德行来教育他们,用礼仪来统一他们,那么民众就会有规矩的心;用政治来教育他们,用刑罚来统一他们,那么民众就会有逃避的心。所以治理民众的人,用爱心来对待他们,民众就会亲近他们;用诚信来联系他们,民众就不会背叛;用恭敬来对待他们,民众就会有谦逊的心。《甫刑》中说:‘苗民犯罪,用刑罚来制约,只有制作了五种残酷的刑罚叫做法。因此,民众有了恶劣的德行,就会断绝他们的后代。’
孔子说:‘下位者侍奉上位者,不是听从他们的命令,而是听从他们的行为。上位者喜欢某种东西,下位者必然会有过之的行为。所以上位者的喜好和厌恶,不可不谨慎,这是民众的表率。’孔子说:‘禹在位三年,百姓因为仁德而安居乐业,难道一定是完全仁德吗?《诗经》中说:‘显赫的师尹,民众都仰望你。’《甫刑》中说:‘一个人有喜庆,亿万民众都依赖他。’大雅中说:‘成王的信义,是下土的楷模。’孔子说:‘上位者喜欢仁德,那么下位者会争先效仿。所以治理民众的人,应该明确志向、坚持教育、尊重仁德,用爱心对待百姓;民众会尽力行动来取悦他们的上位者。《诗经》中说:‘有道德的行为,四国都会顺从。’
孔子说:‘君王的话如同丝线,说出来就像绳子;君王的话如同绳子,说出来就像绳索。所以君子不会轻易发表空谈。可以说但不可做的,君子不说;可以做到但不可说的,君子不做。这样民众的言论就不会危害行为,行为也不会危害言论了。《诗经》中说:‘言语谨慎,行为端正。’孔子说:‘君子用言语引导人,用行为禁止人。所以言语必须考虑它的后果,行为必须检查它的弊端;这样民众就会在言语上谨慎,在行为上小心。《诗经》中说:‘谨慎你的言语,尊敬你的威仪。’大雅中说:‘文王庄严,持续地尊敬。’
孔子说:‘治理民众的人,衣服不混杂,行为有常规,用来统一民众,那么民众的德行就会统一。《诗经》中说:‘那些都城的人士,穿着狐裘黄黄,他们的容貌不变,说话有章法,行为回归周礼,是万民所仰望的。’孔子说:‘上位者是可以被民众所期望而了解的,下位者是可以被描述而志向的,这样君王就不会怀疑他的臣子,臣子也不会迷惑于他的君王了。《尹吉》中说:‘只有尹和汤,都有统一的德行。’《诗经》中说:‘贤人君子,他们的仪态不偏离。’
孔子说:‘有国家的人,宣扬正义和邪恶,以显示对民众的厚爱,那么民众的情感就不会有二心。《诗经》中说:‘安静地坚守你的位置,喜欢正直。’孔子说:‘上位者如果被怀疑,那么百姓就会迷惑;下位者如果难以了解,那么君王就会劳苦。所以治理民众的人,应该宣扬好的来展示民俗,谨慎恶的来控制民众的放纵,这样民众就不会迷惑了。臣子的行为,不重复言辞,不涉及他们所不知道的,不烦扰他们所不知道的,这样君王就不会劳苦了。《诗经》中说:‘上帝严肃,下民疲惫。’小雅中说:‘不是他们停止了忠诚,而是君王有错。’
孔子说:‘政令不能执行,教育不能成功,爵禄不足以劝勉,刑罚不足以羞耻,所以上位者不能轻率地使用刑罚和轻易地授予爵位。《康诰》中说:‘谨慎地明确你的刑罚。’《甫刑》中说:‘传播刑罚的不正之道。’
孔子说:‘大臣不亲近,百姓不安,那么忠诚和敬意就不足,而富贵已经过度了;大臣不治理而亲近的大臣却相互勾结。所以大臣不可不尊敬,这是民众的表率;亲近的大臣不可不谨慎,这是民众的道路。君王不要用小事来破坏大事,不要用远处的言论来接近近处,不要用内里的计划来对付外边,这样大臣就不会怨恨,亲近的大臣就不会疾恨,远处的臣子就不会被蒙蔽了。叶公的遗命说:‘不要用小事来破坏大事,不要用宠妃来伤害庄重的君主,不要用宠妃来伤害庄重的士人、大夫、卿士。’
孔子说:‘大人不亲近他所尊敬的人,而信任他所轻视的人;民众因此失去了亲近,教育也因此变得繁琐。《诗经》中说:‘他们寻求我,好像得不到我;他们抓住我,也不用力。’《君陈》中说:‘没有见到圣人,就好像自己不能见到;已经见到了圣人,也不能按照圣人的方式去做。’
孔子说:‘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都在他们所轻视的事物上。水靠近人而溺人,德行容易亲近而难以亲近,容易溺人;口费而烦,容易说出而难以收回,容易溺人;民众被封闭,有鄙俗的心,可尊敬不可轻慢,容易溺人。所以君子不可不谨慎。《太甲》中说:‘不要越过你的命令来自我毁灭;就像拉弓一样,往省括于你的尺度就释放。’《兑命》中说:‘只有口能引起羞耻,只有铠甲能引起战争,只有衣裳放在笥中,只有干戈省视自己的身体。’《太甲》中说:‘天作孽,可以避免;自作孽,不可以逃避。’《尹吉》中说:‘只有尹和汤,都得到了天的启示;夏从周有终,相也有终。’
孔子说:‘民众以君王为心,君王以民众为身体;心正则身体舒展,心严肃则容貌恭敬。心喜欢什么,身体就会安于什么;君王喜欢什么,民众就会追求什么。心可以保全身体,也可以伤害身体;君王以民众为存,也可以以民众为亡。《诗经》中说:‘从前我们有先正,他们的言论明确且清晰,国家因此安宁,都城因此建成,庶民因此生活;谁能掌握国家成就,不为自己做正,最终劳苦百姓。《君雅》中说:‘夏日炎炎,小民只有怨恨;冬天寒冷,小民也只有怨恨。’
孔子说:‘下位者侍奉上位者,如果自身不正,言语不诚信,那么义就不会统一,行为就没有准则。’孔子说:‘言语有内容,行为有规范;因此,活着的时候不可夺志,死了之后不可夺名。所以君子多听,认真保留;多志向,认真亲近;精深的知识,简要地行动。《君陈》中说:‘出入自己老师的虞,庶言同。’《诗经》中说:‘贤人君子,他们的仪态一致。’
孔子说:‘只有君子能喜好正义,小人会憎恨正义。所以君子的朋友有方向,他们的恶行有原则;因此,亲近的人不会迷惑,远的人不会怀疑。《诗经》中说:‘君子喜欢仇人。’孔子说:‘轻视贫穷和贱贱,重视富贵,那么喜好贤人就不会坚定,厌恶恶人就不会明显。人说不利,我不相信。《诗经》中说:‘朋友有攸摄,摄以威仪。’孔子说:‘私人的恩惠不归功于德,君子不会保留它。《诗经》中说:‘人们喜欢我,向我展示周行。’
孔子说:‘如果有车,一定会看到它的车前横木;如果有衣服,一定会看到它的破旧;如果有人说话,一定会听到他的声音;如果有人行动,一定会看到他的成果。《诗经·葛覃》中说:“穿上它就不会感到厌倦。”’孔子接着说:‘说话之后紧接着行动,那么说话就不能再加以粉饰;行动之后再说,那么行动就不能再加以粉饰。所以君子少说话,而通过行动来建立他们的诚信,这样民众就不能过分夸大他们的美德而缩小他们的恶行。《诗经》中说:“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去;这些话的污点却无法消除。”小雅中说:“诚实正直的君子,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在《君奭》篇中提到:“从前在上帝那里,周文王观察文王的德行,将重大的天命集于他身上。”’孔子说:‘南方人有这样的话:“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适合做占卜。”这是古人的遗言吗?连龟甲和蓍草的占卜都无法完全知晓,更何况是人呢?《诗经》中说:“我的龟甲已经用尽,不再给我启示。”在《兑命》篇中说:“爵位不能给予恶劣的品德,民众建立后要端正事务,纯洁地进行祭祀,这是不敬的表现;事务繁杂就会导致混乱,侍奉神灵也会变得困难。”在《易经》中说:“不能保持恒定的德行,有时会招致羞辱。保持恒定的德行,妇女会得到吉祥,男子则会遭遇凶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缁衣-注解
为上易事也:指为上级服务时,容易做的事情。
为下易知也:指为下级服务时,容易理解的事情。
刑不烦矣:指不需要频繁使用刑罚。
好贤如《缁衣》:《缁衣》是《诗经》中的一篇,这里指喜欢贤能的人就像喜欢《缁衣》一样。
恶恶如《巷伯》:《巷伯》是《诗经》中的一篇,这里指憎恨恶人就像憎恨《巷伯》一样。
爵不渎而民作愿:爵位不被亵渎,民众就会愿意服从。
刑不试而民咸服:刑罚不用试验,民众都会服从。
仪刑文王,万国作孚:以文王为榜样,各国都会信服。
格心:指有规矩的心。
遁心:指有逃避的心。
子以爱之:以子女的爱去爱民。
信以结之:以诚信去结交民。
恭以莅之:以恭敬的态度去对待民。
孙心:指有敬顺之心。
苗民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苗民犯罪,用刑罚来治理,制定了五种残酷的刑罚称为法。
下之事上也:下级对上级的态度。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上级喜欢某种东西,下级必定会过分追求。
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上级的好恶态度必须谨慎。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伟大的尹师,民众都仰望你。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个人有喜庆,亿兆民众都依赖他。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成王的诚信,成为天下人民的榜样。
章志、贞教、尊仁:明确志向、坚持教育、尊重仁德。
有梏德行,四国顺之:有道德的行为,四国都会顺从。
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君王的话如同丝线,一旦发出就像绳子,再发出就像绳索。
大人不倡游言:有地位的人不轻易发表言论。
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说话要考虑后果,行动要考虑可能带来的损害。
衣服不贰,从容有常:穿着不杂乱,举止从容不迫。
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君王不怀疑臣子,臣子不迷惑于君王。
章义瘅恶,以示民厚:明确正义和邪恶,以此向民众展示厚道。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安定你的位置,喜欢正直的人。
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上级被怀疑则百姓会迷惑,下级难以理解则君王会劳累。
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政治无法实施,教育无法成功,爵位和禄位不足以劝诱,刑罚不足以羞耻。
敬明乃罚:尊敬并明确地实施惩罚。
播刑之不迪:传播不公正的刑罚。
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大臣不亲近,百姓不得安宁。
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忠诚和尊敬不足,而富贵已经过去。
迩臣比矣:亲近的臣子互相勾结。
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因此民众会失去亲近感,教育也会变得繁杂。
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大人物沉迷于民众,都在他们所轻视的事物上。
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志安定则身体舒展,心志严肃则态度恭敬。
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喜欢它,身体就会安宁;君喜欢它,民众就会渴望。
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心以身体为全,也以身体为伤。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说话有内容,行动有规矩。
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活着的时候不能剥夺志向,死后不能剥夺名声。
精知,略而行之:精深的知识,简略地行动。
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只有君子能够喜好正义,小人则仇恨正义。
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轻易地断绝与贫贱的关系,而重视与富贵的断绝。
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私人恩惠不归功于德,君子不自己保留。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人们喜欢我,展示给我周到的行为。
子曰:子,指孔子,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苟有车,必见其轼:苟,如果;车,指古代的车子;轼,车前横木,人扶着它以表示敬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有车,必然能看到他扶轼以示尊敬。
必见其敝:敝,破旧,这里指衣服破旧。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有衣服,必然能看到他衣服破旧。
人茍或言之,必闻其声:人,泛指人;言,说话;声,声音。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人说话,必然能听到他的声音。
必见其成:成,成就,成果。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人行动,必然能看到他的成果。
《葛覃》:《葛覃》是《诗经》中的一篇诗,内容描写了葛藤的生长过程。
服之无射:服,穿着;无射,没有厌倦。这句话的意思是,穿着它永远不会感到厌倦。
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后立刻行动,那么说话就不能再粉饰;行动后说出理由,那么行动就不能再粉饰。
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大其美,夸大优点;小其恶,缩小缺点。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君子少说话,而通过行动来建立诚信,这样民众就不会过分夸大君子的优点而忽视他们的缺点。
《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指《诗经》;白圭,古代的一种玉器;玷,瑕疵。这句话的意思是,《诗经》中说:‘白玉的瑕疵还可以磨去;但言语的瑕疵却无法去除。’
小雅:《小雅》是《诗经》的一部分,内容多为贵族的作品。
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允,诚实;展,发扬光大;大成,成就。这句话的意思是,《小雅》中说:‘诚实的君子,能发扬光大成就。’
《君奭》:《君奭》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公旦对成王的教诲。
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上帝,指天;周田,周公旦;文王,周文王;厥躬,他的身体。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奭》中说:‘从前在上帝那里,周公旦观察文王的德行,他将天命聚集在他的身上。’
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南人,指南方的人;恒,恒心;卜筮,古代的占卜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南方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适合做占卜。’
古之遗言与?:古之遗言,古代的遗留下来的话;与,疑问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话吗?
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龟,龟甲;筮,用蓍草占卜;况,何况。这句话的意思是,连龟甲和蓍草占卜都无法知晓,何况是人呢?
《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诗》指《诗经》;龟,龟甲;告犹,告诉。这句话的意思是,《诗经》中说:‘我的龟甲已经用尽,不再告诉我未来的事情。’
《兑命》:《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商汤对伊尹的教诲。
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爵,官位;恶德,恶劣的品德;立,确立;正事,正事;纯,纯洁;祭祀,祭祀活动。这句话的意思是,《兑命》中说:‘官位不能给予恶劣品德的人;民众确立正事,纯洁地进行祭祀,这是不敬的表现;事务繁杂就会导致混乱,事奉神灵就会变得困难。’
《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易》,指《易经》;恒,恒心;侦,占卜;夫子,古代对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称。这句话的意思是,《易经》中说:‘不保持恒定的德行,可能会招致羞辱。保持恒定的德行,对于妇人来说是吉祥的,对于有道德的男子来说是凶险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缁衣-评注
子曰:‘茍有车,必见其轼;茍有衣,必见其敝;人茍或言之,必闻其声;茍或行之,必见其成。’这一段话是孔子对于事物本质与表象关系的深刻阐述。‘轼’是古代车前横木,孔子用‘见其轼’比喻事物内在的真实性必然会在其外在表现中显现出来。‘敝’是指衣物的破旧,孔子以此比喻人的德行,即无论德行高低,都会在行为上有所体现。‘言’与‘行’的对比,则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即言语和行为应当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孔子通过这些比喻,传达了真实与虚伪、内在与外在的辩证关系,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葛覃》曰:‘服之无射。’这句话出自《诗经》,孔子引用以强调服饰虽为外在,但不应过分追求华丽,而是要注重其内在的实用性。‘服’在此指的是服饰,‘无射’意为无需过分追求。孔子以此告诫人们,外在的装饰不应掩盖内在的德行,即外在的华丽不应超过内在的朴素。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孔子再次强调了言行一致的原则,认为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使言语和行为都保持真实,不可修饰。这是儒家思想中关于诚信的重要体现。
‘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少言多行,通过行为来建立自己的信誉,这样民众就不会过分夸大君子的美德,也不会过分放大君子的缺点。
《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句话出自《诗经》,孔子引用以说明言语的错误是可以被纠正的,但一旦言语中的错误被广泛传播,就难以挽回。这进一步强调了言语的真实性和谨慎性。
‘允也君子,展也大成。’这句话出自《诗经》的小雅,孔子引用以赞美君子的品德,认为君子的行为能够展现出伟大的成就。
‘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这句话出自《尚书》的《君奭》,孔子引用以强调文王之德,认为文王能够集聚天命,这是因为他具有高尚的品德。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孔子引用南人的话,指出没有恒心的人不适合从事卜筮这类需要精准判断的工作。他认为,即使是通过龟甲和筮草进行卜筮,也无法准确预测人心,因此强调人的恒心与诚信的重要性。
《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这句话出自《诗经》,孔子引用以说明即使是通过龟甲进行卜筮,也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进一步强调了人的主观判断和诚信的重要性。
《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这句话出自《尚书》的《兑命》,孔子引用以说明在古代社会中,爵位不能超越一个人的德行,而民众在立身行事时应当保持正直和纯洁,否则就是对神的不敬。
《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这句话出自《易经》,孔子引用以说明一个人的德行如果不恒定,可能会招致羞耻;而如果德行恒定,则妇女会得到吉祥,而男子则会遭遇凶险。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德行恒定与变动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