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经解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经解-原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繁;《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

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

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

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

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

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

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

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

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

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

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

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是以先王隆之也。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经解-译文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它的教育方式就可以知道了。那个国家的人民:性格温和、敦厚,这是《诗经》的教育成果;知识丰富、见识远大,这是《尚书》的教育成果;心胸宽广、容易相处,这是《乐经》的教育成果;纯洁、安静、精深、微妙,这是《易经》的教育成果;恭敬、节俭、庄重、敬肃,这是《礼经》的教育成果;善于运用辞藻、比较事物,这是《春秋》的教育成果。因此,《诗经》的缺失会导致愚昧;《尚书》的缺失会导致欺诈;《乐经》的缺失会导致奢侈;《易经》的缺失会导致伤害;《礼经》的缺失会导致繁琐;《春秋》的缺失会导致混乱。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性格温和、敦厚而不愚昧,那么说明他们对《诗经》的理解很深;如果知识丰富、见识远大而不欺诈,那么说明他们对《尚书》的理解很深;如果心胸宽广、容易相处而不奢侈,那么说明他们对《乐经》的理解很深;如果纯洁、安静、精深、微妙而不伤害,那么说明他们对《易经》的理解很深;如果恭敬、节俭、庄重、敬肃而不繁琐,那么说明他们对《礼经》的理解很深;如果善于运用辞藻、比较事物而不混乱,那么说明他们对《春秋》的理解很深。’

天子是与天地并列的。因此,他的德行与天地相配,能够惠及万物,与日月齐明,光明照耀四海而不遗漏任何细微之处。在朝廷上,他遵循仁、圣、礼、义的秩序;在闲暇时,他聆听雅、颂的音乐;行走时,有环佩的声音;乘车时,有鸾和的声音。居住有礼,行动有度,百官各得其所,万事井然有序。《诗经》中说:‘善良的人,有德行的人,他们的行为没有差错。他们的行为没有差错,正是四国的楷模。’这就是所说的意思。发布命令而百姓高兴,这叫做和谐;上下相亲,这叫做仁爱;百姓不追求他们所想要的却得到了,这叫做诚信;除去天地间的灾害,这叫做义。义和诚信,和谐和仁爱,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工具。有治理百姓的意图却没有这些工具,那就无法成功。

礼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就像秤对于衡量轻重,墨线对于判定曲直,圆规和曲尺对于确定方圆。因此,秤如果真的挂起来,就不能用轻重来欺骗;墨线如果真的铺开,就不能用曲直来欺骗;圆规和曲尺如果真的设立,就不能用方圆来欺骗;君子如果真的精通礼,就不能用奸诈来欺骗。所以,重视礼并且按照礼来行事的人,被称为有方之士;不重视礼、不按照礼来行事的人,被称为无方之民。这是敬让之道。因此,在供奉宗庙时要敬重,进入朝廷时要分清贵贱,在家庭中要父子相亲、兄弟和睦,在乡里要长幼有序。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了。’这就是所说的意思。

所以,朝见之礼是用来明确君臣之间的义理的。访问之礼是用来使诸侯相互尊敬的。丧葬和祭祀之礼是用来明确臣子和子民之间的恩情的。乡饮酒之礼是用来明确长幼之间的秩序的。婚姻之礼是用来明确男女之间的区别的。礼,可以禁止混乱的产生,就像堤坝可以阻止水的泛滥。所以,如果废弃了旧的堤坝,就必然会有水灾;如果废弃了旧的礼制,就必然会有混乱和灾难。所以,如果婚姻之礼被废弃,那么夫妻之道就会痛苦,而淫乱的行为就会增多。如果乡饮酒之礼被废弃,那么长幼之间的秩序就会失去,而争斗的案件就会增多。如果丧葬和祭祀之礼被废弃,那么臣子和子民之间的恩情就会淡薄,而忘恩负义的人就会增多。如果访问和朝见之礼被废弃,那么君臣之间的位次就会失去,诸侯的行为就会恶劣,而背叛和侵犯的灾难就会发生。

因此,礼的教化是细微的,它在邪恶尚未形成时就阻止了它,使人每天向善远离罪恶却并不自知。因此,先王非常重视礼。《易经》说:‘君子要慎重开始,即使相差一丝一毫,也可能谬以千里。’这就是所说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经解-注解

入其国:进入某个国家。

其教:那个国家的教育或文化。

温柔敦厚:性格温和、善良、宽厚。

《诗》教:《诗经》的教育意义,强调文学和道德教育。

疏通知远:思想开阔、知识丰富、见识深远。

《书》教:《尚书》的教育意义,强调历史和政治教育。

广博易良:知识广博、性格和顺。

《乐》教:《乐经》的教育意义,强调音乐和审美教育。

洁静精微:纯洁、安静、细腻、精深。

《易》教:《易经》的教育意义,强调哲学和宇宙观教育。

恭俭庄敬:恭敬、节俭、庄重、敬慎。

《礼》教:《礼记》的教育意义,强调礼仪和道德规范。

属辞比事:善于运用辞藻、比较事物。

《春秋》教:《春秋》的教育意义,强调历史和道德教育。

天子:古代中国皇帝的称号。

与天地参:与天地并列,指皇帝的地位和权力与天地相匹配。

德配天地:道德高尚,与天地相匹配。

兼利万物:使万物都得到利益。

日月并明:与日月一样光明照耀。

朝廷:国家的政治中心。

燕处:宴请休息的地方。

雅、颂:《诗经》中的雅正和颂扬之诗。

环佩之声:佩带的玉器相碰发出的声音,象征身份和地位。

鸾和之音:古代车铃的声音,象征和谐与秩序。

居处有礼:居住生活有礼仪。

进退有度:行动有度,不逾矩。

百官得其宜:百官各得其所,各司其职。

万事得其序:万事都有条不紊。

淑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其仪不忒:他的举止没有差错。

正是四国:是四方国家的典范。

发号出令:发布命令。

民说:民众高兴。

仁:仁爱。

信:诚信。

义:正义。

衡:称重的器具。

绳墨:画直线用的工具。

规矩:画圆形和方形的工具。

君子:有道德的人。

审礼:精通礼仪。

奸诈:狡猾欺诈。

有方之士:有道德和才能的人。

无方之民:没有道德和才能的人。

敬让之道:尊敬和谦让的道德。

宗庙:祖先的祭祀场所。

朝觐之礼: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

聘问之礼:诸侯之间的相互访问的礼仪。

丧祭之礼:丧葬和祭祀的礼仪。

乡饮酒之礼:地方上的饮酒礼仪,用以增进乡里之间的和谐。

昏姻之礼:婚姻的礼仪。

禁乱之所由生:禁止混乱产生的原因。

坊:防止水泛滥的堤坝。

水败:水灾。

旧坊:原有的堤坝。

旧礼:原有的礼仪。

乱患:混乱和祸患。

淫辟之罪:不道德的罪行。

争斗之狱:争斗和诉讼的案件。

倍死忘生:不顾生死,忘却生命价值的行为。

倍畔:背叛。

侵陵:侵犯。

隆礼:重视礼仪。

先王:古代的帝王。

慎始:开始时要谨慎。

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开始时相差虽小,最终会导致极大的错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经解-评注

孔子在这段话中,通过对比不同教育方式及其影响,阐述了六经教育对于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首先,孔子指出,通过观察一个国家的人民,可以了解其教育的方式。他认为,《诗》教可以培养人的温柔敦厚,《书》教可以使人疏通知远,《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易》教可以使人洁静精微,《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春秋》教可以使人属辞比事。这六种教育方式分别对应了六经的内容,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全面教育的重视。

接着,孔子进一步分析了六经教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即《诗》教可能导致愚昧,《书》教可能导致欺诈,《乐》教可能导致奢侈,《易》教可能导致邪恶,《礼》教可能导致繁琐,《春秋》教可能导致混乱。这表明,任何教育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孔子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学习《诗》、《书》、《乐》、《易》、《礼》、《春秋》的过程中,克服其可能的负面影响,那么他就能够深刻理解这些经典的教育意义。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追求。

在论述天子时,孔子强调了天子与天地相参的地位,认为天子的德行应该与天地相匹配,能够利益万物,光照四海。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于君权神授和君德至高的观念。

孔子接着描述了天子的行为举止,如朝廷中的道德礼仪、宴会的音乐、行走的环佩之声、乘车时的鸾和之音,以及居处、进退、百官等方面的规范。这些描述体现了儒家对于君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修养的要求。

孔子引用《诗》中的句子“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来强调君子的仪态和行为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认为君子的和谐、仁爱、诚信、正义等品质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在讨论礼的重要性时,孔子将礼比作权衡轻重、绳墨定曲直、规矩定方圆,强调了礼在正国中的作用。他认为,礼可以防止欺诈和奸诈,是君子审慎的体现。

孔子进一步阐述了礼在家庭、宗庙、朝廷、乡里等不同场合的应用,认为礼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是安上治民的最佳方式。

在论述礼的教化作用时,孔子认为礼的教化是微妙的,可以在未形成之前阻止邪恶,使人不知不觉地走向善行。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礼的教化功能的重视。

最后,孔子引用《易》中的句子“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来强调礼的教化作用的重要性,认为从开始就要谨慎,因为小的偏差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经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2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