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祭统-原文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
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
无所不顺者,谓之备。
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
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
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
如此之谓备。
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
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
明荐之而已矣。
不求其为。
此孝子之心也。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孝者畜也。
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
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
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
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
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茍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
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
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
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
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及时将祭,君子乃齐。
齐之为言齐也。
齐不齐以致齐者也。
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
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
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
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
心不茍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茍动,必依于礼。
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
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
定之之谓齐。
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
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
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
君执圭瓒祼尸,大宗执璋瓒亚祼。
及迎牲,君执纼,卿大夫从士执刍。
宗妇执盎从夫人荐涚水。
君执鸾刀羞哜,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
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
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
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祼,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
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
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
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
道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
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
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
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
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馂。
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
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
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余也。
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
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
庙中者竟内之象也。
祭者泽之大者也。
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
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
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
故曰:‘可以观政矣。’
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
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
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
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
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
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
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
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
此之谓十伦。
〔祭有十伦〕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
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
尸在庙门外,则疑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
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
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
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
此父子之伦也。
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
明尊卑之等也。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
此之谓亲疏之杀也。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
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
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
再拜稽首。
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
此爵赏之施也。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
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
尸酢夫人执柄,夫人受尸执足。
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
明夫妇之别也。
凡为俎者,以骨为主。
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
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
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
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
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
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
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
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
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夫祭有畀辉胞翟阍者,惠下之道也。
唯有德之君为能行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
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
辉者,甲吏之贱者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
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吏之至贱者也。
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
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
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
故曰:莫重于禘、尝。
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
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
故曰:禘、尝之义大矣。
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
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
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
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
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
其义章者,其祭也敬。
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
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
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
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
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
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
唯贤者能之。
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
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
身比焉,顺也。
明示后世,教也。
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
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
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故卫孔悝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庙。
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
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纂乃考服。’
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
此卫孔悝之鼎铭也。
古之君子论譔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
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
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
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
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
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
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
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
康周公,故以赐鲁也。
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祭统-译文
治理人民的办法,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五经,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祭祀并不是外来的东西,而是从内心中生发出来的;心生敬畏,然后用礼来敬奉。因此,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祭祀的意义。贤者进行祭祀,必定会得到福分。这里的福分,是指完备;完备,就是百事顺利的意思。没有任何事情不顺的,称为完备。也就是说,内心要完全自我完善,外部要顺应大道。忠臣侍奉君主,孝子侍奉父母,他们的根本是相同的。对上要顺应鬼神,对外要顺应君长,对内要以孝道对待父母。这样才叫做完备。只有贤者才能完备,只有完备之后才能进行祭祀。因此,贤者的祭祀:以诚信和忠敬之心,用物品来祭奉,用礼来引导,用乐来安抚,根据时令来参与。明确地献上祭品而已,不追求其他。这是孝子之心。祭祀是为了追念养育之恩,继承孝道。孝是养育的意思。顺应大道,不违背伦理,这就是养育。因此,孝子侍奉父母,有三种方式:生时养育,死后丧葬,丧葬结束后祭祀。养育时要观察是否顺从,丧葬时要观察是否哀痛,祭祀时要观察是否恭敬和适时。完全做到这三点,就是孝子的行为。既要内心自我完善,又要外部求助,这就是昏礼。所以国君向夫人求婚时说:‘请允许我将您的女儿与我共有,来侍奉我们的宗庙和社稷。’这就是求助的根本。祭祀这件事,必须夫妻共同参与,这是为了完备内外官员的事务;官员完备了,事务也就完备了。水草之菜,陆地上生产的肉酱,小物品完备了;三牲之肉放在俎上,八簋之食物备齐了,美好的物品完备了;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完备了。天地所生,所长,凡是能够献上的,无不齐全,这是表示对物品的完全利用。对外要完备物品,对内要完备心意,这就是祭祀的内心。因此,天子在南郊亲自耕作,以供齐盛之用;王后在北郊养蚕,以供纯服之用。诸侯在东郊耕作,也是为了供齐盛之用;夫人也在北郊养蚕,以供冕服之用。天子诸侯并非不亲自耕作,王后夫人并非不亲自养蚕,他们亲自投入诚信,诚信就是完全,完全就是敬,敬完全之后才能侍奉神明,这就是祭祀之道。及时准备祭祀,君子就会斋戒。斋戒的意思是整齐。不整齐才能达到整齐。因此,君子如果没有大事,没有恭敬之心,就不会斋戒。不斋戒就会对物品没有防备,嗜欲没有止境。等到将要斋戒时,就要防止邪恶之物,满足嗜欲,不听音乐。所以《礼记》说:‘斋戒时不乐’,意思是说不敢分散自己的志向。心中不随便考虑,必须依循大道;手脚不随便动作,必须依循礼节。因此,君子斋戒,是专注于自己的精明之德。所以散斋七日以确定,致斋三日以整齐。确定就是整齐。整齐是精明之极,然后才能与神明相交。因此,在祭祀前十日,宫宰安排夫人住宿,夫人也散斋七日,致斋三日。君主在外斋戒,夫人在内斋戒,然后在大庙会合。君主戴着纯冕站在阼阶,夫人戴着副袆站在东房。君主拿着圭瓒向尸献酒,大宗拿着璋瓒次序献酒。迎接牲畜时,君主拿着绳索,卿大夫和士拿着草。宗妇拿着盘从夫人那里献上涚水。君主拿着鸾刀切割,夫人献上豆,这就叫做夫妇共同参与祭祀。
进入舞蹈时,君主拿着干戚到舞蹈位置,君主站在东边,戴着冕,拿着干,率领群臣,以乐皇尸。因此,天子的祭祀,是天下人共同欢乐的;诸侯的祭祀,是国境内的人共同欢乐的。戴着冕,拿着干,率领群臣,以乐皇尸,这就是国境内人共同欢乐的道理。祭祀有三重:献祭中,没有比裸祭更重要的,音乐中,没有比升歌更重要的,舞蹈中,没有比《武宿夜》更重要的,这是周代的礼制。这三种方式,都是借助外部来增加君子的志向,所以与志向的进退相联系;志向轻,则外在的重视也轻;志向重,则外在的重视也重。轻视志向而追求外在的重视,即使是圣人也无法做到。因此,君子的祭祀,必须亲自做到,这是为了明确重视。用礼来引导,用祭品来供奉这三重,然后献给皇尸,这是圣人的做法。祭祀有馂祭;馂祭是祭祀的尾声,这是不可不知的。因此,古人有言:‘善终者如始。’馂祭就是这样的。因此,古之君子说:‘尸也是馂祭鬼神之余,是一种惠术,可以观察政治。’因此,尸祭时,君主与四位卿大夫馂祭。君主起身,六位大夫馂祭;臣子馂祭君主的剩余。大夫起身,八位士馂祭;地位低的人馂祭地位高的人的剩余。士起身,各自拿着自己的工具出去,陈列在堂下,百官上前,撤下,下面的人馂祭上面的人的剩余。凡馂祭之道,每次变化都有人数,这是为了区别贵贱之等,而兴起施惠之象。因此,用四簋黍来显示在庙中的修为。庙中是国境内的象征。祭祀是恩泽最大的。因此,上有大恩泽,惠必及下,只是先照顾上面,后照顾下面而已。不是上面积累重负,下面却有冻饿之民。因此,上有大恩泽,民众就会期待下面的恩惠,从馂祭中就可以看出。所以说:‘可以观察政治了。’
祭祀是一件大事,其兴起和完备都很大。顺应以完备,这是教化的根本吗?因此,君子的教化,对外就教导他们尊敬君长,对内就教导他们孝顺父母。因此,明智的君主在上,臣子就会服从;重视宗庙社稷,子孙就会孝顺。完全遵循自己的道,端正自己的义,教化就会产生。因此,君子侍奉君主,必须亲自实践,对于君主所不安的事,不强迫下面的人去做;对于下面所厌恶的事,不强迫上面的人去做;不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却不做到,这不是教化的方法。因此,君子的教化,必须从根本做起,顺应到极致,祭祀就是这样的。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祭祀有十种伦理:可以看到事鬼神之道,可以看到君臣之义,可以看到父子之伦,可以看到贵贱之等,可以看到亲疏之别,可以看到爵赏之施,可以看到夫妇之别,可以看到政事之均,可以看到长幼之序,可以看到上下之际。这就是所说的十伦。
〔祭有十伦〕铺设筵席,设置相同的几案,是为了依靠神明;在室内宣读祝辞,出到祊位,这是交涉神明的方法。君主迎接牲畜而不迎接尸,是为了区别嫌疑。尸在庙门外,则可能被认为是臣子,在庙中则完全属于君主;君主在庙门外则可能被认为是君主,进入庙门则完全属于臣子、属于儿子。因此,不出庙门,是为了明确君臣之义。祭祀之道,子孙为王父尸。被指定为尸的人,在祭祀时是儿子的行为;父亲面向北而侍奉他,这是为了明确儿子侍奉父亲之道。这是父子之伦。尸喝五杯酒,君主洗手,用玉爵向卿献酒;尸喝七杯酒,用瑶爵向大夫献酒;尸喝九杯酒,用散爵向士及群有司献酒,都是按照年龄顺序。这是为了明确尊卑之等。
祭祀有昭穆之分,昭穆是用来区分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秩序,以避免混乱。因此,在举行大庙祭祀时,所有的昭和穆都参加,而不失去他们的顺序。这就是所谓的亲疏之序。
古代的明君,会根据德行授予爵位,根据功绩给予俸禄,必定在大庙中赐予爵位和俸禄,表示不敢专权。所以在祭祀的那天,一次献祭,君主降阶站在东阶的南边,面向南。被命令的人面向北,史官从君主右边拿着策书宣读命令。他们行两次拜礼,然后磕头。接受命令后回家,并在他们的庙中设立祭品。这是爵位和赏赐的实行方式。
君主戴着卷冕站在东阶,夫人戴着副袆站在东房。夫人献上豆(一种古代食器),拿着酒杯递给拿着灯的人。尸(祭祀中的受祭者)向夫人敬酒,夫人接过酒杯后,尸接过酒杯的脚。夫妇相互传递,不相互覆盖,敬酒时必须更换酒杯。这是为了明确夫妇之间的区别。
所有的祭品都是以骨头为主。骨头有贵贱之分;商代人重视髀骨,周代人重视肩骨,前面的骨头比后面的贵。祭品是用来表明祭祀必须有恩惠的。因此,贵族取贵骨,贱民取贱骨。贵族不取重骨,贱民不取空骨,以显示公平。恩惠公平则政治得以推行,政治推行则事情成功,事情成功则功绩建立。功绩之所以能建立,这是不可不知的。祭品是用来表明恩惠必须公平的。
所有的赐爵,昭和穆各自为一组。昭和昭按照年龄排序,穆和穆按照年龄排序,所有的官员都按照年龄排序,这叫做长幼有序。祭祀有畀、辉、胞、翟、阍者,这是惠及下属的方式。只有有德行的君主才能做到这一点,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畀的意思是给予,能够把多余的东西给予下属的人。辉是低级官吏,胞是低级肉食官吏,翟是低级音乐官吏,阍是低级守门官吏。古代不让犯人守门,这四个守门人,是官吏中最低级的。尸是最尊贵的;到了祭祀的末尾,连最卑微的人也不忘,把剩下的赐给他们。因此,明君在上,国内的人民就不会有饥寒交迫的了,这就是所谓的上下关系。
所有的祭祀有四个季节:春天的祭祀叫礿,夏天的祭祀叫禘,秋天的祭祀叫尝,冬天的祭祀叫烝。礿和禘代表阳义,尝和烝代表阴义。禘是阳的极致,尝是阴的极致。所以说,没有比禘和尝更重要的了。古代在禘的时候,颁发爵位和赐予服饰,顺应阳义;在尝的时候,分配田地,发布秋政,顺应阴义。所以记载说:“尝的那天,分发公室,表示赏赐;草艾则墨;未发布秋政,则民众不敢割草。”所以说,禘和尝的意义很大,是治国的根本,不可不知。明白这个意义的是君主,能够执行这个任务的是臣子。不明白这个意义,君主就不完整;不能执行这个任务,做臣子的也不完整。义是用来实现志向的,是各种德行的表现。因此,德行盛的人,志向就深厚;志向深厚的人,义就明显;义明显的人,祭祀就虔诚。祭祀虔诚,国内的子孙就没有不虔诚的了。因此,君子祭祀,必定亲自参加;有事情,可以派人代替。即使派人代替,君主也不会失去义,因为君主明白义。
德行薄的人,志向轻,怀疑义,却要求祭祀;使他们必须虔诚,却做不到。祭祀而不虔诚,怎么能成为人民的父母呢?鼎上有铭文,铭文是用来自称的。自称以称颂先祖的美德,并明确告知后世的人。作为先祖,没有不美好的,没有不丑陋的,铭文的含义是称颂美好而不称颂丑陋,这是孝子孝孙的心意。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这一点。
铭文是用来论述先祖的德行和善事,功绩和勋劳,名声和荣誉,使它们名扬天下,并酌情放入祭器中;自己成就自己的名声,以祭祀先祖。显扬先祖,是为了崇尚孝道。将自己比附于先祖,这是顺应;明确告知后世,这是教育。铭文,一旦称颂,上下都会得到。
因此,君子观察铭文,既美其所称颂的,又美其所做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以说是贤者。贤而不自夸,可以说是谦逊。所以卫国的孔悝的鼎铭说:六月丁亥,公在大庙假借。公说:‘叔父!你的祖父庄叔,左右辅佐成公。成公命令庄叔在汉阳随难,住在宗周,奔走不懈。启右献公。献公命令成叔,继承你祖父的服饰。你的父亲文叔,振兴旧时的贤士,作率庆士,亲自关怀卫国,勤于公家事务,日夜不懈,民众都说:『好呀!』’公说:‘叔父!我赐给你铭文:如果你继承你父亲的服饰。’悝拜稽首说:‘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这是卫孔悝的鼎铭。
古代的君子论述先祖的美德,并明确告知后世的人。以比附其身,以重视其国家,就是这样。子孙守护宗庙社稷的人,如果先祖没有美德而不称颂,这是诬蔑;有善行而不知道,这是不明;知道而不传扬,这是不仁。这三者,是君子所耻的。
从前,周公旦对天下有功。周公去世后,成王、康王追念周公的功绩,想要尊崇鲁国;因此赐予他们重要的祭祀。外祭,就是郊社;内祭,就是大尝禘。大尝禘,上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这是天子的音乐。康王尊崇周公,因此赐予鲁国。子孙继承下来,至今不废,这是为了表明周公的德行,同时也以加重其国家的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祭统-注解
治人:治理人民,指统治和管理人民的方法和原则。
礼:指儒家所倡导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包括礼仪、礼节、礼法等。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五部经典。
祭:指祭祀活动,是对神灵、祖先的崇拜和纪念。
贤者: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福:指吉祥、幸运,此处指完备、周全。
备:完备、周全,指无所不备。
忠臣:指忠诚于君主、国家的臣子。
孝子:指孝顺父母的儿子。
鬼神:指神灵,包括自然神和祖先神。
昏礼:指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
宗庙社稷: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是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
官:指官职、官员。
水草之菹,陆产之醢:指水生植物和陆生动物的肉。
三牲:指牛、羊、猪。
八簋:簋是一种古代的食器,八簋即八种不同的食物。
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指各种昆虫、草木果实,以及阴阳调和的自然万物。
南郊,北郊,东郊:指方位,分别对应南方、北方、东方的郊外。
齐:指斋戒,指祭祀前进行的清洁身心、虔诚准备的过程。
干戚:古代的武器,干是盾牌,戚是斧头。
皇尸:祭祀中扮演祖先或神灵的人。
献之属,莫重于祼,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指祭祀中的献祭、音乐、舞蹈等环节,其中祼祭最为重要,升歌的音乐最为重要,而《武宿夜》的舞蹈最为重要。
馂:指祭祀结束后分食祭品的行为。
尸谡:指尸位素餐,即不担任实际职务却享受俸禄。
修于庙中:指在庙中举行祭祀,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大泽:指大恩泽,比喻君主的恩惠。
十伦:指祭祀中的十个道德准则,包括事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关系。
同几:同一种几案,指祭祀时摆放的祭器。
祊:古代祭祀的场所。
尸:古代祭祀中代表祖先的人。
瑶爵:指精美的酒杯。
散爵:指普通的酒杯。
齿:指年龄,此处指按照年龄顺序进行献酒。
交神明之道:指与神明交流的途径。
孙为王父尸:指孙子为祖父充当尸位。
惠术:指仁爱的手段。
观政:观察政治。
昭穆:指宗庙中祖先的排列顺序,昭指左边,穆指右边,用以区分辈分和亲疏关系。
大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是进行国家大典和祭祀的重要场所。
爵禄:古代对有功之人的封赏,爵位是荣誉的象征,禄位是收入的保障。
阼阶:古代宫殿建筑中,位于主门右侧的台阶,是主人站立的地方。
乡:通“向”,面向。
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国家大事和祭祀仪式。
策命:用简策书写命令,古代官员任命的一种形式。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表示极端的敬意。
豆:古代祭祀用的食器,多为高脚盘。
校:古代祭祀用的酒器。
镫:古代祭祀用的灯具。
俎:古代祭祀用的食器,多为长方形。
殷人:指商朝人。
周人:指周朝人。
俎者:俎的作用。
惠:恩惠,此处指祭祀时对祖先的敬奉。
政:政治,此处指国家治理。
畀:给予,赐予。
辉:古代低级官吏。
胞:古代低级官吏。
翟:古代低级官吏。
阍:古代守门人。
尸酢:古代祭祀中尸对宾客的敬酒。
礿:春季祭祀的一种仪式。
禘:夏季祭祀的一种仪式。
尝:秋季祭祀的一种仪式。
烝:冬季祭祀的一种仪式。
阳义:阳性的意义,指积极、向上的意义。
阴义:阴性的意义,指消极、向下的意义。
发爵赐服:颁发爵位和赐予服饰。
田邑:土地和城邑。
草艾:割草和艾草,指农事活动。
墨:用墨书写,指记录。
公室:国库。
义:道义,此处指正确的政治原则。
志:意志,此处指政治抱负。
章:明显,此处指明显地表现出来。
鼎:古代的一种炊具,也用于祭祀。
铭: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用于记载器物来历或纪念。
论譔:评论和记载。
重祭:重要的祭祀仪式。
郊社:古代祭祀天地的地方。
大武:古代的一种舞蹈。
大夏:古代的一种舞蹈。
八佾:古代舞蹈的一种行列,每行八人。
重其国:加强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祭统-评注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此句阐述了古代祭祀制度中昭穆制度的重要性,昭穆制度是区分宗族内部亲疏、长幼、父子关系的一种礼制,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的和谐。
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
这句话强调了在祭祀大庙时,所有昭穆成员都必须参加,以确保祭祀活动的秩序和规范。
此之谓亲疏之杀也。
‘亲疏之杀’一语双关,既指亲疏关系的明确划分,也指祭祀仪式的庄重与严肃。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
这里体现了古代君主的德治思想,强调君主应该以德行为标准来赐予爵禄,同时表明君权并非绝对,不可专断。
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
描述了祭祀仪式中君主的站位和朝向,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礼仪。
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
此句说明了史官在祭祀仪式中的角色,负责传达君主的命令。
再拜稽首。
表示对神灵的尊敬和虔诚。
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
君主接受神示后,将书卷带回家中,并在庙中设祭。
此爵赏之施也。
强调了祭祀活动中赐予爵赏的意义。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
描述了君主和夫人在祭祀仪式中的站位,体现了男女有别、尊卑有序的礼仪。
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
夫人负责献祭豆、酒等物品,体现了古代女性的角色定位。
尸酢夫人执柄,夫人受尸执足。
描述了祭祀仪式中尸的接受和执持,体现了祭祀仪式的庄重和仪式感。
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
强调了夫妇在祭祀仪式中的互动,以及祭祀礼仪的规范性。
明夫妇之别也。
这句话点明了夫妇在祭祀仪式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
凡为俎者,以骨为主。
俎是古代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器物,以骨为主,体现了古代祭祀的象征意义。
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
不同朝代的骨器使用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
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
俎作为祭祀的器物,象征着祭祀的恩惠。
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
根据贵贱分别取用骨器,体现了祭祀的公正性。
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
这种区分体现了祭祀仪式中的平等观念。
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
这句话强调了政治与祭祀之间的关系,认为政治的稳定和成功依赖于祭祀的公正。
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
强调了了解功绩和成就的重要性。
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
再次强调了俎在祭祀仪式中象征均惠的意义。
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这句话总结了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具备的品质。
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
昭穆制度在赐爵时也有所体现,体现了宗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强调了长幼有序的重要性,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夫祭有畀辉胞翟阍者,惠下之道也。
这句话说明了祭祀中分配祭品给不同阶层的人,体现了君主的仁德。
唯有德之君为能行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
只有有德行的君主才能做到这一点,体现了君主的德治思想。
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
‘畀’意为给予,这里指君主将剩余的祭品分给臣民。
辉者,甲吏之贱者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
这句话列举了不同官职的等级,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吏之至贱者也。
古代禁止刑人担任守门官职,这四类官职被认为是最低贱的。
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
祭祀仪式中,至高无上的尸在祭祀结束后,不忘将剩余的祭品分给最低贱的官吏,体现了君主的仁爱。
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这句话强调了明君的仁政能够使民众免受饥寒之苦,体现了上下关系的重要性。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这句话列举了古代祭祀的四种时令,反映了古代祭祀与季节的关系。
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
禘、尝分别与阳、阴相联系,体现了古代阴阳五行思想。
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
禘、尝分别代表了阳、阴的极盛状态。
故曰:莫重于禘、尝。
禘、尝被视为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
禘、尝祭祀时,君主会根据阴阳义来发布政令,体现了古代的阴阳哲学。
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
这句话说明了尝祭时的赏赐和惩罚措施,以及与秋政的关系。
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
禘、尝祭祀的重要性被强调,认为它是治国之本。
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
君主应该明晓禘、尝祭祀的意义,臣子应该能够执行祭祀仪式。
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
如果君主不懂得祭祀的意义,则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君主;如果臣子不能执行祭祀仪式,则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臣子。
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
义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也是各种德行的体现。
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
德行高尚的人,其志向坚定,其义理清晰。
其义章者,其祭也敬。
义理清晰的人,在祭祀时会表现出敬畏之心。
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
祭祀的敬畏之心会影响到家族中的每一个人。
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
君子亲自主持祭祀,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派人代替。
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
即使派人代替,君主也不会失去其义,因为君主明晓祭祀的意义。
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
德行浅薄的人,其志向轻浮,对义理怀疑,但仍会进行祭祀,但难以做到真正的敬畏。
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
如果祭祀时不敬,就无法成为民众的父母官。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
鼎上的铭文是自述,用来称颂先祖的美德。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
铭文不仅称颂先祖的美德,还要让后世知晓。
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
先祖都有美德和恶行,铭文只称颂美德,体现了孝子孝孙的心意。
唯贤者能之。
只有贤者才能撰写出这样的铭文。
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
铭文记载了先祖的德行、功绩、声名,并在祭祀时使用,以此来祭祀先祖。
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
通过显扬先祖,来推崇孝道。
身比焉,顺也。
通过铭文,使后世能够以先祖为榜样,体现了顺应先祖的意志。
明示后世,教也。
铭文对后世具有教育意义。
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铭文的作用是让上下都得到教益。
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
君子在阅读铭文时,既欣赏其内容,也欣赏其形式。
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
能够撰写铭文的人,具有明辨是非、仁爱他人、智慧利己的能力,可以称为贤者。
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贤者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可以称为恭谦。
故卫孔悝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庙。’
这是卫孔悝鼎铭的开头,记录了卫孔悝在六月丁亥这一天在太庙举行祭祀活动。
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启右献公。’
卫公对叔舅说,他的祖父庄叔在成公的命令下,在汉阳随难,迁居宗周,勤劳不懈。
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
献公命令成叔继承庄叔的职务,他的父亲文叔振兴旧制,激励士兵,亲自关心卫国,勤于公事,民众都称赞他。
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纂乃考服。’
卫公对叔舅说,给他留下铭文,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职务。
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
叔舅拜谢,表示会继承父亲的职务,并以此铭文来纪念先祖。
此卫孔悝之鼎铭也。
这是卫孔悝的鼎铭全文。
古之君子论譔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
古代君子通过铭文来称颂先祖的美德,并让后世知晓。
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
通过铭文,使后世能够以先祖为榜样,从而重视国家的传承。
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
子孙如果不称颂先祖的美德,就是诬蔑;如果知道先祖的善行而不传扬,就是不明智;知道而不传扬,就是不仁。
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
这三种行为是君子所耻的。
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
周公旦在天下有伟大的功绩。
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
周公去世后,成王和康王追念他的功绩,想要尊崇鲁国,因此赐予鲁国重要的祭祀仪式。
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
外祭是指郊社祭祀,内祭是指大尝禘祭祀。
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
大尝禘祭祀时,演奏《清庙》、《象》等乐曲,使用朱干玉戚等乐器,跳舞《大武》、《大夏》等舞蹈,这些都是天子的音乐。
康周公,故以赐鲁也。
康王赐予鲁国这些仪式,以表彰周公的功绩。
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鲁国的子孙继承这些仪式,一直延续至今,以此来彰显周公的德行,并加强国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