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祭法-原文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
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
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时也。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
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
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
去祧为坛,去坛为墠。
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
去墠曰鬼。
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
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
去祖为坛,去坛为墠。
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
去墠为鬼。
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
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
去坛为鬼。
适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
皇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
去坛为鬼。
官师一庙,曰考庙。
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曰鬼。
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
王自为立社,曰王社。
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
诸侯自立社,曰侯社。
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
王自为立七祀。
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
诸侯自为立五祀。
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
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王下祭殇五:适子、适孙、适曾孙、适玄孙、适来孙。
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适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
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以为社。
帝喾能序星辰以着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
鲧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
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
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
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
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
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祭法-译文
祭祀法规定:有虞氏祭祀黄帝并到郊外祭祀喾,尊奉颛顼并祭祀尧。夏后氏也祭祀黄帝并到郊外祭祀鲧,尊奉颛顼并祭祀禹。殷人祭祀喾并到郊外祭祀冥,尊奉契并祭祀汤。周人祭祀喾并到郊外祭祀稷,尊奉文王并祭祀武王。
在泰坛上焚烧柴草,这是祭天;在泰折地上埋藏,这是祭地;使用红色的牛犊作为祭品。在泰昭地上埋藏少牢,这是祭时;在坎坛上举行相近仪式,这是祭寒暑。王宫中祭日,夜明时祭月,幽宗祭星,雩宗祭水旱,四坎坛祭四时。山林、川谷、丘陵,能产生云雾和风雨,出现怪物,都称之为神。拥有天下的人,要祭祀百神。诸侯在其封地内就祭祀,失去封地后就不祭祀。
大凡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事物,都称之为命。万物死亡,都称之为折;人死后,称之为鬼;这是五代以来不变的规定。七代之所以有所变化,是因为祭祀禘、郊、宗、祖;其他则不变。
天下有王时,划分土地建立国家,设立都城和邑镇,建造庙宇、祭坛和土墩来祭祀,这样就形成了亲疏多少的差别。因此,王有七座庙,一座祭坛和一座土墩,分别是: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每月都要祭祀。远庙称为祧,有两个祧,祭祀到享尝为止。离开祧的地方建坛,离开坛的地方建土墩。坛和土墩,有祈祷就祭祀,没有祈祷就停止。离开土墩之后称为鬼。诸侯有五座庙,一座祭坛和一座土墩。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每月祭祀;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为止。离开祖考的地方建坛,离开坛的地方建土墩。坛和土墩,有祈祷就祭祀,没有祈祷就停止。离开土墩之后称为鬼。大夫有三位庙宇和两个坛,考庙、王考庙、皇考庙享尝为止。显考祖考没有庙宇,有祈祷就在坛上祭祀。离开坛之后称为鬼。适士有两位庙宇和一座坛,考庙、王考庙享尝为止。皇考没有庙宇,有祈祷就在坛上祭祀。离开坛之后称为鬼。官师有一位庙宇,考庙。王考没有庙宇,祭祀它,离开王考之后称为鬼。庶士庶人没有庙宇,死后称为鬼。
王为众姓立社,称为大社。王为自己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诸侯为自己立社,称为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称为置社。
王为众姓立七祀:司命、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王为自己立七祀。诸侯为国家立五祀:司命、中溜、国门、国行、公厉。诸侯为自己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族厉、门、行。适士立二祀:门、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者立户,或者立灶。
王为众姓立七位殇者进行祭祀:适子、适孙、适曾孙、适玄孙、适来孙。诸侯祭祀三位,大夫祭祀两位,适士和庶人只祭祀儿子。
圣明的帝王制定祭祀制度:法律对民众有好处就祭祀,因勤劳工作而死就祭祀,因辛劳安定国家就祭祀,能抵御大灾就祭祀,能抵御大患就祭祀。因此,厉山氏拥有天下时,他的儿子叫农,能种植百谷;夏朝衰落时,周弃继承了他,因此祭祀他为稷。共工氏在九州称霸时,他的儿子叫后土,能平定九州,因此祭祀他为社。帝喾能排序星辰以明确众人的财富;尧能公平地赏罚以正义结束;舜勤劳于众事而死于野外。鲧堵塞洪水而死去,禹能完成鲧的功业。黄帝为百物定名以明确民众的共有财富,颛顼能继承并完善这一制度。契为司徒而民众得以教化;冥勤劳于他的官职而死于水中。汤以宽厚的政策治理民众并消除暴政;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消除民众的灾难。这些都是对民众有功的人。至于日月星辰,是民众所仰望的;山林川谷丘陵,是民众取材的地方。不是这类的事物,不在祭祀的范围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祭法-注解
禘:禘是一种古代的祭祀仪式,用于祭祀祖先,特别是远祖。禘祭通常在农历的腊月举行,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
郊:郊是指郊祀,是一种祭祀天神的仪式,通常在郊外举行,以示对天神的尊敬。
祖:祖是指祭祀祖先的仪式,特别是对祖先的始祖进行祭祀。
宗:宗是指祭祀祖先中的特定祖先,通常是对祖先的直系祖先进行祭祀。
喾:喾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是商朝的远祖。
颛顼:颛顼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是五帝之一,被认为是商朝的祖先。
尧:尧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是五帝之一,被认为是夏朝的始祖。
禹: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因其治水有功而被尊为圣王。
契:契是商朝的始祖,被尊为商朝的祖先。
汤: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因其仁德而被尊为圣王。
周人:周人是指周朝的居民。
周人禘喾而郊稷:周人祭祀喾作为禘祭的对象,祭祀稷作为郊祀的对象。
文王: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以其仁德著称。
武王:武王是周朝的第二位君主,以其武功著称。
泰坛:泰坛是古代祭祀天神的高台。
泰折:泰折是古代祭祀地神的地方。
骍犊:骍犊是指红色的幼牛,是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牺牲。
少牢:少牢是指用于祭祀的牲畜,通常包括羊和猪。
坎坛:坎坛是古代祭祀寒暑的地方。
王宫:王宫是指帝王的宫殿,也是祭祀日神的地方。
夜明:夜明是指夜晚明亮,通常与月神祭祀有关。
幽宗:幽宗是指祭祀星辰的地方。
雩宗:雩宗是指祭祀水旱的地方。
四坎坛:四坎坛是指祭祀四季的地方。
神:神是指天地间被认为有超自然能力或灵性的存在。
命:命是指人的生命,也指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折:折是指万物死亡的状态。
鬼:鬼是指人死后灵魂的存在形式。
五代:五代是指五世,即祖、父、己、子、孙。
七代:七代是指七世,即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
庙:庙是指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
祧:祧是指远祖的庙。
坛:坛是指祭祀用的土台。
墠:墠是指祭祀用的土堆。
社:社是指土地神,古代中国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称为社祭。
七祀:七祀是指古代帝王祭祀的七位神祇。
司命:司命是指掌管生死之神。
中溜:中溜是指中央的水流。
国门:国门是指国家的门口。
国行:国行是指国家的道路。
泰厉:泰厉是指保护国家安宁的神。
户:户是指家庭之门。
灶:灶是指家庭中的炉灶。
公厉:公厉是指保护国家安宁的神。
族厉:族厉是指保护家族安宁的神。
殇:殇是指未成年而夭折的人。
大菑:大菑是指严重的自然灾害。
大患:大患是指严重的灾难或威胁。
稷:稷是指五谷之神,也是古代农业的象征。
后土:后土是指土地之神。
日月星辰:日月星辰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山林川谷丘陵:山林川谷丘陵是指山川、河流和丘陵。
祀典:祀典是指祭祀的法规和仪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祭法-评注
祭法篇开篇即点明了古代祭祀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列举不同朝代的祭祀对象和仪式,展示了古代祭祀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有虞氏、夏后氏、殷人、周人等不同朝代的祭祀对象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朝代对祖先和神灵的不同崇拜。其中,黄帝、喾、颛顼、尧、禹、契、汤、文王、武王等人物被多次提及,说明他们在古代祭祀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祭法篇中提到的祭祀场所如泰坛、泰折、坎坛等,反映了古代祭祀场所的多样性。这些场所不仅是祭祀的地点,也是古代人们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燔柴、瘗埋、埋少牢等祭祀仪式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和神秘。这些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敬仰,也是对祖先的纪念。
祭法篇中提到的神灵包括天地、日月星辰、山林川谷丘陵等,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这种崇拜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自然力量的依赖。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这一段描述了古代祭祀制度中的等级观念。王、诸侯、大夫、士、庶人等不同等级的人,其祭祀的对象和仪式也有所不同。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这一段描述了古代祭祀制度中的社会结构。不同等级的人建立不同的社,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庶士、庶人立一祀。这一段描述了古代祭祀制度中的祭祀对象和数量。不同等级的人祭祀的对象和数量不同,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一段强调了古代祭祀制度中的功绩观念。只有对国家和社会有功的人,才能被祭祀。
祭法篇通过详细描述古代祭祀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