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燕义-原文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
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
国有大事,则率国子而致于大子,唯所用之。
若有甲兵之事,则授之以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正。
凡国之政事,国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
诸侯燕礼之义:君立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大夫皆少进,定位也;
君席阼阶之上,居主位也;
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适之义也。
设宾主,饮酒之礼也;
使宰夫为献主,臣莫敢与君亢礼也;
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明嫌之义也;
宾入中庭,君降一等而揖之,礼之也。
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
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
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故臣下皆务竭力尽能以立功,是以国安而君宁。
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
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匮也;
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
和宁,礼之用也;
此君臣上下之大义也。
故曰: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
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献卿,卿举旅行酬;而后献大夫,大夫举旅行酬;而后献士,士举旅行酬;而后献庶子。
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燕义-译文
古代周天子的官职中,有一种叫做庶子官。庶子官负责管理诸侯、卿、大夫、士的庶子们,掌管他们的纪律和教化,区分他们的等级,端正他们的位置。国家有大事时,就带领国子们去见天子,听从天子的安排。如果有军事行动,就给他们分配战车和盔甲,合并他们的队伍,设立相应的官员,用军法来管理,司马不必亲自纠正。
关于诸侯参加的宴礼的意义:君主站在东阶的东南方向,面向南站立,他的卿和大夫都稍微向前站,这是他们的位置;君主坐在东阶上面,这是主位;君主独自走上台阶站在座位上,面朝西,独自站立,表示没有人敢超越他。设置宾主,进行饮酒的礼仪;让宰夫作为献酒的人,臣子没有人敢与君主平起平坐;不以公卿作为宾客,而是以大夫作为宾客,这是为了明确嫌疑的意义;宾客进入中庭,君主下降一级台阶,向他行礼,这是礼节。
君主举杯向宾客敬酒,以及君主赐予的酒,宾客都降阶两次,跪拜并磕头,然后起身行礼,这是明确的臣子礼节;君主回应拜礼,表示君主对礼节的回应,这是君主礼节的体现。臣子竭尽全力为国家立功,君主一定会用爵位和俸禄来回报他们,所以臣子们都努力竭尽全力为国家立功,因此国家安定而君主安宁。礼节上没有不回应的,这说明君主不会从臣子那里无端索取;君主必须明确正道来引导民众,民众遵循正道并有所成就,然后君主收取十分之一作为税收,所以君主用度充足而民众不匮乏;因此上下和谐亲善,没有怨恨。和谐安宁,是礼节的用途;这是君臣之间的大义。因此说:宴礼,是用来明确君臣之间义理的。
座位安排:小卿排在次上卿之后,大夫排在次小卿之后,士和庶子依次排在下面。向君主献酒,君主举杯行礼后回敬;然后向卿献酒,卿举杯行礼后回敬;然后向大夫献酒,大夫举杯行礼后回敬;然后向士献酒,士举杯行礼后回敬;最后向庶子献酒。俎豆、牲体、祭品,都有等级差别,这是为了表明贵贱之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燕义-注解
周天子: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庶子官:周天子之官的一种,负责管理庶子,即诸侯、卿、大夫、士的后代。
诸侯:古代国家的地方行政单位的首领,拥有一定的独立权力。
卿:诸侯国的官职,地位仅次于诸侯。
大夫:诸侯国的官职,地位低于卿,高于士。
士:古代社会的基层官员或贵族。
卒:士兵,军队的基本单位。
戒令:告诫和命令,指对士兵或庶子的纪律规定。
教治:教育和治理,指对庶子的教育和管理。
等:等级,指社会地位的高低。
位:职位,指在官职体系中的位置。
大子:指周天子。
车甲:战车和盔甲,指军事装备。
卒伍: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
有司:官吏,指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司马:古代军事官职,掌管军政。
国子:指国家的子弟,也指受过教育的贵族子弟。
游卒:游学之士,指四处游学以增长见识的人。
修德学道:修养品德,学习道德。
合诸学:聚集各学派或各学校。
合诸射:聚集进行射箭比赛。
艺:技艺,指技能或艺术。
进退:提升或降职。
阼阶:古代建筑中,位于大门左侧的台阶。
南乡:面向南方。
君:君主,指诸侯或天子。
席:座位,指在宴会上所坐的位置。
宾主:宴会的宾客和主人。
献主:宴会中负责献酒的人。
公卿:古代的高级官员,地位相当于现代的部长或总理。
中庭:庭院的中央。
再拜稽首:古代的一种敬礼方式,表示深深的敬意。
旅:古代的一种宴饮形式。
爵禄:官职和俸禄,指对功臣的奖赏。
正道:正确的道路,指道德和法律的规范。
什一:古代的一种税率,即征收收入的十分之一。
俎豆:古代的食器,用于放置食物。
牲体:牺牲的动物身体,指用于祭祀的牲畜。
荐羞:献上的食物,指供祭品或宴席上的佳肴。
贵贱:社会地位的高低,指等级差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燕义-评注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
这段古文描述了周朝时期天子之下的庶子官的职责。庶子官不仅负责管理诸侯、卿、大夫、士等贵族的庶子,还掌管他们的戒令和教化,区分他们的等级,确保他们各安其位。这体现了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制,庶子官在其中扮演着维护社会秩序和贵族地位的重要角色。
国有大事,则率国子而致于大子,唯所用之。
在国有大事时,庶子官会率领国子(即贵族子弟)前往朝见天子,并根据天子的指示进行行动。这反映了周朝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同时也显示了庶子官在政治决策中的参与和影响力。
若有甲兵之事,则授之以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正。
在军事事务中,庶子官会负责分配车甲,组织士兵,并设立相应的官职,以军法进行管理。这体现了周朝对军事的重视,以及庶子官在军事组织和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凡国之政事,国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
庶子官还负责国家的政治事务,管理国子(贵族子弟)和游卒(士人),促使他们修养德行,学习道德和学问。春天举行学术活动,秋天进行射箭比赛,以此来考核他们的技艺,决定他们的晋升或降职。这体现了周朝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以及庶子官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角色。
诸侯燕礼之义:君立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大夫皆少进,定位也;君席阼阶之上,居主位也;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适之义也。
这段文字描述了诸侯燕礼的仪式,其中君王的位置和姿态都体现了周朝的礼仪规范。君王站在阼阶东南,面向南方,卿和大夫依次站立,各自定位。君王坐在阼阶之上,占据主位,独自上升至座位,面朝西方,表示尊贵和不可侵犯。这些细节体现了周朝的等级制度和礼节规范。
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主,臣莫敢与君亢礼也;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明嫌之义也;宾入中庭,君降一等而揖之,礼之也。
诸侯燕礼中的宾主之礼也体现了周朝的礼仪文化。宾主之间的饮酒仪式,宰夫作为献酒的人,臣子不敢与君王争礼。不以公卿为宾,而是以大夫为宾,是为了明确嫌疑的界限。当宾客进入中庭时,君王会降低一等台阶以示尊敬,这些都是周朝礼仪的具体体现。
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
在燕礼中,君王举杯向宾客敬酒,以及君王所赐的爵位,臣子都会降阶拜谢,这是臣子对君王的尊重和礼节。君王也会回应臣子的拜谢,表示君臣之间的互动和尊重。
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故臣下皆务竭力尽能以立功,是以国安而君宁。
这段文字强调了臣子对国家的忠诚和努力,以及君王对臣子的回报。臣子为了国家的安宁和发展,会竭尽全力,而君王则会以爵禄回报他们的功绩,从而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君王的安宁。
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匮也;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
礼无不答表明君王不会无理由地索取臣子的奉献,君王必须明确正道来引导民众,民众遵循正道并取得成就后,君王才会收取十分之一作为税收。这样,君王的需求得到满足,而民众也不会感到匮乏。这种上下和谐的关系是周朝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和宁,礼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义也。故曰: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这段文字总结了燕礼的意义,即通过燕礼来明确君臣之间的义理关系。燕礼不仅是礼仪的一种形式,更是维护君臣和谐、国家稳定的重要手段。
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献卿,卿举旅行酬;而后献大夫,大夫举旅行酬;而后献士,士举旅行酬;而后献庶子。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燕礼中的座位安排和献酒顺序,以及俎豆、牲体、荐羞等物品的等级差异。这些细节再次强调了周朝的等级制度和礼节规范,以及燕礼在维护社会秩序和贵族地位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