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深衣-原文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续衽,钩边。
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
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
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
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
如孤子,衣纯以素。
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深衣-译文
古代的深衣,是有一定的制度规定的,用来对应圆规、矩尺、绳线、秤砣和秤杆。
衣服短了不能露出皮肤,长了不能拖到地上。衣服的接缝处要缝合,边缘要钩好。腰部的缝合位置要低一些;衣服的厚度要能活动到肘部;袖子的长短要能翻折到肘部。腰带下端不要压到臀,上端不要压到肋骨,要放在没有骨头的地方。规定:衣服由十二幅布料组成,对应十二个月。
袖子做成圆形以对应圆规;衣襟的折痕像矩尺一样以对应方形;衣服的下摆要到达脚踝以对应直;下摆的整齐度像权衡一样以对应平衡。
圆规用来在举手之间展现仪容;承担绳线和矩尺的人,用来使政治正直,使道义方正。所以《易经》中说:‘坤卦,六二的变化,正直而方正’。下摆的整齐度像权衡一样,用来使意志安定,心情平和。
五种制度已经实施,所以圣人会穿上这样的衣服。因此,圆规取其无私,绳线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所以先王非常重视它们。因此,这样的衣服既可以用于文职,也可以用于武职,可以用于外交,也可以用于军队管理,既完整又不需要花费,是衣服中的上品。
如果有父母和大父母在世,衣服要用彩色布料;只有父母在世,衣服要用青色布料。如果是孤儿,衣服要用白色布料。袖口、边缘和衣服的边缘,宽度各为半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深衣-注解
深衣:古代汉族传统服饰之一,男女老少均可穿着,以直身、大襟、宽袖为特点,体现了古代礼仪和审美观念。
规:古代测量的工具,用来画圆或检查圆形,比喻法度、准则。
矩:古代测量工具,用来画方形或检查方形,比喻法度、准则。
绳:用来拉直或量度的工具,比喻正直、准则。
权:古代称量重量的工具,用来衡量轻重,比喻权衡、平衡。
衡:古代称量重量的工具,与权配合使用,比喻公平、公正。
续衽:指衣襟的接缝处。
钩边:指衣边的装饰,以钩形为装饰。
要缝:指衣服的腰部缝合处。
袼:古代裁剪衣服时垫在布料下面的硬纸板,用来使布料平整。
袂:衣服的袖子。
诎:通‘屈’,弯曲。
髀:大腿。
胁:腰部两侧。
十二幅:指深衣由十二块布料拼接而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袂圜:袖子呈圆形。
曲袷:袖口处弯曲。
负绳及踝:穿着时脚踝处与绳子平齐,表示衣服长度适中。
下齐如权衡:衣服的下摆与权衡(即秤)一样平整,表示衣服的下摆齐整。
《易》:即《易经》,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包含丰富的哲学和宇宙观。
坤:《易经》六十四卦之一,代表地,象征柔顺、包容。
六二之动,直以方:《易经》坤卦中的爻辞,意为坤卦的六二爻动,以正直而方直著称。
权衡:古代称量重量的工具,比喻公平、公正。
文:指文治,即用文教来治理国家。
武:指武功,即用武力来治理国家。
摈相:指外交使节,代表国家出使。
军旅:军队。
完且弗费:既完美又无需花费。
善衣之次也:指这是好的衣服的次序或等级。
具父母、大父母:指有父母和祖父母的人。
衣纯以缋:衣服的颜色以彩缋(彩色花纹)为装饰。
衣纯以青:衣服的颜色以青色为主。
如孤子:如果是一个孤儿。
衣纯以素:衣服的颜色以白色为主,表示丧服。
纯袂、缘、纯边:袖口、衣边、衣缘都为纯色。
广各寸半:宽度各为半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深衣-评注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此句开篇点明深衣的制作有着严格的制度,与几何学中的规、矩、绳、权、衡相对应,显示出古人对服饰制作科学性的重视。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
这几句详细描述了深衣的尺寸和结构,强调其穿着舒适,既不过于短以暴露肌肤,也不过于长以沾染尘土,衣领和袖口的设计恰到好处,符合人体工程学。
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此句说明了腰带的位置,既要避免勒得太紧以压迫大腿,也要避免勒得太松以压住肋骨,体现出服饰的实用性和对舒适度的考虑。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这句话说明深衣的幅数与月份相对应,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同时也暗示了深衣的象征意义。
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这几句进一步阐述了深衣的各个部分如何与自然法则相呼应,袖口圆滑对应圆形,衣身折边对应方形,下摆垂直对应直线,下摆整齐对应平衡,体现了古人对和谐美的追求。
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这句话指出深衣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象征,其设计理念与治国理念相呼应,规代表道德规范,矩代表正义,绳代表忠诚,权代表平衡,衡代表公正。
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这句话强调了深衣的穿着可以使人心情平和,意志坚定,体现了服饰对人的心理影响。
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
这句话表明深衣的制作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得到了圣人的推崇。
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深衣的设计理念,即强调无私、正直、平衡,这是古代先王所重视的品质。
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这句话说明深衣具有多方面的实用价值,既可以用于文职,也可以用于武职,可以用于外交,也可以用于军事,既实用又节省,是优良服饰的代表。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
这几句描述了不同身份的人应穿着不同颜色的深衣,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
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这句话说明了深衣的细节设计,袖口、边缘和衣领的宽度,体现了对细节的关注和美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