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杂记下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杂记下-原文

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

卒事,反丧服。

虽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

卒事,反丧服。

如三年之丧,则既顈,其练祥皆同。

王父死,未练祥而孙又死,犹是附于王父也。

有殡,闻外丧,哭之他室。

入奠,卒奠,出,改服即位,如始即位之礼。

大夫、士将与祭于公,既视濯,而父母死,则犹是与祭也,次于异宫。

既祭,释服出公门外,哭而归。

其它如奔丧之礼。

如未视濯,则使人告。

告者反,而后哭。

如诸父昆弟姑姊妹之丧,则既宿,则与祭。

卒事,出公门,释服而后归。

其它如奔丧之礼。

如同宫,则次于异宫。

曾子问曰:‘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齐衰内丧,则如之何?’

孔子曰:‘出舍乎公宫以待事,礼也。’

孔子曰:‘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驱。’

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

如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

祭,主人之升降散等,执事者亦散等。

虽虞附亦然。

自诸侯达诸士,小祥之祭,主人之酢也哜之;众宾兄弟,则皆啐之。

大祥:主人啐之,众宾兄弟皆饮之,可也。

凡侍祭丧者,告宾祭荐而不食。

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

请问兄弟之丧,子曰:‘兄弟之丧,则存乎书策矣。’

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

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

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庐,垩室之中,不与人坐焉;在垩室之中,非时见乎母也,不入门。

疏衰皆居垩室不庐。

庐,严者也。

妻视叔父母,姑姊妹视兄弟,长、中、下殇视成人。

亲丧外除,兄弟之丧内除。

视君之母与妻,比之兄弟。

发诸颜色者,亦不饮食也。

免丧之外,行于道路,见似目瞿,闻名心瞿。

吊死而问疾,颜色戚容必有以异于人也。

如此而后可以服三年之丧。

其余则直道而行之,是也。

祥,主人之除也,于夕为期,朝服。

祥因其故服。

子游曰:‘既祥,虽不当缟者必缟,然后反服。’

当袒,大夫至,虽当踊,绝踊而拜之,反改成踊,乃袭。

于士,既事成踊,袭而后拜之,不改成踊。

上大夫之虞也,少牢。

卒哭成事,附,皆大牢。

下大夫之虞也,特牲。

卒哭成事,附,皆少牢。

祝称卜葬虞,子孙曰哀,夫曰乃,兄弟曰某,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

古者,贵贱皆杖。

叔孙武叔朝,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輠轮者,于是有爵而后杖也。

凿巾以饭,公羊贾为之也。

冒者何也?所以掩形也。

自袭以至小敛,不设冒则形,是以袭而后设冒也。

或问于曾子曰:‘夫既遣而包其余,犹既食而裹其余与?君子既食,则裹其余乎?’

曾子曰:‘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子不见大飨乎!’

非为人丧,问与赐与?

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

三年之丧,如或遗之酒肉,则受之必三辞。

主人衰绖而受之。

如君命,则不敢辞,受而荐之。

丧者不遗人,人遗之,虽酒肉,受也。

从父昆弟以下,既卒哭,遗人可也。

县子曰:‘三年之丧,如斩。期之丧,如剡。’

三年之丧,虽功衰不吊,自诸侯达诸士。

如有服而将往哭之,则服其服而往。

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禫。

练则吊。

既葬,大功吊,哭而退,不听事焉。

期之丧,未丧,吊于乡人。

哭而退,不听事焉。

功衰吊,待事不执事。

小功缌,执事不与于礼。

相趋也,出宫而退。

相揖也,哀次而退。

相问也,既封而退。

相见也。

反哭而退。

朋友,虞附而退。

吊,非从主人也。

四十者执綍:乡人五十者从反哭,四十者待盈坎。

丧食虽恶必充饥,饥而废事,非礼也;饱而忘哀,亦非礼也。

视不明,听不聪,行不正,不知哀,君子病之。

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

有服,人召之食,不往。

大功以下,既葬,适人,人食之,其党也食之,非其党弗食也。

功衰食菜果,饮水浆,无盐酪。

不能食食,盐酪可也。

孔子曰:‘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病则饮酒食肉。毁瘠为病,君子弗为也。毁而死,君子谓之无子。’

非从柩与反哭,无免于堩。

凡丧,小功以上,非虞附练祥,无沐浴。

疏衰之丧,既葬,人请见之,则见;不请见人。

小功,请见人可也。

大功不以执挚。

唯父母之丧,不辟涕泣而见人。

三年之丧,祥而从政;期之丧,卒哭而从政;九月之丧,既葬而从政;小功缌之丧,既殡而从政。

曾申问于曾子曰:‘哭父母有常声乎?’

曰:‘中路婴儿失其母焉,何常声之有?’

卒哭而讳。

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

子与父同讳。

母之讳,宫中讳。

妻之讳,不举诸其侧;与从祖昆弟同名则讳。

以丧冠者,虽三年之丧,可也。

既冠于次,入哭踊,三者三,乃出。

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

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可以取妇。

己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取妻;下殇之小功,则不可。

凡弁绖,其衰侈袂。

父有服,宫中子不与于乐。

母有服,声闻焉不举乐。

妻有服,不举乐于其侧。

大功将至,辟琴瑟。

小功至,不绝乐。

姑姊妹,其夫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

妻之党,虽亲弗主。

夫若无族矣,则前后家,东西家;无有,则里尹主之。

或曰:主之,而附于夫之党。

麻者不绅,执玉不麻。

麻不加于采。

国禁哭,则止朝夕之奠。

即位自因也。

童子哭不偯,不踊,不杖,不菲,不庐。

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如知此者,由文矣哉!由文矣哉!’

世柳之母死,相者由左。

世柳死,其徒由右相。

由右相,世柳之徒为之也。

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

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

诸侯使人吊,其次:含襚赗临,皆同日而毕事者也,其次如此也。

卿大夫疾,君问之无算;士一问之。

君于卿大夫,比葬不食肉,比卒哭不举乐;为士,比殡不举乐。

升正柩,诸侯执綍五百人,四綍,皆衔枚,司马执铎,左八人,右八人,匠人执羽葆御柩。

大夫之丧,其升正柩也,执引者三百人,执铎者左右各四人,御柩以茅。

孔子曰:‘管仲镂簋而朱纮,旅树而反坫,山节而藻棁。贤大夫也,而难为上也。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贤大夫也,而难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偪下。’

妇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

如三年之丧,则君夫人归。

夫人其归也以诸侯之吊礼,其待之也若待诸侯然。

夫人至,入自闱门,升自侧阶,君在阼。

其它如奔丧礼然。

嫂不抚叔,叔不抚嫂。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孔子曰:‘凶年则乘驽马。祀以下牲。’

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

子贡观于蜡。

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有事于祖。’

七月而禘,献子为之也。

夫人之不命于天子,自鲁昭公始也。

外宗为君夫人,犹内宗也。

厩焚,孔子拜乡人为火来者。

拜之,士壹,大夫再。

亦相吊之道也。

孔子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曰:『其所与游辟也,可人也!』管仲死,桓公使为之服。

宦于大夫者之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尔也。’

过而举君之讳,则起。

与君之讳同,则称字。

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

赞,大行曰圭。

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

博三寸,厚半寸。

剡上,左右各寸半,玉也。

藻三采六等。

哀公问子羔曰:‘子之食奚当?’对曰:‘文公之下执事也。’

成庙则衅之。

其礼:祝、宗人、宰夫、雍人,皆爵弁纯衣。

雍人拭羊,宗人视之,宰夫北面于碑南,东上。

雍人举羊,升屋自中,中屋南面,刲羊,血流于前,乃降。

门、夹室皆用鸡。

先门而后夹室。

其衈皆于屋下。

割鸡,门当门,夹室中室。

有司皆乡室而立,门则有司当门北面。

既事,宗人告事毕,乃皆退。

反命于君曰:‘衅某庙事毕。’

反命于寝,君南乡于门内朝服。

既反命,乃退。

路寝成则考之而不衅。

衅屋者,交神明之道也。

凡宗庙之器。

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

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国,以夫人之礼行;至,以夫人入。

使者将命曰:‘寡君不敏,不能从而事社稷宗庙,使使臣某,敢告于执事。’

主人对曰:‘寡君固前辞不教矣,寡君敢不敬须以俟命。’

有司官陈器皿;主人有司亦官受之。

妻出,夫使人致之曰:‘某不敏,不能从而共粢盛,使某也敢告于侍者。’

主人对曰:‘某之子不肖,不敢辟诛,敢不敬须以俟命。’

使者退,主人拜送之。

如舅在,则称舅;舅没,则称兄;无兄,则称夫。

主人之辞曰:‘某之子不肖。’

如姑姊妹,亦皆称之。

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吾祭,作而辞曰:‘疏食不足祭也。’吾飧,作而辞曰:『疏食也,不敢以伤吾子。』’

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

妇见舅姑,兄弟、姑姊妹,皆立于堂下,西面北上,是见已。

见诸父,各就其寝。

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

燕则鬈首。

韠: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

会去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

纯以素,紃以五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杂记下-译文

如果有父亲的丧事,如果在还没有结束父亲的丧事期间母亲去世了,那么在除去父亲的丧服时,也要按照除去母亲的丧服来处理。丧事结束后,再恢复丧服。即使是伯父、叔父、堂兄弟的丧事,如果遇到的情况与父母丧事相同,那么在除去他们的丧服时,也要按照除去丧服的礼节来处理。丧事结束后,再恢复丧服。如果是三年的丧事,那么在举行除丧仪式时,都要剃须、剪发,仪式都相同。如果祖父去世,在还没有举行除丧仪式时孙子又去世了,那么孙子仍然要附属于祖父的丧事。如果家里有丧事,听到外人有丧事,要在他室哭泣。进屋祭奠,祭奠结束后出来,换上丧服就位,就像刚即位时的礼仪一样。大夫和士如果将要参与国君的祭祀,如果在准备祭祀的过程中父母去世了,那么他们仍然要参与祭祀,住在不同的宫室里。祭祀结束后,脱下丧服,哭泣着回家。其他情况都按照奔丧的礼仪来处理。如果还没有准备祭祀,就要派人去告知。告知的人回来后,才开始哭泣。如果是伯父、叔父、堂兄弟、姑母、姐妹的丧事,那么在住宿之后,也要参与祭祀。丧事结束后,走出宫门,脱下丧服然后回家。其他情况都按照奔丧的礼仪来处理。如果是同宫居住,那么就要住在不同的宫室里。

曾子问道:‘卿大夫将在国君面前担任尸位,已经接受了住宿,但如果有穿粗麻布丧服的内部丧事,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离开国君的宫室等待丧事,这是礼的规定。’孔子又说:‘尸位的人戴着礼帽和冠冕出来,卿、大夫、士都要向他行礼。尸位的人必须行礼,必须有前导的人引领。’

父母去世的丧事,在准备祭祀时,如果兄弟去世了,那么在安葬后举行祭祀。如果是同宫居住,即使是臣妾,在安葬后也要举行祭祀。祭祀时,主人上下台阶的仪式,执事者也要按照等级来排列。即使是守丧的人也要这样。从诸侯到士,小祥的祭祀,主人敬酒时宾客要轻啜。众宾和兄弟则都要喝光。大祥的祭祀,主人敬酒时宾客要喝光,这是可以的。所有在丧事中侍奉祭祀的人,都要告诉宾客祭品已经准备好,但不要食用。

子贡询问丧事,孔子说:‘最重要的是要尊敬,其次是哀悼,最后是节食。脸色要符合自己的情感,悲伤的表情要符合自己的丧服。’请问兄弟的丧事,孔子说:‘兄弟的丧事,已经在书册上有记载了。’君子不剥夺别人的丧事,也不可以被别人剥夺丧事。孔子说:‘少连、大连擅长守丧,三天不懈怠,三个月不松懈,一周年悲哀,三年忧虑。他们是东夷人。’

三年的丧事,说话不交谈,回答不提问:在简陋的屋子里,不与别人同坐;在简陋的屋子里,如果不是时候,不进入母亲的房间。穿着粗麻布丧服的人都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不搭建丧庐。丧庐是严肃的地方。妻子要照顾叔父母,姑母、姐妹要照顾兄弟,长、中、下等殇的丧事要像成人一样对待。亲近的丧事在外面结束,兄弟的丧事在里面结束。对于君主的母亲和妻子,要像对待兄弟一样。在表情上显露出来的,也不饮食。

除了丧事之外,在道路上行走,看到像丧事的东西眼睛要惊慌,听到有关丧事的消息心里要惊慌。吊唁死者询问疾病,脸色和表情一定会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服三年的丧事。其他的情况则直接按照正道来处理,就是这样。

祥,是指主人除去丧服的时候,在晚上定下日期,穿着朝服。祥的仪式要按照原来的丧服来进行。子游说:‘已经除去丧服后,即使是平时不穿孝服的人也必须穿孝服,然后才能恢复原来的服饰。’在袒露手臂的时候,如果大夫来了,即使正在跳跃,也要停止跳跃行礼,然后再恢复跳跃,然后穿上丧服。

对于上大夫来说,在举行虞祭时用羊作为祭品。在举行卒哭成事之后,附属于丧事的人都要用牛羊作为祭品。对于下大夫来说,在举行虞祭时用一头牲畜作为祭品。在举行卒哭成事之后,附属于丧事的人都要用羊作为祭品。祝辞中提到卜葬、虞祭,子孙说‘哀’,丈夫说‘乃’,兄弟说‘某’,卜葬兄弟时说‘伯子某’。

古代,贵族和平民都使用拐杖。叔孙武叔上朝时,看到车轮匠人用拐杖关上车轭,然后转动车轮,于是有了有爵位的人才使用拐杖的规定。挖洞吃饭,是公羊贾的做法。

戴帽子的原因是什么?是用来遮盖形体的。从穿上丧服到小敛,如果不设置帽子,就会露出形体,所以穿上丧服后才会设置帽子。有人问曾子说:‘既然已经送走死者,还要包裹剩余的东西,这和吃完饭后包裹剩余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吗?君子吃完饭后,难道还要包裹剩余的东西吗?’曾子说:‘你没有见过大飨礼吗?在大飨礼结束后,将三牲的祭品卷起来送回宾馆。对待父母就像对待宾客一样,这是为了表示哀悼!你没有见过大飨礼吗?’不是因为别人的丧事,询问赐予与不赐予?

三年的丧事,要用丧拜的方式;不是三年的丧事,要用吉拜的方式。三年的丧事,如果有人送来酒肉,一定要推辞三次。主人穿着粗麻布丧服接受。如果是君主的命令,就不敢推辞,接受后献上。丧者不送礼物给别人,别人送来,即使是酒肉,也要接受。对于伯父、叔父、堂兄弟以下的丧事,在举行卒哭之后,可以送礼物给别人。县子说:‘三年的丧事,就像斩首一样。一周年丧事,就像剡刀一样。’三年的丧事,即使是功服也不进行吊唁,从诸侯到士都是这样。如果有丧服的人将要前往吊唁,就要穿着相应的丧服去。

一周年丧事,在十一月举行练祭,在十三月举行祥祭,在十五月举行禫祭。练祭时进行吊唁。葬礼结束后,举行大功吊唁,哭泣后离开,不再处理事务。一周年丧事,在未丧期间,在乡人中进行吊唁。哭泣后离开,不再处理事务。大功丧事吊唁,等待事务不参与事务。小功、缌麻丧事吊唁,不参与礼仪。在相互追逐时,出宫后离开。在相互作揖时,悲伤后离开。在相互问候时,封印后离开。在相见时,反哭后离开。对于朋友,在举行虞祭和附祭后离开。吊唁时,不是跟随主人。

四十岁的人要执綍:乡人五十岁的人跟随反哭,四十岁的人等待满坎。

丧事期间的饮食虽然不好吃,但必须吃饱,如果饿了而耽误事务,这是不礼貌的;如果吃饱了而忘记了悲伤,这也是不礼貌的。如果视力不清,听力不灵敏,行动不端正,不知道悲伤,君子会感到痛苦。因此,有疾病的人可以饮酒食肉,五十岁的人不致于毁容,六十岁的人不毁容,七十岁的人饮酒食肉,都可以被认为是接近死亡。有丧服的人,别人邀请他吃饭,他不前往。大功以下的丧事,在葬礼结束后,可以去别人家吃饭,他的朋友也可以请他吃饭,但不是朋友就不可以请他吃饭。功服以下的丧事,可以吃蔬菜水果,喝水和浆,不要加盐和酪。如果吃不下饭,加盐和酪是可以的。孔子说:‘身上有疮痍就洗澡,头上受伤就洗头,生病了就饮酒食肉。消瘦到生病,君子不会这样做。消瘦到死亡,君子认为是没有子嗣。’

如果不是跟随灵柩和反哭,就不会免除堩(指守丧期间不能随意出行)。所有的丧事,小功以上的丧事,如果不是虞祭、附祭、练祭、祥祭,就不需要沐浴。穿着粗麻布丧服的丧事,在葬礼结束后,如果有人请求见面,就可以见面;如果不请求,就不见人。小功丧事,可以请求见面。大功丧事,不需要携带礼物。只有父母的丧事,可以不避讳涕泪而见人。三年的丧事,在祥祭之后可以从事政务;一周年丧事,在卒哭之后可以从事政务;九个月的丧事,在葬礼结束后可以从事政务;小功、缌麻丧事,在殡葬结束后可以从事政务。曾申问曾子说:‘哭父母有固定的声音吗?’曾子说:‘在半路上婴儿失去了母亲,哪里有什么固定的声音呢?’

在卒哭之后开始避讳。对于祖父、父亲、伯父、叔父、姑母、姐妹,儿子和父亲的名字要避讳。母亲的名字,在宫中要避讳。妻子的名字,不在她身边提起;如果和从祖兄弟同名,也要避讳。在丧事中戴帽子的人,即使是三年的丧事,也可以戴帽子。在举行加冠礼之后,进入哭泣,跳跃三次,然后出来。在大功丧事的最后,可以给儿子举行加冠礼,可以给女儿出嫁。父亲在小功丧事的最后,可以给儿子举行加冠礼,可以给女儿出嫁,可以娶媳妇。自己即使在小功丧事之后,在卒哭之后可以举行加冠礼,可以娶媳妇;下等殇的小功丧事,则不可以。所有的丧服,包括帽子、带子,都是宽松的。

父亲有丧服,宫中的儿子不参与乐事。母亲有丧服,听到声音后不举行乐事。妻子有丧服,不在她身边举行乐事。大功丧事即将到来,避开琴瑟。小功丧事到来,不停止乐事。

姑妈、姨妈们的丈夫去世了,如果丈夫没有兄弟,就让丈夫的族人负责丧事。妻子的家族,即使关系亲近,也不负责主持丧事。如果丈夫没有家族,那么就由前后邻居、东西方向的邻居来主持。如果没有邻居,那么由地方官员来主持。有人说:主持丧事,但要在丈夫的家族旁边进行。

麻布不用于系带,执玉器时不穿麻布衣服。麻布不用于装饰。国家禁止哭泣,那么只停止早晚的祭奠。即位后,自己决定是否哭泣。小孩子哭泣不拖延,不跳跃,不用手杖,不用草鞋,不搭建庐舍。孔子说:‘伯母、叔母,穿浅色的丧服,跳跃时脚不离开地面。姑妈、姨妈的大功,跳跃时脚可以离开地面。如果懂得这些,那是因为他们遵循了礼制!遵循了礼制!’

世柳的母亲去世,相者从左边开始。世柳去世,他的徒弟从右边开始相。从右边开始相,是世柳的徒弟们这样做。

天子吃饭,用九颗珍珠;诸侯用七颗,大夫用五颗,士用三颗。士死后三个月下葬,这个月也称为‘卒哭’;大夫死后三个月下葬,五个月卒哭;诸侯死后五个月下葬,七个月卒哭。士举行三次‘虞’,大夫五次,诸侯七次。诸侯派人吊唁,其次是:含泪、穿衣、送葬,都是同一天完成的,其次是这样的。

卿大夫生病,君主可以多次探望;士只探望一次。君主对卿大夫,比葬礼不食肉,比卒哭不举乐;对士,比殡葬不举乐。抬棺材时,诸侯有五百人拉绳子,四条绳子,都戴着口塞,司马拿着铜铃,左边八人,右边八人,工匠拿着羽毛伞抬棺材。大夫的丧事,抬棺材时,拉绳子的人三百人,拿铜铃的人左右各四人,用茅草覆盖棺材。

孔子说:‘管仲用雕琢过的簋和红色的带子,种植树木和放置酒器,雕刻山形和装饰棁。他是贤大夫,但难以成为君主。晏平仲祭祀他的祖先。猪肩不能遮住豆子。他是贤大夫,但难以成为下属。君子不超越自己的地位,不压制下属。’

妇女如果没有三年的丧期,不越过封地来吊唁。如果有三年的丧期,那么君主的夫人会返回。夫人返回时,按照诸侯的吊唁礼进行,对待她就像对待诸侯一样。夫人到达后,从侧门进入,从侧阶上楼,君主站在堂前。其他方面都像奔丧礼一样。嫂子不抚摸叔父,叔父不抚摸嫂子。

君子有三忧:没有听说过,担心听不到;听说了,担心学不到;学到了,担心做不到。君子有五耻:占据高位而没有相应的言论,君子以此为耻;有言论而没有行动,君子以此为耻;得到了又失去了,君子以此为耻;土地有余而人民不足,君子以此为耻;人口少而加倍,君子以此为耻。

孔子说:‘荒年就骑老马。祭祀时用下等的牲畜。’

对于恤由的丧事,哀公派孺悲向孔子学习丧礼,士的丧礼因此被记录下来。子贡参加蜡祭。孔子问:‘赐,你觉得这个节日快乐吗?’子贡回答说:‘全国的人都像发狂一样,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快乐!’孔子说:‘百天的蜡祭,一天的恩泽,不是你所理解的。张而不弛,文武不能;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

孟献子说:‘正月冬至,可以祭拜上帝;七月冬至,可以祭拜祖先。’七月举行禘祭,是孟献子主持的。夫人如果不接受天子的命令,从鲁昭公开始就是这样。外宗对君主的夫人,就像内宗一样。

马厩失火,孔子向提供灭火帮助的乡人鞠躬。鞠躬时,士鞠躬一次,大夫鞠躬两次。这也是相互吊唁的方式。孔子说:‘管仲遇到强盗,抓了两个人,上等的人成为公臣,说:“他们交往的人很正派!”管仲去世后,桓公派人给他穿丧服。在大夫家中服丧的人,从管仲开始,有君主的命令。’

如果犯了君主的忌讳,就要起身。如果与君主的忌讳相同,就称呼名字。内乱不参与,外患不躲避。赞礼,大行时用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半寸。圭尖向上,左右各一寸半,是玉制的。装饰有三色六等。

哀公问子羔:‘你的食物是什么?’子羔回答说:‘文公以下的执事。’

建成庙宇后,要对其进行‘衅’。仪式是这样的:祝、宗人、宰夫、雍人,都戴冠穿纯衣。雍人擦拭羊,宗人检查,宰夫面向碑的南边,站在东边。雍人举起羊,从屋中央上楼,中间房屋南面,割羊,血流在前面,然后下来。门和夹室都用鸡。先门后夹室。所有的仪式都在屋下进行。杀鸡,门在门前,夹室在中室。官员都面向室内站立,门有官员面向门北面。仪式结束后,宗人报告仪式结束,然后大家都退下。向君主报告说:‘完成对某庙的‘衅’仪式。’向寝室报告,君主面向门内的朝服站立。报告完毕后,才退下。正殿建成后,要检查而不进行‘衅’。‘衅’屋是沟通神明之道。所有宗庙的器物,名称确定后,要用猪进行‘衅’。

诸侯如果休弃夫人,夫人到达她的国家后,按照夫人的礼仪行事;到达后,以夫人的身份进入。使者传达命令说:‘我们君主不聪明,不能继续侍奉国家社稷,派使者某,敢向您报告。’主人回答说:‘我们君主之前已经拒绝教导了,我们君主怎敢不恭敬地等待命令。’官员们摆放器皿;主人和官员们也接受器皿。妻子被休弃,丈夫派人送她回去,说:‘我不聪明,不能继续共同供奉粮食,派我来敢向您报告。’主人回答说:‘我的儿子不贤,不敢逃避惩罚,怎敢不恭敬地等待命令。’使者退下,主人鞠躬送行。如果舅舅还在,就称呼舅舅;舅舅去世了,就称呼哥哥;如果没有哥哥,就称呼丈夫。主人的辞令说:‘我的儿子不贤。’如果是姑妈、姨妈,也都称呼她们。

孔子说:‘我在少施氏家吃饭,吃得很饱,少施氏用礼节对待我。我祭祀时,站起来说:“粗食不足以祭祀。”我吃晚饭时,站起来说:“粗食,不敢伤害您。”’

纳聘礼一束:一束五两,两两相合。新娘见到公婆、兄弟、姑妈、姨妈,都站在堂下,面向西,面向北,这是见面的礼节。见到叔父,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间。女子即使没有许配,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这是妇人的礼节。宴会时梳理头发。

韠:长三尺,下面宽二尺,上面宽一尺。会合处离上面五寸,用六寸宽的韦带系住,但不至于下面五寸。边缘用素色,带子用五种颜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杂记下-注解

父之丧:指父亲去世,按照古代礼制,子女需守丧。

母死:指母亲去世。

除服:指除去丧服,结束守丧。

卒事:指丧事结束。

反丧服:指重新穿上丧服。

诸父昆弟:指父亲的兄弟,即叔伯。

王父:指祖父。

练祥:指守丧期间的祭祀活动。

即位:指君主登基。

视濯:指官员接受洗浴仪式。

奔丧:指远方的亲属因故不能及时回家,由他人代为奔丧。

齐衰:古代丧服的一种,表示哀悼之深。

弁冕:古代贵族的冠冕。

式:古代礼节,表示敬意。

前驱:古代出行的前导。

尸:古代丧礼中扮演死者的人。

齐衰内丧:指家中有人去世。

舍:指居住的地方。

虞: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对逝者的思念。

东夷之子:指东方的夷人。

庐:古代守丧时搭建的简陋房屋。

垩室:古代守丧时使用的房间。

小祥:守丧期间的一种祭祀仪式。

大祥:守丧期间的一种祭祀仪式。

哜:古代祭祀时主人向宾客敬酒。

啐:古代祭祀时宾客接受主人敬酒。

虞附: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祥:守丧期满后的祭祀仪式。

袒: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哀悼。

踊:古代丧礼中的一种动作,表示哀悼。

袭: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哀悼。

冒:古代丧礼中覆盖死者头部的东西。

杖:古代丧礼中使用的手杖。

轮人:古代制造车轮的人。

凿巾: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哀悼。

巾:古代头巾。

冒者:指覆盖头部的东西。

遣: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哀悼。

包:古代丧礼中包裹尸体。

大飨:古代的一种盛大宴会。

宾客:古代宴会上被邀请的客人。

遗:赠送。

酒肉:指酒和肉。

衰绖:古代丧服。

县子:古代的一种官职。

斩:古代丧服的一种,表示哀悼之深。

剡:古代的一种玉器,用作礼器。

练: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哀悼。

禫: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哀悼。

吊: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哀悼。

乡人:同乡的人。

执綍: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哀悼。

执挚: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哀悼。

辟琴瑟:避免弹奏琴瑟。

不举乐:不举行音乐活动。

辟:避免。

姑姊妹:指已婚的姐妹,姑指姐姐,妹指妹妹。

夫党:丈夫的家族或亲戚。

主丧:主持丧事。

麻:古代丧服的一种,用麻布制成。

绅:古代男子腰间束带。

玉:指玉器,古代用作礼器。

采:指彩色的丝线。

国禁哭:国家禁止哭泣。

朝夕之奠:指早晚对逝者的祭奠。

童子:未成年的人。

伯母、叔母:父亲的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

疏衰:指丧服的一种,较轻。

文:指文化、礼制。

世柳:人名。

徒:门徒、弟子。

天子: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贝:古代货币单位。

诸侯:古代国家的封建诸侯。

大夫:古代国家的官员。

士:古代社会的普通阶层。

卒哭: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对逝者的最后哀悼。

綍:古代系在衣带上的带子。

司马: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羽葆:古代丧礼中用于柩车的装饰。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晏平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僭:超越本分,不合法度。

患:忧虑。

耻:羞耻。

凶年:灾荒之年。

孺悲:人名。

蜡: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代指古代圣贤。

上帝:古代对天神的称呼。

祖:祖先。

外宗:外戚。

内宗:皇室内部的亲戚。

讳:忌讳,不吉利的话。

圭:古代的一种玉器,用作礼器。

博:古代的一种玉器,用作礼器。

藻:古代的一种装饰。

哀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

子羔:人名。

文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

执事:古代官名,指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祭:祭祀。

闱门:古代宫门。

侧阶:侧面的台阶。

阼:古代堂屋的东边,是尊位。

嫂:妻子的姐姐。

叔:妻子的弟弟。

不肖:不孝顺。

食:食物。

少施氏:人名。

纳币:古代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

笄:古代女子成年的仪式,用簪子束发。

韠:古代的一种衣服,类似披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杂记下-评注

古文中的‘姑姊妹,其夫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妻之党,虽亲弗主。’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丧葬礼制,强调了家族在丧葬仪式中的重要性。丈夫的族人负责主持丧事,而妻子的族人则不参与,这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家族的权威地位。

‘麻者不绅,执玉不麻。麻不加于采。’说明了古代服饰的礼仪规范,麻布是丧服,不能佩戴绅带,执玉时也不能使用麻布,这些细节体现了对丧葬礼仪的尊重。

‘国禁哭,则止朝夕之奠。’指出国家对于丧葬仪式的规范,禁止过度哭泣,同时也规定了奠祭的时间。

‘童子哭不偯,不踊,不杖,不菲,不庐。’描述了童子丧葬的礼仪,童子的丧葬仪式相对简略,反映了不同年龄层在丧葬礼仪上的差异。

孔子的话‘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强调了不同身份的人在进行丧葬仪式时的行为规范,体现了礼的等级制度。

‘世柳之母死,相者由左。世柳死,其徒由右相。’说明了古代丧葬仪式中,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礼仪站位,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

‘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在饮食礼仪上的体现,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待遇。

‘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说明了不同身份的人丧葬的时间不同,体现了礼的等级性。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君子的三患,即对知识的渴望、学习的能力和实践的困难,反映了儒家对君子品德的追求。

‘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君子的五耻,即对道德的坚守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凶年则乘驽马。祀以下牲。’说明了在灾荒年份,人们要节俭,连祭祀的牲畜也要降低等级。

‘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丧葬礼仪的重视,以及君主对礼仪的维护。

‘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有事于祖。”’说明了古代祭祀的时间,以及祭祀的对象。

‘厩焚,孔子拜乡人为火来者。’反映了孔子对火灾的敬畏和对乡人的感激。

‘赞,大行曰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说明了古代礼仪中赞官的礼仪规范,以及不同等级的尺寸差异。

‘成庙则衅之。’说明了古代对庙宇的清洁和净化仪式。

‘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国,以夫人之礼行;至,以夫人入。’反映了古代对夫人的尊重,以及夫人在国中的地位。

‘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说明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对礼仪的实践。

‘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说明了古代婚姻中的纳币仪式,以及纳币的数量。

‘韠: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描述了古代服饰中韠的尺寸和制作方法,反映了古代服饰的规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杂记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2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