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服问-原文
传曰:‘有从轻而重,公子之妻为其皇姑。有从重而轻,为妻之父母。有从无服而有服,公子之妻为公子之外兄弟。有从有服而无服,公子为其妻之父母。’
传曰:‘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为其母之党服,则不为继母之党服。’
三年之丧,既练矣,有期之丧,既葬矣,则带其故葛带,绖期之绖,服其功衰。
有大功之丧,亦如之。小功,无变也。
麻之有本者,变三年之葛。
既练,遇麻断本者,于免,绖之;既免,去绖。
每可以绖必绖;既绖,则去之。
小功不易丧之练冠,如免,则绖其缌小功之绖,因其初葛带。
缌之麻,不变小功之葛;小功之麻,不变大功之葛。
以有本为税。
殇:长、中,变三年之葛。
终殇之月算,而反三年之葛。
是非重麻,为其无卒哭之税。
下殇则否。
君为天子三年,夫人如外宗之为君也。
世子不为天子服。
君所主:夫人、妻、大子适妇。
大夫之适子为君、夫人、大子,如士服。
君之母,非夫人,则群臣无服。
唯近臣及仆骖乘从服,唯君所服,服也。
公为卿大夫锡衰以居,出亦如之。
当事则弁绖。
大夫相为,亦然。
为其妻,往则服之,出则否。
凡见人无免绖,虽朝于君,无免绖。
唯公门有税齐衰。
传曰:‘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
传曰:‘罪多而刑五,丧多而服五,上附下附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服问-译文
古书上说:‘有的从轻到重,比如公子的妻子是她的皇姑。有的从重到轻,比如妻子的父母。有的本来没有丧服却有了,比如公子的妻子是公子的外兄弟。有的本来有丧服却取消了,比如公子为他妻子的父母。’古书又说:‘如果母亲出嫁了,就要为继母那一方服丧;如果母亲去世了,就要为亲生母亲那一方服丧。如果为亲生母亲那一方服丧,就不能为继母那一方服丧。’
守丧三年,等到练丧期结束后,守丧一周年,等到葬礼结束后,就可以换上旧的葛布腰带,系上为期一年的丧服,穿上功服和衰服。守大功之丧也是这样。守小功之丧,则没有变化。
麻布的丧服有本(指麻布的根部),在守三年丧期间,如果麻布断了根,到了可以脱去丧服的时候,就要系上麻布腰带;脱去丧服后,就可以去掉腰带。每次可以系腰带的时候都要系上;系上后,就可以去掉。
小功之丧的练冠不变,如果脱去丧服,就要系上缌麻小功的腰带,因为最初是系葛布腰带。缌麻的麻布不改变小功之葛布的丧服;小功之麻布不改变大功之葛布的丧服。以有根的麻布作为标准。
幼殇:长殇和中殇,改穿三年丧的葛布。等到幼殇之月计算完毕,就恢复穿三年丧的葛布。这不是因为麻布重要,而是因为幼殇没有卒哭之税。下殇则不是这样。
君主为天子守丧三年,夫人就像外宗为君主守丧一样。世子不为天子守丧。君主主要负责:夫人、妻子、大子适妇。大夫的嫡子为君主、夫人、大子守丧,就像士一样。
君主的母亲如果不是夫人,那么群臣就不需要服丧。只有亲近的臣子和仆人、骖乘从服,只有君主自己决定服什么丧服。公为卿大夫时,穿着锡衰服居家,外出也是这样。如果参与丧事,则戴弁和绖。
大夫之间相互服丧,也是这样。为妻子服丧,去的时候要穿丧服,回来则不需要。
凡是在见人时不要脱去丧服,即使是朝见君主,也不要脱去丧服。只有公门有齐衰之税。
古书上说:‘君子不夺人之丧,也不可被夺丧。’古书又说:‘罪行多而刑罚有五种,丧事多而丧服有五种,这是上下相附、并列的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服问-注解
传:古代的记载或传说,这里指《礼记》中的记载。
公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先生’。
皇姑:指公子的母亲。
妻:指丈夫的妻子。
父母:指妻子的父母。
服:指丧服,古代丧礼中穿的丧服。
母出:指母亲去世。
继母:指父亲再娶的妻子。
母死:指母亲去世。
三年之丧:指守丧三年。
练:指守丧期满一年。
期:指守丧一年。
葬:指安葬。
故葛带:指原来的麻布腰带。
绖:指用麻布做的丧服。
功衰:指守丧期满三年后,逐渐减少丧服。
大功:指较重的丧服。
小功:指较轻的丧服。
麻:指麻布,古代丧服常用。
本:指麻的根。
免:指守丧期满。
殇:指未成年而死。
长:指年长的。
中:指中年。
卒哭:指守丧期满后,举行的一种仪式。
税:指丧服的等级。
夫人:指国君的妻子。
世子:指国君的长子。
适妇:指嫁出去的女儿。
锡衰:指古代一种特殊的丧服。
弁绖:指古代一种特殊的帽子。
相为:指相互服丧。
免绖:指去掉丧服。
朝:指朝见。
公门:指公侯之门。
税齐衰:指一种丧服。
夺人之丧:指干预别人的丧事。
罪多而刑五:指犯罪严重,刑罚有五种。
丧多而服五:指丧事严重,丧服有五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服问-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仪礼》一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文献。全文以传述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古代的丧服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伦理道德。以下逐行赏析如下:
‘传曰:“有从轻而重,公子之妻为其皇姑。有从重而轻,为妻之父母。有从无服而有服,公子之妻为公子之外兄弟。有从有服而无服,公子为其妻之父母。”’此句阐述了古代丧服制度中的‘服制’概念。‘从轻而重’和‘从重而轻’体现了丧服的轻重之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亲疏远近的重视。‘公子之妻’和‘公子之外兄弟’的服制变化,说明了古代丧服制度中的婚姻关系和亲属关系。
‘传曰:“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为其母之党服,则不为继母之党服。”’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丧服制度中的‘党服’概念,即对母系和继母系的不同服制。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以及对母系和继母系关系的区分。
‘三年之丧,既练矣,有期之丧,既葬矣,则带其故葛带,绖期之绖,服其功衰。’此句介绍了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不同丧期和相应的服饰。‘三年之丧’、‘有期之丧’分别指不同等级的丧期,‘练’、‘绖’、‘功衰’则是丧服的具体名称。
‘有大功之丧,亦如之。小功,无变也。’此句说明了不同等级的丧期对应的丧服制度,以及小功丧期的特殊性。
‘麻之有本者,变三年之葛。既练,遇麻断本者,于免,绖之;既免,去绖。每可以绖必绖;既绖,则去之。’此句介绍了丧服中麻布的裁剪和使用方法,体现了古代丧服的实用性和礼仪性。
‘小功不易丧之练冠,如免,则绖其缌小功之绖,因其初葛带。缌之麻,不变小功之葛;小功之麻,不变大功之葛。以有本为税。’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不同等级丧服中麻布的使用规则,以及丧服的传承和变化。
‘殇:长、中,变三年之葛。终殇之月算,而反三年之葛。是非重麻,为其无卒哭之税。下殇则否。’此句说明了殇丧(未成年丧)的丧服制度,以及不同年龄殇丧的丧服差异。
‘君为天子三年,夫人如外宗之为君也。世子不为天子服。君所主:夫人、妻、大子适妇。大夫之适子为君、夫人、大子,如士服。’此句介绍了天子、夫人、世子等不同身份者的丧服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君之母,非夫人,则群臣无服。唯近臣及仆骖乘从服,唯君所服,服也。公为卿大夫锡衰以居,出亦如之。当事则弁绖。大夫相为,亦然。为其妻,往则服之,出则否。’此句说明了不同身份者在丧服制度中的差异,以及丧服的传承和使用。
‘凡见人无免绖,虽朝于君,无免绖。唯公门有税齐衰。’此句说明了古代丧服制度中的礼仪规范,以及不同场合下丧服的使用。
‘传曰:“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此句强调了古代丧服制度中尊重他人丧事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
‘传曰:“罪多而刑五,丧多而服五,上附下附列也。”’此句说明了古代丧服制度中的刑罚与丧服的关系,以及上下等级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