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昏义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昏义-原文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故君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

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

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

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

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执笲、枣、栗、段修以见,赞醴妇,妇祭脯醢,祭醴,成妇礼也。

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

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

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以着代也。

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着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

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

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故圣王重之。

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祢未毁,教于公宫,祖祢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

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

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

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食。

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

故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

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

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

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昏义-译文

婚礼,是为了结合两个家族的好事,对上来说是侍奉祖先,对下来说是延续后代。因此,君子非常重视婚礼。所以,婚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环节,主人都要在庙里设宴,然后在门外拜迎,进入庙中,相互揖让后上堂,听从庙中的命令,这些都是为了表示对婚礼的尊敬和慎重。

父亲主持婚礼,命令儿子去迎娶,男方的角色在女方之前。儿子接受命令去迎娶,主人设在庙中设宴,儿子在门外拜迎。新郎手持雁进入,相互揖让后上堂,再次拜奠雁,这是亲自从父母那里接受雁的象征。然后下堂,新郎接过妇人的车,绕车三圈。新郎先在门外等候,妇人到来,新郎揖请妇人入门,一起吃饭,合饮酒,这是为了使夫妻关系亲密,尊重尊卑关系。

只有先尊敬和慎重,然后才能亲密,这是礼的根本,也是确立男女分别和夫妇义理的方式。男女有分别,然后夫妇有义理;夫妇有义理,然后父子有亲情;父子有亲情,然后君臣有正道。因此说,婚礼是礼的根本。

礼的开始是冠礼,根基在婚礼,重要性在丧祭之上,尊贵在朝聘之间,和谐在射箭和乡饮酒礼上——这就是礼的大体。

早上起床,妇人沐浴等待见公婆;天亮时,赞礼人引导妇人见公婆,拿着笲、枣、栗、段修等礼物,赞礼人敬酒给妇人,妇人祭拜干肉和酒,完成妇人的礼仪。公婆进入室内,妇人用一只特制的猪肉来馈赠,表明妇人的顺从。第二天,公婆一起用一献之礼宴请妇人,奠酒酬谢。公婆先从西阶下来,妇人从东阶下来,这是表示代际传承。

完成妇人的礼仪,表明妇人的顺从,并且通过代际传承来强调这一点,这是为了重视妇人的顺从。妇人的顺从,首先是顺从公婆,和谐与家人相处;然后是顺从丈夫,完成织布、缝纫等家务事,负责保管粮食和财物。因此,只有妇人的顺从完备,家庭才能和谐;家庭和谐,家庭才能长久。所以,圣王非常重视这一点。

古代,妇人婚前三个月,如果祖父母还在世,就在公宫中学习;如果祖父母去世了,就在宗室中学习,学习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学成之后进行祭祀,用鱼作为祭品,用荇菜和藻草点缀,这是为了培养妇人的顺从。

古代,天子立有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管理天下内政,以彰显妇人的顺从;因此天下内部和谐,家庭有序。天子立有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管理天下外政,以明确男子的教育;因此外部和谐,国家治理有序。因此说,天子听男子的教育,皇后听妇人的顺从;天子管理阳道,皇后管理阴德;天子管理外政,皇后管理内务。教育顺从成为习俗,内外和谐,国家治理有序,这就是盛德的体现。

因此,如果男子的教育不完善,阳道之事不能顺利进行,就会体现在天象上,出现日食;如果妇人的顺从不完善,阴道之事不能顺利进行,就会体现在天象上,出现月食。因此,日食时,天子要穿素服,修养六官的职责,整顿天下的阳道事务;月食时,皇后要穿素服,修养六宫的职责,整顿天下的阴道事务。因此,天子和皇后,就像太阳和月亮、阴和阳一样,相互依赖才能完成。天子修养男子的教育,代表父道;皇后修养妇人的顺从,代表母道。因此说,天子和皇后,就像父亲和母亲一样。因此,为天王服斩衰,是表示对父亲的尊重;为皇后服资衰,是表示对母亲的尊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昏义-注解

昏礼:指古代汉族婚姻礼仪,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庙见、合卺、笄礼、庙见等环节,旨在结合两个姓氏,对上祭祀祖先,对下延续后代。

二姓:指两个不同的姓氏,这里指新郎新娘的家族。

宗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场所。

后世:指后代,子孙。

主人:指举办婚礼的一方,通常是新娘家。

筵几:古代宴会时铺设的座位。

庙:指宗庙,即祭祀祖先的场所。

揖让: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和谦让。

升堂:进入正堂。

奠雁:将雁作为礼物放在地上,表示敬意。

亲受:亲自接受。

绥:古代女子出嫁时,由新郎递给的一根带子,用来拉车。

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

卺:古代的一种酒器,用葫芦制成。

酳:古代的一种饮酒仪式。

合体同尊卑:指男女双方在婚姻关系中,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尊重彼此的尊卑地位。

礼之大体:指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男女之别:指男女在社会地位、角色、责任等方面的区别。

夫妇之义:指夫妻之间应有的道德规范和义务。

冠:古代男子成年的礼仪。

丧祭:指丧葬和祭祀活动。

朝聘: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

射乡:古代的一种射箭比赛,也是一种礼仪活动。

质明:清晨。

赞见:辅助引见。

笲:古代盛食物的竹器。

段修:古代的一种食品。

脯醢:古代的一种食品,用肉和酒制成。

妇顺:指妻子对丈夫、公婆的顺从和尊敬。

祖祢:祖父母。

公宫:古代诸侯的宫室。

宗室:古代宗族的宅邸。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古代对女性品德、言语、仪容和劳动能力的评价。

六宫:古代天子的后宫。

三夫人:古代天子的三位主要妃子。

九嫔:古代天子的九位嫔妃。

二十七世妇:古代天子的二十七位世妇。

八十一御妻:古代天子的八十一位御妻。

六官:古代天子的六位高级官员。

三公:古代天子的三位高级官员。

九卿:古代天子的九位高级官员。

二十七大夫:古代天子的二十七位大夫。

八十一元士:古代天子的八十一位元士。

男教:指对男性的教育和培养。

女顺:指对女性的教育和培养。

阳道:指男性的道德和责任。

阴德:指女性的道德和责任。

内职:指女性在家庭中的职责。

斩衰: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表示极其悲痛。

资衰:古代丧服中较轻的一种,表示悲痛但不如斩衰。

食:指日食或月食,古代认为这是天象对君王和后妃德行的反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昏义-评注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此句开篇点明昏礼的意义,即通过婚礼将两个姓氏结合,既是对祖先的敬奉,也是对后代的延续。‘君子重之’表明了婚礼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这里详细描述了婚礼的六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对婚礼的尊重和重视。‘筵几于庙’和‘拜迎于门外’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古代婚礼的庄重和仪式感。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

此句说明了婚礼中男女双方的站位和顺序,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男先于女’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男性的尊重。

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

婿执雁入堂,再拜奠雁,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婚礼中对于父母亲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这句话强调了婚礼的仪式感,认为只有通过庄重的仪式,才能确立男女之间的界限,以及夫妇之间的道义。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这句话阐述了家庭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家庭内部和谐,才能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这句话概括了古代礼制的五个阶段,从个人的出生到死亡,再到国家层面的外交,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礼仪。

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执笲、枣、栗、段修以见,赞醴妇,妇祭脯醢,祭醴,成妇礼也。

这段描述了古代婚礼中妇人的礼仪,包括沐浴、见舅姑、献祭等,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妇人的尊重。

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着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

这句话强调了妇顺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妇人顺从,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稳定。

是故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祢未毁,教于公宫,祖祢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这句话说明了古代社会对妇人的教育,旨在培养她们的品德、言行、仪容和家务能力。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这段描述了古代天子和后妃的职责,认为只有通过后妃的教化,才能使天下家庭和谐。

故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天子和后妃的职责,认为天子和后妃分别负责国家的外部和内部治理。

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食。

这句话强调了男教和妇顺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认为如果这两者得不到重视,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

故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

这句话将天子和后妃比作日月,强调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

这句话进一步明确了天子和后妃的职责,认为他们分别代表了父道和母道。

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这句话说明了天子和后妃在丧礼中的服饰,体现了他们对父母亲的尊敬。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昏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2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