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文王世子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文王世子-原文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

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

内竖曰:‘安。’文王乃喜。

及日中,又至,亦如之。

及莫,又至,亦如之。

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

王季腹膳,然后亦复初。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

应曰:‘诺。’然后退。

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

文王有疾,武王不脱冠带而养。

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

旬有二日乃间。

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

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

文王曰:‘女以为何也?’

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

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

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而治。

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文王之为世子也。

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

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龠,皆于东序。

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

龠师学戈,龠师丞赞之。

胥鼓南。

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

礼在瞽宗,书在上庠。

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

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

凡侍坐于大司成者,远近间三席,可以问。

终则负墙,列事未尽,不问。

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

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

凡大合乐,必遂养老。

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

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

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

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不舞不授器,乃退。

傧于东序,一献,无介语可也。

教世子。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

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

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

设四辅及三公。

不必备,唯其人。

语使能也。

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

仲尼曰:‘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

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优为之!’

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成王幼,不能莅阼,以为世子,则无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也。

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

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

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

其齿于学之谓也。

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

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着于君臣之义也。’

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曰:‘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

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居子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

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

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

世子之谓也。

周公践阼。

庶子之正于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

其朝于公:内朝,则东面北上;臣有贵者,以齿。

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

其在宗庙之中,则如外朝之位。

宗人授事,以爵以官。

其登馂献受爵,则以上嗣。

庶子治之,虽有三命,不逾父兄。

其公大事,则以其丧服之精粗为序。

虽于公族之丧亦如之,以次主人。

若公与族燕,则异姓为宾,膳宰为主人,公与父兄齿。

族食,世降一等。

其在军,则守于公祢。

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公族之无事者守于公宫,正室守大庙,诸父守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

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练祥则告。

族之相为也,宜吊不吊,宜免不免,有司罚之。

至于赗赙承含,皆有正焉。

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

其刑罪,则纤剸,亦告于甸人。

公族无宫刑。

狱成,有司谳于公。

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

公曰:“宥之。”

有司又曰:“在辟。”

公又曰:“宥之。”

有司又曰:“在辟。”

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于甸人。

公又使人追之曰:“虽然,必赦之。”

有司对曰:“无及也!”

反命于公,公素服不举,为之变,如其伦之丧。

无服,亲哭之。

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

虽有贵者以齿,明父子也。

外朝以官,体异姓也。

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

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

登馂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

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

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达矣。

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

战则守于公祢,孝爱之深也。

正室守大庙,尊宗室,而君臣之道着矣。

诸父诸兄守贵室,子弟守下室,而让道达矣。

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及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不忘亲也。

亲未绝而列于庶人,贱无能也。

敬吊临赙赗,睦友之道也。

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国有伦;邦国有伦,而众乡方矣。

公族之罪,虽亲不以犯有司,正术也,所以体百姓也。

刑于隐者,不与国人虑兄弟也。

弗吊,弗为服,哭于异姓之庙,为忝祖远之也。

素服居外,不听乐,私丧之也,骨肉之亲无绝也。

公族无宫刑,不翦其类也。

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

众至,然后天子至。

乃命有司行事。

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

有司卒事,反命。

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

反,登歌清庙,既歌而语,以成之也。

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

下管《象》,舞《大武》。

大合众以事,达有神,兴有德也。

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

有司告以乐阕,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养老幼于东序。”

终之以仁也。

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

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而众安得不喻焉?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世子之记曰:

朝夕至于大寝之门外,问于内竖曰:“今日安否何如?”

内竖曰:“今日安。”

世子乃有喜色。

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世子,世子色忧不满容。

内竖言“复初”,然后亦复初。

朝夕之食上,世子必在,视寒暖之节。

食下,问所膳羞。

必知所进,以命膳宰,然后退。

若内竖言“疾”,则世子亲齐玄而养。

膳宰之馔,必敬视之;疾之药,必亲尝之。

尝馔善,则世子亦能食;尝馔寡,世子亦不能饱;以至于复初,然后亦复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文王世子-译文

文王做世子的时候,每天早上都要去朝见他的父亲王季,一天要三次。鸡一叫他就穿上衣服,到王季的寝室外,问守门的内竖说:‘今天身体怎么样?’内竖说:‘还好。’文王听了就很高兴。到了中午,他又去,也是这样。到了傍晚,他又去,也是这样。如果有什么不舒适,内竖就会告诉文王,文王就会显得很忧愁,走路都脚底不稳。等到王季吃完饭,文王也跟着回到原来的状态。吃饭的时候,他一定在场,看王季是冷还是热。饭吃完了,他会问王季吃了什么。他命令膳宰说:‘没有问题!’膳宰答应说:‘好的。’然后退下。武王继承了他的行为,不敢有任何增加。文王生病了,武王连帽子带子都不脱,亲自照顾他。文王吃一顿饭,武王也吃一顿;文王吃两顿饭,武王也吃两顿。过了十二天,文王的病情才有所好转。文王问武王说:‘你做了什么梦?’武王回答说:‘梦见上帝给了我九个牙齿。’文王说:‘你认为这是什么意思?’武王说:‘西方有九个国家,君王您最终会统治它们吗?’文王说:‘不是的。古时候把年龄和牙齿都叫做龄。我有一百九十岁,我比你多九十岁。’文王九十七岁去世,武王九十三岁去世。成王年幼,不能亲自主持朝政,周公辅佐他,代理朝政。周公在伯禽面前树立世子的典范,是想让成王知道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成王犯了错误,周公就责打伯禽,以此来向成王展示世子的道路。文王做世子时的故事。

凡是学习世子和学士的人,一定要按时进行。春夏学习武器和战争,秋冬学习音乐和舞蹈,都在东边的序厅进行。小乐正学习武器,大胥辅助他。龠师学习舞蹈,龠师丞辅助他。胥在南方击鼓。春天吟诵,夏天弹琴,大师指导他们。秋天在瞽宗学习礼仪,执礼的人指导他们;冬天读书,典书的人指导他们。礼仪在瞽宗学习,书籍在上庠学习。凡是祭祀和养老的仪式,请求发言,以及聚合语言的礼仪,都是由小乐正向东序厅发布命令。大乐正学习舞蹈和武器,讲解和请求发言,都是由大乐正传授,大司成在东序厅进行讨论。

凡是坐在大司成旁边的人,无论远近,都要保持三席的距离,可以提问。结束后,要背靠墙壁,事情没有结束,不要提问。凡是学习,春天官吏向他们的先师献祭,秋冬也是这样。凡是刚开始设立学校的人,必须向先圣先师献祭;以及进行活动时,必须献上礼物。凡是献祭的人,必须有聚合的仪式,如果有国家大事,则不进行。凡是大规模的音乐会,一定要接着进行养老仪式。凡是到郊外讨论的人,一定要选拔贤能和有才能的人。有的人因为德行好而提升,有的人因为事务而被举荐,有的人因为言论而被表扬。所有的技艺都要发誓,等待下一次讨论。三次讨论后,如果有一项达到了标准,就提升他的等级,按照他的顺序,称之为郊人,然后让他们离开。到成均以及在上尊中取得爵位。

开始设立学校的人,准备好了器物和礼物,然后献上蔬菜,不跳舞,不授予器物,然后退下。在东序厅接受宴请,献上一次酒,没有需要回避的话。教育世子。

三代国王教育世子,一定要用礼乐。音乐,是用来修养内心的;礼仪,是用来修养外表的。礼乐在内心交织,表现在外表上,所以他们的成就让人愉快,恭敬而温文尔雅。设立大傅和少傅来养育他们,是想让他们知道父子、君臣的道理。大傅审查父子、君臣的道理来展示给他们;少傅侍奉世子,通过观察大傅的德行来详细地教导他们。大傅在前面,少傅在后面;进入则有人保护,出去则有老师,因此通过教育来培养德行。老师,是教他们事情并让他们理解德行的人;保,是谨慎自己的行为来辅助他们并引导他们回归正道的人。《记》说:‘虞、夏、商、周,有老师、保,有疑惑丞。’设立四辅和三公。不必全部都有,只要有合适的人。说话使人能够表达。君子说德,德行成就了,教育就受到尊重,教育受到尊重,官员就正直,官员正直,国家就治理得好,这就是君王。孔子说:‘从前周公代理国政,代理朝政,在伯禽面前树立世子的典范,这是为了很好地教育成王。听说:作为臣子,如果牺牲自己能对君王有益,那就去做;何况是为了使君王更好,牺牲自己的身体呢?周公非常乐意这样做!’因此,知道如何做儿子,然后才能做父亲;知道如何做臣子,然后才能做君王;知道如何侍奉别人,然后才能指挥别人。成王年幼,不能亲自主持朝政,作为世子,就没有什么可以做的,所以周公在伯禽面前树立世子的典范,让他和成王住在一起,是想让成王知道父子、君臣、长幼的道义。君王对于世子,亲近时像父亲,尊贵时像君王。有了父亲的亲近和君王的尊贵,然后才能拥有天下。因此,养育世子不能不谨慎。做一件事而得到三善的,只有世子。这就是他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原因。所以世子在学宫里学习,国人看到他说:‘你要成为我们的君王,为什么要和我行同辈之礼呢?’他回答说:‘因为有父亲在,所以这样,但是大家都知道了父子之道。’第二个问题说:‘你要成为我们的君王,为什么要和我行同辈之礼呢?’他回答说:‘因为有君王在,所以这样,但是大家都知道了君臣之道。’第三个问题说:‘你要成为我们的君王,为什么要和我行同辈之礼呢?’他回答说:‘是因为长幼之序,但是大家都知道了长幼之礼。’所以父亲在的时候就是儿子,君王在的时候就是臣子,保持儿子和臣子的礼节,是为了尊重君王和亲近亲人。所以学习父子之道,学习君臣之道,学习长幼之道,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到了,国家就治理得好。俗话说:‘乐正负责学业,父师负责完成学业,一旦有了优秀的世子,万国就会遵循正道。’这就是世子的意思。周公代理朝政。

周公亲自主持朝政。

庶子如果是公族中的正派人物,就要教育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朋友、爱护子女,明白父子间的道义、长幼间的秩序。

在朝见公的时候:在内朝,面向东面朝北站立;如果是地位较高的臣子,按照年龄排序。

在外朝,则按照官职来排列,由司士负责安排。

在宗庙中,位置安排和外朝一样。

宗人授命时,根据爵位和官职来决定。

他们上供时接受爵位,以上嗣为先。

庶子管理这些事务,即使有三项命令,也不越过父兄。

公族中有重大事情,就按照丧服的精细程度来排序。

即使在公族中的丧事也是如此,按照主人的顺序来。

如果公和族人宴请,那么异姓的人做宾客,膳宰做主人,公和父兄按照年龄排序。

族中的饮食,按照世系降级。

在军队中,则守护公的祖庙。

如果公外出处理政事,庶子中无事的人就守护公宫,正室守护大庙,众父守护贵宫贵室,众子众孙守护下宫下室。

五庙的后代,祖庙没有毁坏,即使是庶人,行冠礼、娶妻时必须报告;去世时必须报告;练祥时也要报告。

族中相互帮助,应该吊唁的却不吊唁,应该免除的却不免除,有司要处罚。

至于赠送财物、承含之事,都有规定的仪式。

公族中有死罪,就交给甸人处死。

有刑罪的,就细割,也要报告给甸人。

公族中没有人受宫刑。

案件审结后,有司向公报告。

如果是死罪,就说‘某人的罪行是死罪’;如果是刑罪,就说‘某人的罪行是刑罪’。

公说:‘宽恕他。’有司又说:‘在辟。’公又说:‘宽恕他。’有司又说:‘在辟。’等到三次宽恕,公不回应,有司走出,将刑罚交给甸人。

公又派人追回有司说:‘虽然如此,一定要赦免他。’有司回答说:‘已经来不及了!’回禀给公,公身着素服,停止举行祭祀,按照同等级的丧事来处理。

不穿丧服,亲自哭泣。

公族在内朝朝见,是内亲。

虽然有地位较高的人按照年龄排序,但也是为了明确父子关系。

外朝按照官职排列,是为了体现对异姓的尊重。

在宗庙中,按照爵位来安排位置,是为了崇尚德行。

宗人授命时按照官职,是为了尊重贤能。

接受祭品时,以上嗣为先,是为了尊重祖先。

丧事按照丧服的轻重来排序,是为了不让人失去亲人。

公和族人宴请时按照年龄排序,孝悌之道就得到了体现。

族中的饮食按照世系降级,是为了体现亲情的亲疏。

在战争中,守护公的祖庙,是为了体现孝爱。

正室守护大庙,是为了尊重宗室,同时也明确了君臣之道。

众父众兄守护贵室,子弟守护下室,是为了体现谦让之道。

五庙的后代,祖庙没有毁坏,即使是庶人,行冠礼、娶妻时必须报告,去世时必须报告,练祥时也要报告,是为了不忘亲人。

如果亲人关系尚未断绝而列于庶人,是为了体现贱者无能。

敬吊临丧、赠送财物,是为了体现和睦朋友之道。

古代,庶子的官职治理,国家有秩序;国家有秩序,众乡方才安定。

公族的罪行,即使是亲人也不得以犯有司,这是正道,也是为了体现百姓。

对隐居的人行刑,不与国人讨论兄弟间的事。

不吊唁,不为服丧,在异姓的庙中哭泣,是为了表示对祖先的羞愧和对远亲的遗憾。

身着素服住在户外,不听音乐,是为了表示私人丧事,保持骨肉之亲不断。

公族中没有人受宫刑,是为了不剪断他们的同类。

天子视察学校,大昕鼓征,是为了警示众人。

众人到达后,天子才到。

于是命令有司行事,设立秩节,祭祀先师先圣。

有司完成任务后,回禀。

开始养老时:到东序,向先老敬酒,然后安排三老五更群老的席位。

检查食物和酒,养老的美食准备好了;然后开始吟诵,退下来后用孝道来养育他们。

回来后,登歌清庙,唱歌后交谈,来完成这个仪式。

谈论父子、君臣、长幼之道,集合德音的极致,这是礼的大道。

下管《象》,舞《大武》,是为了团结众人,事奉神明,兴起有德之人。

明确君臣的位置、贵贱的等级,上下之道就得以实施。

有司报告音乐结束,王命令公侯伯子男及群吏说:‘回去!在东序养老幼。’最后以仁爱来结束。

因此,圣人记载事情,考虑大事,用敬爱之心去爱,用礼来执行,用孝养来修养,用义来记录,最后用仁来结束。

因此,古代的人做一件事,众人都能知道他们的德行完备。

古代的君子,做大事,一定会谨慎对待始终,众人怎么会不明白呢?《兑命》说:‘考虑始终,要在学习上严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文王世子-注解

世子:指诸侯王的儿子,继承王位的人。

王季:指文王的父亲,即周文王的祖父。

内竖:古代宫廷中的小太监。

御者:指掌管车马的人。

安否何如:询问身体状况如何。

莫:指傍晚,晚上。

腹膳:指准备饮食。

膳宰:古代负责膳食的官员。

末有原:表示没有问题,一切正常。

武王:指周文王的儿子,即周武王。

九龄:指九岁,这里可能是指九个国家。

齿:指年龄。

百尔九十:指文王一百九十岁。

旬有二日:指十二天。

抗世子法于伯禽:指周公对抗伯禽,即周文王的孙子,以教育成王。

挞伯禽:鞭打伯禽,以示成王世子之道。

东序:古代学校中的东边房屋,是教育贵族子弟的地方。

小乐正:指古代乐官中的小乐正。

大胥:指古代乐官中的大胥。

龠师:指古代乐官中的龠师。

龠师丞:指龠师的副手。

胥鼓南:指胥在南方击鼓。

瞽宗:指古代的瞽宗,即乐官的官署。

典书者:指负责书籍的官员。

大乐正:指古代乐官中的大乐正。

大司成:指古代教育官员中的大司成。

郊人:指在郊外举行祭祀活动的人。

成均:指古代学校。

释菜:指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傧:指古代的迎宾仪式。

大傅:指古代教育官员中的大傅。

少傅:指古代教育官员中的少傅。

保:指辅佐世子的官员。

师:指教育世子的官员。

疑丞:指古代的官员,负责辅助君主。

四辅:指古代的辅佐君主的重要官员。

三公:指古代的三个高级官员职位。

元良:指国家的栋梁之才。

父师:指古代教育官员中的父师。

周公:指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周朝的重要政治家。

孝弟:孝指对父母的尊敬和顺从,弟指对兄长的尊敬和顺从。这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强调家族内部的和谐与秩序。

睦友:和睦相处的朋友关系,强调朋友间的互相尊重和帮助。

子爱:对子女的慈爱和关怀。

父子之义:父子之间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关系。

长幼之序:年长与年幼之间应当遵循的秩序和尊重。

内朝:古代宫廷中内室,是皇帝和皇室成员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外朝:古代宫廷中处理政务的地方,是官员聚集办公的地方。

宗庙:古代用于祭祀祖先的庙宇。

宗人:古代掌管宗庙祭祀的官员。

馂:古代宗庙祭祀中用于献祭的肉。

公族:古代指与国君同宗的贵族。

丧服:古代丧事中,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而穿戴的不同等级的丧服。

公大事:国君的重大事务。

甸人:古代负责祭祀和刑罚的官员。

大辟:古代死刑的一种,指死刑。

小辟:古代轻于死刑的刑罚。

先老:古代对年长者的尊称。

三老五更:古代对年长者的尊称,三老指三位年长者,五更指五位年长者。

群老:众多年长者。

馔:食物。

醴:甜酒。

养老:尊敬和照顾年长者。

清庙:古代宗庙中的一种仪式。

大武:古代的一种舞蹈,用于祭祀和庆祝。

公侯伯子男:古代的五种爵位,代表不同的社会地位。

群吏:众多的官员。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古代君王的教诲。

大寝:古代君主居住的寝宫。

齐玄:古代丧服中的一种,表示哀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文王世子-评注

庶子之正于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

此句阐述了古代贵族教育子女的原则,强调孝悌、和睦、友爱以及父子、长幼之间的道德规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其朝于公:内朝,则东面北上;臣有贵者,以齿。

这里描述了庶子在朝见君主时的礼仪,内朝即君主居住的地方,庶子朝见时面向东,面向北,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礼仪制度。

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

外朝是指朝政活动的地方,庶子在外朝时按照官职行事,由司士负责管理。

其在宗庙之中,则如外朝之位。

在宗庙中,庶子的位置安排与外朝相同,体现了宗庙作为礼仪场所的严肃性。

宗人授事,以爵以官。

宗人负责授予庶子职务,根据爵位和官职进行安排。

其登馂献受爵,则以上嗣。

庶子登堂献爵,接受爵位,表明继承先祖的爵位。

庶子治之,虽有三命,不逾父兄。

庶子管理家族事务,即使有三项命令,也不超过父兄的权限,体现了家族内部的等级制度。

其公大事,则以其丧服之精粗为序。

处理公族大事时,按照丧服的精细程度来排序,体现了对丧葬礼仪的重视。

虽于公族之丧亦如之,以次主人。

在公族丧事中,也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表明对家族成员的尊重。

若公与族燕,则异姓为宾,膳宰为主人,公与父兄齿。

如果公族聚会,异姓者作为宾客,膳宰为主人,公族成员按照年龄排列。

族食,世降一等。

族内聚餐时,辈分低的要低于辈分高的,体现了家族内部的等级观念。

其在军,则守于公祢。

在军队中,庶子要守护公族的祖庙。

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公族之无事者守于公宫,正室守大庙,诸父守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

如果君主外出处理政务,庶子要守护公宫,正室守护大庙,诸父守护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护下宫下室,体现了家族成员的职责分工。

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练祥则告。

即使是庶人,五庙之孙在冠礼、娶妻、死亡时都要报告,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

族之相为也,宜吊不吊,宜免不免,有司罚之。

家族成员之间应当相互慰问,不应当慰问的也要慰问,不应当免除的也要免除,违反者由有司处罚。

至于赗赙承含,皆有正焉。

关于丧葬的礼物和费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

公族成员如果犯死罪,则由甸人处决。

其刑罪,则纤剸,亦告于甸人。

如果犯刑罪,则进行细小的刑罚,也要通知甸人。

公族无宫刑。

公族成员不得受到宫刑,体现了对家族成员的尊重。

狱成,有司谳于公。

案件审理完毕后,有司向君主汇报。

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

对于死罪,称为“大辟之罪”,对于刑罪,称为“小辟之罪”,体现了刑罚的分级。

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于甸人。

君主三次宽恕,有司不回应,走出,将刑罚交给甸人执行,体现了君主的仁慈与法律的威严。

公又使人追之曰:“虽然,必赦之。”有司对曰:“无及也!”反命于公,公素服不举,为之变,如其伦之丧。

君主派人追回,表示仍然要赦免,但有司表示已经无法挽回,君主因此穿素服,表示哀悼,如同处理同等级别的丧事。

无服,亲哭之。

君主不穿丧服,亲自哭泣。

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虽有贵者以齿,明父子也。

公族在内朝朝见,体现了家族内部的亲密关系。即使是贵族,也要按照年龄排列,体现了父子关系的明确。

外朝以官,体异姓也。

在外朝,按照官职排列,体现了对异姓的尊重。

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

在宗庙中,按照爵位排列,体现了对德行的尊重。

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

宗人根据官职授予职务,体现了对贤能的尊重。

登馂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

庶子登堂献爵,接受爵位,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

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

丧葬仪式按照丧服的轻重来安排,不干扰家族成员的情感。

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达矣。

公族聚会时按照年龄排列,体现了孝悌之道。

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

族内聚餐时辈分低的低于辈分高的,体现了亲情的远近。

战则守于公祢,孝爱之深也。

在战争中,庶子守护公族的祖庙,体现了深厚的孝爱。

正室守大庙,尊宗室,而君臣之道着矣。

正室守护大庙,体现了对宗室的尊重,同时也明确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诸父诸兄守贵室,子弟守下室,而让道达矣。

诸父诸兄守护贵室,子弟守护下室,体现了谦让之道。

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及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不忘亲也。

即使是庶人,五庙之孙在冠礼、娶妻、死亡时都要报告,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

亲未绝而列于庶人,贱无能也。

亲属关系未断绝,即使身份低微,也要按照礼仪行事,体现了身份与礼仪的关系。

敬吊临赙赗,睦友之道也。

参加丧葬仪式,体现了和睦友爱的道德。

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国有伦;邦国有伦,而众乡方矣。

古代,庶子管理家族,国家有秩序;国家有秩序,民众就能安居乐业。

公族之罪,虽亲不以犯有司,正术也,所以体百姓也。

公族成员即使有罪,也不应该违反法律,这是正道,也是为了体恤百姓。

刑于隐者,不与国人虑兄弟也。

对隐居的人进行刑罚,不与国人商议兄弟之事,体现了对隐居者的尊重。

弗吊,弗为服,哭于异姓之庙,为忝祖远之也。

不参加丧葬仪式,不穿丧服,在异姓的庙宇中哭泣,表示对祖先的羞愧。

素服居外,不听乐,私丧之也,骨肉之亲无绝也。

穿素服住在室外,不听音乐,表示私人丧事,骨肉之亲不会断绝。

公族无宫刑,不翦其类也。

公族成员不受宫刑,不削弱家族的血脉。

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

天子视察学校,击鼓以警示民众。

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

民众到达后,天子才到达,然后命令有司行事。

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

举行秩节仪式,祭祀先师先圣。

有司卒事,反命。

有司完成仪式后,向天子汇报。

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开始养老仪式:到东序,向先老献祭,然后安排三老、五更、群老的座位。

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

准备养老的美食和酒水,进行祭祀,然后吟诵诗歌,以此来培养孝养之情。

反,登歌清庙,既歌而语,以成之也。

祭祀结束后,登堂歌唱清庙之曲,歌唱后进行交流,以此来完成祭祀的意义。

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

谈论父子、君臣、长幼之间的道德规范,达到道德与音乐的和谐,这是礼仪的大道。

下管《象》,舞《大武》。大合众以事,达有神,兴有德也。

演奏《象》乐,舞蹈《大武》,集合众人进行祭祀,达到神灵的境界,激发德行。

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

明确君臣的位次、贵贱的等级,上下之间的道义得以实现。

有司告以乐阕,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养老幼于东序。”终之以仁也。

有司报告音乐结束,君主命令公侯伯子男及群吏回到东序养老幼,以仁爱结束仪式。

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

因此,圣人记载事情,考虑大局,用敬爱之心去爱,用礼仪来行事,用孝养来修养,用义来记录,用仁来结束。

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

因此,古代的人一举一动,众人都能知道他们的德行完备。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而众安得不喻焉?

古代的君子,处理大事,必定谨慎对待始末,众人怎能不明白呢?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兑命》中说:“考虑事情的始末,要重视学习。”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文王世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2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