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射义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礼仪、仪式、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全书共包含了近四十篇,内容涵盖了家庭、政治、教育、宗教、婚姻、葬礼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主张通过礼仪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书中的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礼义”对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射义-原文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苹》为节;士以《采繁》为节。

《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苹》者,乐循法也;《采繁》者,乐不失职也。

是故天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

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

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

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

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

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

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

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

故《诗》曰:“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

言君臣相与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则安则誉也。

是以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

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

盖去者半,入者半。

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盖去者半,处者半。

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

盖仅有存者。

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

绎者,各绎己之志也。

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

故曰: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

故射者各射己之鹄。

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

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

泽者,所以择士也。

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

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

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

进爵绌地是也。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

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

饭食之谓也。

射者,仁之道也。

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

《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

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射义-译文

古代诸侯射箭时,必须先进行燕礼;卿、大夫、士射箭时,也必须先进行乡饮酒之礼。所以燕礼是用来阐明君臣之间的道义;乡饮酒之礼是用来明确长幼之间的秩序。

射箭时,进退周旋必须符合礼仪,内心要端正,外表要直,然后才能拿起弓箭,保持稳定;拿起弓箭保持稳定之后,才能谈得上射中,这样就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了。

射箭的节奏:天子以《驺虞》为节奏;诸侯以《狸首》为节奏;卿大夫以《采苹》为节奏;士以《采繁》为节奏。《驺虞》是指乐官完备,《狸首》是指乐会时,《采苹》是指乐循法,《采繁》是指乐不失职。因此,天子以官职完备为节奏;诸侯以按时会面天子为节奏;卿大夫以遵守法度为节奏;士以不失职为节奏。因此,明白节奏的意义,不偏离自己的职责,那么功业就能成就,德行就能树立,德行树立了就不会有暴乱之祸。功业成就了就能使国家安定。所以说,射箭是用来观察盛德的。

因此,古代天子通过射箭来选拔诸侯、卿、大夫、士。射箭是男子的事情,因此用礼仪和音乐来修饰它。所以,在所有事情中,能够通过礼仪和音乐来培养德行的,没有比射箭更合适的了,因此圣明的君王都重视射箭。

古代天子的制度是,诸侯每年向天子贡献贡士,天子在射宫里测试他们。他们的仪态符合礼仪,节奏符合音乐,射中次数多的,可以参加祭祀。他们的仪态不符合礼仪,节奏不符合音乐,射中次数少的,不能参加祭祀。多次参加祭祀而君王有喜庆之事;多次不能参加祭祀而君王有责备。多次有喜庆之事就能增加封地;多次有责备就会削减封地。所以说,射箭是为了诸侯。

因此,诸侯和他们的臣子都全力以赴于射箭,以此来学习礼仪和音乐。君臣学习礼仪和音乐而流亡的情况是未曾有过的。

《诗经》中说:‘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意思是君臣共同全力以赴于射箭,学习礼仪和音乐,那么国家就会安定,受到赞誉。因此,天子制定这样的制度,诸侯都努力实践。

这是天子用来养育诸侯,而不需要动用武力,让诸侯自己成为正道之人的方式。

孔子在矍相的园子里射箭,观看的人如同墙一样多。射箭时,让子路拿着弓箭,出来邀请射箭的人说:‘那些是背叛军营的将领,亡国的大夫,以及为人后的人不能参加,其余的人都可以参加。’大约离开的人有一半,留下的人也有一半。又让公罔之裘、序点举起酒杯说话,公罔之裘举起酒杯说:‘年幼到壮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年老好礼,不随波逐流,修身等待死亡的人,不在这些位置上。’大约离开的人有一半,留下的人也有一半。序点又举起酒杯说:‘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旗帜期称道不乱的人,不在这些位置上。’只剩下几个人。

射箭的意思是延伸,或者说是放下。延伸是指各自延伸自己的志向。因此,内心平和,身体端正,拿起弓箭保持稳定;拿起弓箭保持稳定,就能射中目标。所以说,做父亲的,以父亲为目标;做儿子的,以儿子为目标;做君王的,以君王为目标;做臣子的,以臣子的目标。因此,射箭的人各自射自己的目标。所以天子的大射叫做射侯;射侯是指射箭是为了诸侯。射中就能成为诸侯;射不中就不能成为诸侯。

天子将要祭祀,必须先在湖泊中练习射箭。湖泊是用来挑选士人的地方。在湖泊中射箭之后,再在射宫中射箭。射中的人可以参加祭祀;射不中的人不能参加祭祀。不能参加祭祀的人会受到责备,削减封地;能参加祭祀的人会有喜庆之事,增加封地。这就是进爵位而削减封地的道理。所以男子出生时,用桑木做的弓和蓬草做的箭射向天地四方。天地四方是男子应该关注的事情。因此,必须先有志于这些事情,然后才敢使用粮食。粮食是用来吃饭的。

射箭是仁的表现。射箭是要求自己正直,自己正直了然后才射箭,射不中就不怨恨胜过自己的人,反而要反省自己。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射箭为什么要射?为什么要听?遵循声音而射箭,射箭而不偏离正鹄的人,大概只有贤者了吧!至于那些不贤的人,他们怎么能射中呢?’《诗经》中说:‘发射箭矢,以求你的酒杯。’祈,是求的意思;求中靶心以辞去酒杯。酒,是用来养老的,是用来养病的;求中靶心以辞去酒杯,是辞去养。

射箭是仁的表现。射箭是为了求正,自己正了然后才射箭,射不中就不怨恨胜过自己的人,只反省自己。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射义-注解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领主,相当于现代的州长或省长。

燕礼:古代宴请宾客的礼仪,是表示尊敬和友好的方式。

卿、大夫、士:古代的三个社会阶层,卿是高级官员,大夫是中级官员,士是低级官员。

乡饮酒之礼:古代乡村中的一种饮酒礼仪,用于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尊重长幼。

射:古代的一种竞技活动,使用弓箭射击目标。

《驺虞》:古代的一种乐曲,用于表示尊贵和庄重。

《狸首》:古代的一种乐曲,用于表示欢乐和聚会。

《采苹》:古代的一种乐曲,用于表示遵循法律。

《采繁》:古代的一种乐曲,用于表示各司其职。

节:在射礼中,乐曲的节奏,用来指导射箭的动作。

德行:个人的品德和行为。

祭: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用于祭祀神灵。

礼乐:古代的礼仪和音乐,是教育人民、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矍相之圃:古代一个用于射箭的场所。

司马:古代的军事官职,负责军事训练。

公罔之裘、序点:古代的两位官员,负责射礼的仪式。

扬觯:古代的一种饮酒礼仪,举杯示意。

旄期:古代的一种仪式,表示尊敬。

射侯:古代的一种射箭比赛,射中目标表示获得荣誉。

泽:古代的一种训练场所,用于选拔人才。

谷:古代的一种食物,代表生活的来源。

仁: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仁爱、道德和正直。

正鹄:射箭的目标,比喻为正确的目标。

祈: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表示祈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射义-评注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此段古文阐述了古代射礼前的礼仪,燕礼和乡饮酒之礼分别体现了君臣、长幼之间的义序。燕礼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而乡饮酒之礼则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这两者都是古代社会道德伦理的重要体现。射礼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式,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这段话强调了射箭时的规范和道德修养。射箭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内心修养的外在表现。射箭时的进退有度、内外合一,反映了射者内心的正直和坚定,这种道德修养的体现是射礼的重要价值所在。

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苹》为节;士以《采繁》为节。

这里提到的“节”指的是射箭时的音乐节奏,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音乐节奏,体现了等级制度和文化传承。这种音乐节拍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射箭仪式的庄重性,也体现了音乐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是故天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

这段话进一步阐述了不同等级在射礼中的角色和责任。天子代表国家,其射礼的节拍象征着国家机器的完备;诸侯则代表着对天子的尊敬和服从;卿大夫和士则分别体现了对法律和职责的遵守。

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

这段话强调了射礼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重要性。通过射礼的规范和仪式,可以培养君臣、长幼之间的道德观念,从而减少暴乱和社会动荡。

功成则国安。

射礼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国家安定的象征。通过射礼的举行,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稳定。

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射礼的本质是观察和评价个人的德行,射箭的技艺和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射礼在古代不仅是个人技艺的展示,更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通过射箭,可以考察候选人的道德品质和身体条件。

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射箭被视为男性的传统活动,通过礼仪和音乐的装饰,使射箭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仪式。

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射箭是一种能够全面体现礼仪和音乐的艺术形式,通过射箭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因此圣王都重视射箭。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古代天子通过射箭来选拔和考验诸侯的贡士,这是对射箭作为选拔官员方式的肯定。

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

射箭时的仪态和节奏要与礼仪和音乐相符合,射中率高的人才有资格参与祭祀,这体现了射礼的严肃性和神圣性。

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射箭时的仪态和节奏不符合礼仪和音乐,射中率低的人则没有资格参与祭祀,这是对射箭者的一种约束和考验。

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

能够多次参与祭祀的人会受到君主的嘉奖,而未能参与祭祀的人则可能受到君主的责备。

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

射箭成绩好的人可以获得封地和爵位,而成绩差的人则可能失去封地和爵位。

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

射箭不仅仅是个人技艺的展示,更是诸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

诸侯和他们的臣子都致力于射箭,以此来学习和实践礼仪和音乐。

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

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和音乐,可以防止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避免国家的流亡。

故《诗》曰:“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

这段诗反映了射箭仪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射箭不仅是个人技艺的展示,也是社会地位和荣誉的象征。

言君臣相与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则安则誉也。

通过射箭来学习和实践礼仪和音乐,可以带来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荣誉。

是以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

天子制定射箭仪式,诸侯则致力于实践射箭。

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通过射箭仪式,天子可以培养诸侯的道德品质,从而避免使用武力。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孔子在矍相之圃射箭,观看的人众多,场面非常壮观。

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

孔子在射箭时,让子路拿着弓箭,宣布只有贵族和有地位的人才能射箭,其他人则不能。

盖去者半,入者半。

宣布后,一半的人离开了,另一半则留了下来。

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孔子又让公罔之裘和序点举起酒杯,发表讲话,强调射箭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盖去者半,处者半。

讲话后,又有一半的人离开了,剩下的一半则留了下来。

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

序点再次举起酒杯,强调射箭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盖仅有存者。

经过两轮讲话后,只剩下少数人。

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

射箭的含义是延续,也可以理解为放弃。

绎者,各绎己之志也。

射箭是一种表达个人意志的方式。

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

射箭时,心态平和,身体端正,才能准确射中目标。

故曰: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

射箭时,射者应该以不同的身份来设定目标,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故射者各射己之鹄。

射箭者应该射中自己的目标,即实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

天子的大射被称为射侯,射侯是为了选拔诸侯。

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射箭成绩好的人可以成为诸侯,而成绩差的人则不能。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

天子在举行祭祀之前,必须先在泽地练习射箭。

泽者,所以择士也。

泽地是选拔士人的地方。

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

在泽地练习射箭后,再在射宫进行正式的射箭。

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

射箭成绩好的人可以参与祭祀,而成绩差的人则不能。

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

不能参与祭祀的人会受到惩罚,而能够参与祭祀的人则会得到奖励。

进爵绌地是也。

进爵是指提高爵位,绌地是指剥夺封地。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男子出生时,会用桑木制成的弓和蓬草制成的箭,来射向天地四方。

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

射箭是男子应该承担的责任。

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

男子在射箭之前,必须先有志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然后才能使用粮食。

饭食之谓也。

这里的“谷”指的是粮食,也就是饭食。

射者,仁之道也。

射箭是仁道的体现。

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射箭时,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然后才能射箭。如果射不中,不要怨恨胜过自己的人,而是要反思自己的不足。

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争,只有在射箭时才会争。通过揖让而升,下而饮酒,这种争斗才是君子的争斗。”

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

孔子问:“射箭者如何射箭?如何听?只有遵循声音而射,才能射中正鹄的人,那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至于不肖之人,他们怎么能射中呢?”

《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诗经》中说:“射中那个有的,以祈求你的爵位。”

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

这里的“祈”是请求的意思,请求射中目标以获得爵位。

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

酒是用来养老和养病的,而请求射中目标以获得爵位,则是拒绝养老和养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礼记-射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2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